当今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文化悖论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er06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国家、民族、地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也日益频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拉近了人与人的空间距离,但无法摆脱文化差异,拉近人与人的心灵的距离。现阶段,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过度“文化定型”的固定特质观,并由此产生了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文化悖论。本文主要针对跨文化交际悖论进行分析与思考,并通过动态过程观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有机融合,来寻找跨文化交际悖论的突破口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悖论;固定特质观;文化定型;动态过程观
  引言:跨文化交际学自20世纪80年代由于中美文化交流而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中期,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文化悖论逐渐进入到学界的研究领域中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日益加速,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而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人们往往倾向于运用更加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概括。这样的概括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无法准确认知文化的流动性特点,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跨文化交际悖论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其研究的主要方面在于文化差异,其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推动不同文化环境的交流与交际。跨文化交际研究需要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概括与总结,就必然运用文化定型的方式,而过度的文化定型会给具有差异性的文化环境带来刻板印象,产生文化的固定特质观。固定特质观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妨碍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与沟通,在架设沟通桥梁的同时,又构筑文化壁垒,这就是跨文化交际悖论。
  二、文化悖论中的固定特质观
  在社会学意义上,所谓固定特质观,是将文化看做内在结构固定不变的实体,在这种观点看来,文化具有三大特征:第一,文化是连贯的意义系统,其意义围绕着文化的核心主题展开;第二,文化体系是一个闭环系统,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地理界线,文化等同于国家与民族;第三,文化是相对稳定的,是文化环境下个体行动的决定因素,直接塑造了个体行为。
  固定特质观将国家、民族层面上的文化放在宏观、静态的维度上进行分析与研究,认为文化具有同质性,可以用“民族性格”来划分,同样文化背景下的个体行为高度一致。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加方便文化差异的宏观角度分析。然而,固定特质观对于不同文化的差异通常是直接站在国家或民族的层面来进行分析与研究的,这就过于夸大了文化的同质性,简化了文化的内化过程,过度夸张了文化环境对于个体行为的决定性作用。
  固定特质观下的跨文化研究,简单粗暴,具有很多缺陷。然而即便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文化观逐渐趋向多元化的今天,固定特质观仍然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大行其道,其内在缺陷与功能范围方面的限制也逐渐凸显出来。
  (一)固定特质观的内在缺陷
  人们对于固定特质观的质疑主要针对文化界限、二元文化现象和文化的内部差异。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进程缩短了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交流的时间与空間,人们所面对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原本的小范围领域内的文化,转而需要就更加复杂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与了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日趋紧密的联系逐渐模糊并消弭了文化边界,使得文化更加富有流动性,也使得文化逐渐超脱了地域、国界和语言文化范围。固定特质观将文化限定在国家与民族层面进行分析,不利于对文化本质的挖掘。在固定特质观的影响下,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者只是刻板、固定地遵循统一性原则对文化进行描述与分析。
  (二)固定特质观的功能缺陷
  在功能范围方面来看,固定特质观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宏观文化的差异,将文化环境下的个体行为归结为宏观文化的影响,进而忽略了宏观文化内部的个体差异性。固定特质观过度夸大个体文化差异在文化环境中的重要性,忽略了“文化框架切换”中,文化交际者的主观能动性。
  三、跨文化交际悖论的突围路径
  超脱跨文化交际悖论,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从文化的本质出发进行研究。主要在于以下四点:
  (一)尊重文化的多元发展
  在全球一体化时代,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不断碰撞与交流融合,文化已经渐趋多元化发展态势,因此,跨文化交际研究者应当尊重文化的多元发展,尊重跨文化交际者的多元文化身份。
  (二)注意文化差异的区别性特征
  “群体”与“个体”都是相对的概念,一定数量基础的个体所产生的群体意识和行为特征才具有文化方面的归纳与概括意义。群体文化的差异化体征是一种仅供参考的信息,是一种概率性事件,不能用以做精准分析。
  (三)跨文化交际研究需要排除个体差异
  在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过程中,需要考虑社会环境下的文化语境,排除个体差异,并依据一定的个体行为的统一性,从“群体文化”的层面上来进行审视。在进行交际行为的跨文化研究时,需要首先考虑交际对象和交流话题,而不是“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界线。例如,在国际会议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代表在进行会议交流的时候,其交流内容往往同时属于“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领域。
  (四)着眼于交际者的多元文化身份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研究时,需要研究者着眼于交际者的多元文化身份,因时制宜,考虑新媒体时代下的新文化群体,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对于文化环境下的个体差异化特质有个更加清醒的认知[1]。
  (五)运用动态过程观来进行跨文化研究
  跨文化研究中对于文化的过度定型产生了固定特质观,而固定特质观又对跨文化研究悖论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要想突破跨文化研究悖论,需要研究者摆脱固定特质观的束缚,运用动态过程观来进行研究。
  动态过程观是将文化定义为更加松散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固定群体的认知结构。动态过程观相较于固定特质观而言,更加灵活和自由,它认同了文化的流动性,摒弃了文化的内部一致性假设,更加松散地看待文化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动态过程观认为,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两种文化中传播范围更广、更加容易认知的知识体系上,将文化差异限定在特定的领域建构差异上面。
  同时,动态过程观更加强调文化知识分布的不均衡性,强调要从国家、地区、民族和语境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认同个体行为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解释了文化环境与个体行为之间的联系,对文化环境下的个体进行性别、年龄、宗教、民族、家庭背景、收入情况、性格特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在运用动态过程观进行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进行抽样调查,从而更好地对国家、地区、民族、语境等不同层面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超脱地理环境、国别和民族界线,对文化交流的流动性形成清醒的认知[2]。
  结语:当今时代,在进行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就“跨文化交际悖论”进行研究与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悖论体现了认知世界与认识自我的矛盾,体现了文化交流与文化桎梏之间的矛盾。要想超脱跨文化交际悖论,就需要研究者尊重文化的多元发展趋势,在研究中注意文化差异的区别性特征,但需要排除文化差异中的个体差异,在着眼于交际者的多元文化身份的同时,运用动态过程观来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荟夷,林大津,谢朝群.论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三级递增式悖论——从“文化定型”到“群体性孤独”[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9:198-203.
  [2]翁立平,顾力行.当今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文化悖论[J].中国外语,2014,03:85-90.
  作者简介:张宏建(1993.03—),男,河南省信阳市人,学历:本科,毕业于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大学,研究方向:中美文化差异。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日益高涨。服装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消费者已不再仅仅满足对其基本功能的需求,而是更多地注重时尚化和个性化。事实上,不管在东方文化还是在西方文化中,影响女性穿衣着装的话语都很丰富,但在中国文化中,这种话语似乎表现得更加强势。本文通过对古今中外的女性着装情况的梳理,从传播学以及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这其中存在的不平等关系,并对该现象进
期刊
【摘要】:通过对符号学理论研究,运用其理论与方法对现代景观设计特色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符号心理学的概念来感知景观,揭示心理学行为对景观建设的影响与规律。  【关键词】:符号互动理论;城市景观;心理学行为;  1景觀设计学及其符号  1.1符号互动论的起源  符号互动论,早在18 世纪,亚当·斯密、休谟等人为其代表人物的苏格兰道德哲学家们最早意识到符号互动萌芽意念 , 并提出了: 若欲建
期刊
【摘要】:文艺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需要在艺术创作、艺术生产、艺术传播中摆正自身历史所赋予的责任,时刻牢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以广西南宁市武鸣区为例,对群众文艺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群众文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南宁市武鸣区  广西南宁市武鸣区是壮族的发源地之一,壮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壮语以武鸣方言为标准音,被誉为“中国壮乡
期刊
旅游业是泰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泰国经济活动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较于传统的自然景点观光方式,夜市旅游有高度浓缩和高度自由的特点,正逐渐成为更受欢迎的一种旅游方式。每个夜市上销售当地传统手艺人各具特色的作品,也反映着不同手艺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迸发出的艺术灵感。泰国全国各地都分布着不同规模的夜市,从北到南,从周末夜市到平日夜市,都是各种文化的汇聚地。  一、充满传统泰族文化的泰北地区夜市  泰国北部地
期刊
【摘要】:“X得不要不要的”是近年来网络语中比较流行的用语,主要用来表达程度特别高的情感,大致相当于极性程度补语,通常在句中做谓语,“X”是由动词和形容词构成。本文主要探讨这一修辞构式的形成基础、语义来源、语义功能和语用价值。  【关键词】:X得不要不要的;网络流行语;形成基础;语义功能;语用价值  一、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有很多可以方便人们交际交流运用并且能够表达特意义的新
期刊
【摘要】:本文探究英国女性的就业问题,通过政府对妇女权益的保障入手,探究了女权运动之下英国在就业问题上对妇女问题的保障。首先叙述反就业歧视的相关法律以及它所取得的成效和不足;接着结合女性权益运动,讲了女性就业问题所遇到的种种阻碍。  【关键词】:反性别;歧视;女性  1.反性别就业歧视立法  英国反性别就业歧视法律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以欧盟条约、条例、指令、欧洲法院判决为内容的欧盟法,二是国
期刊
【摘要】: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由于黄梅戏文化价值颇多、历史韵味感强,因而于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开展,黄梅戏的发展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诸多困境。现如今,如何破解这些发展难题,挖掘黄梅戏发展潜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黄梅戏;观众;复兴  民族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戏曲则是世界艺术的瑰宝之一。[1]黄梅戏
期刊
【摘要】:萨迪纳制度是泰国的一种封建等级制,亦称食田制度,是一種按等级授予土地和农奴的封建农奴制。在泰语中,“萨迪纳”可直译为“对土地占有的权利”。萨迪纳制规定了泰国全体社会成员占有土地的级别,这些级别体现了人们各自在泰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萨迪纳制度与泰国的庇护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通过对萨迪纳制度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泰国的庇护文化。本文通过对萨迪纳制度的研究,分析泰国的庇护文化,从而进一步
期刊
中国人大多不会对自己所崇拜的神寻根究底,祭供,充满着现世报的功利,培养自己自私自利之心,没有信仰的纯洁性,或许更甚于没有信仰。这是《中国人的信仰》封面的一段话,是书中作者对于中国人信仰的代表性看法。可这真的代表了整个西方社会对中国宗教信仰问题的真正理解吗?又或者说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对自己本民族信仰问题的真正理解吗?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是一本全方面对中国从古至今的宗教信仰问题做出详细调查研究的社会
期刊
【摘要】:明清时期是云南的大变革时期,此时大量移民进入云南,他们或随军,或自发,或从商,或被贬谪,以各种方式来到了云南。这其中也有不少人进入了滇西北地区。滇西北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移民的到来对滇西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明清;滇西北;移民  一、滇西北地区的环境  滇西北地区地处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地带及其延展地区,有玉龙雪山、怒山、云岭、碧罗雪山、高黎贡山等高山,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