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传统民俗学因为学科对象逐渐消失,面临严峻的学科危机。高丙中引入“生活世界”概念来系统地证明了民俗之“民”为任何群体,扩宽了民俗研究对象,并提倡注重整体研究,推动了民俗学理论的发展。笔者将根据自己对《生活世界》一书提一点简单的思考。
【关键词】:民俗学;生活世界;高丙中
中外民俗学在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运动中孕育而生,成立之初主要立足于对民间传统风俗习惯等的关注而奠定自己的学科位置。然而,随着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学科在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张,民俗学所独自引以为据的研究对象,也成为了它们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传统民俗学作为研究对象的乡民古俗,又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正在急剧消失,再加上民俗学自身缺乏基本的概念体系和理论体系,这使得民俗学作为独立学科的位置,受到了巨大冲击。
高丙中在他的《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以下简称《生活世界》)引入了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所提出的“生活世界”这一概念,来说明民俗学应有的领域,证明了任何群体都可以是民俗之“民”以扩大民俗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其中有很多建设性的观点,有力地推动了民俗学理论。笔者将根据自己对《生活世界》一书的理解,分为三个部分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一番简单的思考。
一、民俗走向“生活世界”
民俗学的创始人英国学者汤姆斯认为,民俗是研究“大众古俗”的,而民俗之“民”是指以乡民为主的普通民众。后来有的学者认为,民俗之“民”是乡下人和部分城市人。再后来民俗之“民”是扩展至任何人组成的任何民群。“民”与“俗”为一个整体,民的范围扩大之后,“俗”也不得不摆脱遗留物说。過去学者把“俗”的范围仅限于在古代或传统习俗中。钟敬文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新的尝试,他把“俗”的范畴由古俗拓展到了“生活文化”。这极大地开阔了民俗学的研究领域,使民俗研究拥有了与现代对话的潜质,从而使我国的民俗学走出“遗留物”学说的情境。
高丙中受钟老的影响,进一步把“生活世界”引入民俗学。他在《生活世界》第五章中论述:“事实上我们生活世界”概念,本来是相对于科学世界而言的。在胡塞尔看来,在近代科学体系建立之前,人们所面对的整个都是生活世界,而在此之后,外于科学世界的才是生活世界。早就有民俗学家把专家之前的世界和专家之外的世界联系在一起,他们把存在于民间的一些历史久远的民俗视为过去时代的遗留物,十分自信得据此恢复它们的本来面目。他们这样做已经把两个潜在世界视为一脉相承的了。高丙中用“生活世界就是民俗的世界”。生活世界是日常活动的世界,是常识的世界。因此有了“生活世界”这个完整概念,民俗领域再也不显得零碎了。过去由于没有达到这种整体性的把握,有人看见民俗研究一会儿文艺,一会儿巫术,一会儿物质生活,一会儿习惯法,难免被认为它们是五花八门,乱七八糟的。现在,它们不仅相干关系,而且共同组成了完整的生活世界。
二、对“生活世界”的反思
高丙中借用“生活世界”所建造的理论楼台,并不是坚固如磐的。通过对《生活世界》的阅读,并广泛查阅其他学者对于“生活世界”的研究,笔者发现高氏的理论有如下几点缺陷:
首先,如果把“生活世界”理解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或者简单地理解为“研究领域”,我觉得都是不充分的,因为“生活世界”是“科学之前”和“科学之外”的“世界”。刘铁梁认为这个“世界”不是“民俗学专利的世界”,不能简单地被当作“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
其次,高氏虽然明确地强调民俗学的整体研究,即指出生活世界的“完整性”,但是他似乎没有注意到生活世界的“先在性”,也就是“传统性”。学术研究要实事求是,如果民俗文化形态确实表现出突出的传统性或历史性,我们就应该把“传统性”作为确定民俗范围的重要标准,而不应该为了保证民俗学拥有充分的“民”和“俗”,而特意去為“民俗”概念寻求新的解释。高氏几乎颠覆了所有学界前辈对民俗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在他眼中“民俗”之“民”是“生活世界”层面上的“任何人”,而“俗”也只剩下“模式”化的规定,而不再受“传统性”或其他任何方面的限制。至此,民俗概念的内涵确实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扩充,保证了民俗学研究对“民”和“俗”的充分拥有。但同时,民俗研究失去了研究领域的独特性,这只能让人们怀疑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合理性。
三、余论
虽然“生活世界”这一概念不见得能够从跟不上明确民俗学的学科对象,而且《生活世界》一书中很多概念的提出显得仓促而简单。不过,瑕不掩瑜。本书的创造性及其对民俗学理论的建设性意义,是不容我们低估的。笔者认为高氏的学术理论有如下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高氏极大地扩大了“民俗”的范围,在完整而统一的把握之下,这种扩大变得合理而可能。《生活世界》的高氏引入了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所提出的“生活世界”这一概念,来说明民俗学应有的领域。“民俗正是每一个群休的每一个成员,作为非专家的普通人所必然要经历的生活。生活世界是民俗的世界。这就便得各种各样的民俗统一在了一个完整的领域内,同时又使民俗学的研究与任何时代、任何群体的每一个成员密切相关,从而加强了其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二,高丙中强调了民俗学的整体研究的重要性,并指出了整体研究与事象研究两种学术取向互补的意义。高氏对以往民俗学研究注重文化事象的学术取向、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在肯定其历史意义的同时,又批评了其把民俗同人的活动及情境剥离开来加以研究的缺陷,即它忽略了民俗的“表演性”、现在性和生活性,而只把它作为符号化和静止的文化来对待。高氏又强调注重民俗的整体性,着眼于生活中的人和人的生活来研究民俗的整体研究的意义,认为它对民俗学紧紧把握生活的、现在的研究方向有着巨大的作用。民俗生括是整体研究的操作对象,它是民俗主体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民俗模式而形成的活动过程。整标研究和事象研究应该是互补的,而“民俗生活”则可以弥补“民俗文化”和“民俗模式”研究在理论上的不足。
虽然“生活世界”概念的引入,并不能为民俗学找到充分意义的研究对象。其实,面对学科对象不确定,我们不必感到恐慌。学者施爱东面对这一问题,显得坦然多了。施氏在《中国民俗学检讨》中谈到“研究对象问题没有再讨论的意义”。因为他认为:首先,学科确立的标准是“范式”;其次学科的特质是看待对象的眼光而不是对象本身,不同的眼光反映着不同的世界。有了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就知道,研究对象的问题并不是一个需要精确表述和反复讨论的问题;有了这样一种认识,我们还可能想到,民俗学似乎不必把所有可能被称作“民俗”的事物全部当做自己的研究对象。“正如地球物理并不把地球上的所有物理现象都当做自己的研究对象,人类学也没有把所有与人类相关的现象当做自己的研究对象”。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界不必把其他学科向民俗学领域拓展,看做是“狼来了”。
参考文献
[1]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2]施爱东.中国民俗学检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M].2010年5月.
[3]户晓辉.民俗与生活世界[J].文化遗产.2008(1).
作者简介:何凯(1989—),男,汉族,籍贯:四川广元,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2013级民俗学硕士,研究方向:宗教人类学、旅游人类学。
【关键词】:民俗学;生活世界;高丙中
中外民俗学在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运动中孕育而生,成立之初主要立足于对民间传统风俗习惯等的关注而奠定自己的学科位置。然而,随着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学科在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张,民俗学所独自引以为据的研究对象,也成为了它们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传统民俗学作为研究对象的乡民古俗,又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正在急剧消失,再加上民俗学自身缺乏基本的概念体系和理论体系,这使得民俗学作为独立学科的位置,受到了巨大冲击。
高丙中在他的《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以下简称《生活世界》)引入了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所提出的“生活世界”这一概念,来说明民俗学应有的领域,证明了任何群体都可以是民俗之“民”以扩大民俗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其中有很多建设性的观点,有力地推动了民俗学理论。笔者将根据自己对《生活世界》一书的理解,分为三个部分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一番简单的思考。
一、民俗走向“生活世界”
民俗学的创始人英国学者汤姆斯认为,民俗是研究“大众古俗”的,而民俗之“民”是指以乡民为主的普通民众。后来有的学者认为,民俗之“民”是乡下人和部分城市人。再后来民俗之“民”是扩展至任何人组成的任何民群。“民”与“俗”为一个整体,民的范围扩大之后,“俗”也不得不摆脱遗留物说。過去学者把“俗”的范围仅限于在古代或传统习俗中。钟敬文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新的尝试,他把“俗”的范畴由古俗拓展到了“生活文化”。这极大地开阔了民俗学的研究领域,使民俗研究拥有了与现代对话的潜质,从而使我国的民俗学走出“遗留物”学说的情境。
高丙中受钟老的影响,进一步把“生活世界”引入民俗学。他在《生活世界》第五章中论述:“事实上我们生活世界”概念,本来是相对于科学世界而言的。在胡塞尔看来,在近代科学体系建立之前,人们所面对的整个都是生活世界,而在此之后,外于科学世界的才是生活世界。早就有民俗学家把专家之前的世界和专家之外的世界联系在一起,他们把存在于民间的一些历史久远的民俗视为过去时代的遗留物,十分自信得据此恢复它们的本来面目。他们这样做已经把两个潜在世界视为一脉相承的了。高丙中用“生活世界就是民俗的世界”。生活世界是日常活动的世界,是常识的世界。因此有了“生活世界”这个完整概念,民俗领域再也不显得零碎了。过去由于没有达到这种整体性的把握,有人看见民俗研究一会儿文艺,一会儿巫术,一会儿物质生活,一会儿习惯法,难免被认为它们是五花八门,乱七八糟的。现在,它们不仅相干关系,而且共同组成了完整的生活世界。
二、对“生活世界”的反思
高丙中借用“生活世界”所建造的理论楼台,并不是坚固如磐的。通过对《生活世界》的阅读,并广泛查阅其他学者对于“生活世界”的研究,笔者发现高氏的理论有如下几点缺陷:
首先,如果把“生活世界”理解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或者简单地理解为“研究领域”,我觉得都是不充分的,因为“生活世界”是“科学之前”和“科学之外”的“世界”。刘铁梁认为这个“世界”不是“民俗学专利的世界”,不能简单地被当作“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
其次,高氏虽然明确地强调民俗学的整体研究,即指出生活世界的“完整性”,但是他似乎没有注意到生活世界的“先在性”,也就是“传统性”。学术研究要实事求是,如果民俗文化形态确实表现出突出的传统性或历史性,我们就应该把“传统性”作为确定民俗范围的重要标准,而不应该为了保证民俗学拥有充分的“民”和“俗”,而特意去為“民俗”概念寻求新的解释。高氏几乎颠覆了所有学界前辈对民俗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在他眼中“民俗”之“民”是“生活世界”层面上的“任何人”,而“俗”也只剩下“模式”化的规定,而不再受“传统性”或其他任何方面的限制。至此,民俗概念的内涵确实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扩充,保证了民俗学研究对“民”和“俗”的充分拥有。但同时,民俗研究失去了研究领域的独特性,这只能让人们怀疑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合理性。
三、余论
虽然“生活世界”这一概念不见得能够从跟不上明确民俗学的学科对象,而且《生活世界》一书中很多概念的提出显得仓促而简单。不过,瑕不掩瑜。本书的创造性及其对民俗学理论的建设性意义,是不容我们低估的。笔者认为高氏的学术理论有如下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高氏极大地扩大了“民俗”的范围,在完整而统一的把握之下,这种扩大变得合理而可能。《生活世界》的高氏引入了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所提出的“生活世界”这一概念,来说明民俗学应有的领域。“民俗正是每一个群休的每一个成员,作为非专家的普通人所必然要经历的生活。生活世界是民俗的世界。这就便得各种各样的民俗统一在了一个完整的领域内,同时又使民俗学的研究与任何时代、任何群体的每一个成员密切相关,从而加强了其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二,高丙中强调了民俗学的整体研究的重要性,并指出了整体研究与事象研究两种学术取向互补的意义。高氏对以往民俗学研究注重文化事象的学术取向、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在肯定其历史意义的同时,又批评了其把民俗同人的活动及情境剥离开来加以研究的缺陷,即它忽略了民俗的“表演性”、现在性和生活性,而只把它作为符号化和静止的文化来对待。高氏又强调注重民俗的整体性,着眼于生活中的人和人的生活来研究民俗的整体研究的意义,认为它对民俗学紧紧把握生活的、现在的研究方向有着巨大的作用。民俗生括是整体研究的操作对象,它是民俗主体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民俗模式而形成的活动过程。整标研究和事象研究应该是互补的,而“民俗生活”则可以弥补“民俗文化”和“民俗模式”研究在理论上的不足。
虽然“生活世界”概念的引入,并不能为民俗学找到充分意义的研究对象。其实,面对学科对象不确定,我们不必感到恐慌。学者施爱东面对这一问题,显得坦然多了。施氏在《中国民俗学检讨》中谈到“研究对象问题没有再讨论的意义”。因为他认为:首先,学科确立的标准是“范式”;其次学科的特质是看待对象的眼光而不是对象本身,不同的眼光反映着不同的世界。有了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就知道,研究对象的问题并不是一个需要精确表述和反复讨论的问题;有了这样一种认识,我们还可能想到,民俗学似乎不必把所有可能被称作“民俗”的事物全部当做自己的研究对象。“正如地球物理并不把地球上的所有物理现象都当做自己的研究对象,人类学也没有把所有与人类相关的现象当做自己的研究对象”。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界不必把其他学科向民俗学领域拓展,看做是“狼来了”。
参考文献
[1]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2]施爱东.中国民俗学检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M].2010年5月.
[3]户晓辉.民俗与生活世界[J].文化遗产.2008(1).
作者简介:何凯(1989—),男,汉族,籍贯:四川广元,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2013级民俗学硕士,研究方向:宗教人类学、旅游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