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播州,春秋战国时为鼈国地,秦统一六国后以鼈国地置鼈县,迄今已逾2000多年。土著先民们世代繁衍栖居于此,创造出经久不衰的地域文化。
播州最早的文学作品,系公元前150年前汉武帝时期的文学卒舍人注释的《尔雅注》,词赋作家盛览创作的《列锦赋》、《合组歌》。舍人和盛览是辉耀史册的学者和文学家。东汉末年,牂牁人尹珍在西夷著书立说,播撒文化的种子,是“蛮荒之地”最早的文化导师。
唐末时,杨端因平播有功而“世守斯地”长达725年之久。自杨选始,杨氏相继在境内开科举、建孔庙、兴儒学,建学养士,使播州的文学创作逐步融入华夏文明大家庭中。
元代土司杨汉英一首《咏九嶷山图》诗,被湘人镌刻于湖南的九嶷山。自杨汉英始,播州人创作的文学作品走出了“蛮荒之地”。
明末清初,播州影响较大的作家、诗人当数陈启相、罗兆甡等人。陈启相著有《平水集》著述200余卷。罗兆甡的作品有《覆瓿集》、《问石集》等多部。
南宋至清代中叶,有文学作品面世者200余人。咸丰三年(1853),郑珍收集编辑明末以来遵义文人的诗歌成集,名曰《播雅》。全书共有220名作者2038首诗入选,其中,播州占135位诗作1682首。作品之多,诗人之众,令人刮目。
“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这是钱仲联先生对沙滩诗学的评价。播州文学的繁荣是以“沙滩文化”的辉煌而步入鼎盛时期的。播州文学不仅“冠冕黔中,且誉及海内”。“沙滩文化”中先后出现了17位诗人、作家;有专著153种。世人因此有“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之说。
文学的影响,需要文化的累积和文学的张扬。一个地区的文学底蕴,除了传统的传承,还需要与外界的交融。
作家蹇先艾曾受到过鲁迅先生的关怀和提携,他的第一篇小说《人力车夫》在北京发表,首部小说集《朝雾》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发行。女作家卢葆华的自传体小说《抗争》和诗集《飘零集》、《血泪》等作品也在上海发表、出版。
1935年,红军长征转战黔北三月之久。其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歌曲、快板、故事、花灯等体式丰富的红军文学。抗战时期,浙江大学“文化西征”来到遵义,文化相互融合,史无前例。播州多姿多彩的文学体式创新由此拉开了帷幕。
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生活的土壤,土壤离不开春雨阳光。1988年,遵义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综合性文学季刊《沙滩》创办。一个崭新的平台,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诗歌是文学的母体,播州诗歌创作已逾千年。历代文人骚客们的相互唱和,不仅缔造了灿烂辉煌的“沙滩文化”,也奠定了播州在黔北的文化中心地位。
在挺拔峻峭的高原的自然背景前放逐诗者瞭远的目光,又因沟壑纵横的自然环境一次次挤窄了思维,突破与掘进,是播州诗群必然的选择。因此他们的抒写尤为悲壮沉雄,也格外真诚厚重。
这个似乎缺少旗帜引领的诗歌方阵,好像是看准了某座山峰的攀登者,他们的诗歌和他们负重攀爬的身躯一样,散发着通体的热汗,即便嗓子冒烟喊出的减压之声,也真实得动人心魄。
两千多年的文脉延续,其间虽然也曾有过断裂的遗憾,但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力所能及地做到了代代相传,此乃播州诗歌之大幸。
这是一条源头悠远的文化的河流,无数涓涓清泉,潺潺溪涧汇入其中,构成了今天播州诗歌阵营的蔚为大观。
近二三十年来,播州新诗创作人才辈出,陈灼、陈章泉、谢氏姐妹、刘永书、王兴伟、钱明、庞非,他们的低吟浅唱代表了当代播州新诗界的走向与成果。他们对生活的认知、对人生的体察、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了他们的作品中。
陈灼,将诗性敏锐的触觉伸向现实生活的底层,体味或沉思,留下了大量极富悲悯情怀的佳作,作品散见《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歌月刊》、《山花》等,入选《中国诗歌精选》、《中国新文学大系》、《中国年度诗人诗选》等多种选本。
陈章泉,八十年代末期开始新诗创作,先后有500余首(章)诗歌见诸报刊,有诗入选多种选本并获奖。代表作《行走在葵花林中的母亲》,把对母亲、对大地、对生命的真爱,真心真情交融一体,读罢让人潸然泪落,感人至深。此诗曾获《新星》“新星奖”。
谢佳清、谢国蕾等谢氏姐妹,以女性的独特视角诠释了诗歌的另一种韵味。她们的诗歌细腻而绚烂,如繁花似清流。《生命之弧》是谢氏五姐妹的作品合集,享誉遵义。
刘永书,更多地关注现实中的一山一水。诗集《放牧灵魂》多有自然的描写,小鸟啁啾、湖光山色,雅致清新,淳朴自然。其诗《风儿走来》曾获全国“屈原杯”文学竞赛优秀奖。
王兴伟,是近年来播州新诗界才情横溢的作者。其作品多关注民生,诗风曲折旖旎。《诗刊》、《星星》、《诗选刊》等杂志多有亮相。《春江花月夜》获同意境全球华人诗歌征集大赛征文“三等奖”。有诗集《小镇炊烟》问世。
钱明习诗不久,源于悟性与勤勉,作品已趋于成熟。其诗或细腻委婉,或大气磅薄,都彰显着既定方向的目标追求。已出版诗集《昔我往矣》。
八零后诗人庞非,先后有300余篇作品发表。有作品被《中国最佳诗歌》、《诗生活年选》收录,创作势头强劲。
梳理与呈现,明得失,知进退,播州诗歌亟需更大洪流的引领,方能在更为宽广的域场卷起不凡的潮声。
播州最早的文学作品,系公元前150年前汉武帝时期的文学卒舍人注释的《尔雅注》,词赋作家盛览创作的《列锦赋》、《合组歌》。舍人和盛览是辉耀史册的学者和文学家。东汉末年,牂牁人尹珍在西夷著书立说,播撒文化的种子,是“蛮荒之地”最早的文化导师。
唐末时,杨端因平播有功而“世守斯地”长达725年之久。自杨选始,杨氏相继在境内开科举、建孔庙、兴儒学,建学养士,使播州的文学创作逐步融入华夏文明大家庭中。
元代土司杨汉英一首《咏九嶷山图》诗,被湘人镌刻于湖南的九嶷山。自杨汉英始,播州人创作的文学作品走出了“蛮荒之地”。
明末清初,播州影响较大的作家、诗人当数陈启相、罗兆甡等人。陈启相著有《平水集》著述200余卷。罗兆甡的作品有《覆瓿集》、《问石集》等多部。
南宋至清代中叶,有文学作品面世者200余人。咸丰三年(1853),郑珍收集编辑明末以来遵义文人的诗歌成集,名曰《播雅》。全书共有220名作者2038首诗入选,其中,播州占135位诗作1682首。作品之多,诗人之众,令人刮目。
“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这是钱仲联先生对沙滩诗学的评价。播州文学的繁荣是以“沙滩文化”的辉煌而步入鼎盛时期的。播州文学不仅“冠冕黔中,且誉及海内”。“沙滩文化”中先后出现了17位诗人、作家;有专著153种。世人因此有“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之说。
文学的影响,需要文化的累积和文学的张扬。一个地区的文学底蕴,除了传统的传承,还需要与外界的交融。
作家蹇先艾曾受到过鲁迅先生的关怀和提携,他的第一篇小说《人力车夫》在北京发表,首部小说集《朝雾》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发行。女作家卢葆华的自传体小说《抗争》和诗集《飘零集》、《血泪》等作品也在上海发表、出版。
1935年,红军长征转战黔北三月之久。其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歌曲、快板、故事、花灯等体式丰富的红军文学。抗战时期,浙江大学“文化西征”来到遵义,文化相互融合,史无前例。播州多姿多彩的文学体式创新由此拉开了帷幕。
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生活的土壤,土壤离不开春雨阳光。1988年,遵义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综合性文学季刊《沙滩》创办。一个崭新的平台,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诗歌是文学的母体,播州诗歌创作已逾千年。历代文人骚客们的相互唱和,不仅缔造了灿烂辉煌的“沙滩文化”,也奠定了播州在黔北的文化中心地位。
在挺拔峻峭的高原的自然背景前放逐诗者瞭远的目光,又因沟壑纵横的自然环境一次次挤窄了思维,突破与掘进,是播州诗群必然的选择。因此他们的抒写尤为悲壮沉雄,也格外真诚厚重。
这个似乎缺少旗帜引领的诗歌方阵,好像是看准了某座山峰的攀登者,他们的诗歌和他们负重攀爬的身躯一样,散发着通体的热汗,即便嗓子冒烟喊出的减压之声,也真实得动人心魄。
两千多年的文脉延续,其间虽然也曾有过断裂的遗憾,但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力所能及地做到了代代相传,此乃播州诗歌之大幸。
这是一条源头悠远的文化的河流,无数涓涓清泉,潺潺溪涧汇入其中,构成了今天播州诗歌阵营的蔚为大观。
近二三十年来,播州新诗创作人才辈出,陈灼、陈章泉、谢氏姐妹、刘永书、王兴伟、钱明、庞非,他们的低吟浅唱代表了当代播州新诗界的走向与成果。他们对生活的认知、对人生的体察、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了他们的作品中。
陈灼,将诗性敏锐的触觉伸向现实生活的底层,体味或沉思,留下了大量极富悲悯情怀的佳作,作品散见《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歌月刊》、《山花》等,入选《中国诗歌精选》、《中国新文学大系》、《中国年度诗人诗选》等多种选本。
陈章泉,八十年代末期开始新诗创作,先后有500余首(章)诗歌见诸报刊,有诗入选多种选本并获奖。代表作《行走在葵花林中的母亲》,把对母亲、对大地、对生命的真爱,真心真情交融一体,读罢让人潸然泪落,感人至深。此诗曾获《新星》“新星奖”。
谢佳清、谢国蕾等谢氏姐妹,以女性的独特视角诠释了诗歌的另一种韵味。她们的诗歌细腻而绚烂,如繁花似清流。《生命之弧》是谢氏五姐妹的作品合集,享誉遵义。
刘永书,更多地关注现实中的一山一水。诗集《放牧灵魂》多有自然的描写,小鸟啁啾、湖光山色,雅致清新,淳朴自然。其诗《风儿走来》曾获全国“屈原杯”文学竞赛优秀奖。
王兴伟,是近年来播州新诗界才情横溢的作者。其作品多关注民生,诗风曲折旖旎。《诗刊》、《星星》、《诗选刊》等杂志多有亮相。《春江花月夜》获同意境全球华人诗歌征集大赛征文“三等奖”。有诗集《小镇炊烟》问世。
钱明习诗不久,源于悟性与勤勉,作品已趋于成熟。其诗或细腻委婉,或大气磅薄,都彰显着既定方向的目标追求。已出版诗集《昔我往矣》。
八零后诗人庞非,先后有300余篇作品发表。有作品被《中国最佳诗歌》、《诗生活年选》收录,创作势头强劲。
梳理与呈现,明得失,知进退,播州诗歌亟需更大洪流的引领,方能在更为宽广的域场卷起不凡的潮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