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诗河听潮声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iryl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播州,春秋战国时为鼈国地,秦统一六国后以鼈国地置鼈县,迄今已逾2000多年。土著先民们世代繁衍栖居于此,创造出经久不衰的地域文化。
  播州最早的文学作品,系公元前150年前汉武帝时期的文学卒舍人注释的《尔雅注》,词赋作家盛览创作的《列锦赋》、《合组歌》。舍人和盛览是辉耀史册的学者和文学家。东汉末年,牂牁人尹珍在西夷著书立说,播撒文化的种子,是“蛮荒之地”最早的文化导师。
  唐末时,杨端因平播有功而“世守斯地”长达725年之久。自杨选始,杨氏相继在境内开科举、建孔庙、兴儒学,建学养士,使播州的文学创作逐步融入华夏文明大家庭中。
  元代土司杨汉英一首《咏九嶷山图》诗,被湘人镌刻于湖南的九嶷山。自杨汉英始,播州人创作的文学作品走出了“蛮荒之地”。
  明末清初,播州影响较大的作家、诗人当数陈启相、罗兆甡等人。陈启相著有《平水集》著述200余卷。罗兆甡的作品有《覆瓿集》、《问石集》等多部。
  南宋至清代中叶,有文学作品面世者200余人。咸丰三年(1853),郑珍收集编辑明末以来遵义文人的诗歌成集,名曰《播雅》。全书共有220名作者2038首诗入选,其中,播州占135位诗作1682首。作品之多,诗人之众,令人刮目。
  “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这是钱仲联先生对沙滩诗学的评价。播州文学的繁荣是以“沙滩文化”的辉煌而步入鼎盛时期的。播州文学不仅“冠冕黔中,且誉及海内”。“沙滩文化”中先后出现了17位诗人、作家;有专著153种。世人因此有“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之说。
  文学的影响,需要文化的累积和文学的张扬。一个地区的文学底蕴,除了传统的传承,还需要与外界的交融。
  作家蹇先艾曾受到过鲁迅先生的关怀和提携,他的第一篇小说《人力车夫》在北京发表,首部小说集《朝雾》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发行。女作家卢葆华的自传体小说《抗争》和诗集《飘零集》、《血泪》等作品也在上海发表、出版。
  1935年,红军长征转战黔北三月之久。其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歌曲、快板、故事、花灯等体式丰富的红军文学。抗战时期,浙江大学“文化西征”来到遵义,文化相互融合,史无前例。播州多姿多彩的文学体式创新由此拉开了帷幕。
  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生活的土壤,土壤离不开春雨阳光。1988年,遵义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综合性文学季刊《沙滩》创办。一个崭新的平台,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诗歌是文学的母体,播州诗歌创作已逾千年。历代文人骚客们的相互唱和,不仅缔造了灿烂辉煌的“沙滩文化”,也奠定了播州在黔北的文化中心地位。
  在挺拔峻峭的高原的自然背景前放逐诗者瞭远的目光,又因沟壑纵横的自然环境一次次挤窄了思维,突破与掘进,是播州诗群必然的选择。因此他们的抒写尤为悲壮沉雄,也格外真诚厚重。
  这个似乎缺少旗帜引领的诗歌方阵,好像是看准了某座山峰的攀登者,他们的诗歌和他们负重攀爬的身躯一样,散发着通体的热汗,即便嗓子冒烟喊出的减压之声,也真实得动人心魄。
  两千多年的文脉延续,其间虽然也曾有过断裂的遗憾,但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力所能及地做到了代代相传,此乃播州诗歌之大幸。
  这是一条源头悠远的文化的河流,无数涓涓清泉,潺潺溪涧汇入其中,构成了今天播州诗歌阵营的蔚为大观。
  近二三十年来,播州新诗创作人才辈出,陈灼、陈章泉、谢氏姐妹、刘永书、王兴伟、钱明、庞非,他们的低吟浅唱代表了当代播州新诗界的走向与成果。他们对生活的认知、对人生的体察、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了他们的作品中。
  陈灼,将诗性敏锐的触觉伸向现实生活的底层,体味或沉思,留下了大量极富悲悯情怀的佳作,作品散见《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歌月刊》、《山花》等,入选《中国诗歌精选》、《中国新文学大系》、《中国年度诗人诗选》等多种选本。
  陈章泉,八十年代末期开始新诗创作,先后有500余首(章)诗歌见诸报刊,有诗入选多种选本并获奖。代表作《行走在葵花林中的母亲》,把对母亲、对大地、对生命的真爱,真心真情交融一体,读罢让人潸然泪落,感人至深。此诗曾获《新星》“新星奖”。
  谢佳清、谢国蕾等谢氏姐妹,以女性的独特视角诠释了诗歌的另一种韵味。她们的诗歌细腻而绚烂,如繁花似清流。《生命之弧》是谢氏五姐妹的作品合集,享誉遵义。
  刘永书,更多地关注现实中的一山一水。诗集《放牧灵魂》多有自然的描写,小鸟啁啾、湖光山色,雅致清新,淳朴自然。其诗《风儿走来》曾获全国“屈原杯”文学竞赛优秀奖。
  王兴伟,是近年来播州新诗界才情横溢的作者。其作品多关注民生,诗风曲折旖旎。《诗刊》、《星星》、《诗选刊》等杂志多有亮相。《春江花月夜》获同意境全球华人诗歌征集大赛征文“三等奖”。有诗集《小镇炊烟》问世。
  钱明习诗不久,源于悟性与勤勉,作品已趋于成熟。其诗或细腻委婉,或大气磅薄,都彰显着既定方向的目标追求。已出版诗集《昔我往矣》。
  八零后诗人庞非,先后有300余篇作品发表。有作品被《中国最佳诗歌》、《诗生活年选》收录,创作势头强劲。
  梳理与呈现,明得失,知进退,播州诗歌亟需更大洪流的引领,方能在更为宽广的域场卷起不凡的潮声。
其他文献
“严格意义上讲,在诗人前面加任何的标签都会把一个诗人变小,让纯粹的诗人尴尬。社会的身份和诗人连在一起毫无意义”,诗人李龙炳在一次访谈中如是说。把身份和诗人、诗歌联系在一起,不仅是传统批评的做派,在今天依然是常见的批评方法。因此,当代的诗歌批评常有这样的错觉:谈论一本诗集就是在谈论一位现实中的诗人,谈论一位诗人身世就是在谈论他的诗。“文如其人”、“以文观人”,在我们这个史籍浩瀚、以史为宗的国度,是习
期刊
对生命的歌咏和叹息是古今中外诗歌不朽的主题,现代诗人则通过现代汉语特殊的组合方式,依靠成熟的表现艺术将自我的生命体验,化为充满诗意的话语,展现出现代人对生命和时间的沉思。  曾有学者认为姚风的诗歌主要表现的是“知识分子情怀”,充满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衰老的喟叹(熊辉《知识分子情怀的诗性言说》,《诗林》2005年6期),由此细读其作品《苍老》也似有相同情致。在这首短诗中,姚风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着手,以
期刊
现代人身处纷繁芜杂的社会网络之中,其严重物化的结果,常常使人的主体迷失。当世界被视为获取利益的媒介,它便成为被征服的对象,人的自我中心和无边的欲望导致焦虑,甚至恐惧。世界分裂,必然造就无根的民众、无根的精神世界,以至终有一日万物弃你而去,人成为根本的孤独者。而孤独,几乎成为了现代人的本质存在。这孤独有别于萨特所谓的“他人即是地狱”,而是源自每个人的内心,好似只要有光,每个人都会有身体投下的一个影子
期刊
扑面的素朴与美  也有小眼黄花的一份  更让后来的我外来的你  立马就能融入  一方山水的大自在  和小清新,在这儿  老天高姿态  草木无拘束  石头暗地里倔强已久  这些从容的静物  常驻历史的房前屋后  围绕,呵护,源远的传奇  恒温的发生,以及  潺潺的溪流:一以贯之  滋润过披荆斩棘的队伍  与世无争的它,仍在映现  仍在陪伴,先行者留下的灯盏  常绿的画卷。现在  涓然之声不断  让归
期刊
2016年,是新诗百岁大寿。  我国新诗的滥觞当推于1916年。胡适说:“在1916年7月底8月初,我就决定不再写旧诗词,而专门用活的语言文字来写白话诗了”(见唐德刚注《胡适口述自传》)。于是,就有了他的《尝试集》,成了新诗的开山之作。  百年开创,筚路蓝缕,经几代新诗人前赴后继的艰难探索,使新诗的容量、技巧及味道都发生了有别于古诗的变化,成了“代有文学”的一代诗体,并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新诗作品,
期刊
南 鸥:本刊栏目主持人。  吉狄马加:彝族,著名诗人、作家、书法家。1961年生于四川大凉山。1982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兼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长、中国诗歌协会顾问。是当代著名的少数民族代表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诗人,已在中国出版诗文集近二十种,其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近三十个国家或地区出版发行。多次荣获中国国家文学奖和国际文学组织机
期刊
你从深夜走来,在古老的马灯下  用烽火写下天与地的情书  把夜的深处收进眼里。你不说话  安静得像失去语言的人  路过田间阡陌,行走在你的骨骼上  抓住里远走的风  爱抚累累伤痕。你不会喊疼  你说,来自于河山回归到尘土  点燃一截草烟。夜就明亮了  昨夜我安眠于你的体内,并做了个梦  一个老农颤巍巍地推开木门,你笑容可掬  几朵纤弱的格桑花在秋风里明亮  在苟坝,遇见一场花开  路过清冽冽的芬芳
期刊
诗人张枣在接受黄灿然的采访时,谈到过一个令人醍醐灌顶的看法,他说写诗有点像悟禅:一开始,词是词,物是物,两者区隔无缘,互不相认;后来发展成词就是物,物就是词,写诗演变为一套纯粹的语言操作;到了第三阶段,词和物再次分开,从表面上看,这仿佛又回到了初始状态,但经过前两个阶段的洗礼,实际上却有着本质的不同。此时的主体达到某种空以纳物的状态,无偏私、不挑剔地对待事物和环境,内心充满激情、理解和爱。诗人超越
期刊
一、“草根性诗歌”概念的提出  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诗创作呈现众声喧哗的多元态势,而1999年的盘峰论战及其后续争辩,更是促成了所谓“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的严重分野,加之下半身诗歌、网络诗歌、打工诗潮、中间代诗群、新红颜写作等所引发的一系列争吵,使得诗坛纷纷嚷嚷、热闹非凡。面对这种局面,评论界、学术界表现出悲观与乐观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悲观者看来,如此混乱的局面表明新诗已经失去昔日
期刊
南 鸥:本刊栏目主持人。  傅天虹:祖籍安徽,1947年生于南京。南京师院毕业,香港广大学院文学士、美国世界文化艺术学院荣誉文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华文所常务副所长、文学院教授。  还在襁褓中父母就去了台湾,由南京的外婆抚养成人。80年代初移居香港,促成两岸诗人在北京首度会面,首开两岸诗界沟通之先河;1987年在犁青、洛夫、路羽、张默参与并资助下创办《当代诗坛》杂志;1991年客居澳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