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素质。学生学会做人,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德育在其中处于首要地位。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德育素材《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语文教学既是知识的传授,同时又是品德的教育。在新形势下任何寓德育于语文学科教学之中,是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注重抓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德育素材
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寓德育于教学中;学生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平时的生活实际,思想道德修养逐渐加深。比如,教学《出师表》,可以向学生讲清诸葛亮用一生的奉献诠释了感恩的内涵。他隐居隆中,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未得施展。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诸葛亮感谢刘备的知遇之恩,从此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懂得感恩的人永远是值得人们尊敬的人。因此,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从小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我们感恩父母,因为他们给予我生命;我们感恩老师,因为他们教会我成长;我们感恩帮助自己的人,因为他们使自己感受善良;我们感恩伤害自己的人,因为他们让自己学会坚强;我们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恩的世界才变得有你有我;我们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恩的世界才变得和谐美丽。
二、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渗透德育
现在的学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勇于奉献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应该配以与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用朗读制造氛围,使学生似亲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如在讲授《斑羚飞渡》一课时,我在引导学生分析情节,体会感情的教学过程中,抓住老斑羚甘愿作垫脚石让小斑羚飞渡成功的场面重点分析,去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学习并感受斑羚身上折射出来的团队精神、牺牲精神以及以身作则、敢于奉献的优秀品质。经过这一课的学习,许多学生发生变化,主动帮助别人,关心集体的事情越来越多,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了。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远远超出了课文语言文字本身。
三、要精于创设德育情境
教师应熟悉各种创设情境的形象化手段,并根据课文中包含的德育素材的不同性质、特点,确定采用何种手段创设情境,必要时还要进行剪接、合并、创新等。如为朗诵选配合适的音乐背景,截取有关视频、电视片段补充课文内容等。例如在教《最后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该小说写作的背景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于是,我将当时“普法战争”的社会背景在教学中作了插入多媒体,再现当时战争的实况,这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自然不可缺少。对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心理品德的养成,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虽然是异国,同学们对其遭受的侵略,或许也感同身受。
四、要在作文中渗透德育
韩愈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古诗和阅读教学中的任务,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教育不可忽视,学生在今观察、感悟、分析事物进而写作文章的一系列过程中,必然会触发种种思想情感,对所写事物产生并表达出一定的见解或评价。可见,作文教学也应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责任。
学生非常喜爱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但多半是欣赏其有趣,好玩,而不注重观察活动过程,了解人类和生态平衡的关系,这时老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去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就能写出感人的文章来,孩子们都是独身子女,不爱参加家务劳动,在家中受到长辈的宠爱和娇惯,要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尊重别人,以写作训练一系列活动来开展德育教育。可在班上组织学生包饺子等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和别人合作才能把事做好,学生通过这项活动既能亲身体验做家务的辛苦和乐趣,又能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辛苦,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还可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一年四季自己身边景物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然后把自己看到的结合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让学生通过活动写作文,通过作文受教育,以此达到育人目的。
五、要在拓展中渗透德育
拓展渗透可采用三种方法:一是推荐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有利于知识技能诸多方面的积累,更有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可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自读课本及针对中学生列出的必读书籍,使学生通过阅读鉴赏得到自我教育,了解到应该珍惜目前所有,善待身边的人和事。二是开展专题活动。我们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校内与校外结合,增加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知识,提高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和形式的不同,把各种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引进课堂,如讲故事、朗诵诗歌、读报纸、演讲比赛等。再如,组织观看影视片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爱国主义影视片,使学生从中形象、生动、具体地感知祖国的伟大,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熟悉中华民族英雄人物和爱国志士,懂得今天的学习条件和机会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热爱自己伟大的祖国。三是要把掌握的情景教学在实际生活中反复运用。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但如果教师不注意点拨,学生就如同看一场电影,当时很感动,但过后回到和课文情境不一样的实际生活中还是依然故我。因此,教师要懂得点拨,既要立足于课文又要跳出课文,拉近课文和学生实际的距离,使学生能将课文学习中获得的感情体验和理性认识,指导自己的实际学习和生活。
作为教育者应明白,教育的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播现成的知识,而是注重人的潜质的开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教师应做到合理运用教材,独辟蹊径,充分发挥学科特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坚持在情境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有针对性地正确引导学生,一定能使学生在提高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塑造完美人格,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参考文献:
\[1\]邓艳丽.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德育素材《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语文教学既是知识的传授,同时又是品德的教育。在新形势下任何寓德育于语文学科教学之中,是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注重抓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德育素材
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寓德育于教学中;学生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平时的生活实际,思想道德修养逐渐加深。比如,教学《出师表》,可以向学生讲清诸葛亮用一生的奉献诠释了感恩的内涵。他隐居隆中,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未得施展。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诸葛亮感谢刘备的知遇之恩,从此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懂得感恩的人永远是值得人们尊敬的人。因此,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从小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我们感恩父母,因为他们给予我生命;我们感恩老师,因为他们教会我成长;我们感恩帮助自己的人,因为他们使自己感受善良;我们感恩伤害自己的人,因为他们让自己学会坚强;我们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恩的世界才变得有你有我;我们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恩的世界才变得和谐美丽。
二、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渗透德育
现在的学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勇于奉献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应该配以与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用朗读制造氛围,使学生似亲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如在讲授《斑羚飞渡》一课时,我在引导学生分析情节,体会感情的教学过程中,抓住老斑羚甘愿作垫脚石让小斑羚飞渡成功的场面重点分析,去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学习并感受斑羚身上折射出来的团队精神、牺牲精神以及以身作则、敢于奉献的优秀品质。经过这一课的学习,许多学生发生变化,主动帮助别人,关心集体的事情越来越多,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了。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远远超出了课文语言文字本身。
三、要精于创设德育情境
教师应熟悉各种创设情境的形象化手段,并根据课文中包含的德育素材的不同性质、特点,确定采用何种手段创设情境,必要时还要进行剪接、合并、创新等。如为朗诵选配合适的音乐背景,截取有关视频、电视片段补充课文内容等。例如在教《最后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该小说写作的背景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于是,我将当时“普法战争”的社会背景在教学中作了插入多媒体,再现当时战争的实况,这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自然不可缺少。对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心理品德的养成,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虽然是异国,同学们对其遭受的侵略,或许也感同身受。
四、要在作文中渗透德育
韩愈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古诗和阅读教学中的任务,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教育不可忽视,学生在今观察、感悟、分析事物进而写作文章的一系列过程中,必然会触发种种思想情感,对所写事物产生并表达出一定的见解或评价。可见,作文教学也应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责任。
学生非常喜爱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但多半是欣赏其有趣,好玩,而不注重观察活动过程,了解人类和生态平衡的关系,这时老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去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就能写出感人的文章来,孩子们都是独身子女,不爱参加家务劳动,在家中受到长辈的宠爱和娇惯,要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尊重别人,以写作训练一系列活动来开展德育教育。可在班上组织学生包饺子等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和别人合作才能把事做好,学生通过这项活动既能亲身体验做家务的辛苦和乐趣,又能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辛苦,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还可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一年四季自己身边景物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然后把自己看到的结合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让学生通过活动写作文,通过作文受教育,以此达到育人目的。
五、要在拓展中渗透德育
拓展渗透可采用三种方法:一是推荐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有利于知识技能诸多方面的积累,更有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可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自读课本及针对中学生列出的必读书籍,使学生通过阅读鉴赏得到自我教育,了解到应该珍惜目前所有,善待身边的人和事。二是开展专题活动。我们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校内与校外结合,增加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知识,提高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和形式的不同,把各种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引进课堂,如讲故事、朗诵诗歌、读报纸、演讲比赛等。再如,组织观看影视片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爱国主义影视片,使学生从中形象、生动、具体地感知祖国的伟大,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熟悉中华民族英雄人物和爱国志士,懂得今天的学习条件和机会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热爱自己伟大的祖国。三是要把掌握的情景教学在实际生活中反复运用。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但如果教师不注意点拨,学生就如同看一场电影,当时很感动,但过后回到和课文情境不一样的实际生活中还是依然故我。因此,教师要懂得点拨,既要立足于课文又要跳出课文,拉近课文和学生实际的距离,使学生能将课文学习中获得的感情体验和理性认识,指导自己的实际学习和生活。
作为教育者应明白,教育的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播现成的知识,而是注重人的潜质的开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教师应做到合理运用教材,独辟蹊径,充分发挥学科特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坚持在情境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有针对性地正确引导学生,一定能使学生在提高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塑造完美人格,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参考文献:
\[1\]邓艳丽.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