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果树产业区划问题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tasy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山西栽种果树历史由来已久,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果树种植业迅猛发展。山西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条件是果树业发展的前提,研究果树区域分布时必须考虑立地条件和市场前景。在全面考察山西省果树主栽区的基础上,提出果树区划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果树;区划;分布
  中图分类号 S6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03-00675-02
  1 山西省果树产业发展现状
  1.1 历史与现实
  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果产区,栽培历史悠久。《诗经》“魏风”中就有“园有棘,其实之食”,“园有桃,其实之殽”的诗句。“魏风”所指即今日黄河以北山西省广大地区。桃园、枣园说明已有一定的种植规模。由此可见,山西省果树栽培历史有文字记载已有3 000多年。汉武帝时代,葡萄、石榴、核桃等多种果树从中亚和我国新疆一带传入长安,然后传播到山西各地,形成著名的生态品种群。唐宋以来,果树在民间普遍发展,到近代,山西省已经建成了多种果树生产基地。如永济的青柿,清徐的葡萄,太谷的槟、沙果,孝义、汾阳的核桃,原平的梨。黄河、汾河沿岸的枣,专业产区集中连片达数十里[1]。
  建国以来,山西果树生产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①1949~1960年,全省范围掀起一个以苹果发展为主的高潮。②1961~1979年,从1964年起,掀起了以发展苹果、梨、核桃为主的第二个高潮,特别是晋南地区,村村建立小果园。③从1979年开始,果树生产进入了崭新阶段。截至1998年,果园面积已发展到296 950 hm2,其中苹果195 960 hm2,梨30 780 hm2,葡萄6 260 hm2。本着果树不与粮棉争地的原则,果树上山、下滩、入沟、进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大发展木本粮油果树的比例。近年来,随着果园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完善,开发果树资源、发展果品生产又出现了新的局面。
  1.2 自然条件
  山西省依太行山、长城、黄河为界,与他省分开,疆界轮廓略显一个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境内多山,地势起伏较大,全省平均海拔在1 000 m以上。地形复杂,形成了许多特定的复杂“小气候”,决定了农作物及果树生长栽培的多样性。
  山西省由于受地質构造及河流侵蚀切割的影响,植被多样,形成了复杂的土壤类型。这些土壤对于不同果树各有其适宜性,为山西省发展多种果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山西省地处中纬度,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春温高于秋温,秋雨多于春雨,气温差很大,日照充足,降水高度集中,地面风向紊乱,风速偏小,有利于多种农作物及果树的生长栽培。果品着色好,含糖量高。
  山西是由许多山脉组成的高台地,其上覆盖着较厚的黄土层,形成了我国华北黄土高原的一部分。根据山西的地貌特点、母质组成、土壤形成、果树分布的情况,山西可分为6个地貌区,分别是石山区、土石山区、黄土高原沟壑区、黄土丘陵梁峁区、丘陵阶地区、平川区;5个土壤的母质,分别是山地岩石风化物、黄土、洪积物、近代河流沉积物、风积物;12个土种,分别是亚高山草甸土、山地生草土、山地棕色土、褐土、黑褐土、黑垆土、栗钙土、红土、底湖土、盐碱土、下湿土、砂土[2]。
  1.3 社会条件
  在山西本地市场上,随着山西省煤化工能源机械等工业的发展和城市非农人口的增长,对各类果品的净需求量日益上升,供需矛盾凸显。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的降低,人们对食物的消费呈现出多元、绿色、健康的趋势。水果消费在倡导健康的背景下,需求旺盛,仅仅依靠提高果产品数量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对品种、品质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苹果、梨、枣、葡萄、桃、核桃、杏、李等本地水果持续走俏外,香蕉、榴莲、芒果、椰子、柑橘、火龙果、猕猴桃、木瓜等南方水果也进入人们视野,逐步被人们接受。除了鲜食水果外,水果加工品,如果酒、果汁、果酱、果干等,需求也较为旺盛,而罐头等加工品渐渐失去人们的青睐。20世纪90年代以前,进口果品基本只有香蕉1种,90年代以后,进口种类骤增,有苹果、梨、芒果、猕猴桃、葡萄、龙眼、荔枝、杏仁等几十种。
  在国外市场上,核桃、柿饼、杏仁、梨、枣及其制品还远销日本、东南亚诸国和东欧国家。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对外贸易的扩大与深化,为果树产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总之,山西发展果树产业市场前景广阔,机遇与挑战并存。立足本省实际,充分利用山西省自然资源,发展优质、绿色的水果产品,是研究山西果树区域分布的必然趋势。
  2 山西果树产业区划的问题
  山西省地形、地貌特殊,适宜多种果树树种与品种的栽培,每个树种与品种都有最佳分布区域。总体上,山西省果树种植面积已有相当的规模,但果树的生产水平、人均占有量、果产品商品率都很低。山西省山地多,平地少,耕地缺乏后备资源,森林覆盖率低,坡地植被少,发展果树生产还有干旱、水土流失和土壤贫瘠等主要障碍因素。就区域分布而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在主要树种结构中,比例不适宜,发展不平衡
  2.1.1树种、品种结构不合理。果树生产内部的结构调整,受自然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各产业间存在着彼此增减的关系。目前山西省树种、品种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果类水果如苹果、梨、桃、葡萄等常规品种发展过多,优良品种、加工品种少;小果类水果如杏、李子、樱桃、山楂、草莓等品种过杂(地方品种、名优品种、老劣品种并存)[3]。
  改革开放后30多年间,几次大发展只注重苹果的发展,形成了苹果面积大、品种多的局面;枣、梨、核桃只在局部地方有所发展;葡萄发展三起两落;柿基本没有多大发展,杏、桃、李、槟沙果等杂果类发展很少。
  2.1.2用于加工的水果比例较小,未与世界接轨。从世界范围来看,水果业的真正出路在于果品的加工,特别是果汁、果酒等能使果品的消费逐步由吃水果向喝水果(饮料型)转变。如美国苹果的加工量占水果总产量的40%~60%,日本占32%,而我国仅占5%。可以预见,加工果品的栽种将是未来果树栽种发展的大趋势[4]。   2.2 在栽培品种结构中,品种较多,但良莠混栽,名优特品种减少
  2.2.1优良品种多,但应用不合理,且名优特果品逐渐减少。从全省栽植的品种结构中看,经过多年的示范、筛选和调整,基本选出不少适合山西省栽培推广的优良品种。但有的地方不重视立地条件,果农对于品种的选择比较盲目,跟风严重,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不少地方不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不管水地旱地、山地丘陵、气候适宜不适宜,盲目引进推广,遭受了严重损失,不得不重新更换品种。此外,一些不法商贩和推广单位为了单纯的经济利益,打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旗号,四处招摇撞骗,推销没有经过中试、审定的品种,使得果农额外承担了未来利益不确定的风险。
  山西省名优特果品很多,但在果树生产发展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有的明显减少,有的面临绝境,比如太谷壶瓶枣和交城骏枣,如今刨掉、死掉、被挤掉的约有70%。永济梅杏、临猗石榴、晋南大红李,只有为数很少的村庄有,如不加以扶植挽救,很有可能灭种。
  2.2.2不同熟性果树品种栽种比例不适宜。果树生产者的传统习惯,一直认为中晚熟品种易于存储,因而销售时间长,保险系数高,而早熟品种不耐存储,销售时间短,市场狭小。但市场的规律恰恰有时是需要打时间差的,早熟品种往往能出奇制胜。这就需要统筹早熟、中熟和晚熟品种的栽种比例,加快树种的调整、更新、升级换代,优化各品种的栽种比例。
  2.3 在果樹生产发展中,速度偏快,管理粗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差
  2.3.1重视数量,轻视质量。有些地方只看到本地资源广的一面,不考虑环境和生产、劳力、交通运输等多方面的条件,一味强调发展面积。在花果管理上,怠于疏花疏果,缺乏调节大小年、稳定年产量的长期规划。
  2.3.2重视发展,轻视管理。一些地方只图多栽树,管理粗放,年年栽树不见树,收效甚微。 集中表现在栽植密度越来越大,而水肥农药投入跟不上,放养式栽培。在整形修剪方面套用传统的树形、采用老式修剪方法,忽视四季修剪。实生苗过多,嫁接苗过少。
  2.3.3重靠国家,轻自立。市场化的深入改革,将使财政支农的力度减弱,从输血到造血,不仅需要提升果树管理水平,更要从思想上摆脱“等、靠、要”的计划经济思维。
  2.4 在果树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大挖中低产果园潜力,加强果品贮藏保鲜加工能力
  山西省干鲜水果的结果面积约8.3万hm2,其中60%以上为低产果园。果品产量要上一个新台阶,抓好低产果园的挖潜改造是十分必要的。
  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区,不少果品和野生资源腐烂变质,不能利用,十分可惜。如果把贮藏保鲜加工和生产相结合,把现有的野生资源利用起来,将大有裨益。
  2.5 经营格局未形成规模化
  由于长期以来果树生产的分散经营格局没有变化,家庭承包的格局依旧是农村果树栽培的主要模式,这使得果树树种、品种在某一区域不统一,难以发挥该区域的资源优势,很难形成规模化生产及提升果产品品质。再加上果农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普遍不高,致使心有余而力不足。
  3 结语
  山西果树区域的分布要综合考虑地区的自然资源、社会条件以及市场偏好,优化果树产业结构,调整果树树种和品种,集约化管理,使得果农的投入产出比达到最优。
  参考文献
  [1]傅耕夫.山西省果树种质资源及区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11.
  [2] 王中英,童德中,朱文勇,等.山西果树志[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16-20.
  [3] 郝瑞玉,黄军保,李晓梅.山西省应因地制宜发展果树业[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3(2):58-59.
  [4] 黄军保,李晓梅,杨明霞.我国果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误区与调整策略[J].河北果树,2002(6):16-17.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为解决野外无线传感器网络自动灌溉控制系统的供电问题,设计了一种太阳能蓄电池智能充放电控制器。[方法] 采用BQ24650自动控制和管理太阳能向蓄电池充电,以单片机MSP430F2132为微处理器,根据蓄电池放电状态的检测,自动控制蓄电池向负载供电,同时该微处理器作为负载控制系统的主控器。[结果] 经试验测试知,控制器实现了预期设计目标,且在连续90 d的实际应用中运行稳定可靠。[结论]
期刊
摘要 针对绥化市北林区平菇的代料栽培技术,以玉米芯为主要原料,从栽培模式、栽培季节、原料准备、发酵以及出菇管理几方面阐述其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 平菇;代料;玉米芯;栽培模式  中图分类号 S64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03-00697-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一荤一素一菇”等日常营养理念渐入人心。平菇因其肉质肥嫩鲜美,富含人
期刊
摘要长沙县果园镇双河村从昔日典型的后进村发展成为现在的浔龙河生态小镇,主要得益于开创了一个“政府引导推动、企业市场运作、基层组织保障、群众参与决策”的发展新模式。该模式在农民集中居住、资本集中下乡、土地集中流转、产业集中发展、公共服务集中配套、环境集中保护“六个集中”推进城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很好的经验。该研究在总结其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的基础上,对其发展值得借鉴的方面进行
期刊
摘要 到海南制种是北方科研单位加快育种速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根据多年南繁的实践并分析研究了海南自然气候的特点,对玉米育种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的关键环节提出了应对技术措施。  关键词 玉米;海南;育种;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02-00669-02  玉米南繁育种是北方育种科研单位为缩短玉米育种周期采取加代繁殖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海南地理、
期刊
摘要 [目的]为发掘耐深水荷花(Nelumbo nucifera Gaertn),建立荷花苗期耐深水性评价体系。[方法]根据逐步增加水深过程中盆栽荷花表型变化,将深水胁迫指数划分为7个等级;采用叶色、叶形态、叶柄高度、叶柄粗度、成活率5个外观形态指标,进行定量分级,制定等级得分标准,然后以各指标的得分总和对耐深水性进行综合评价,建立评价体系,对20个荷花品种耐深水性鉴定。[结果]不同荷花品种对水深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香菇多糖和灰树花多糖对小鼠代谢指标及反应肝脏功能的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小鼠体重、饮水量、进食量及排泄量进行观察,探讨香菇多糖和灰树花多糖对小鼠代谢功能的影响;并通过生化分析仪检测白蛋白、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等反应肝功能的生化分析指标观察香菇多糖及灰树花多糖对小鼠肝功的影响。[结果]香菇多糖和灰树花多糖组小鼠的体重、饮水量、进食量、排泄量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
期刊
摘要 [目的]为建立冬小麦抗逆应变的化学调控技术。[方法]以周麦22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外源喷施α-酮戊二酸对低水氮条件下小麦产量形成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 外源α-酮戊二酸增加了低水氮条件下冬小麦叶片SPAD值、全氮含量及氮素转运率,千粒重、产量及氮肥偏生产力明显提高。[结论]外源喷施α-酮戊二酸是一种改善低水氮胁迫下小麦生长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冬小麦;α-酮戊二酸;低水氮;产量  
期刊
摘要 在广泛文献检索基础上,对茼蒿的种属、成分、药理、养生价值、代表性膳食及食用注意事项等进行概述,为全民养生保健提供科学资料。  关键词 茼蒿(Chrysanthemum coronarium L.);成分;药理;养生价值;代表性膳食;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 S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03-00709-02  Abstract On the basis o
期刊
摘要 在广泛文献检索基础上,对大花金挖耳的种属、历史、应用情况、成分、药理和临床应用等进行综述,为其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资料。  关键词 大花金挖耳(Carpesium macrocephalum Franch.et Sav);成分;药理;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S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03-00714-02  Abstract On the exten
期刊
摘要 [目的] 为准确、快速测定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方法] 以乙腈为溶剂,样品经加速溶剂萃取仪(ASE)萃取,提取液经除水、浓缩,再经Florisil柱净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PDA二极管阵列测定土壤中16种PAHs。[结果] 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41~3.97 μg/kg(以3倍性噪比计),加标水平为0.5~20.0 mg/L,基质加标回收率为81.3%~121.0%,相对标准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