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力与“标准”之争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g257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技术瓶颈”日益限制我们超越“世界工厂”以进一步发展时,我们该如何有效地加入新标准的制定?当我们还缺少足够的技术基础、足够的资金实力、足够的风险承受力时,对于未来的产业标准,我们的务实选择是什么?当我们拥有全世界为之垂涎的市场资源时,我们能否形成我们自己的统一标准?对于西方技术列强的标准霸权,我们现在到说“不”的时机了吗?而再往深挖掘,我们又会豁然发问:我们争标准,就只能争技术标准吗?
  
  标准之争,是战略利益之争
  
  杨 欣:实际上,标准之争是一个企业战略问题,你是否有战略眼光来看待企业未来的竞争。最早我们是拼质量,到拼价格、拼促销、拼服务,后来我们又发现要拼标准。因为谁制定标准,谁制定游戏规则,谁就是最大的受益者。标准已经代表着企业未来的生命。这种情况下,国家也极力支持我们的企业制定我们自己的标准。可我们现在的难题是,我们想参与标准制定,可是我们又没有相应的实力。这种情况下企业如何获得未来的生存权?
  李志军:这几年,标准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可能有几方面原因:第一,这些年来,人们对于健康和环境越来越重视,老百姓更重视产品是不是对身体有益。现在我们的环境实在是太恶劣了,我们总是觉得不放心。过去的国际标准化体系里,ISO9000是关注产品质量的,ISO14000是关注环境问题的,现在还有SA8000,是关注企业员工权利的,是人权问题,实际已经上升为国际标准了。福建、广东、浙江等地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里,已经在实施SA8000的标准。
  第二,虽然我们讲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自由化,但是这些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其实在加强。只不过现在主要是通过技术标准来保护,这个趋势非常明显。温州打火机为什么在欧盟受到影响?我们出口到东欧的一些茶叶,人家说你有农药残留,达不到标准;或者出口到日本的大米,日本提出了一百多项检验指标,实际等于把咱们这种大米的出口给卡住了。这就是贸易保护主义在加强。
  第三,现在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谁能够掌握住标准的制定权,谁就能拥有市场的主动权,这是赢家通吃的道理。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字电视、DVD、第三代移动通讯等方面,标准的作用已经非常明显。业界流传着一个说法,三流企业靠力气赚钱,二流企业靠产品质量,一流企业靠技术、靠专利,超一流企业就是靠技术标准赚钱。一项技术或者一项专利,它影响的可能是你这个企业,或者几个企业的情况。而一个标准,它能影响整个行业,或者整个产业的发展水平,影响整个行业的竞争能力。标准之争,实际是利益之争。
  
  不争“标准”,就没有市场
  
  张仲文:我的看法是,首先,自古到今,标准无处不在。如果你落后,或者如果你根本是个空白,那么可以说你没有标准可谈,你只能执行。
  其次,我想,标准是动态的,也存在贸易保护主义。比如:日本的大米标准,10年前日本3%的农民种大米能养活日本1亿2000万人口,它的大米当时是中国大米价格的20倍;现在日本的大米和我们大米的价格是10倍之差,所以美国大米、泰国大米,包括中国大米,都想往日本冲,日本怎么办?WTO规则它得遵守,它搞技术保护。所谓技术保护,当时它制定了3个“三种标准”,结果谁都进不去。泰国人不服气,我达不到你的标准?我把日本农民请到泰国去种米,我看我达到达不到?结果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到10年,日本大米现在出来了100个标准。所以,标准是动态的。
  我们要重视标准,包括我们知识产权的保护,因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国际化的一员了,我们不得不研究标准,而且不得不遵守,你不遵守就进不去。比如:环境标准,现在欧洲在6种有害物质上制定了不让用的标准,2006年要在全欧洲实现,要贯彻。你要出口欧洲,你必须遵守这个标准,不遵守就进不去。去年日本有一家公司往欧洲出口游戏机,因为有6项标准中的1项有害物质,电线引出线不符合标准,结果进不去。所以我觉得,提高竞争力,不能不研究标准。
  
  知识产权,只不过是工具
  
  方兴东:我觉得目前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存在着很大的误区,过于强调保护知识产权。
  大家看到,英特尔最有创新活力的时候是上世纪60、70年代,那个时候它不会谈标准。思科在80年代的时候从来没申请过专利。微软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只有最近几年才开始申请专利。为什么?企业在最有创新活力的时候,它不需要专利。知识产权,在企业来说相当于把钱存到银行里吃利息。只有当认为自己挣到了很多钱的时候,才要把钱存进去,作为一种保护工具。所以我认为,知识产权本身不是一个很神圣的话题,它只是一个竞争规则。当然我并不是说要逃避规则,而是要理解它以后,更好地去利用这个规则。
  因此我有个几个论点:
  一是知识产权工具论。知识产权只是一种工具,你要关注的不在于这个工具本身,而在于利用这个工具能干什么?我觉得企业利用知识产权应该有两种战略:一种是进攻性战略。我知道以后的竞争对手可能要从这条路走过,我悄悄在这里埋一颗地雷,等着他,把他炸了,这是最有效运用知识产权的进攻性战略。二是防御性战略。你即使使用了人家的知识产权,但是你有几十种办法能够为自己辩护,逃避知识产权的诉讼。这些话不是我讲的,恰恰是思科负责知识产权的副总裁讲的。所以知识产权只是一种工具而已,看你怎么用,穷人有穷人的用法,富人有富人的用法,可以进攻,也可以防御。
  二是知识产权阶段论。把知识产权上升为道德层面的东西,这是非常大的误区。好莱坞现在是维护知识产权最强的一股力量,但是好莱坞当年是怎么成立的?当年是为了逃避东部电影的专利而逃到西部的,是为了盗版而建立起来的。微软,其整个历史里大量使用别人的技术。所以我觉得知识产权没有原罪,只是发展的阶段而已。我们并不是说侵犯知识产权是一件好事情,不过是为了发展需要。在前期,你需要灵活地去对待知识产权问题。
  三是知识产权相对论。知识产权跟知识的关系,就跟水跟鱼的关系一样。站在你的角度,只有你把少数的知识保护起来了,你才能获利。但如果大家都是知识产权,这个知识又是缺乏流动性的了。所以有一个说法,知识产权本身就是盗窃,别人不保护,你保护起来,你就获得了相对的优势,你就能够获取利润。
  四是发展权要高于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不是一个单行道,它是可以有多种选择的过程。美国在18、19世纪的时候也是靠侵犯知识产权发展起来的,日本、韩国也是这样。全球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在开始起步时,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然后借此还能发展起来。从全球看,基本上有这么几个阶段:一个是在人均年收入到1万美元。1万美元以下的国家基本上不会去真正保护知识产权;到了1万美元以上,就开始保护知识产权了。第二个是3万美元,一般到3万美元以后是采取强保护的政策。这里,知识产权本身是一个发展的需要,我们不能超越自己现在的情况去跟美国看齐。所以现阶段谈知识产权,要围绕自己的发展目的,为了发展而知识产权,绝对不能够为知识产权而知识产权。
  我们要以一种游戏时代观去玩知识产权,不管是进攻别人,还是防御别人,就是要把知识产权当成一种游戏,当成一种规则来使用而已。这样,我们才能不总处在被动的状态。
  
  有市场,就可以定“标准”!
  
  郭凡生:在西方法系里,知识产权保护和反垄断是一个话题。美国如果一个城市只有一个水厂,水价不是由这个水厂的老板来定,而是由市政委员会和市民共同商定。这就是说,当一种知识产权处于垄断地位的时候,游戏规则不应该简单地由有知识产权的人单方面来决定产品价格,而应该是由市场消费者拥有强大的发言权。我们现在的情况是,中国有《知识产权保护法》,可我们有《反垄断法》吗?没有。我们看到欧洲把我们的几个厂商罚了,我们却不能很好地通过反垄断的方式来保护中国企业的利益。
  但是我觉得目前这个问题,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是世界工厂,前两天我在东莞听到一句很有趣的话,叫“东莞堵车,世界缺货!”那么我们要面对两种标准:一种标准是传统的工业标准,在这个标准的执行上必须严格。另一个标准,就是技术标准。其实我觉得,技术标准在市场竞争中,很多情况下并不重要,因为市场其实是有多重标准的。只要这个游戏规则是大家一起玩,你有一个技术标准,那么在同一技术标准的情况下我还有别的标准,如:价格标准、成本标准。技术标准是你定,而成本标准和价格标准可以是我定。中国的产品最便宜,这时你所有的技术标准就会被我所用。我们温州生产一个汽车保险杠不过50块钱,韩国生产要300块钱,这时候我们关于汽车保险杠的工业生产标准,毫无疑问,全世界都要共同遵守,否则你300块钱就卖不出去。所以中国现在一定要提高自己企业的竞争力,在工业化标准完善产业的情况下,我们要尽快制定出自己的成本标准、价格标准和服务标准!所以在竞争中,在技术垄断已经没有明确特征的情况下,谁制定了成本标准和价格标准,谁就是市场的强者!他们没什么了不起的!
  那么在高技术领域里,就一定是他们制定标准吗?我们去年有一个公司在香港上市,我们有了一个很好的技术,叫“中国搜索”。然后一个香港记者问我:GOOGLE很强大,它要买你们,怎么办?它要进中国你怎么活?我就说:雅虎多强呀?大得不能再强大了,在日本和韩国,雅虎都有绝对的发言权,而今天雅虎在中国,前5名它都进不来!新浪、搜狐、网易都比它在中国赚得多。雅虎在亚洲,5年亏损5个亿。所以我觉得,不是GOOGLE进来我怎么活,而是它进来了,怎么在我的打压下它能挣到第一块铜板!事实证明:在高科技领域内,只要中国人有一个好的制度,中国人完全有可能在别人的标准上面玩出我们新的标准来,那就是成本标准、利润标准、发展的标准和用户的标准!你雅虎再好,你制定了很多标准,中国人不喜欢看,你就赔钱!我想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为赔钱的标准去拼命呼喊。所以在标准面前,一方面我们要重视,但一方面也不要自卑。
  还有,我们必须知道中国企业在很多方面现在还难以制定高科技标准。所以我觉得在这种标准上,我更推崇一种中国企业用自己的能力去制定市场标准。你有什么技术标准,我拿过来用,我老老实实付钱,结果是韩国人生产一个保险杠300块钱,我就50块钱,而德国公司就拿它贴牌,再往后,我不让你贴了。我觉得中国正在这个发展阶段,所有的中国企业要考虑的不是自己去制定技术标准,因为我们现在没有这样的能力,让一个3岁的孩子挑100斤的担子,会把他压死的。当中国的企业发展很大的时候,当我们有了这种能力的时候,再过5年,我们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是5亿人,是美国两倍的时候,很多的规则就是我们的了。用户规则是我们定,技术规则就得向我们倾斜。中国现在在手机市场有很大的话语权,为什么?因为中国有全世界最大的用户。所以知识产权只是市场标准中的一个,能挣钱才有用,不挣钱没有用。而大量中国企业,是可以绕过简单的单一市场标准去做的。
  我前两天跟格兰仕的老板在一起,他说我就制定成本标准和价格标准,你有多少标准,也只有卖给我才能值钱。这时候你要卖多少钱,是我说了算。所以成本标准和价格标准才是最重要的,融合在一起才有真正的意义。现在中国人穷,但穷就是最大的优势,我们就去制定成本标准和价格标准,让他们在这个游戏圈内玩!
  
  中国企业定“标准”,是时候了!
  
  郭庆存:中国的企业是否到了关注标准、并且制定标准的时候?我认为这个回答是肯定的!至少在一部分企业,有一定研发实力,并且可以使研发成果变为标准的时候,应该说是到了。
  我很赞赏方兴东先生的观点,我们要尊重国外的知识产权,但另外一方面我们要看到,知识产权的滥用、反倾销规则的滥用,正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标准问题也不例外。
  关于标准化与企业竞争力的问题,首先,我想我们应该考虑,企业的竞争力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提高效率就是提高竞争力,此外如果你能够制定出引领别人的标准,这也很重要。但企业竞争力是多方面的,我们不可能所有的企业都去制定引领别人的标准。海信虽然也参加了15个标准,这些标准都有可能成为行业标准。海信到这个时候有一定的义务和责任,也希望通过标准的制定,在中国市场上能够为中国的产业发展提供一些有利条件。但是对于中国现在提出我们都要去做国际标准,其实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要这么做,因为企业千差万别,行业更有所不同。我的观点是:标准问题是企业应该关注的,但并非每个企业都要去做最新的标准。
  第二,我们应该思考:今天的反倾销法律制度,到底是贸易保护工具,还是维护市场竞争正常秩序的一种公平法则?知识产权是作为我们的游戏规则,还是把它作为现实竞争的武器来滥用?我想这个问题同样对标准适用。我觉得标准应该是属于法律规则,强制性的标准应该属于技术法规。而这样的规则如果被某些人以知识产权来加以垄断的话,岂不是改变了法律规则下标准的原意了吗?公法应该是被大众所接受,是为维护公共利益服务的,是任何人都必须恪守的,也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而且任何人都不需要为此支付费用的。我认为要分清公法上的标准和私法上的标准。
  另外,在标准的属性上,我个人的看法是:当标准成为事实上的共同规则时,标准的创设者在此之前已经获得了足够的利益,没必要当这个标准已经成为通行规则后还拿利益,即便专利还没到期。
  第三,标准和标准化是两个概念。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是永远能够给企业带来竞争力的有利的工具和方法。海信就正在实施自己内部标准化的研究,推进技术,使自己的产品门类、主导产品的标准化形成体系。而这个体系会最大限度地整合内部资源,充分发挥现有职员的作用,包括发挥现有的研究开发职员,设计职员和布料人员的作用,我们一直想达到那种很高的境界。这样的标准化,应该是每个企业要做的。
  所以纵观中国企业对标准的态度,我想概括为三点:第一,标准作为市场准入的规则,我们必须恪守;第二,领先的标准基于研究和开发、创新,因此加大研究开发的力度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其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创设标准,而在于在竞争中增加自己竞争的筹码;第三,标准化对企业来说是永恒的话题,不管你做不做领先的标准,但是使用这个标准,对企业的竞争力的增强都是有益处的。
  
  “标准”,并非竞争力的关键
  
  王璞:我对今天这个题目的本能反应是想到两个例子。一个是国内的VCD两派之争:一派是从若干企业走向一个组团,游说国家有关部门;另外一派企业是利用媒体,进行舆论竞争。实际争什么呢?就是争一个行业标准。为了什么?因为这一拨企业拥有一项技术优势,另外一拨企业则能利用市场优势,所以两派之争,都想重新洗牌,来换取市场地位。
  另一个例子是苹果电脑,其实它原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但是它不愿意和其它电脑去兼容,其它的电脑厂商在寻求发展的同时,苹果一定要守住自己的标准,结果这种标准不被市场接受,或者没有被上下游厂商、消费者、使用者接受,因此它的技术标准被淘汰了,这个企业也就走了下坡路。
  做企业,“一招鲜,吃遍天”显然是不行了。现在有的企业家开始讨论“系统战”了,从战略、文化、人力资本等多角度来考虑。这里,我就想谈谈对“系统竞争力”的一些体会。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技术、市场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打造领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朝更本质、更长远、更能发挥威力的地方去发展。那么,有3项重点:第一,是战略。第二,要考虑企业文化。第三,要考虑人力资源。最近我们就在研究怎么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体系,有十大体系。所以我认为,技术是很厉害的,但我们还要回到本质,我们要考虑战略,考虑人本,考虑文化,这才是企业不败的重点。这些做好了,其它的东西都可以倒回来考虑了。
  杨 欣:其实无论是技术,还是标准,它并非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最关键的东西,它应该是一种手段。核心竞争力还是应该把它关注到战略、文化、人本这些方面。
其他文献
论坛主持 《中外管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杨沛霆  特邀嘉宾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第五项修炼》作者 彼得·圣吉  对话嘉宾 伊士曼柯达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主席叶 莺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    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    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董事长石滋宜    中
期刊
古语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今天,世道已经变了,谋事与成事就像硬币的两面,应成为每个领导都同时具备的素质。    谋事在领导,成事也在领导    领导要谋事,也要成事。他们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但同时也要确保游戏正在进行。而这两种角色,对于完成一件事情来说天生就是相反的两极:我们必须形成一个愿景,来定义事情“完成”的含义;我们还要让这个愿景具有可操作性,决定“做事”是什么样子。然而,很少有人能对这
期刊
我非常高兴能够应邀参加今天的会议。我今天将向各位介绍一下我们GE的一些经历,最重要的是我对于领导的看法,以及我们如何实现世界级领导水平的技巧。  GE的业务涉及11个行业,我们如何把这11种业务结合起来并有效地运行?我们如何能够共享最好的、最佳的做法?我作为首席教育官,一直在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把世界上最好的做法转移到中国来;二是保证这是一种双向的交流,也就是还要把中国的一些想法传输回总部;三
期刊
动机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当经过多年的积累,“财富”已成为一个数字概念时,企业家该如何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追求?创业者在富足与忧患、疲惫与进取的漩涡中,如何明确企业的终极诉求?企业家该如何突破自我的瓶颈,带领企业完成战略与文化的转型?当大量民营企业处于二次创业的十字路口时,可否明确企业团队继续一往无前的内在动力将从何而来?    终极意味着什么?    李天田:我这里有一首诗是形容企业家的:“高处
期刊
随着零售渠道商在全球的普遍做大,随着今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行业对全球列强的彻底开放,中国的渠道商与供应商应如何构建一种新型的双赢模式?除了与外资竞相跑马圈地,渠道商如何通过在产业链上与供应商的竞合来壮大自己的底蕴?与此同时,供应商如何通过结盟渠道商,进一步理顺自己的营销体系、降低自己的通路成本,并在第一时间对市场做出反应?    未来,零售列强将猛于虎?    林正大:2004年12月11日,
期刊
正大集团农牧业中国副董事长 姚民仆 北京大军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  在当今世界,“社会责任”对于企业而言,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道德说教,而以SA8000为代表的企业人文准入体系的出现,已昭示着“社会责任感”正在成为制约未来企业竞争力的新要素。习惯于将“社会责任”理解为可有可无的“暮年善举”或将“企业伦理”理解为关起门的“家务事”的中国企业家们,我们的观念该如何紧跟时代需要?    尽社会责任,要
期刊
科技创新,无疑是创新中最容易为人所知的内容。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要想走在科技的前沿恐怕还为期尚远,但我们照样有可能以某种方式品尝科技创新的收益。每一种科技创新都需要商品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中的制造、流通、服务……都蕴含着不小的市场和机会,绝不是一两家企业可以独享的。如果你的嗅觉足够灵敏,你或许能够抢先分一杯羹。在下面这两个IBM的科技创新实例中,就可以发现这样的机会。    RFID(无线射频
期刊
仅仅牵手了7个月,由于整合不力带来的巨额亏损,就让TCL和阿尔卡特的手机“联姻”迎来了分手时刻。  表面上看,TCL此举的目的是为了“闪电止血”,可以将运作成本降下来。“阿尔卡特退出后,我们(T&A)终于不用背负阿尔卡特员工的巨额工资。”T&A北京分公司员工如释重负。另外,全资子公司能更好地实施管理控制和业务整合。  但仔细分析之后,我们却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新的整合协议无异于“饮鸩止渴”。   
期刊
著名管理学者明茨伯格提出:“商学院把错误的东西教给错误的人,MBA学生中极少有人有任何管理经验,而你无法在教室里教他们如何管理。”这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MBA的争论。    MBA = 一无所长?    在英语国家有一种开玩笑的方式,就是把一个词的缩写用其它意思重新创意解释(这就好比我们汉语中将“天才”解释为“天生的蠢材”),例如:PhD(博士)就被戏谑为Permanent Head Damage(
期刊
面对新近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挫折,罗兰·贝格直言:跨国并购失败的中国企业,更多的是机会导向,而非战略导向。    并购失败的五大原因    《中外管理》:在中国企业的发展之路上,国际化似乎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您认为现在是否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个合适时机?   罗兰·贝格:绝对是,而且中国企业必须要走向世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经是美国经济的2/3,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