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国际化正在“饮鸩止渴”!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w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仅仅牵手了7个月,由于整合不力带来的巨额亏损,就让TCL和阿尔卡特的手机“联姻”迎来了分手时刻。
  表面上看,TCL此举的目的是为了“闪电止血”,可以将运作成本降下来。“阿尔卡特退出后,我们(T&A)终于不用背负阿尔卡特员工的巨额工资。”T&A北京分公司员工如释重负。另外,全资子公司能更好地实施管理控制和业务整合。
  但仔细分析之后,我们却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新的整合协议无异于“饮鸩止渴”。
  
  国际人才尽失
  
  在国际并购中,最重要的是留住有用的人才。只有留住了人才,才能留住被收购公司最为宝贵的两项资产——客户和知识(其中专利的载体是:人)。
  事实上,在TCL收购之前,截至到2003年12月31日,阿尔卡特手机部门MPD资产总额2.88亿欧元,负债总额2.91亿欧元,净资产为-313万欧元。也就是说,阿尔卡特手机除了软性资产(客户、知识)外,其实就是一个空壳,一无所有,毫无价值。而根据新的协议,阿尔卡特不仅收回了其所有前瞻性研究专利(3G以及与其它运营商的交叉专利协议),而且也“欣然接受”了被TCL像垃圾一样退回来的所有360名TASAS公司的人才。按照对外公开的财务数据,合资企业T&A的原始注册资金是1亿欧元(TCL出现金5500万,阿尔卡特现金与业务作价4500万)。自去年8月底成立后平均每月亏损接近1亿人民币,也就是说到今年6月,这1亿欧元已经被赔了个精光。
  我们不免要问:在付出巨额的原始出资、以及新协议规定的5%TCL通讯股票、并且还要承担以后继续亏损的代价之后,TCL难道要的就是一个空壳吗?
  韬睿咨询公司日前完成的《人力资源应对并购挑战》报告,对美国、加拿大200家大中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进行了调研,通过近两年与上世纪90年代并购潮时的对比,得出的结论是:HR提早参与并购过程,会有效地提升交易成功率。(相关报道参见本期“人力资源”栏目文章)那些并购成功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认为,在并购前半年的最关键问题是:有效实施的员工沟通方案,以及针对关键员工的人才保留策略。
  由新协议暴露出的TCL扭曲的国际人才观,只能加速阿尔卡特员工、知识、客户的流失。其实用不了18个月——现在阿尔卡特的员工已经感到前途暗淡,必定“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出卖公司的利益已是TCL的万幸了。
  
  借船出海无望
  
  相关数据显示:在TCL收购之前,截至到2003年12月31日,阿尔卡特手机部门MPD主营业务收入6.11亿欧元(其中中国业务约1.5亿欧元),亏损总额为7390万欧元。作为欧洲曾经排名第一的品牌,阿尔卡特应该算是“瘦死的骆驼”,仍然拥有全球各大电信运营商的庞大关系网络和良好的合作基础。但是合资之后,亏损却急剧增加到每月1000万欧元,比原来的平均每月615万欧元增加了65%。假定合资前后各项费用不变,按原来20%的毛利推算,合资后阿尔卡特欧洲部分TASAS的毛利(销量)降低了约40%(根据法国电信管制机构ART的数据,同期法国移动电话市场同比增长了0.8%),考虑到合资公司T&A在国内的销量对比原阿尔卡特手机国内销量增涨的幅度,合资后T&A的海外毛利(销量)降低得只会更多。
  这只能说明:收购过程及TCL的销售管理导致阿尔卡特手机在中国以外的客户大量流失。
  按照去年收购时的设想,TCL将利用阿尔卡特在欧洲和北美等地的手机牌照和业务网络,借助“四大协同效应”(交叉销售、采购、生产及研发)“开源节流”,“借船出海”。事实证明:TCL没有能力管好阿尔卡特原来的销售人员和销售网络,“开源”失败。那么,TCL有没有能力靠自己的销售人员来开拓好欧美市场呢?结论基本是:不能。因为当初TCL之所以要“借船出海”,就是因为多年为出口欧美市场奔波却一直收效甚微。
  按照新的协议:阿尔卡特的销售人员将要在18个月内被退回,自然没有人真愿意“借船”了,“出海”就没了希望。不仅如此,海外销售队伍的溃败也许就意味着新的全资子公司将来将要局限于国内狭小而竞争激烈的市场了。那时,T&A牌的手机就一心一意去挤占TCL牌手机的市场吧!反正厂家、设计、技术、生产、定位都一个档次了。
  
  前途在何方?
  
  曾几何时,TCL迈出了国际化的一大步,将阿尔卡特的专利、技术、研发、牌照、市场一网打尽,被媒体吹捧为“赚了夫人,又赚了嫁妆”,“今夜做梦都会笑”!整整大半年的时间,TCL却什么也没做:阿尔卡特手机依然由新加坡某公司以代工方式单独生产,阿尔卡特手机的设计、采购、渠道也没有什么改变,直到现金快烧光的时候才着了急!怎么办?整合协作的成本效益出不来,一双“红眼”就盯上了海外人才钱袋。这就叫“饮鸩止渴”。本来是渴得难受,忍一忍努把力也许能度过难关,而一旦喝下了毒药,砍掉了专利和研发人才,就万劫不复了。可怕的是,虽然这毒是无药可救,却要慢慢地折磨你,让你丧尽家财。18个月呢!每月还要1个亿,真不知道能不能撑到最后一天。还不如来个快的:斩立决!
其他文献
企业绩效考核时常见到:业务部门员工的考核目标由直线主管来下达,而员工目标的日常工作情况、完成情况则由一些职能部门来检查考核,这种企业绩效管理的体外循环是怎样形成的?  又应该怎样解决呢?    何为绩效管理的体外循环?    许多企业的绩效考核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业务部门员工的考核目标由直线主管来下达,而员工目标的日常工作情况、完成情况则由一些职能部门来检查考核,如企管部、办公室等。而企业最终还
期刊
在泡沫经济破灭的巨大冲击下,不少知名企业长期处于不景气状态。但最近,这些作为产业龙头的知名企业(如:微软、甲骨文等公司)通过营销新举措已纷纷从谷底起飞,使销售业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  这些有效举措是:  1.集全力振兴大客户。尤其关系到公司利润的最大客户,要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需求,让这些大客户对你的实力确信无疑。  2.根据销售潜力的分析,区隔你的所有客户,而后针对不同区隔的客户,确定不同的销
期刊
近些年,中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高,所以关心中国经济增长数据的人越来越多,这里我想谈谈这个问题。    中国GDP能超越美国吗?    今后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实力位置将如何变化?这是我们大家关心的一个方面。世界银行指出:美国在2000年的GDP是9万多亿美元,中国只有1万多亿美元,中国是美国的10.9%,也就是九分之一;美国占世界的GDP比重是35.5%,日本是14.9%,德国是6%
期刊
论坛主持 《中外管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杨沛霆  特邀嘉宾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第五项修炼》作者 彼得·圣吉  对话嘉宾 伊士曼柯达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主席叶 莺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    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    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董事长石滋宜    中
期刊
古语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今天,世道已经变了,谋事与成事就像硬币的两面,应成为每个领导都同时具备的素质。    谋事在领导,成事也在领导    领导要谋事,也要成事。他们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但同时也要确保游戏正在进行。而这两种角色,对于完成一件事情来说天生就是相反的两极:我们必须形成一个愿景,来定义事情“完成”的含义;我们还要让这个愿景具有可操作性,决定“做事”是什么样子。然而,很少有人能对这
期刊
我非常高兴能够应邀参加今天的会议。我今天将向各位介绍一下我们GE的一些经历,最重要的是我对于领导的看法,以及我们如何实现世界级领导水平的技巧。  GE的业务涉及11个行业,我们如何把这11种业务结合起来并有效地运行?我们如何能够共享最好的、最佳的做法?我作为首席教育官,一直在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把世界上最好的做法转移到中国来;二是保证这是一种双向的交流,也就是还要把中国的一些想法传输回总部;三
期刊
动机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当经过多年的积累,“财富”已成为一个数字概念时,企业家该如何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追求?创业者在富足与忧患、疲惫与进取的漩涡中,如何明确企业的终极诉求?企业家该如何突破自我的瓶颈,带领企业完成战略与文化的转型?当大量民营企业处于二次创业的十字路口时,可否明确企业团队继续一往无前的内在动力将从何而来?    终极意味着什么?    李天田:我这里有一首诗是形容企业家的:“高处
期刊
随着零售渠道商在全球的普遍做大,随着今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行业对全球列强的彻底开放,中国的渠道商与供应商应如何构建一种新型的双赢模式?除了与外资竞相跑马圈地,渠道商如何通过在产业链上与供应商的竞合来壮大自己的底蕴?与此同时,供应商如何通过结盟渠道商,进一步理顺自己的营销体系、降低自己的通路成本,并在第一时间对市场做出反应?    未来,零售列强将猛于虎?    林正大:2004年12月11日,
期刊
正大集团农牧业中国副董事长 姚民仆 北京大军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  在当今世界,“社会责任”对于企业而言,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道德说教,而以SA8000为代表的企业人文准入体系的出现,已昭示着“社会责任感”正在成为制约未来企业竞争力的新要素。习惯于将“社会责任”理解为可有可无的“暮年善举”或将“企业伦理”理解为关起门的“家务事”的中国企业家们,我们的观念该如何紧跟时代需要?    尽社会责任,要
期刊
科技创新,无疑是创新中最容易为人所知的内容。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要想走在科技的前沿恐怕还为期尚远,但我们照样有可能以某种方式品尝科技创新的收益。每一种科技创新都需要商品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中的制造、流通、服务……都蕴含着不小的市场和机会,绝不是一两家企业可以独享的。如果你的嗅觉足够灵敏,你或许能够抢先分一杯羹。在下面这两个IBM的科技创新实例中,就可以发现这样的机会。    RFID(无线射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