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本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继师本教育之后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因此实现生本课堂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以学生为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实施差异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以追求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主阵地。
[关键字] 生本理念 开放课堂 差异教学
随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贯彻和个别化教学趋势的出现,教育研究的重心从“教”转移到了“学”。生本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继师本教育之后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由传统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学生的学为主,教师也从以往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使课堂真正成为以追求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主阵地。因此我们更应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并通过改变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掌握学习方法,更好的面向全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一、树立“生本理念”,营造“开放课堂”
这里的“生”可作多维度解读:一是指“生命”,让课堂成为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和丰盈生命的地方。如今的教育强度和考试压力,让老师们倍感焦虑。课堂上“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手法屡屡出现,却早已顾不上还学生以主人翁的地位。没有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我们的教育又从何谈起!所谓教学相长,也就是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真正以“生命为本”,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彰显出生命的智慧和尊严。
二是指“生存”,让课堂成为自由生存、学会生存、为了更好生存的地方。我们教育的对象首先是人,因此一切教育的依据首先必须以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教师过去总被一些美丽光环包围着,“红烛”、“辛勤的园丁”、“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等,在这些光环背后,学生的地位被淡化了,学生的思维被压制了,学生的个性、特张得不到张扬,这是教育的悲哀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身份是平等的,教师要低下头了,俯下身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使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允许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也鼓励学生有创新的思维,教师需要正视学生的学习差异,努力实践“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想,积极探索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是指“生活”,让课堂成为源于生活、丰富生活、提升生活的地方。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真谛是重视人的“自然的生长力”,不能以外力妨碍、挫伤这种生长力。现代社会,以独生子女居多的学校教育中,学生普遍缺乏生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陶行知将生活教育定义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学校有义务帮助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即“健康的体魄、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首要落实的应该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考试压力,在此基础上,开设校本课程,利用本土文化课程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二、立足“生本课堂”,探寻差异教学
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具有独特性和灵动性。我们教师首先要对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等个性加以了解,才能根据其特点,施以恰当的教育方法。
1. 对学生个性差异的认识,往往拘泥于考试成绩的高低,并依此冠以“优生”、“差生”之名。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差异,应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深入课堂,发现学生学习差异形成的原因,不断完善机制,针对差异,分层施教,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从学生出发,利用和照顾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最大发展。
2.个性化教育就是要特别注重这种个性差异,它要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他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而采取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开展以因材施教为特点的教育方式来研究学习差异的学生个案研究,促使每一位学生健康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处于中等水平,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接受训练,从而达到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的要求,而且有一部分较突出的孩子,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这时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孩子提出更高一点的要求,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提出问题,让他们都做到“跳一跳可以摘到果子”。然而,确实有一少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原因跟不上教学大纲的进度,不能完全有效地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为此,在教学中还应重视观察和研究学困生学习成绩不良的心理原因,并加以校正。每一个学生都应获得同他们自身相一致的教育,使他们都能各尽所能,各尽其才,真正体验到学习生活的快乐及其意义。
3.学生在不同的学科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差异是很明显的(如:形象思维好的学生,他在语文学习上更易把握文本;而逻辑思维好的学生则在数学学科中会学得更加轻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进行个别化教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学科上的差异一般是由于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不同,对课程的兴趣喜好不同,及在课堂学习中受到的主体地位的体现不同而产生。
针对差异,我们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驱动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每一个同学的细微变化,不放过任何一个“闯红灯”的人。如果说“严肃”是一种课堂的规范,那么“自由”就是课堂的生命活力。“自由”是指学生学习思维的释放。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方能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让“差生”敢于提问,让“优生”勇于质疑,让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老师们常常教育学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其实作为教师自身也要善于发现,善于“捕捉”,及时评价。在教学中,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一双“锐利”的眼睛,懂得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应该更多地看到学生的可取之处,而不是挑剔、刻薄地要求学生尽善尽美。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相应层次的问题,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其次,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催化剂。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激励的语言评价,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得到成功的喜悦,才能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为学生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独立人格和自主创新的良好素质。有效落实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进程,对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都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和现实意义
践行教学相长的理论,以新课改为契机,全面开展生本高效课堂,学生就一定能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我们的课堂也才能真正达到“生生不息”!
[关键字] 生本理念 开放课堂 差异教学
随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贯彻和个别化教学趋势的出现,教育研究的重心从“教”转移到了“学”。生本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继师本教育之后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由传统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学生的学为主,教师也从以往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使课堂真正成为以追求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主阵地。因此我们更应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并通过改变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掌握学习方法,更好的面向全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一、树立“生本理念”,营造“开放课堂”
这里的“生”可作多维度解读:一是指“生命”,让课堂成为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和丰盈生命的地方。如今的教育强度和考试压力,让老师们倍感焦虑。课堂上“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手法屡屡出现,却早已顾不上还学生以主人翁的地位。没有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我们的教育又从何谈起!所谓教学相长,也就是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真正以“生命为本”,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彰显出生命的智慧和尊严。
二是指“生存”,让课堂成为自由生存、学会生存、为了更好生存的地方。我们教育的对象首先是人,因此一切教育的依据首先必须以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教师过去总被一些美丽光环包围着,“红烛”、“辛勤的园丁”、“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等,在这些光环背后,学生的地位被淡化了,学生的思维被压制了,学生的个性、特张得不到张扬,这是教育的悲哀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身份是平等的,教师要低下头了,俯下身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使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允许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也鼓励学生有创新的思维,教师需要正视学生的学习差异,努力实践“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想,积极探索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是指“生活”,让课堂成为源于生活、丰富生活、提升生活的地方。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真谛是重视人的“自然的生长力”,不能以外力妨碍、挫伤这种生长力。现代社会,以独生子女居多的学校教育中,学生普遍缺乏生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陶行知将生活教育定义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学校有义务帮助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即“健康的体魄、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首要落实的应该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考试压力,在此基础上,开设校本课程,利用本土文化课程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二、立足“生本课堂”,探寻差异教学
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具有独特性和灵动性。我们教师首先要对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等个性加以了解,才能根据其特点,施以恰当的教育方法。
1. 对学生个性差异的认识,往往拘泥于考试成绩的高低,并依此冠以“优生”、“差生”之名。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差异,应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深入课堂,发现学生学习差异形成的原因,不断完善机制,针对差异,分层施教,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从学生出发,利用和照顾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最大发展。
2.个性化教育就是要特别注重这种个性差异,它要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他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而采取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开展以因材施教为特点的教育方式来研究学习差异的学生个案研究,促使每一位学生健康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处于中等水平,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接受训练,从而达到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的要求,而且有一部分较突出的孩子,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这时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孩子提出更高一点的要求,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提出问题,让他们都做到“跳一跳可以摘到果子”。然而,确实有一少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原因跟不上教学大纲的进度,不能完全有效地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为此,在教学中还应重视观察和研究学困生学习成绩不良的心理原因,并加以校正。每一个学生都应获得同他们自身相一致的教育,使他们都能各尽所能,各尽其才,真正体验到学习生活的快乐及其意义。
3.学生在不同的学科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差异是很明显的(如:形象思维好的学生,他在语文学习上更易把握文本;而逻辑思维好的学生则在数学学科中会学得更加轻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进行个别化教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学科上的差异一般是由于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不同,对课程的兴趣喜好不同,及在课堂学习中受到的主体地位的体现不同而产生。
针对差异,我们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驱动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每一个同学的细微变化,不放过任何一个“闯红灯”的人。如果说“严肃”是一种课堂的规范,那么“自由”就是课堂的生命活力。“自由”是指学生学习思维的释放。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方能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让“差生”敢于提问,让“优生”勇于质疑,让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老师们常常教育学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其实作为教师自身也要善于发现,善于“捕捉”,及时评价。在教学中,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一双“锐利”的眼睛,懂得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应该更多地看到学生的可取之处,而不是挑剔、刻薄地要求学生尽善尽美。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相应层次的问题,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其次,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催化剂。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激励的语言评价,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得到成功的喜悦,才能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为学生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独立人格和自主创新的良好素质。有效落实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进程,对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都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和现实意义
践行教学相长的理论,以新课改为契机,全面开展生本高效课堂,学生就一定能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我们的课堂也才能真正达到“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