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佛洲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p_c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雕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留下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是商周精美庄重的青铜器还是磅礴大气的秦始皇兵马俑,亦或朴拙生动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无一不让人叹为观止,而姿态各异、博大雄浑的石窟寺造像群无疑也是这浩瀚艺术海洋中不可多的的瑰宝。
  最早的石窟寺起源于古印度,随着佛教的东进传入了我国。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和文物考古论证,我国最早的石窟寺大约开始于公元4世纪左右,虽然说法莫衷一是难以考证,但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和库木吐拉千佛洞目前普遍被认为是中国境内开凿最早的石窟。根据留存石窟内的武周圣历元年,即698年的《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记》记载,敦煌莫高窟成为有明确文献佐证的最早石窟——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而山西炳灵寺石窟则保留了最早的有准确年代的石窟题记——“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岁在玄枵萨月廿四日造”,即五胡十六国的西秦时期。东晋南北朝以后,石窟寺的开凿修建也随着佛教与中华文化日渐融合后的盛行以及统治者的大力提倡遍及全国。当然,道教的石窟也并非没有,但屈指可数,年代也较晚,在此并不多做赘述。
  虽然经历战争的破环、历代毁佛运动和自然的侵蚀,但如今依然留存下了大量的珍贵遗迹。西起洋溢着龟兹古风的新疆石窟,穿过交融了东西方神韵的河西陇东石窟长驱直入中原腹地,这里的石窟多为皇家倾力修建,毕现帝王风范。另外东至辽宁万佛堂、北达内蒙阿尔寨、南到川藏滇桂富有地方色彩的石窟,石窟遗迹如断线珍珠星星落落散落于神州山川之间。我国现存的石窟寺无论是从数量、分布、保存程度等方面都已超过了作为发源地的印度,千年以来开凿石窟的热情可见一斑。


  不同于青铜器兵马俑等年代烙印深刻的传世名作,石窟雕塑艺术经历了绵延数朝数代的变化发展,从最初的西秦到清初都有留存的造像。加之地域上的大跨度,各个朝代地域的造像都有不同的特点,但又兼有传承影响,呈现出了丰富多变的特点。由于受到佛教东进的影响早晚有别,因而各个地区在在同一时代呈现的造像特征并不尽相同,但就演变过程总体而言还是有着相似的脉络可循。早期造像得以完整保留的极少,但依然可以从体态上看到印度佛像中犍陀罗和马图拉风格的影子,而衣纹趋向综合样式,融入了早期工匠的表达手法。魏晋是石窟艺术重要起兴的朝代,许多著名石窟都兴始于此时。这个时期的佛像造像逐步脱离了印度佛像的影响,本土风格日渐浓重。早期的造像夹带着西域的健美庄重,衣薄贴体,深得“曹衣出水”的神髓;后期则在士大夫文化艺术和统治阶级的汉化政策的作用下出现了“秀骨清相”的造型特点,服饰方面也向着浮雕表现的宽袍大袖的儒装转变。隋代和初唐的造像还部分保留了六国时期面目清秀的特点,中期之后则一扫苦闷表情,造像日渐丰腴。及至盛唐可说是石窟雕塑一个巅峰时期,无论从造像群的组合还是塑造手法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个时期的佛像多梳水波纹发髻,面盘圆润,双目微微低垂,显得慈善祥和。菩萨像则腰肢柔软呈“S”型扭动,缨络袈裟精美,紧裹身体的衣纹似乎还有“曹衣出水”的遗风。到了晚唐,菩萨的造像更是融入了贵妇的形象,世俗化的影响微现端倪。宋元在唐朝末年的长期战乱之后对石窟开凿之风又起。这个时期的石窟造像内容上因世俗需要扩展了许多,加入了民间故事,观音菩萨逐渐转为女身,罗汉造像也日渐增多。造像风格上趋向人性化,重视细节,在写实和揣摩人物心理塑造人物个性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到了明清时期,更多的注意力被放到了寺庙雕塑和日常用品上,多是对原有的石窟进行翻修,偶有新作依然延续了宋代的写实风格,但数量甚少,石窟艺术逐渐走向没落的尾声。


  在诸多石窟寺之中,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还有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被奉为我国的四大名窟。其中敦煌的彩绘壁画名扬海内外;大同云冈以壮丽雄伟的摩崖雕刻见长,但略有遗憾的是破坏较严重;而麦积山则以其精美绝伦又保存相对完好的塑像名震天下。由于地质原因,麦积山上的雕塑多是以在参杂了棉花、稻草等纤维物的泥土塑形赋彩而成。易塑性强,可粗狂可细致,是作为古代雕塑,尤其是泥塑造型研究的理想对象。
  麦积山因其“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农家积麦之状”而得名,位于有“小江南”之称的天水市郊。山峦周围林木叠嶂郁郁葱葱,自古便有“秦地林泉之冠”的美名。来到麦积山的山脚下抬头仰望,很难不被遍布山体密如蜂房,大小错落的佛窟所震撼。离地142米高的山体拔地而起,陡峭的岩壁上栈道蜿蜒飞架,连接着现存的东西两崖佛窟共计194个,其中大小造像7200多身,壁画1300多平方。相传麦积山石窟开凿于后秦,经历了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1000多年的开凿或重修,其中北魏、西魏、北周三代修建尤甚,尺寸上至15米有余下至不足30厘米,各个时期皆有珍品留存,十分难得。因此,麦积山石窟又被雕塑大师刘开渠先生称之为“东方雕塑博物馆”。


  一进入麦积山就能很难不被东崖上的13窟摩崖造像所吸引。在窟龛较少的东崖三尊10多米高的佛像依山崖而塑,对应着西崖的“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和大势至菩萨)相当醒目。这也是麦积山中最大的一组雕塑,其中主佛高约17米,两旁的协侍菩萨高约13米,最初为隋代所造,如今所见则是南宋绍兴年间修缮的结果。佛像是以石胎泥塑的方法建成,由于麦积山的山体的石质比较松散不易雕刻,故先在山崖表面凿出造像的外形,并打入木桩做支撑,而后通体敷泥精塑。三尊大佛保留了隋代的风格特点。主佛塑像造型简洁,躯体健壮,细眉大眼,螺发覆盖头顶,清晰而排列整齐,耳垂极长,袈裟自双肩垂下,荡于胸前。其眼帘俯视微垂,观照大千,虽然从侧面看有些扁平,但却也不伤其雄浑的厚实感。两旁的菩萨脸庞方圆,鼻梁挺直,体态丰润,衣巾贴身。三尊雕塑的衣纹都呈浅阶梯式,但刻画较写实,由此也可窥见南宋重塑的痕迹。   北魏时期的佛龛在麦积山现存石窟中比例最大,多达80余个,几乎占了半数,是麦积山雕塑辉煌成就的重要代表。开凿与北魏中期的121窟中的雕塑更是个中翘楚,在石窟角隅的菩萨和螺髻弟子(比丘)像十分典型。虽然宋代有过重修,但是却很好地保留了北魏雕塑的风韵。人物的面容清瘦,比例修长,潇洒清俊,面带微笑,褒衣博带,庄重严肃的宗教气息褪去,而更加贴近文人雅客的士大夫形象。菩萨头顶用带束起发髻,身体微微前倾,低眉颔首,上身内着交领衫,肩披长帛巾飘飘然交叉垂于裙前,下身着宽大长裙,中间系有腰带,身形窈窕。边上的弟子头束螺旋高髻,双耳较长,双手合十,谦恭有礼,身披袈裟,下身着裙,宽袍大袖上的阴刻衣纹如行云流水般流畅,给安静的雕塑带了了些许动感。两尊雕塑上身紧靠,似在低语,贴近现实。雕塑体量有限,但表现出的请求无限,创作者圆熟洗练的技法令人赞叹。
  麦积山上除了大型摩崖和中小型的圆雕,为数不多的浮雕和造像碑也十分精妙。在被成为“上七佛阁”的麦积山第4窟的壁廊和133窟的造像碑都是极好的例子。作为麦积山规模最大的石窟修建于北周是个富丽堂皇的崖阁窟,殿堂宽7间,殿前有敞亮的前廊,前廊后壁设7个大龛,龛间雕有天龙八部,人物均以浮雕成像,怒目圆睁,相貌狰狞,身着铠甲,孔武有力,威严可畏。而龛楣上的的飞天也很传神,其头部和手足施以极薄的泥巴塑成,装饰和衣物则彩绘而就,立体感很强。这种塑画结合的方法使得绘画、雕塑、建筑相互配合,交相辉映,让整个前廊散发出非凡的魅力。133窟现存18块造像碑,多带有叙事成分,记录了佛主生平的10号造像碑尤为宝贵。碑体通高137厘米,花岗岩凿成,按情节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三段中间醒目位置皆刻有说法像,四周不大的面积上雕刻了“佛如涅槃”、“深山说法”、“降服外道”等数十个本身故事,布局合理,安排十分巧妙,方寸之间尽显惊世技艺。
  石窟艺术瑰丽多姿,却命途多舛,几经起伏。清末民初直到20世纪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雕塑无论是在研究还是在创作上都出现了断层,之后大量引进了西方的雕塑观念和制作方法,又传统雕塑一度受到冷落,位置相对偏远的石窟更是陷入了沉寂。现在,当我们回头重新审视这些千百年积淀流传下来的遗迹时不仅仅会为它们精湛的技法、璀璨夺目造型所惊叹,更为其中包蕴的博大气度和内在神韵所感动。

其他文献
短暂的照面后,旧金山在我的心中成了一座雾城。从东部进入,必经海湾大桥,远远的就看到海湾大桥上像打了肥皂泡一样云雾缭绕,开着车,能见度仅有10米不到。因为是山城,从桥上还能看到市中心所在的山头上源源不绝冒出的水气,雾锁金门就更是一绝,那著名的橘红色大桥已经完全被大雾吞噬,只能隐约看到桥高处的一丝艳色。其实,除了雾天中看不清城市,我对这个移民大都市的内部结构,也是如云雾缭绕般迷糊。  淘金梦  三藩市
期刊
我们乘坐的法航班机即将降落在西班牙马德里国际机场,透过舷窗望去,盛夏阳光下马德里四周是茫茫荒丘,黄色沙土中缀些翠绿,色彩单调,貌不惊人。当我们步出机场,进入马德里作为旅游王国的都城,随后的旅程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这里深厚浓郁的人文历史和七彩缤纷的异国风情。  历史的色泽  西班牙这个曾经的全球性帝国,近年被列入“笨猪五国”。出发前总有朋友提醒,听说有些乱,多加小心才是。我们走近马德里,寻觅这座从前落
期刊
海螺沟——返回日隆镇  2014年7月16日  焦点:你们越走海拔越高了,今天有什么奇观吗?  建国:我们来到一个冰川森林公园,相比昨天的开阔,这里有很多不同形态的植被,山也更为险峻,我们身处峡谷之中,还能从树木掩映中看到冰川的美貌。  焦点:天气似乎好了很多。  建国:今天的天,蓝的不像真的。拍出来的照片都不需要后期处理,有蓝天,更有干净的白云。  焦点:天蓝蓝,云飘飘,山青青。真是个好地方!我
期刊
中国佛教四大道场,即通常所说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道场是佛教术语,指佛祖或菩萨显灵说法的场所。中国佛教除敬奉西方佛祖如来之外,还特别敬奉他的四个东来使者,也就是四大菩萨,因此,分别在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为他们各建立了一个道场。  菩萨的全称是菩提萨埵(Bodhisattva)。菩提意为觉悟,萨埵意为有情。中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有:文殊菩萨(象征“智慧”),其道场在北方山西五台山;普贤菩萨
期刊
英国 伦敦  泰特现代美术馆  利希滕斯坦回顾展  2013年2月21日至2013年5月27日  展览汇集125件艺术家的绘画和雕塑作品,这是泰特现代美术馆20年内举办的首个利希滕斯坦的大型展览。展出内容包括代表性的绘画作品,如《看米奇》(1961年),从华盛顿国家画廊美术馆借出。  2月21日~5月27日  日本 东京  东京国家博物馆  大型神社神圣珍宝展  2013年4月11日至2013年6
期刊
藏族的神佛雕塑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传入,随着佛教的兴盛而兴盛。它与其它藏族艺术一样,有一个佛教文化和当地文化的结合,并借鉴外来的技艺、融化外来的风格,以形成本地风格和流派的过程。如金铜佛像、木雕经封板、嘛呢石刻、擦擦、沙画坛城、供奉朵玛酥油花等都成了藏族宗教艺术的经典之作。  佛教讲究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要用具体形象来展现,那就是神像和佛像。因此,神佛造像是藏传佛教艺术中一个最
期刊
杭州  浙江美术馆  浙美展览:20 世纪中国美术之旅——留学到苏联  2013年4月16日 ~ 2013年5月12日 每天09:00~17:00  中国美术馆与浙江美术馆共同举办“20 世纪中国美术之旅——留学到苏联”美术作品展,旨在通过展示30 余位美术家留学苏联期间的作业与作品及大量图片、手稿、实物等文献资料,立体地反映他们学习、研究、创作的成果。  4月16日~5月12日  北京  国家博
期刊
张鹰1972年进藏,一直都待在那里,很民间的身份,持之以恒的低姿态:低位进入,低调行事,恪守谦恭朴实、保持谦和微笑,是其不变的风格和表情。到成名成家了,依然本色不改,让人不由不赞叹,民间文化工作者就该是这个样子。这一印象得自于从边多、廖东凡到一众民俗学家的群体表现。按说,为人师表,甚至德高望重,适当“端”点儿架子也无妨——我本人的确曾向他们提议过,不过不用对方回答,提议者自己先就否定掉了:跟谁“端
期刊
记者:您创作的书法作品“正、清、和”,有很深刻的含义,请您给我们谈谈好吗?  文怀沙:正,是儒;清,是道;和,是释。正:是儒家,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孔子讲正气,孟子讲浩然之气,孔孟其实就是一个正字;道家是清,是清同浊的关系,要发扬正气,反对邪气,这是道家的精神;和,释迦牟尼讲和,和气的反面是戾气,释迦牟尼重视的是和,所以佛徒叫和尚,和尚就是尚和。儒家尚正气、道家尚清气、释家尚和气;我把儒、释、道
期刊
寺庙,佛教传入我国后,把进行佛事活动的建筑称为寺庙(寺原指官署),寺庙雕塑指佛教寺院建筑中的佛教雕塑,是我国佛教雕塑的主要样式之一,在古代有关史籍记载中,对佛教雕塑的记载和歌颂,绝大部分以寺院作品为对象。首次明确谈到寺院造像的则是在《三国志·吴志·刘繇传》记载,东汉献帝时,丹阳人笮融广建佛寺,“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绵采”。一般佛教寺院中都供有佛像,以泥塑为多,外加各种装饰。  随着佛教的传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