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台湾的动画产业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作为我国动画事业的先导者,台湾在进行动画创作上耗费了大量的心血,一步步佳作也随之产生。本文讲述了台湾动画的发展历程,带领大家走进台湾动画的创作世界,并了解其转型现状,以期为祖国大陆的动画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借鉴。
关键词:台湾;动画产业;转型策略
前言:
台湾地区的动画产业起步较早,许多动画作品在业内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但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等高新技术的出现,传统的动画产业逐渐没落,台湾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动画改革与产业转型,但受到欧美动画与日韩动漫的突袭,台湾动画的地位已大不如前,如何实现优化转型,也成为了台湾动画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台湾动画产业的发展之路
(一)20世纪50至70年代
台湾动画的发展之路,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当时人们只能够通过电视机观看动画,美日动画产业风靡全球,台湾抓住了这次产业转移的机会,参与到了动画的国际化分工中,成为了美日动漫的重要代工基地。当时的台湾不断的受到美日文化的冲击,内心向往之情不言而喻,台湾人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创作出属于台湾自己的动画。光启社的成立为台湾人带来了希望,一批热爱动画创作的年轻人相继来到这里,大量的购买美国二手的动画拍摄设备,他们创作出的作品深深的影响着后世,诸如《龟兔赛跑》、《石头伯伯的信》等动画影视作品成为了许多人童年最珍贵的记忆,而光启社的成立对于台湾动画产业的发展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由于当时的台湾经济增长缓慢,动画缺乏成长的土壤,成人对于动画作品存在偏见,儿童的建议得不到很好的提倡,因此动画作品也无法有效宣传,许多动画片的题材受到限制,只有类似于教育类的宣传片才能够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到了上世纪70年代,日本动画产业迅速扩张,由于本土资源与人才的匮乏,日本开始在台湾寻找代工。与此同时,多部台湾代工的动画广受好评,而台湾也引入了日本的技术培训体系,受到日本动画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开始从事动画事业,台湾的动画产业也迎来了第一个春天。
(二)20世纪70年代
这十年是台湾动画最为活跃的十年,动漫产业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势。代工之路坎坷异常,台湾在此时燃起了民族的希望,尝试民族自制动画,并试着与香港进行合作,推出了联合动画巨制《封神榜》,彰显了民族文化与精神,由于创作理念不合理以及技术方面的问题,导致该动画最终还是以惨淡的口碑收场,但不得不说,这一理念还是为台湾动漫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此后,越来越多的民族题材动漫被搬上大荧幕,《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刘备等也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动画形象。
由于台湾本地对自制动画并不买账,致使台湾自制动画屡受打击,加之全球代工的繁荣,台湾的动画事业也逐渐向代工模式倾斜,并成为其未来发展的主流形式。
(三)20世纪90年代
进入80年代后,日美动画产业高度繁荣,台湾动画产业如履薄冰,不断的在夹缝中求生存。经过十年的大萧条,台湾终于在90年代进入转型期。面对动画产业的大量外移,台湾当局才真正的意识到动画的重要性,并建立起电影辅导金机制来支持动画的发展。台湾动画事业也悄然的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大量热爱动画的人士在外界的压力下创作出了《禅说》一类富有意境的动画作品,引起了一股本地原创的风潮,为台湾的动画产业增添了几分生机[1]。
二、台湾动画产业的转型策略探析
(一)建造本地人才培训基地 为台湾动漫融注新的血液
21世纪的社会需要人才,综合型人才是一个产业发展的根本力量,也是产业优化转型的保障。台湾动漫想要求发展,就需要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不断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为产业带来新的生命力与创新思维,使台湾动画能够实现多元化的发展。
台湾虽然引进了日本的培训技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培训技术却没有得到改良,在代工的世界中,上级将注意力集中于代工者的画作质量上,代工者需要做的就是按照上级的旨意,机械的完成任务。但在产业转型的前提下,必须重视对工作者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是当代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动画创作的原动力。
虽然台湾当局对于本土动畫人才的紧缺也采取了一定的补救措施。例如:在高校开设动画类专业与课程,开办动画专业院校等等,但学生的培训模式仍然过于单一,内容还是以动画软件的使用为主,严重的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鉴于此,台湾在2006年开始实施企业包班制度,根据企业的实际要求来制定培训计划,并针对特定项目对员工进行合理调配,提升企业灵活性,也提升了员工的自身素养。
(二)延长产业链条 实现动画产业的上下游延伸
台湾的代工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这一时期全球动漫产业发展的格局在不断变化,由于代工需求逐渐增多,台湾与韩国的代工劳动力成本明显增加,为了继续完成产业扩张,减小劳动成本,日美等代工原操纵国将代工工作转移到祖国大陆与东南亚等新型产业国家,这对于台湾动画的发展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台湾动画对于日美有着直接的依赖关系,但这次的危机也使得台湾动画产业深刻觉醒,意识到只有创新才能够求发展。至此以后,创意成为了台湾动画的主流,通过不断的摸索,找寻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以独立制作与联合制作的方式,将产业不断的向上下游延伸,借鉴日美先进的产业管理技术,增强对市场营销的操作力度等,最终健全了产业链,增加了动画产业自身价值。
(三)植入创新观念 强化政府引导功能
进入21世纪后,台湾动画有效的运用数字化的优势,在动画中大量的融入本土文化,促成了自有动画的发展。在日美动画影响如此深厚的今天,台湾动画想要迎难而上,健全本土化动画的市场,就需要加强政府方面的的干预。21世纪初期,全球动漫仍是以日美为中心的代工模式进行运转,二十年如一日的动画加工,成为了台湾动画产业运转的固定模式,机械化的环境使人们早已忘记投入动画产业的初衷,日复一日的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即便有极少数的人具备超前意识,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扭转局势,产生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对此,台湾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引导政策,鼓励市民进行独立创作,在顺应国际分工的大趋势下,不忘谋求本土动画的发展,这份决心对于搞原创动画的作者而言,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自2002年起,台湾行政部门颁布的动画数字内容产业、影视产业等相关的政策就多达四项,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动画产业的辅导力度,为台湾动画产业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加大投资与融资,最终形成了数字化时代下的台湾动漫发展新局面,同时也为该产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
(四)拓展销售市场 开设新的销售渠道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动画产业进军网络,依靠计算机进行创作,技术水平提升了,销量却始终跟不上,全球的行销权仍然控制在日美发行商的手中。台湾本土市场狭小,保护力度不足,严重的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笔者认为,在传统的行销途径上进行拓展,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的改善这种局面。加强两岸沟通,开拓内陆市场,在内陆开设分公司,负责动画作品的宣传与发行等;建立动画自媒体运营平台,为更多怀揣梦想的人提供自由的动画创作与展示空间;有效利用移动设备、计算机等加强动画作品的宣传,广泛的吸纳群众意见,完善本土动画产业运行与管理机制。
结语:
综上所述,台湾产业从发展到转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新的技术与时代要求为台湾动画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只要抓住机会,迎难而上,丰富产业链,壮大动画创作群体,笔者相信,台湾的动画事业将会迎来又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
[1]姬喆. 厦台地区高校动画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J]. 人才资源开发,2016,(04):47.
[2]苏明聪. 台湾地区动画原创力的困境与思考[J]. 出版广角,2016,(18):31-33.
关键词:台湾;动画产业;转型策略
前言:
台湾地区的动画产业起步较早,许多动画作品在业内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但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等高新技术的出现,传统的动画产业逐渐没落,台湾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动画改革与产业转型,但受到欧美动画与日韩动漫的突袭,台湾动画的地位已大不如前,如何实现优化转型,也成为了台湾动画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台湾动画产业的发展之路
(一)20世纪50至70年代
台湾动画的发展之路,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当时人们只能够通过电视机观看动画,美日动画产业风靡全球,台湾抓住了这次产业转移的机会,参与到了动画的国际化分工中,成为了美日动漫的重要代工基地。当时的台湾不断的受到美日文化的冲击,内心向往之情不言而喻,台湾人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创作出属于台湾自己的动画。光启社的成立为台湾人带来了希望,一批热爱动画创作的年轻人相继来到这里,大量的购买美国二手的动画拍摄设备,他们创作出的作品深深的影响着后世,诸如《龟兔赛跑》、《石头伯伯的信》等动画影视作品成为了许多人童年最珍贵的记忆,而光启社的成立对于台湾动画产业的发展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由于当时的台湾经济增长缓慢,动画缺乏成长的土壤,成人对于动画作品存在偏见,儿童的建议得不到很好的提倡,因此动画作品也无法有效宣传,许多动画片的题材受到限制,只有类似于教育类的宣传片才能够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到了上世纪70年代,日本动画产业迅速扩张,由于本土资源与人才的匮乏,日本开始在台湾寻找代工。与此同时,多部台湾代工的动画广受好评,而台湾也引入了日本的技术培训体系,受到日本动画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开始从事动画事业,台湾的动画产业也迎来了第一个春天。
(二)20世纪70年代
这十年是台湾动画最为活跃的十年,动漫产业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势。代工之路坎坷异常,台湾在此时燃起了民族的希望,尝试民族自制动画,并试着与香港进行合作,推出了联合动画巨制《封神榜》,彰显了民族文化与精神,由于创作理念不合理以及技术方面的问题,导致该动画最终还是以惨淡的口碑收场,但不得不说,这一理念还是为台湾动漫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此后,越来越多的民族题材动漫被搬上大荧幕,《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刘备等也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动画形象。
由于台湾本地对自制动画并不买账,致使台湾自制动画屡受打击,加之全球代工的繁荣,台湾的动画事业也逐渐向代工模式倾斜,并成为其未来发展的主流形式。
(三)20世纪90年代
进入80年代后,日美动画产业高度繁荣,台湾动画产业如履薄冰,不断的在夹缝中求生存。经过十年的大萧条,台湾终于在90年代进入转型期。面对动画产业的大量外移,台湾当局才真正的意识到动画的重要性,并建立起电影辅导金机制来支持动画的发展。台湾动画事业也悄然的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大量热爱动画的人士在外界的压力下创作出了《禅说》一类富有意境的动画作品,引起了一股本地原创的风潮,为台湾的动画产业增添了几分生机[1]。
二、台湾动画产业的转型策略探析
(一)建造本地人才培训基地 为台湾动漫融注新的血液
21世纪的社会需要人才,综合型人才是一个产业发展的根本力量,也是产业优化转型的保障。台湾动漫想要求发展,就需要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不断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为产业带来新的生命力与创新思维,使台湾动画能够实现多元化的发展。
台湾虽然引进了日本的培训技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培训技术却没有得到改良,在代工的世界中,上级将注意力集中于代工者的画作质量上,代工者需要做的就是按照上级的旨意,机械的完成任务。但在产业转型的前提下,必须重视对工作者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是当代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动画创作的原动力。
虽然台湾当局对于本土动畫人才的紧缺也采取了一定的补救措施。例如:在高校开设动画类专业与课程,开办动画专业院校等等,但学生的培训模式仍然过于单一,内容还是以动画软件的使用为主,严重的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鉴于此,台湾在2006年开始实施企业包班制度,根据企业的实际要求来制定培训计划,并针对特定项目对员工进行合理调配,提升企业灵活性,也提升了员工的自身素养。
(二)延长产业链条 实现动画产业的上下游延伸
台湾的代工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这一时期全球动漫产业发展的格局在不断变化,由于代工需求逐渐增多,台湾与韩国的代工劳动力成本明显增加,为了继续完成产业扩张,减小劳动成本,日美等代工原操纵国将代工工作转移到祖国大陆与东南亚等新型产业国家,这对于台湾动画的发展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台湾动画对于日美有着直接的依赖关系,但这次的危机也使得台湾动画产业深刻觉醒,意识到只有创新才能够求发展。至此以后,创意成为了台湾动画的主流,通过不断的摸索,找寻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以独立制作与联合制作的方式,将产业不断的向上下游延伸,借鉴日美先进的产业管理技术,增强对市场营销的操作力度等,最终健全了产业链,增加了动画产业自身价值。
(三)植入创新观念 强化政府引导功能
进入21世纪后,台湾动画有效的运用数字化的优势,在动画中大量的融入本土文化,促成了自有动画的发展。在日美动画影响如此深厚的今天,台湾动画想要迎难而上,健全本土化动画的市场,就需要加强政府方面的的干预。21世纪初期,全球动漫仍是以日美为中心的代工模式进行运转,二十年如一日的动画加工,成为了台湾动画产业运转的固定模式,机械化的环境使人们早已忘记投入动画产业的初衷,日复一日的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即便有极少数的人具备超前意识,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扭转局势,产生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对此,台湾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引导政策,鼓励市民进行独立创作,在顺应国际分工的大趋势下,不忘谋求本土动画的发展,这份决心对于搞原创动画的作者而言,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自2002年起,台湾行政部门颁布的动画数字内容产业、影视产业等相关的政策就多达四项,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动画产业的辅导力度,为台湾动画产业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加大投资与融资,最终形成了数字化时代下的台湾动漫发展新局面,同时也为该产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
(四)拓展销售市场 开设新的销售渠道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动画产业进军网络,依靠计算机进行创作,技术水平提升了,销量却始终跟不上,全球的行销权仍然控制在日美发行商的手中。台湾本土市场狭小,保护力度不足,严重的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笔者认为,在传统的行销途径上进行拓展,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的改善这种局面。加强两岸沟通,开拓内陆市场,在内陆开设分公司,负责动画作品的宣传与发行等;建立动画自媒体运营平台,为更多怀揣梦想的人提供自由的动画创作与展示空间;有效利用移动设备、计算机等加强动画作品的宣传,广泛的吸纳群众意见,完善本土动画产业运行与管理机制。
结语:
综上所述,台湾产业从发展到转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新的技术与时代要求为台湾动画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只要抓住机会,迎难而上,丰富产业链,壮大动画创作群体,笔者相信,台湾的动画事业将会迎来又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
[1]姬喆. 厦台地区高校动画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J]. 人才资源开发,2016,(04):47.
[2]苏明聪. 台湾地区动画原创力的困境与思考[J]. 出版广角,2016,(18):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