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来源 :新校园·学习(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137907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感指标已经被列入中小学各学科的教育标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如何从朗读教学入手,使学生在朗读中入境生情,陶冶情操,提高对语言文字所包含情感的感悟能力。
  关键词:情感教育;朗读教学;朗读能力;感悟能力
  人教版最新的两套初中语文教材,都有很多情感丰富、人文性强的篇目,为进行语文情感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优质的材料。因此,应该以教材为基础,开展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突出在“情感”二字,要以富有情感的方式进行教育,以情感的体会作为收效。如果是简单的说教和分析,即使教师的分析再透彻,学生有时也可能无动于衷。没有情感的引发,更不可能有情感的体验了。不管是要引发学生的情感,还是要提高学生对情感的理解能力,朗读都是很有效的实现方式。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又叫朗诵、诵读,要求声音响亮,反复吟诵。熟读吟咏是领悟情感,引发思考的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越是感情内涵丰富的文章,越需要这样的方法。因此,运用教材实施语文情感教育就要抓好朗读这一重要环节。
  那么,如何借助朗读教学实现语文情感教育呢?笔者在实践中采取以下方法:
  一、发挥示范力量,以情引情
  朗读的目的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从而更生动直观地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传达出来。当然,读者的阅读是对作品的再创作的过程,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理解的不同也会使朗读所传达的感情有一定差别。但重要的是要准确地传达出个体所理解的思想感情。学生由于生理、心理以及知识、阅历等条件的限制,对于文章的感情和技巧有时未必能准确深入地把握。示范朗读对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并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有重要的作用。
  1.以生动的示范感染学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示范可以播放示范录音带,制作动画,也可以是教师亲自进行示范。如果教师自身朗读水平较好,则以后者的效果更好。因为录音带只能听到声音,距离感会减弱情感的传达;而教师的朗读更接近朗诵,更加亲切、真实,除了声音还会有脸部表情以及身体语言,更具有感染力。
  比如,在教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的时候,笔者在没有伴奏音乐的条件下,走到学生中间进行全文示范朗读。在整个过程中,笔者的目光不时地与学生交流。笔者发现,教师走到哪儿,学生的目光就跟到哪儿,眼中闪烁着光芒,脸上流露着欣喜、快乐的表情。我们的心灵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交流,感情也不断地升华,慢慢地,有些学生跟着笔者轻声地朗读起来,声音由小到大,人数由少到多,整个课堂十分和谐。他们似乎已经看到了一片生意盎然、五彩缤纷的景象,感受到了柔和温馨的春风和绵绵的细雨,感受到了蓬勃的朝气和无限的生机,心里也为之振奋了起来。在这个基础上,笔者再让学生自读课文,对语言进行品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启迪了学生的审美情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还启发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基本上达到了这篇文章情感教育的目标。
  成功的范读能够以教师之情带动學生之情,使师生间产生共鸣,在文章的思想感情上达到一致,实现课文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2.以示范带动学生学习并提高朗读技巧,增强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借助朗读来提高学生对情感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就要重视朗读水平的提高,重视朗读的效果。有效朗读是感情和技巧的结合,其中,感情是基础。感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技巧的不足,对感情强烈的感受能力使读文章的人在技巧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文章的情感并为之感染;感情表达真挚的人在技巧不足的情况下也同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文章的感情诠释出来,令别人被自己打动。相反,只有技巧而无感情的朗读不仅不能感染人,还会让人觉得做作。但是仅有感情而无技巧的朗读水平有限,学生对文章的情感把握也因此受到限制。因此,掌握朗读技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文章传递的感情。
  比如,《白杨礼赞》一文中“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这个句子中的“可不是”就被笔者单独挑了出来。别看这个短句似乎不起眼,但不同的语调表达的意思和感情可不一样。笔者让学生试着用不同的语调读读,判断这里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感情,让学生明白不同的语调表达的意思和感情不一样,引起他们的好奇。当他们明确这里是作者揣摩的读者的心理活动,笔者就明确告诉他们,虽然短语后面是逗号,但应该是疑问加感叹的语气,朗读时应先扬起再轻收。通过这一指导,学生在如何从句子的语气语调来把握感情以及如何借助语气语调来表情达意技巧上积累了经验。还有“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文段中的“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一句,学生能够从叹号中基本感知肯定和赞叹语气,但却很难准确地把语气表达出来。笔者示范并指导他们应该加重语气。学生按照笔者所说的读后不仅表达出了对白杨树的高度赞美之情,还在自己的朗读中加深了对这一感情的体会。又如,文中的排比段“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个排比段通过范读,能够生动地让学生体会排比句式的特点,理解文章不断加深的感情和不断加强的语气,并使他们能够把这些体会在自己的朗读中表现出来。
  朗读技巧包括节奏、停顿、重音、语气语调等。枯燥的分析令人乏味,而且学生也会觉得不够形象,难以把握。范读不仅能够使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各类技巧,使他们深受感染,而且还给了他们很好的示例,使他们能够在模仿中慢慢掌握各类技巧。在此基础上,反过来又促进对于文章的理解和表达。   二、借助各种手段,创设朗读情境,以读促情
  有些课文,感情比较含蓄而且所讲述的事情、事情发生的地点或年代离现在的学生较远,学生比较陌生。没有任何手段辅助朗读,学生较难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适当地借助各种手段,创设朗读情境,能够提高朗读质量,有效地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因素,以原有的情感体验接纳、同化新的体验,从而提升自身的情感水平。
  比如,讲授《最后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地体会到亡国之恨,体会到法兰西人民的爱国热情,笔者所有的教学设计都为创设课文所需氛围服务(包括教学语言)。在朗读环节,笔者利用多媒体教室的灯光较暗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插图和配乐,与学生分角色分段落朗读,创设浓浓的悲怆的教学情境,并请一位学生配合,亲自模仿,创设了韩麦尔先生下课的那一场景。分角色朗读和表演读连在一起,情境渐佳,整个课堂的气氛渐达高潮。学生的朗读、笔者的朗读和音乐完全融为了一体,逼真的氛围和动情的朗读又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原有的爱国主义情感,产生情感的迁移。从学生听课的情绪和朗读的效果来看,这节课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国之将失的民族悲痛之情,达到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目的。
  此外,突发事件有时也能成为创设情境的好工具,这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也是在上《最后一课》的过程中,当笔者讲到最后一节习字课时,放置在教室角落里的扫把突然倒在地上,当时学生都在专心听课,这一声是很明显的。笔者灵机一动,趁势说道:“就像我们现在很安静地听课,扫把突然倒地的声音显得很响,小弗郎士和同学们在听课时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大家可以想象到当时安静的程度。”课后学生表示,他们还以为当时这一幕是笔者设计好的,可是想不通笔者是如何遥控那把扫把的。可见,朗读教学是一门艺术。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与之相配的教学情境,能够更好地发挥朗读的功效,使语文情感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创设情境,以情境促朗读,以朗读促理解,是有效引导学生感悟文章審美情感的途径。
  三、激发朗读兴趣,培养朗读习惯,增强语感,主动悟情
  借助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并发挥范读的感染作用、示范作用,以促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情感,能够较好地实现语文单篇课文的情感教学目标。但语文情感教学的目的并不止于学生在一定辅助情境下对某篇指定的课文的情感体会,这是零碎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在情感教育方面的任务,是使他们在碰到一篇陌生的文章,在没有教师引导的情况下能够独立完成阅读并理解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使学生形成对文章、对生活的情感感受和表达能力。学生在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中,语言感受能力应该呈现阶段性的提高,而教师的引导作用则相应地呈现为逐渐减少,即学生阅读越来越自如,教师教学越来越轻松。那么,如何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语感呢?笔者认为要培养朗读兴趣,养成朗读习惯。
  教师要充分发挥范读和情境创设的作用。学生在范读的感染和情境激发的情况下,通过朗读较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感情,并感受到朗读的美感,会使他们感受到朗读的乐趣,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朗读的兴趣。朗读的美在于节奏、停顿、重音、虚实、语气语调等体现出来的音乐美,如《如梦令》的韵律美,《蒹葭》的节奏美,《观沧海》的豪放美等等;在于内容丰富的情境美,如《紫藤罗瀑布》的梦幻美,《安塞腰鼓》的雄壮美,《桃花源记》的恬静美等;还在于思想各异的情感美,如《背影》《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亲情美,《乡愁》的乡情美,《斑羚飞渡》的奉献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济世情怀之美等等。笔者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教师本身在朗诵方面具备较高的素养对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教授《木兰诗》时笔者以古筝曲《将军令》为配乐,进行脱稿朗诵。诗歌朗朗上口的节奏,戏剧而富有情趣的内容,或沉思、或伤怀、或慷慨、或愉悦的抑扬的情绪配合音乐相得益彰。在学完这篇课文后学生兴趣高涨,还主动提出要进行配乐朗诵。
  但是光有兴趣还不行,语感是需要习得的,要靠长期的积累,因此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习惯。有了兴趣作为基础,就会乐于做。再加以提醒、督促,就能养成习惯。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之一,对于学习的方式、积极性和认识有驱动、持续、强化的作用。只有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因素,引导他们主动地去领悟,才能使课文的情感内化为他们自身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学生养成表情朗读的习惯,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调动自身情感因素,能更有效地增强语感,提高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感悟能力和对文章的理解水平。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加强了,反过来又能更快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两者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这要做到:长期重视朗读。每篇文章都不放松对朗读的要求。古文(包括古诗)首先要从基本要求抓起,要求学生读准节奏再加强对感情的要求。如《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西湖早春胜景。通过有表情、节奏分明的朗读,体会初春景物之美,对学生进行自然事物的审美教育。现代文中也有很多文章有感情的亮点。叙事散文《散步》体现了一家人深沉细腻的亲情;寓言《古代英雄的石像》讽刺了华而不实的虚荣,赞美了平凡中的伟大;《卧看牵牛织女星》激发学生对神秘的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愿望;《安塞腰鼓》以其原始的生命的力量震憾着我们等等。要利用早读、课前、课中加强对朗读的训练和检查。从初一到初三,班里学生的朗读水平确实在不断进步,在学校的公开课中学生出色的课堂朗读受到其他教师的一致好评。在《小桔灯》的授课过程中,笔者没有进行范读,只稍作点拨,学生就能较好地把握住这篇文章的总体感情并通过较生动的表情朗读表现出来。在一次全市举行的高中语文基本功比赛中,笔者有幸到市一中听了一节课。在这节课中,笔者意外地看到一个自己原来的学生通过配乐朗读展示自己对情感的体验。文章内容比较悲凉,她动情的朗读令笔者潸然泪下。过后她告诉笔者,她现在对朗读的喜爱和朗读的能力都是初中时受笔者的影响所致。这令笔者倍感欣慰,更深切体会到培养学生的表情朗读习惯对于真正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意义。
  事实证明,长抓朗读,使学生逐渐形成了朗读的习惯,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对美好情感的感悟能力。
  语文情感教育,就是在语文教学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耦合。把握教材,以朗读教学为突破口,让学生养成表情朗读的兴趣和习惯,在有效的朗读中动口、入耳、牵心、体情,朗读能力和情感水平得以交互促进,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教学主体和学习主体于和谐的互动中实现语文情感教育的目标。
其他文献
“我一直在思考,在不断的思考中我觉得这个世界越来越清晰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因此让“生活问题”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相关,数学
本文针对高水头混流式水轮机分段式下环结构转轮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其特点为:转轮尺寸小,下环为分段式结构,x型叶片长且型线复杂,叶片数量多,叶片间开档尺寸较小,流道狭长。同时,为节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政策措施。
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深刻的人生智慧。禅宗公案,是古人悟道的记录,是“一种建立判断标准的众所周知的文献”,凭借它可以测验禅悟的正确性,它常是禅师说的话或对问
早上,我上完两节课回到办公室,发现与我对桌的王老师正拿着一本前两天从学生手里没收的《男生女生》悠闲地看着,便问他:“你不是第四节有课吗,怎么没去上?”  王老师嘿嘿笑了两声,放下手里的书不紧不慢地说:“(7)班的学生不在,我给谁上课呀。”  我吃惊地问:“学生怎么会不在?你没找他们班主任吗?”  “找班主任?这是学校的安排,是经过领导同意的。”  我更吃惊了:“咋是学校的安排?”  “教(7)班数
摘 要:激励、宽容、提醒是赏识教育的行为原则。激励是教导学生怎样去做,指明学生的发展方向;宽容是营造宽松调和、融洽协调的环境,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提醒指学生出现过错时,给予他们适当的提醒,震动学生心灵,让学生产生自我改正的意识。  关键词:教师;激励;宽容;提醒  一、教师必须学会激励学生  目前教师一般存在的问题是:把学生的准确举动当作理所当然的,而学生一有过错,就立刻斥责。“赏识教育”认为激励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又见穿短裙迎接领导的小学生”。网友“盛唐风”在大河论坛发帖,对发生在湖南某地的这一现象进行质疑。在帖子提供的图片中,人们发现许多领导、老师都穿着厚厚的棉衣,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迎接这些老师、领导的小学生,则穿着白色的短裙,手持小鼓站在寒风中。(见《大河网》)  可怜的孩子为何要遭这样的罪呢?原来,上级领导来检查验收学校“四星级红领巾示范学校”的创建工作。校领导为了表
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就是师生的第二个家园。这个家园里如果有好看的风景,无疑是大家的福分。   校园里应该广种树木。六年前我曾到西安“一游”,特意看了两所名校——西安交大和陕西师大。西安交大占地很广,建筑高大气派,布局严整中见疏朗,显得大气而开阔;陕西师大虽不及交大阔大,但校园里古木参天,花圃遍地,明丽的现代建筑与古色古香的古典建筑相映成趣,一种浓郁的“文气”弥漫校园。特别是漂亮的雪松,树干粗壮挺拔
本文主要阐述了景洪水电站调速器比例伺服阀发卡故障诊断的提出原因,以及阀发卡故障诊断原理:实现方法和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