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类辉煌的过去离不开创造力,人类美好的未来更离不开创造力。幼儿期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只要不失时机地、大胆地对幼儿加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是能够得到发展的。笔者
通过几年来在实践中进行有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粗浅的经验和认识与大家探讨。
关键词 美术活动 培养 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幼儿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大胆的想象和独创的思维,产生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幼儿的创造力并不在于他是真正发明创造了什么新事物,提出了何种新观点,而是指幼儿在自己生活中自主地或是在他人帮助下尝试完成了一种他以前从未经历、体验过的事。
美术活动是手、脑、眼共同参与的视觉艺术活动,这里所谈的美术活动是一种广泛意义的美术活动,包括所有时段、所有形式、所有领域以及一切教师预见或幼儿自发生成的美术活动。众所周知,美术活动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这是因为美术活动是一种最能让孩子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活动;是一种宣泄、调节幼儿心理的良好方式;是发挥孩子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因此,我们必需抓住幼儿这一时期,实施有效的发展策略,以发展其创造力。我们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主要着眼于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挖掘幼儿潜在的创造力,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使幼儿接受一些创造活动的熏陶,产生一些最初的创造意识。美术活动是幼儿园进行创造教育的良好途径。
一、美术活动内容的选择应留给幼儿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在创造性的美术活动中,应尽量注意让幼儿自由发挥,在选择内容时应留给幼儿思考的难度和创造范围,老师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富有想象的活动。如:大班命题画《我最喜爱的体育项目》,在音乐的伴随下,幼儿心情愉快,好像正在参加体育活动中,想象丰富,发挥自如。几十个幼儿都能表现他们心目中最喜爱的体育项目。同一命题多种表现,充分发挥幼儿创造的能力,也避免幼儿依样画样葫芦。
二、提供多种美术材料,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美术活动提供的材料多种多样,让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在教师引导下恰当地运用各种材料,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经过思考、实际操作和再创造,完成一个新作品。这样既培养了幼儿动手操作技能,也促进了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
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必须从培养兴趣入手。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我们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打破比着葫芦画瓢的教法,常常更新教育活动内容,更换作画工具,使每个孩子从“要我画”,变成“我要画”。例如,在大班“花”的主题活动里,幼儿对油画棒作画已不感新鲜,教师就利用吸管、墨汁、颜料等作画工具喷画形态各异的梅花、桃花;还利用师生共同收集的碎布、报纸、塑料包装袋、泡沫、各色彩纸、铅丝等废旧材料制作不同造型的一束花、一盆花等,运用多种材料和作画形式调动孩子的兴趣,使他们在熟悉、使用各种材料和工具的过程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欲望和个性。这样,孩子们才能画其所爱,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在探索中独立地获得
学习经验。
三、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挖掘幼儿创造的潜力
人的创造活动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是创造活动的源泉。认真仔细地观察,可以帮助幼儿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理解不易掌握的理论知识。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幼儿创造用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听、多看、多触摸、多尝试,从而达到发展幼儿感官、开阔眼界、丰富想象的目的。例如:大班画“炎热的夏天”时,教师先引导幼儿观察天气炎热的特点,景色的变化,以及人们的各种表现,通过上述活动让幼儿了解夏天的特征:夏天到了,太阳变得像个大火球,地面上就像一个大蒸笼,柏油马路被烤得软软的、亮晶晶的,小狗趴在阴凉处吐着舌头喘着粗气,蝉在树上“知了知了”叫个不停,人们穿上了汗衫、短裤、短裙,还用各种方式消暑纳凉:有的在大树下乘凉,有的在冷饮店吃冰淇淋,大街上有的人撑着太阳伞,有的人戴着凉帽,也有人躲在屋子里开空调。教师启发幼儿:“这么热的夏天,我们画下来好不好?”于是幼儿就纷纷投入到创作中,一幅幅既
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特色的“炎热的夏天”便跃然纸上了。
四、营造轻松、自由的心理氛围,鼓励幼儿的创造行为
(一)宽容理解幼儿
创造性的本质就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心理学的研究指出:有创造性的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偏离了常规而感到焦虑不安,幼儿也是如此。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以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与众不同”的言行,不轻易指责孩子,让孩子在一种轻松、自由、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记得在一次活动中,一个孩子做值日生负责收颜料,可好久也不见他出来。原来他躲在厕所里正用颜料在地砖上“挥洒作画”呢!他发现老师时下意识的把手藏在背后,感到恐慌和不安。教师敏锐的觉察到孩子的创造性,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请大家讨论并特意在阳台上辟出了一片可供幼儿挥洒的空间,形成了班上颇具特色的“瓷砖天天画”。孩子们在这片方寸空间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所以,面对幼儿看似“出格”行为,我们应进行换位思考,宽容理解幼儿并通过帮助启发使幼儿敢想敢做,从而营造宽松自由的创造氛围。
(二)赏识幼儿
赏识是对幼儿创造力的肯定,更是开发幼儿创造力的催化剂。幼儿的作品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只要有益于发展创造力就应当受到认可、肯定和赏识。在美术活动中老师欣赏的目光,满意的点头,一句话,一个动作都能给幼儿带来莫大的快乐,能较好的激发幼儿创造的兴趣。例如,在美工区里,幼儿习惯于用记号笔装饰杯子,一个幼儿改变了方法:使用报纸条给杯子穿上“横条纹衣服”。教师立即对她的改变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并赞赏道:多棒的服装设计师,把杯娃娃打扮得这么漂亮!她涨红了脸,显得很激动。从此这个孩子便对装饰杯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翻出了很多的花样,比如:给杯子娃娃戴上赤豆项链,为杯子娃娃穿上绒线裙……因此,赏识幼儿每一次不起眼的创造,才能激发幼儿创造的兴趣,形成幼儿内在的创造倾向。
五、多种领域活动相结合,启动想象的翅膀
美术活动中,采用与多种领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情绪感,将绘画与音乐、散文、故事、诗歌相结合,调动幼儿的听觉,根据听到的引起联想和想象,启动幼儿想象的翅膀。欣赏一些名曲,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并把所听所感画下来,让幼儿随着音乐进行表演,幼儿自信、自如的表演栩栩如生,表演各种动物的走路姿态,幼儿展开想象,笔下的动物也就千姿百态跃然于画纸上。幼儿还喜欢听故事,利用这一爱好,要求幼儿听完故事后,回忆故事情节及主要角色特征、动态,给幼儿讲童话故事,引导幼儿大胆想象故事高潮后将会发生什么,鼓励多种设想,幼儿敢想了,创造性思维活跃了,自然而然孩子们的绘画表现就会更加积极投入,所表现的内容丰富奇妙,充满热情。
六、合理评价幼儿的创作成果,提升幼儿创造的自信心
(一)允许并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评价
幼儿的创作是极富个性的,有的作品只有他自己才看得懂,说得清。让幼儿评价自己的艺术创作,还能给幼儿提供一次情感宣泄的机会。记得在讲评《老鼠》的剪纸作品中,教师问孩子们你剪的一群小老鼠在干什么?孩子们都纷纷讲了我的一群小老鼠有趣的事情,但其中一个胆子较小的孩子却轻轻地说:“猫要来捉我的老鼠,这只小老鼠吓得小便都解出了。”“咳,还真形象,这只小老鼠旁作了一些剪出来的细线条来表示。”由此我们可看出,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和表述方式,只有我们充分尊重幼儿的作品,对以后幼儿的创作活动起着十分大的作用。
(二)尝试“读懂孩子的画”,同家长共同欣赏和重视幼儿的作品
对于幼儿的作品,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以成人画的框框去评价。对于优秀的作品,大而化之的评价不能激发幼儿再创作的欲望;对看不懂的作品,不能拒之门外,而应该去领悟幼儿为什么用这种画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年龄的幼儿往往是为得到父母和教师的认可而学习。因此,家长和教师认可、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指导家长学会了解幼儿,因为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而成人的思维是抽象的,要想两者达成共识,成人必须学会了解幼儿,观察幼儿,用幼儿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因势利导,从而使幼儿主动地去学习。当成人了解了幼儿,并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作品时,应对作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激发幼儿再次创作的欲望。对于作品中不理解的内容,教师应指导家长并和家长一起与幼儿探讨,以开拓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标,促使幼儿的潜能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以上是我们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初浅做法,通过实践活动使我们得出:在幼儿时期通过美术活动这一形式,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有效的,是切实可行的,只有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捕捉平常事物中的美,去探究了解我们的孩子,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去看问题,我们才可以把普通的东西点化成智慧和美的艺术品,才可以让孩子们在属于自己的绘画空间里自由想象、大胆创造,画出一片真正属于孩子自己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朱琳著 《浅谈儿童美术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
2、高石著 《儿童创造思维训练法》 改革出版社1999年
3、孔起英著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8年
通过几年来在实践中进行有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粗浅的经验和认识与大家探讨。
关键词 美术活动 培养 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幼儿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大胆的想象和独创的思维,产生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幼儿的创造力并不在于他是真正发明创造了什么新事物,提出了何种新观点,而是指幼儿在自己生活中自主地或是在他人帮助下尝试完成了一种他以前从未经历、体验过的事。
美术活动是手、脑、眼共同参与的视觉艺术活动,这里所谈的美术活动是一种广泛意义的美术活动,包括所有时段、所有形式、所有领域以及一切教师预见或幼儿自发生成的美术活动。众所周知,美术活动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这是因为美术活动是一种最能让孩子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活动;是一种宣泄、调节幼儿心理的良好方式;是发挥孩子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因此,我们必需抓住幼儿这一时期,实施有效的发展策略,以发展其创造力。我们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主要着眼于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挖掘幼儿潜在的创造力,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使幼儿接受一些创造活动的熏陶,产生一些最初的创造意识。美术活动是幼儿园进行创造教育的良好途径。
一、美术活动内容的选择应留给幼儿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在创造性的美术活动中,应尽量注意让幼儿自由发挥,在选择内容时应留给幼儿思考的难度和创造范围,老师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富有想象的活动。如:大班命题画《我最喜爱的体育项目》,在音乐的伴随下,幼儿心情愉快,好像正在参加体育活动中,想象丰富,发挥自如。几十个幼儿都能表现他们心目中最喜爱的体育项目。同一命题多种表现,充分发挥幼儿创造的能力,也避免幼儿依样画样葫芦。
二、提供多种美术材料,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美术活动提供的材料多种多样,让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在教师引导下恰当地运用各种材料,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经过思考、实际操作和再创造,完成一个新作品。这样既培养了幼儿动手操作技能,也促进了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
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必须从培养兴趣入手。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我们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打破比着葫芦画瓢的教法,常常更新教育活动内容,更换作画工具,使每个孩子从“要我画”,变成“我要画”。例如,在大班“花”的主题活动里,幼儿对油画棒作画已不感新鲜,教师就利用吸管、墨汁、颜料等作画工具喷画形态各异的梅花、桃花;还利用师生共同收集的碎布、报纸、塑料包装袋、泡沫、各色彩纸、铅丝等废旧材料制作不同造型的一束花、一盆花等,运用多种材料和作画形式调动孩子的兴趣,使他们在熟悉、使用各种材料和工具的过程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欲望和个性。这样,孩子们才能画其所爱,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在探索中独立地获得
学习经验。
三、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挖掘幼儿创造的潜力
人的创造活动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是创造活动的源泉。认真仔细地观察,可以帮助幼儿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理解不易掌握的理论知识。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幼儿创造用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听、多看、多触摸、多尝试,从而达到发展幼儿感官、开阔眼界、丰富想象的目的。例如:大班画“炎热的夏天”时,教师先引导幼儿观察天气炎热的特点,景色的变化,以及人们的各种表现,通过上述活动让幼儿了解夏天的特征:夏天到了,太阳变得像个大火球,地面上就像一个大蒸笼,柏油马路被烤得软软的、亮晶晶的,小狗趴在阴凉处吐着舌头喘着粗气,蝉在树上“知了知了”叫个不停,人们穿上了汗衫、短裤、短裙,还用各种方式消暑纳凉:有的在大树下乘凉,有的在冷饮店吃冰淇淋,大街上有的人撑着太阳伞,有的人戴着凉帽,也有人躲在屋子里开空调。教师启发幼儿:“这么热的夏天,我们画下来好不好?”于是幼儿就纷纷投入到创作中,一幅幅既
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特色的“炎热的夏天”便跃然纸上了。
四、营造轻松、自由的心理氛围,鼓励幼儿的创造行为
(一)宽容理解幼儿
创造性的本质就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心理学的研究指出:有创造性的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偏离了常规而感到焦虑不安,幼儿也是如此。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以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与众不同”的言行,不轻易指责孩子,让孩子在一种轻松、自由、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记得在一次活动中,一个孩子做值日生负责收颜料,可好久也不见他出来。原来他躲在厕所里正用颜料在地砖上“挥洒作画”呢!他发现老师时下意识的把手藏在背后,感到恐慌和不安。教师敏锐的觉察到孩子的创造性,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请大家讨论并特意在阳台上辟出了一片可供幼儿挥洒的空间,形成了班上颇具特色的“瓷砖天天画”。孩子们在这片方寸空间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所以,面对幼儿看似“出格”行为,我们应进行换位思考,宽容理解幼儿并通过帮助启发使幼儿敢想敢做,从而营造宽松自由的创造氛围。
(二)赏识幼儿
赏识是对幼儿创造力的肯定,更是开发幼儿创造力的催化剂。幼儿的作品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只要有益于发展创造力就应当受到认可、肯定和赏识。在美术活动中老师欣赏的目光,满意的点头,一句话,一个动作都能给幼儿带来莫大的快乐,能较好的激发幼儿创造的兴趣。例如,在美工区里,幼儿习惯于用记号笔装饰杯子,一个幼儿改变了方法:使用报纸条给杯子穿上“横条纹衣服”。教师立即对她的改变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并赞赏道:多棒的服装设计师,把杯娃娃打扮得这么漂亮!她涨红了脸,显得很激动。从此这个孩子便对装饰杯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翻出了很多的花样,比如:给杯子娃娃戴上赤豆项链,为杯子娃娃穿上绒线裙……因此,赏识幼儿每一次不起眼的创造,才能激发幼儿创造的兴趣,形成幼儿内在的创造倾向。
五、多种领域活动相结合,启动想象的翅膀
美术活动中,采用与多种领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幼儿的情绪感,将绘画与音乐、散文、故事、诗歌相结合,调动幼儿的听觉,根据听到的引起联想和想象,启动幼儿想象的翅膀。欣赏一些名曲,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并把所听所感画下来,让幼儿随着音乐进行表演,幼儿自信、自如的表演栩栩如生,表演各种动物的走路姿态,幼儿展开想象,笔下的动物也就千姿百态跃然于画纸上。幼儿还喜欢听故事,利用这一爱好,要求幼儿听完故事后,回忆故事情节及主要角色特征、动态,给幼儿讲童话故事,引导幼儿大胆想象故事高潮后将会发生什么,鼓励多种设想,幼儿敢想了,创造性思维活跃了,自然而然孩子们的绘画表现就会更加积极投入,所表现的内容丰富奇妙,充满热情。
六、合理评价幼儿的创作成果,提升幼儿创造的自信心
(一)允许并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评价
幼儿的创作是极富个性的,有的作品只有他自己才看得懂,说得清。让幼儿评价自己的艺术创作,还能给幼儿提供一次情感宣泄的机会。记得在讲评《老鼠》的剪纸作品中,教师问孩子们你剪的一群小老鼠在干什么?孩子们都纷纷讲了我的一群小老鼠有趣的事情,但其中一个胆子较小的孩子却轻轻地说:“猫要来捉我的老鼠,这只小老鼠吓得小便都解出了。”“咳,还真形象,这只小老鼠旁作了一些剪出来的细线条来表示。”由此我们可看出,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和表述方式,只有我们充分尊重幼儿的作品,对以后幼儿的创作活动起着十分大的作用。
(二)尝试“读懂孩子的画”,同家长共同欣赏和重视幼儿的作品
对于幼儿的作品,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以成人画的框框去评价。对于优秀的作品,大而化之的评价不能激发幼儿再创作的欲望;对看不懂的作品,不能拒之门外,而应该去领悟幼儿为什么用这种画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年龄的幼儿往往是为得到父母和教师的认可而学习。因此,家长和教师认可、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指导家长学会了解幼儿,因为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而成人的思维是抽象的,要想两者达成共识,成人必须学会了解幼儿,观察幼儿,用幼儿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因势利导,从而使幼儿主动地去学习。当成人了解了幼儿,并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作品时,应对作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激发幼儿再次创作的欲望。对于作品中不理解的内容,教师应指导家长并和家长一起与幼儿探讨,以开拓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标,促使幼儿的潜能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以上是我们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初浅做法,通过实践活动使我们得出:在幼儿时期通过美术活动这一形式,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有效的,是切实可行的,只有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捕捉平常事物中的美,去探究了解我们的孩子,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去看问题,我们才可以把普通的东西点化成智慧和美的艺术品,才可以让孩子们在属于自己的绘画空间里自由想象、大胆创造,画出一片真正属于孩子自己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朱琳著 《浅谈儿童美术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
2、高石著 《儿童创造思维训练法》 改革出版社1999年
3、孔起英著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