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丰富的教学经验有助于教师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本文从两个层面阐述如何运用已有的教学经验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航、助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经验;导航
经验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不断追求的重要目标。观察经验、生活经验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有效经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巧用观察经验,帮助学生习得新知
在讲授新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模型、实物、多媒体等形式导入新课,加深学生对新授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除此之外,教师将学生积累的观察经验引入课堂,也会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地意识到数学与生活如此密切,生活中处处是数学。
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下学期“三角形稳定性”的知识时,教师如果直接讲授,会使学生难以接受,但换一种方法,教学的效果就会明显增强。在新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布置课外任务,让学生从家庭、小区、校园中寻找三角形的物体。有条件的学生,可以请家长将相关的实物用手机拍摄成照片发送至班级群里,教师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复制到PPT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展示这些图片,学生看到自己收集的图片被展示后会兴趣大增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山地车的车架、铁索桥的桥架、房屋的支架等图片,这些物体都可以抽象成三角形。人们之所以运用三角形,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初步得出这些结论后,教师再用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和四边形模型辅助教学,让学生亲自体验这些模型,切身体会结论的正确性。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获得知识和经验,学习的兴趣会大大提高。
二、妙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小学生会有许多生活的体验。例如,与朋友一起做游戏的体验,和家人一起识字读书的体验等。教师完全可以让这些体验在课堂上重现,使之服务于教学。
例如,讲解小学三年级有关“重叠问题”的教学时,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学习本部分知识时理解有困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笔者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进行了优化,将教学和生活体验联系起来。
1. 导入
设计问题:三年级1班有5人报名参加了语文学习兴趣小组,有6人报名参加了数学学习兴趣小组,其中有2人同时报名参加语文和数学学习兴趣小组,请问参加语文和数学学习兴趣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出问题以后,学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求知的眼神齐刷刷地望向笔者,这时笔者请了5名学生到讲台上,告诉大家他们就是参加语文学习兴趣小组的学生,其中有2名报名参加了数学学习兴趣小组。笔者又请了4名学生也站到讲台上,告诉大家他们是报名参加数学学习兴趣小组的学生。然后笔者提出要求:请参加语文学习兴趣小组的学生站到笔者的左手边,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学生站在右手边。这时,有2名学生一会儿站在笔者的左手边,一会儿又站在笔者的右手边。笔者用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呼啦圈套住了参加语文学习兴趣小组的学生和参加数学学习兴趣小组的学生。这时在座的学生惊奇地发现,有两个学生被两个呼啦圈同时套住了。
2. 讲解
抓住这个时机,笔者要求学生列式求解参加语文和数学学习兴趣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甲回答:“只参加语文学习兴趣小组的有3人,只参加数学学习兴趣小组的有4人,同时参加语文和数学学习兴趣小组的有2人,所以我的算式是:3+2+4=9(人)。”
学生乙回答:“因为参加语文学习兴趣小组的有5人,其中有2人是语文和数学两组都参加的,只参加数学学习兴趣小组的有6-2=4(人)。所以我的算式是:5+(6-2)=9(人)。”
学生丙说:“按照前面同学的思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列算式:(5-2)+6=9(人)啊?”
学生丁说:“老师,我认为也可以这样列式:5+6-2=9(人)。因为参加语文学习兴趣小组的有5人,参加数学学习兴趣小组的有6人,将他们加起来,其中有2人被重复加了,所以再减去。”
学生的解题思路多种多样,都是他们独立思考的结晶。笔者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思考。
“一盎司的经驗胜过一吨的理论。”从这一角度来说,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决定成败的关键不是理论而是经验。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教师除了自身的努力和大胆实践以外,还需要以经验为导航,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添彩。
参考文献:
谢学平.精彩的数学课堂离不开生活[J].考试周刊,2014(38).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经验;导航
经验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不断追求的重要目标。观察经验、生活经验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有效经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巧用观察经验,帮助学生习得新知
在讲授新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模型、实物、多媒体等形式导入新课,加深学生对新授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除此之外,教师将学生积累的观察经验引入课堂,也会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地意识到数学与生活如此密切,生活中处处是数学。
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下学期“三角形稳定性”的知识时,教师如果直接讲授,会使学生难以接受,但换一种方法,教学的效果就会明显增强。在新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布置课外任务,让学生从家庭、小区、校园中寻找三角形的物体。有条件的学生,可以请家长将相关的实物用手机拍摄成照片发送至班级群里,教师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复制到PPT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展示这些图片,学生看到自己收集的图片被展示后会兴趣大增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山地车的车架、铁索桥的桥架、房屋的支架等图片,这些物体都可以抽象成三角形。人们之所以运用三角形,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初步得出这些结论后,教师再用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和四边形模型辅助教学,让学生亲自体验这些模型,切身体会结论的正确性。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获得知识和经验,学习的兴趣会大大提高。
二、妙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小学生会有许多生活的体验。例如,与朋友一起做游戏的体验,和家人一起识字读书的体验等。教师完全可以让这些体验在课堂上重现,使之服务于教学。
例如,讲解小学三年级有关“重叠问题”的教学时,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学习本部分知识时理解有困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笔者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进行了优化,将教学和生活体验联系起来。
1. 导入
设计问题:三年级1班有5人报名参加了语文学习兴趣小组,有6人报名参加了数学学习兴趣小组,其中有2人同时报名参加语文和数学学习兴趣小组,请问参加语文和数学学习兴趣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出问题以后,学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求知的眼神齐刷刷地望向笔者,这时笔者请了5名学生到讲台上,告诉大家他们就是参加语文学习兴趣小组的学生,其中有2名报名参加了数学学习兴趣小组。笔者又请了4名学生也站到讲台上,告诉大家他们是报名参加数学学习兴趣小组的学生。然后笔者提出要求:请参加语文学习兴趣小组的学生站到笔者的左手边,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学生站在右手边。这时,有2名学生一会儿站在笔者的左手边,一会儿又站在笔者的右手边。笔者用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呼啦圈套住了参加语文学习兴趣小组的学生和参加数学学习兴趣小组的学生。这时在座的学生惊奇地发现,有两个学生被两个呼啦圈同时套住了。
2. 讲解
抓住这个时机,笔者要求学生列式求解参加语文和数学学习兴趣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甲回答:“只参加语文学习兴趣小组的有3人,只参加数学学习兴趣小组的有4人,同时参加语文和数学学习兴趣小组的有2人,所以我的算式是:3+2+4=9(人)。”
学生乙回答:“因为参加语文学习兴趣小组的有5人,其中有2人是语文和数学两组都参加的,只参加数学学习兴趣小组的有6-2=4(人)。所以我的算式是:5+(6-2)=9(人)。”
学生丙说:“按照前面同学的思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列算式:(5-2)+6=9(人)啊?”
学生丁说:“老师,我认为也可以这样列式:5+6-2=9(人)。因为参加语文学习兴趣小组的有5人,参加数学学习兴趣小组的有6人,将他们加起来,其中有2人被重复加了,所以再减去。”
学生的解题思路多种多样,都是他们独立思考的结晶。笔者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思考。
“一盎司的经驗胜过一吨的理论。”从这一角度来说,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决定成败的关键不是理论而是经验。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教师除了自身的努力和大胆实践以外,还需要以经验为导航,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添彩。
参考文献:
谢学平.精彩的数学课堂离不开生活[J].考试周刊,20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