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身份初探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ovio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公民身份不仅仅是取得一国的国籍,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国的公民要得到一国法律的保 护,使之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人;作为公民,要全方位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 会建设,认同公民身份,承担公民责任,当国家的主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劳动;国家也 要为公民身份认同做扎扎实实的事,最重要的是加速和完善民主政治建设,为公民 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关键词:公民;责任;研究
  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0)01-0001-04
  
  Study of citizenship
  —— research on civic responsibility
  WANG Quan-Lin, Cheng Dong-feng, Cheng Man
  (1.Department of Education;2.Department of Law and Politics;3.Agitpro p,Wanxi University, Lu'an, Anhui 237012, China)
  Abstract:To citizens, citizenship is not just to obtain the natio nality of a co untry, but more importantly, to obtain as its citizens the protection of the lawof the country to become a truly free person. As a citizen, it is necessary for him to fully participate in the country's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 cial construction, to recognize his citizenship, to shoulder his civic responsib ility and to be the master of the country as well as to labor for the country' sprosperity. On the side of the country, she should also make solid efforts, ofwhich the most important one is to provide citizens with real service by acceler ating and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tic politics.
  Key words: citizenship; responsibility; research
  
  我们习惯上认为具有一国国籍的居民即是该国的公民,这仅仅是形式上的认定,这时的“公 民”仅仅是该国法律的认同,真正的公民身份认同应该比取得国籍复杂得多。这诚如美国学 者史珂拉所分析的,“没有什么概念像‘公民身份’那样居于政治核心地位,也没有哪个概 念像公民身份概念那样在历史上那么富于变化、在理论上那么充满争议。”[1]公 民身份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中有不同的界定。我们这里研究的公民身份应 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的公民身份。
  那么,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的公民身份中应该包含哪些因素呢?
  
  一、公民身份的政治要素
  
  在政治领域,公民身份的政治要素包含着政治自由和政治参与,政治自由应是政治参与的前 提,政治参与应是公民政治身份的实质。马歇尔认为:“公民身份的民主性或者说普遍性特 征无疑源自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身份;……从农奴到自由劳动者的 这一转变被托尼(Tawney)教授称为‘经济社会与政治社会发展中一个里程碑’,是普通法 在其被排斥了4个世纪的领域中所取得的‘最后的胜利’。”[2]16应该说,公民的 政治自由应是现代公民身份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的中国也不例外。
  公民的政治自由表现为:公民自由地参与决策,自由地参与管理,言论自由,结社自由,成 为国家的主人。公民自由权的行使,有国家法律保护,公民拥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所有自由 。而且,现代民主国家的宪法是公民参与制定的。公民立宪,显示了公民的政治自由和政治 身份。公民政治自由更重要的方面是公民要亲自参与民主国家的管理:自由自主地投票选举 人民政府的行政官员,有参与立法和参与审判的权力,有保卫国家、建设国家、维护国家独 立自主和人民安居乐业的责任,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有牺牲精神。公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亦 是国家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公民是国家法律的制订者,亦是国家法律的遵守者和捍卫者;公 民既是国家赋予的各项权利的享用者,又是国家交付的各项义务的承担者;否则,就不能称 之为现代民主政治制度条件下的自由公民。对公民参政自由的保证,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责任 。公民参政议政应该是面向所有公民的,参政议政不能仅仅是一些“精英”(知识精英、经 济精英)的专利。政府不能嫌贫爱富。民主政府应是全体公民的政府,应该为全体公民服务 ,而不是仅仅为一些“精英”阶级或阶层服务。民主政府应该是价值中立的,不是代表某一 个或某几个阶级的。现代民主国家的公民(国家纳税人)是自由的、平等的,任何特殊公民 的存在都是违宪的。
  
  二、公民身份的经济要素
  
  “在经济领域,基本的公民权利是工作的权利,即除了服从初级技术培训这一合法要求之外 ,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职业的权利。”[2]14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 劳动的权 利,即是选择职业的权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选择也应遵循供求关系规律,公民作为 劳动者,有自由选择劳动岗位的自由,企业也有选择适合本企业需要的劳动力的自由。所以 ,公民有选择职业的自由,不等于公民想从事什么职业就能从事什么职业。不同的劳动岗位 应有不同的专业技能要求和专业素质要求。公民在选择劳动岗位的时候要平等地参与公民之 间的公平竞争。公平竞争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公民素质的提高。国家(政府 )在公民自由选择职业上所要做的工作是,保证选拔条件的公平正义,保证选拔程序的公平 正义,并给予在就业中有困难的弱势群体以就业制度上的保障和政策倾斜。在公民平等就业 和公民平等参与经济活动时,虽然要遵循职业需要和供求关系的制约,但是政府的政策安排 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比如,户籍制度及自然身份的限制,非职业需要的学历学位限制, 不影响日常工作的身体条件限制,非工种需要的性别限制等,均是剥夺了一部分人自由参与 就业的权利限制。要真正实现公民选择职业的自由,政府在政策安排上不仅仅要对弱势群体 给予政策倾斜,而且要明令禁止一些人为的不公正的“歧视”和习惯势力造成的偏见的“歧 视”,否则,就很难保证公民就业的公正和自由。
  公民身份经济上的主人翁地位还应该包括公民对国家重大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的意见和建议 ,当然也包括公民对其委托人——政府经济活动的监督。只有各级政府的经济活动(包括经 济制度的选择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在全体公民积极有效的监督下,国家才有可能选择适合本 国国情的符合公民愿望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任何违背公民意愿的不符合经济规律的想当 然的做法,都是违背人民意志的,都将遭到公民的反对。
  
  三、公民身份的社会要素
  
  在社会领域,民主政府要给公民以自治的权利和自由。在现代民主政治视域内,政府是公民 的管理者、守卫者和给予者,政府不仅仅要为公民提供满足公民教育、医疗卫生和交通运输 等方面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政府还得为公民提供参与政治参与管理以及公民自治的平台 。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是处在家庭和国家之间的差别阶段,虽然它的形成比国家晚。其 实,作为差别阶段,它必须以国家为前提,而为了巩固地存在,它也必须有一个国家作为独 立的东西在它面前。”[3]197也就是说,国家是市民社会的前提,没有奉行民主政 治的国家 的存在,市民社会也不可能孤立地安全存在。市民社会(又叫“公民社会”)是国家和家庭 之间的缓冲地带,是公民由“个体”私域(家庭)进入“群体”公域(国家)的过渡阶段。 在这一缓冲地域和过渡阶段,人们“自由”地实现自我的“利益”和“理想”,从而成为一 个合格的公民。因而,“市民社会含有下列三个环节:第一,通过个人的劳动以及通过其他 一切人的劳动与需要的满足,使需要得到中介,个人得到满足——即需要的体系。第二,包 含在上列体系中的自由这一普遍物的现实性——即通过司法对所有权的保护。第三,通过警 察和同业公会,来预防遗留在上列两体系中的偶然性,并把特殊利益作为共同利益予以关怀 。”[3]203黑格尔的“同业公会”相当于今天的公民自由结成的非政府维权组织 。实际上市 民社会的管理组织就是在政府法令和政策指导下的一种公民自治组织。市民社会就是公民依 法依靠自己的力量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一种自治形式,也是公民自觉参政议政的一种方式 。
  我国市民社会的建设是相对落后的,为了改变自上个世纪50年代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为了 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分的社会结构模式,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一体 化建设方案。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公众参与整个社会管理的作用,创建 ‘公民社会’,实现公民管理社会的权利,以切切实实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4] 中国共 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我国 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现代化 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这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思路,是我国社会建设思想的大突破,是实现公民身份平等, 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要有城乡融合、城乡统一的社 会组织,为城乡融合和统一,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搭建公民自由平等交往的平台。在 我国现阶段,“在当前的城乡基层社会组织发展中,要把城乡自治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和城 乡维权组织作为社会组织发展的重点。”[5]自治组织的构建,有利于培养公民的 主体意识 ;经济合作组织的构建有利于城乡合作,优势互补,整体提高;城乡维权组织的构建,既有 利于培养公民权利意识,又有利于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总而言之,群众性城乡社会组织的构建,有利于公民素质的培养和公民能力的提高,有利于 公民责任意识的养成,有利于公民社会的和谐,有利于激发公民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形 成强大的社会推动力。当前,我国已将公民社会建设纳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公民社会建设 已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公民社会建设促进民主政治和公民建设,有利于 公民身份认同,从而促进公民自觉履行公民责任的责任心形成。
  
  四、公民身份的文化要素
  
  在文化领域,公民不仅仅要有自觉的文化身份认同,而且要促进民族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推 进民族文化的创新与繁荣,促进民族文化同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国家公民既是民族文化 的传承人,又是民族文化的享用者和创造者。一国公民是一国民族文化的产物,民族文化深 深地印刻在公民的脑海中。民族文化中蕴含着公民最深层次的核心价值观,公民的核心价值 观的基础应是传统的民族文化。但是民族文化还不是公民文化,公民文化应是作为公民主体 的个人价值观在公共领域——工作、生活、日常交往和学习中的表现,特别是公民个人价值 观在政治上的表现。公民文化应是公民以主人翁身份参与国家建设,在生产劳动、职业操守 、人际关系、休闲娱乐和人伦日用间的文化表现;也可以说,公民文化是国家民主文化在公 民身上的体现,公民文化是公民政治参与和当家作主的价值观的系统表现。
  公民文化这一概念来自西方。美国著名的政治文化和公民文化学家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 认为:“公民文化不是现代文化,而是一种现代与传统的混合文化”[6],“它混 合了不同 历史时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既具有传统部族村落自我封闭的互信,又具有对统一国家和 专业化中央政府机构的认同和忠诚,同时还有对现代复杂的政治系统和决策过程的参与意识 和要求。公民文化理论所要探讨的核心议题是,为什么有的民主体制比其他民主体制更有效 ,什么样的政治文化更有利于民主政治体制的稳定。其基本假设是政治偏好和认知倾向决定 人们的政治行为,进而影响政治结构的稳定和变化。很明显,阿尔蒙德所选择的理论途径是 从政治文化入手,通过辨别和分析不同国家政治文化模式的差异,来发现和归纳出稳定有效 的民主体制所需要的政治文化模式。”[7]可见,公民文化形成的重要途径是民族 传统和国 家意识形态的熏染和陶冶,只有当公民以民族特有的方式和公民习惯认可的方法自觉参与政 务、管理社会事务、认同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时,公民文化才算是形成了。公民文化的 成熟应是国家和公民之间关系成熟的标志,既有一套规章制度和理论学术、文学艺术、科学 技术的影响体系,又有一套通过民间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和人情世故来体认的关系模式; 国家同公民关系中的一些基本权利义务要求,成为自然而然、天经地义的公理,国家和公民 之间是一个血肉相连的有机的共同体。比如,中国传统社会中老百姓长期形成和认同的观念 :抽丁当兵,交纳皇粮国库,是任何社会任何人不可或缺的天理。这是在专制社会中长期形 成的国家和臣民关系在风土人情中的表现,也可以说这是中国传统社会中臣民文化的一种表 现。今天的公民文化和公民文化身份认同有哪些内容?如何建设?还有待专家研究和社会培 养。但是,国家制度规范和政策引领,应是公民文化身份认同和公民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没有公民文化身份认同和公民文化建设,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公民责任的落实,都是有困难的 。
  公民身份是社会个体在公共领域的身份,而且是在民族国家这样一个政治共同体中的政治身 份。作为一个社会个体人,他不仅要在不同的共同体中生产生活,而且还要在个人的私域中 生活,公民身份角色仅仅是社会个体众多角色中的一个。当然,在社会个体的众多角色中, 公民角色无疑是最重要的角色之一,这一角色责任的履行会影响到其他角色责任的实现。这 种影响是双向的,公民角色可以促进其他角色的发展和进步,当然,公民这一角色也有可能 影响甚至限制其他角色的发展和进步。这就表明,公民角色责任的实现同个体社会人其他角 色责任的实现有矛盾。这种矛盾的解决和处理的方式方法,往往同公民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生的一大理想,人们普遍认为能 为国办事、为国捐躯是无尚光荣的事。中国传统道德承认“忠孝不能两全”,尽忠可能影 响 尽孝,所以中国传统道德主张“移孝作忠”,为了为国尽忠,即使没能直接尽孝,甚至是牺 牲了尽孝,人们仍然认为他是大孝子。以“忠孝”为核心的传统道德一度被作为封资修的东 西抛弃了,今天提倡“爱国家”,怎样培养爱国情感?这是现代公民文化形成的关键。当然 ,我们不提倡愚忠愚孝,今天的爱国同传统社会的忠于国家从功能上说是一致的,但是它们 的起点和基础是不一样的。今天的爱国家是以公民的身份爱自己的政治共同体,但是传统的 忠于国家是忠于封建的帝王;今天作为公民的爱国是爱自己当家作主的国家,公民是以主人 翁的身份出现的;而在传统社会中,老百姓忠于国家是以被统治者或者奴隶的身份出现的。 两者之间的地位是悬殊的,其爱国文化的内容和认同的方法也是不同的。从爱国这一实例可 以看出,如果公民文化建设滞后于公民建设,则有可能削弱公民对其公民责任的认同,当作 为公民角色的责任同公民个人作为其他私人身份或是作为其他共同体身份(如经济人)出现 担负的责任发生冲突或矛盾时,则有可能为了其他身份角色责任的实现而放弃了或是损害了 以公民身份出现时公民责任的实现。因而,公民文化建设不仅重要,而且要有方法和技巧, 否则,公民身份认同和公民责任实现都会受到阻碍和损害。这就是公民文化建设之所以重要 的原因所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公民身份是一个多元的有机融合的综合体,各要素之间互相促进,互相渗透,且 相互制约。研究公民身份,是为了明确公民身份的多重性,了解公民身份的多重性,是为了 满足公民的多重需要,明确公民的多重责任,是为了建立国家与公民之间的融洽互动关系, 既是为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也是为了公民素质的提高,更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公民身份研究和公民身份认同,意义重大,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参考文献:
  [1] T•H•马歇尔,安东尼•吉登斯.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编者导言)[ M].郭忠华,刘训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
  [2] T•H•马歇尔,安东尼•吉登斯.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M].郭忠华, 刘训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3]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
  [4] 常修泽.中国下一个三十年改革的理论探讨——“人本体制论”角度的 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20.
  [5] 张高陵.城乡一体化与基层社会组识[J].新华文摘,2009(22):1 4-16.
  [6]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 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6.
  [7]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 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重版译者序言)[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3.
  [责任编辑:吴晓红]
其他文献
摘 要:国家实施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全面落实大学生民生工程,实现病有所医,让学生充分享受国家惠民政策,切实保障了在校大学生的基本医疗,大大减轻了社会、学校与大学生个体的经济负担。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影响运行的问题。以某高校为例,通过对其近几年来的在校大学生参保及运行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问题
期刊
摘要:湖南长沙共产主义小组在党的“一大”前就已建立,党的“一大”代表的回忆也证明了这个结论;毛泽东的多次会议讲话及中央档案馆存1956年他填写的中共八大代表登记表填写的入党时间是1920年。从李达、萧三、易礼容的一些回忆恰恰证明此历史事实是正确的。  关键词:毛泽东;湖南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党的“一大”;李达;萧三;易礼容  中图分类号:A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
期刊
摘要:美国女作家詹妮弗·伊恩的新作《恶棍来访》一举夺得2011年度普利策文学大奖。小说结构独特、构思巧妙,深刻地剖析了时间作用下人类痛苦与无奈的主题,展现了作者对“时间”和“人生”的多重思考。小说对传统叙事手法的颠覆以及对“时间”主题的全新阐述成为其获奖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使得作家伊恩跻身于当代美国文坛一流作家之列。  关键词:普利策文学奖;《恶棍来访》;叙事;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
期刊
摘要:环境保护产业作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为新一轮中国经济增长增添动力。同时,它也是中国促进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发展、抓住新机遇,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措施。然而,由于工业化的反作用,同时作为环保科技产业自身的特点,环保企业的生产效率从总体来说普遍不高。为了反映生产效率,建立一个考虑固定资产、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与职工有关现金支出、总税费支出、利润等与企业环保有关的财务支出指标体系。利用DEA方
期刊
摘要:基于实施学分制的目的及重要性,以安徽理工大学2009级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分制培养计划为例,阐述了完善学分制下教学课程体系,强化本科生导师制,积极倡导研究型教学,构建开放模式实验室管理体系等对培养理工科专业创新人才的意义,并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进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关键词:学分制;理工科;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C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1-0
期刊
摘要:通过对徽州古民居厅堂联语体风格的分析,对照纽马克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原则进行了一系列的翻译实践活动,采取以重音音韵形式进行音形的移植、以形象移植转换法达到译文意境的传神和以语义翻译、注释法传递文化内涵等翻译策略,力求从音、形、意三个方面再现徽州楹联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徽州古民居;厅堂联;语体风格;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
期刊
摘 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工会工作的生命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国工人运动的时代主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会等人民团体作用,全面推进各项改革。新形势下,工会组织必须牢牢把握时代主题,把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调动职工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中心任务
期刊
摘 要:《妇女时报》是辛亥革命前后出版最久的女性报刊,也是第一份商办女性报刊。其办刊的持久性和商业性决定了它的影响力大而深远。回归历史语境,解读《妇女时报》中传播的家政知识内容,不仅可以看到当时妇女生活相对于传统妇女生活的转变和进步,而且可以从中得出当时女性已初具现代性身份的结论。这对研究辛亥革命这一社会转型期女性杂志中书写的女性成长与生活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建设性意义。  关键词:妇女时报;家政知
期刊
摘要:两高三部于2010年9月13日联合签发的《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在中国确立了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模式,并对相关机关的职责、量刑程序、当事人的权利保障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规定。但该意见存在不能有效保障被告人不认罪案件中被告人的量刑参与权和辩护权的缺陷,从而可能对司法公正与人权保障造成负面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在坚持相对独立的量刑模式的前提下,确立“先定罪、后量刑”的两步式
期刊
摘 要:基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过程的复杂性,从环境层面、企业层面和员工层面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复合DEA方法对中小型科技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效率进行测度,找出相对无效单元,并选出对决策单元无贡献的影响指标,为企业改善人力资本管理提供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中小型科技企业;复合DEA  中图分类号:F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4)02-0016-0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