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引言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这就是“同课异构”的教研理念。它的魅力在于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近期,笔者参加了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活动,其中一项内容是参与“同课异构”课堂,作为其中一位上课教师,亲身体验了 “同课异构”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真实感受到了这种模式的带来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尤其在对英语课堂的导入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2. 教学案例
2.1教学内容和编者意图
教学内容为牛津版高中英语教材Module 5 《Unit 2 The Environment》中的Reading 部分Must we choose the economy and the environment?阅读部分叙述了两位专家就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展开辩论,旨在通过文章阅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2.2案例描绘
【案例】
教师呈现一个关于环保的公益广告视频,来自于《第17届北京大学生创意广告大赛》中的《Wound》。看完之后教师娓娓道来:“Well, if we want a perfect earth to live in, we have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But do you know, some of the people, especially some businessmen, they want to pursue their wealth only, neglect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earth? And they say they surely can buy the environment with the money they have earned.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Do we really have to choose between the economy and the environment?”学生自然地进入课题。
效果:广告构思巧妙、精致,内涵丰富,震撼力极强。学生置身其中,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因而有了说话的欲望,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本文的话题。
3. 探索与思考
3.1新意何处寻?
大家都明白,一节课要成功必须在开头就吸引人,所以课堂导入要有新意,或者说,要有创造力。这个创造性体现在方法、手段力求多变化、多样化,让学生常有新鲜感;语言力求贴切、精练、正确,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2节拍怎么踏?
作为教师,大家都想让学生在课堂中跟上自己的节拍,但学生毕竟有着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想法,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比较难以实现把握节拍,从而,在导入设置中要特别强调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慢慢渗透,相互包容。也就是说,教师要尽可能地在教学过程中能寻找到一个契机,踩上学生的节拍,与学生共享、共鸣、共乐。这样,自己就没有大的限制,也容易发挥,也更容易找到切入点。
3.3角色如何换?
英语课堂需要情感的投入,师生双方要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情感的交汇点。虽然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导”其实更重要。导在何处、导向哪里都有说法。在实际操作中,笔者认为,教师的“导”体现在,把握好自身角色的转换。从课前任务的布置者,进而转变为导入中的引导者,再到正式进入话题的协助者。从引导并激发学生具有说英语的愿望,进而协助、辅导学生了解语言知识、完成课前任务,最终让学生通过自我思考并自主开展讨论,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3.4 “问题”怎样设?
“问题导学” 课堂是以“问题”发现、生成和解决为主线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说,问题的设置贯穿整个英语课堂。尤其在课堂伊始,“问题导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更使不断激发学生循序渐进,挑战自我。然而问题设置很有讲究。经过实践,笔者认为问题设置要注意几个原则:有递进性,学生探索欲望不断被挖掘,兴趣不断被激发;有价值,高中学生算是个尴尬的年龄,任何没有价值的问题他们都会不屑一顾,拒绝对话。
(作者单位:镇江市国际学校)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这就是“同课异构”的教研理念。它的魅力在于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近期,笔者参加了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活动,其中一项内容是参与“同课异构”课堂,作为其中一位上课教师,亲身体验了 “同课异构”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真实感受到了这种模式的带来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尤其在对英语课堂的导入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2. 教学案例
2.1教学内容和编者意图
教学内容为牛津版高中英语教材Module 5 《Unit 2 The Environment》中的Reading 部分Must we choose the economy and the environment?阅读部分叙述了两位专家就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展开辩论,旨在通过文章阅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2.2案例描绘
【案例】
教师呈现一个关于环保的公益广告视频,来自于《第17届北京大学生创意广告大赛》中的《Wound》。看完之后教师娓娓道来:“Well, if we want a perfect earth to live in, we have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But do you know, some of the people, especially some businessmen, they want to pursue their wealth only, neglect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earth? And they say they surely can buy the environment with the money they have earned.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Do we really have to choose between the economy and the environment?”学生自然地进入课题。
效果:广告构思巧妙、精致,内涵丰富,震撼力极强。学生置身其中,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因而有了说话的欲望,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本文的话题。
3. 探索与思考
3.1新意何处寻?
大家都明白,一节课要成功必须在开头就吸引人,所以课堂导入要有新意,或者说,要有创造力。这个创造性体现在方法、手段力求多变化、多样化,让学生常有新鲜感;语言力求贴切、精练、正确,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2节拍怎么踏?
作为教师,大家都想让学生在课堂中跟上自己的节拍,但学生毕竟有着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想法,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比较难以实现把握节拍,从而,在导入设置中要特别强调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慢慢渗透,相互包容。也就是说,教师要尽可能地在教学过程中能寻找到一个契机,踩上学生的节拍,与学生共享、共鸣、共乐。这样,自己就没有大的限制,也容易发挥,也更容易找到切入点。
3.3角色如何换?
英语课堂需要情感的投入,师生双方要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情感的交汇点。虽然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导”其实更重要。导在何处、导向哪里都有说法。在实际操作中,笔者认为,教师的“导”体现在,把握好自身角色的转换。从课前任务的布置者,进而转变为导入中的引导者,再到正式进入话题的协助者。从引导并激发学生具有说英语的愿望,进而协助、辅导学生了解语言知识、完成课前任务,最终让学生通过自我思考并自主开展讨论,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3.4 “问题”怎样设?
“问题导学” 课堂是以“问题”发现、生成和解决为主线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说,问题的设置贯穿整个英语课堂。尤其在课堂伊始,“问题导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更使不断激发学生循序渐进,挑战自我。然而问题设置很有讲究。经过实践,笔者认为问题设置要注意几个原则:有递进性,学生探索欲望不断被挖掘,兴趣不断被激发;有价值,高中学生算是个尴尬的年龄,任何没有价值的问题他们都会不屑一顾,拒绝对话。
(作者单位:镇江市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