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ong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与文本“平视”,并带领他们深入研读,以“问”促学,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
  一、引导学生“平视”文本,揭去文本的“固化”标签
  如今,很多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往往倾向于“鉴赏”,而不是“分析”。“鉴赏”固然重要,但是教师若一味地以“鉴赏”为目的来开展教学活动,就容易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固化”的印象,导致他们以“仰视”的姿态阅读文本,这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用“分析”的眼光来阅读文本,“平视”文本,引导他们和文本平等交流,理性地解读名家的作品。
  教材中的不少文本都可以成为学生研读的材料,教师应在课前将文本琢磨透彻,精心设计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例如,在《想北平》一文中,老舍不止一次地强调自己对北平的爱是“说不出来”的,教师可以圈画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品读质疑:作者并没有“说”出对北平的爱,但他却将这种爱写出来了,“说不出来”与“写了出来”是否矛盾?经过讨论,学生知道了:作者并非“说不出”,只是不想走常人的套路,因为即便用天下最饱含深情的文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于是,他索性舍弃一切美好的词汇,用纯朴通俗的话语,抒写自己心头的那份真爱,表达对北平真切而深沉的感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质疑、讨论,目的就是为了鼓励他们揭去经典名篇的“固化”标签,大胆地“平视”文本,勇敢地在“无疑”中质疑,最终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学生的质疑能力越强,他们就越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越能改变对文本的“固化”认知。从这一层面来讲,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平视”文本,还要引导他们“平视”与文本有关的权威性解读,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针对《秦晋觳之战》,不少名家一致否定秦穆公的“东征郑国”计划,认为秦穆公“利令智昏”“不听劝谏”。其实,秦穆公是一种“圆型人物”的典型代表,從后文“秦伯向师”的情节中我们不难发现,秦穆公敢于承认过错,并不是刚愎自用的人。在执教该课文时,笔者有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的人物形象来发现这一问题,并提供史料供他们探究。结合历史资料,学生发现:晋文公去世的同时,郑国的君王郑伯也去世了,新登基的郑穆公为郑国亲晋派的领袖。所以,利用杞子等人在郑国尚有掌管“北门之管”权利的时机,秦穆公便趁晋文公的丧期向郑宣战,虽有风险但也实属无奈。如此,学生就能辩证地看待秦穆公的“利令智昏”,对文章的解读也会更加深入。
  二、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探索作者创作的深层动机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过多关注单元主题,将人文精神从文本中剥离。其实,不能简单地将单元主题作为解读的立足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深入研读,探索文本创作的深层动机。
  例如,《百合花》是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的主题为“和平的期盼”。受单元主题的影响,不少学生很容易将该课的主题定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而《百合花》文本外显的部分只是冰山一角,教师只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研读、去体晤,他们才能发现冰山下的丰富内容。
  通讯员是《百合花》中的主要人物,不少学生应该会围绕通讯员来提问。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通常会提出这些问题:小说是如何塑造通讯员这一人物形象的?“我”对通讯员的印象有过哪些改变?作者为什么要将战斗英雄的形象设置为一名十八九岁的性格腼腆的大男孩?
  在文本中,“我”对通讯员的印象由最初的“生气”到产生“兴趣”,到之后的“亲热”,最后竟然“爱上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通讯员的“傻”,说明了他的单纯、质朴、憨厚,没有“心机”,似一盆清澈的水,心灵透亮。结合生活经验来思考,学生会发现人们都愿意和心灵透亮的人交往。茹志鹃写作该小说时正遭受迫害和打压,这使她分外想念战争岁月里人和人之间单纯美好的关系。作者的创作意图决定了其创作的内容,小说并不是在简单地表现“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而是借此表现美好的人情和人性。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索作者创作的深层动机。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领他们真正地走进文本。
  (作者单位: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两个探险者在茫茫的大戈壁上迷了路。因长时间缺水,他们的嘴唇裂开了一道道血口,如果还找不到水,两个人只能活活渴死。年长些的探险者从同伴手中拿过空水壶,郑重地说:“我去找水,你在这里等着我!”接着,他从行囊中掏出一把手枪递给同伴说:“枪里有6颗子弹,每隔一个时辰你就开一枪,这样当我找到水源后就不会迷失方向,可以循着枪声找到你。千万要记住!”  看着同伴点了点头,他才放心地蹒跚而去……  时间在悄悄地流
期刊
过任意抛物线焦点F作抛物线的弦,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分别过A、B两点作抛物线的切线l1,l2相交于P点.那么△PAB称作阿基米德三角形.该三角形满足以下性质:(1)P点必在抛物线的准线上;(2)△PAB为直角三角形,且角P为直角;(3)PF⊥AB(即符合射影定理);(4)P必在与该焦点所对应的准线上.阿基米德三角形的性质较多,因此同学们要充分理解其性质,并在解题的过程中合理运用,这有助于提升解
期刊
焦半径是指圆锥曲线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圆锥曲线焦半径问题是一类常见题型,运用圓锥曲线焦半径公式来解答此类问题,可以简化解题的过程,提升解题的效率.圆锥曲线焦半径公式有“坐标式”和“角度式”两种形式.本文主要谈一谈圆锥曲线“角度式”焦半径公式的应用.
期刊
秋天的时候,我到朋友家里去打猎。当然喽,我的朋友是一些爱开玩笑的人。我不愿结交其他人。我到达的时候,他们像迎接王子那样接待我。这引起了我的怀疑。他们朝天打枪,他们拥抱我,好像等着从我身上得到极大的乐趣。我对自己说:小心,他们一定在策划着什么。  吃晚饭的时候,欢乐是高度的。我想:瞧,这些人没有明显的理由却那么高兴,他们脑子里一定想好了开一个什么玩笑。这个玩笑肯定是针对我的。  整个晚上,人们都在笑
期刊
有关几何体的外接球问题是近几年来高考的热点内容.解答这类问题,需要灵活运用几何体的性质,射影定理,球的体积公式、表面积公式等知识.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题来探讨一下解答有关几何体外接球问題的方法.  例1.已知正三棱锥P—ABC的4个顶点在球O的球面上且PA= ,AB=2.求球O的半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正三棱锥的定义与性质以及正三棱锥外接球半径的求法. 一般地,若正棱锥底面外接圆的半径为r,
期刊
思乡是文学作品中比较常见的一类主题。因此,想在这一题材上写出新意,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心归去》同样是以“思乡”为主题的作品,但是在创作时,作者多次使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从两地的环境、文化、自己对两地的情感等角度人手,写出了“异乡”与“故乡”的不同,抒发了浓烈的思乡之情。  一、环境的对比  在作品中,作者对异乡的环境作了详细的描写:“我在圣·纳尔市为时一个月的‘家’,是一幢雅静的别墅……房子前面是
期刊
英语写作是检测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运用有效的写作教学策略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教师写作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读写结合、技巧提升、多元评价等教学策略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延伸。任何高质量的写作都是以丰富的阅读为基础的。阅读课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的表层理解上,
期刊
老子曾言:“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阅读也是如此。如何使学生在阅读时不“浅尝辄止”,而是深入文本呢?笔者认为,我们要适时开展文本细读教学,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细节,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下面,笔者就援引例子,谈谈如何开展文本细读教学。  第一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从宏观上把握文本的内容。  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之前,教师要先带领他们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从宏观上把握文本的内容,对文本
期刊
一九八七年九月,我应安格尔和聂华苓之邀,到爱荷华去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认识了他们夫妇,成了好朋友。  安格尔是爱荷华人。他是爱荷华城的骄傲。爱荷华的第一国家银行是本城最大的银行,和“写作计划”的关系很密切(“国际写作计划”作家的存款都在第一银行开户),每一届“国际写作计划”,第一银行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招待酒会。第一银行的墙壁上挂了一些美国伟人的照片或图像。酒会那天,银行特意把安格尔的巨
期刊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在这一章节中,太史公以生动凝练的语言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如刘邦、张良、项羽、樊哙、范增等。在描写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作者对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借助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矛盾来展示他们的性格,推动腈节的发展,让一场复杂紧张的政治斗爭变得更加激烈。  一、张良与刘邦之间的矛盾  在《鸿门宴》中,刘邦是汉军的最高统帅,也是汉军命运的掌控者,而张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