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在挖掘和运用苗族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466092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4年9月开始参与市级实验课题《融水苗族文化在幼儿园主题教育中的运用研究》以来,课题组成员从课题资料的收集、修订申报材料、制定总方案、相关测评。实施阶段不断深入挖掘本土民俗民风,将其融入幼儿园主题活动,利用民间游戏、传统节日等,帮助幼儿了解本民族的风俗礼仪、传统习惯等,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悠久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实施一年多以来,整个研究过程也初见成效,但是,也逐渐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下一步的研究进展。
  《纲要》指出:“学前教育课程改革要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致力于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过程中,如何转化和构建园本课程是关键,而创造性地把握、运用民族文化教育内容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相渗透,是我们一开始就思考的问题。
  一、本土文化课程资源的挖掘
  第一,首先我们通过调查、访问、文献研究等方式挖掘和收集可用资源,选择与幼儿日常生活知识经验相接近的、能为幼儿所喜爱和接受的具有特色的苗族文化活动内容,将其作为园本课程资源纳入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中,如苗族特色游戏的收集、整理、分类。教师们通过回忆小时候玩过的民间体育游戏、到民间采风、上网查询等,形成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同时,我们向全园的家长、幼儿发放“苗族特色游戏活动”“我了解的苗族知识和我会玩的苗族特色游戏”的问卷调查,并召开了家长、教师座谈会,向家长、教师收集本地区广泛流传的一些苗族民间游戏。
  第二,创设苗族文化的育人环境。
  苗族服饰展厅、芦笙操、部分民族游戏等以图、文的形式展示在幼儿园楼道、走廊,班级区域。通过创设这样的富有本土风情的环境,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活动材料,将苗族文化渗透在主题活动、区域活动、为开展民族幼儿游戏提供物质条件。
  二、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苗族文化课程资源没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课程开发意识薄弱
  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活动的前提是在课程开发意识的指导下全面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课程资源,但在调研中,我们教师对苗族文化课程资源的了解程度很一般,对当地苗族建筑、苗族服饰、美食风味、体育竞技游戏等缺乏深入了解和关注。对于一些更具民族文化的特色的歌舞、编织等苗族艺术、习俗了解甚少,教师对民族文化的利用缺乏实效性。
  (二)教师对苗族文化开发运用形式单一,且整合程度有限
  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对苗族文化资源的运用停留在浅层次,形式比较单一,环境布置浮于表面,区域投放材料涉及民族特色的种类单一,80%的教师在班级主题活动中渗透的都是一些苗族衣食,简单的将一些服饰放入在区角活动,90%的幼儿也只停留在简单的临摹和摆弄,教师没有将资源整合,缺乏运用和开发本土文化的實效。在苗族语言方面更是没有挖掘,只是简单的将区域名称以苗语命名,幼儿未能真正学习一些简单的苗语,苗族的体育竞技游戏中的一些未常见的游戏未能挖掘出来,没能很好的渗透到户外游戏中。
  三、解决的策略。
  (一)应以主题为核心进行整合性开发
  主题活动,顾名思义,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她的特点是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有机连接起来。以主题为中心的整合性开发分为确立主题、建立主题网和开展主题活动三个步骤。根据收集到的苗族资源,结合本园实际情况、幼儿园可以开展整合性的主题活动,按照步骤和组织相应的园本活动。
  (二)应以经验为基点进行活动性开发
  杜威认为,经验表征着人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它是人对环境的占有、欣赏、体验、审美、崇拜、喜悦、感伤、探究、认识的整合。据此,他提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虽然传统的苗族文化受到现代人的冲击,已经逐渐衰落,但是苗族文化依然渗透在我们身处苗山的幼儿日常生活中,我们应以幼儿和教师的生活经验为依托,逐步拓展和开发相应的苗族文化课程。
  (三)不断开发以环境为依托的隐形课程
  隐形课程是一种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和规范。如民族性格、民族情感、民族价值观等民族文化精髓更多就是通过周围整体环境的熏陶与浸染而形成的。
  苗族文化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把富有地方色彩的美的事物呈现在儿童面前,通过看看、听听、说说、唱唱、做做等多种方式,在对家乡历史、民风民俗、旧貌新颜、地方艺术等的了解与认识过程中,感受苗族同胞用聪明的才智创造出的灿烂文化,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喜爱,进而增强他们的乡土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幼儿园对苗族文化在主题活动的运用和开发,要更多的关注环境对幼儿潜移默化的作用,积极建构以环境为依托的隐形课程,以让幼儿全面感受和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
其他文献
教书先育人,育人德为先。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而育人,也就是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灵魂,应常抓不懈。但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大多以说教为主,与儿童认知、情感、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因此,给小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贴近生活情感的德育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主题班会作为教育学生的一项重要集体活动,是班主任影响学生的一种有效教育形式,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优良品质的重要阵地。有计划地组织开
期刊
尼克拉认为:“艺术的目的,是把正面情感传达给观众,当人们在欣赏我的作品时露出笑容,我就会觉得很开心。”所以美是一种具体的视觉感受,能够引起人们愉悦、舒畅、振奋或使人感到和谐、圆满、轻松、满足,让人欣赏、享受、喜爱。教师对审美度的把握应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积极向上、健康成长,让他们对生活充满热情、向往。但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观呢?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调动学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经常研究和探讨的主要课题。在近年来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要提高学的写作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注重积累、降低要求。具体做法如下。  一、培养兴趣、引导观察、教给方法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
期刊
一、引言  最大流问题是指在满足容量限制条件和中间点平衡条件的要求下求取流量值达到最大的可行流的一类优化问题.网络最大流问题的算法是一个传统的研究课题。本文对最大流问题的算法进行了研究,介绍了最大流问题的两种算法:割集矩阵算法、表格算法。  二、最大流问题简述  给定一个网络图 ,设 为 的一个点集,若对于 中的每一个顶点 都是 中弧的发点,称 为 的发点集; 为 的另一个点集,若对于 中的每一个
期刊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材简析:  在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千克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另一个质量单位吨,由于“吨”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
期刊
教者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  首先,课堂教学开始时。  上课开始,教者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这样,不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
期刊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中,课堂引入就如一场好戏的开头,在整节课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若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排雷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脑力带来疲劳”。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要牢牢的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积极主动的投入课堂中来。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重视课堂引入这一部分,使学生高度热情
期刊
民办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极强的工程技术学科,是将化工类的最新研究成果产业化的关键,是一门通过改造和设计化工类技术的功能,能更经济、更有效、大规模地为人类提供所需各种产品的技术学科,是化工类专业技术成果走向工业化的关键。本文主要是针对化工类专业,研究民办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如何加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化工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化工类专业主要培养德、智、
期刊
一、站出来,我能行  当班干部对学生来讲是件非常荣耀、值得骄傲的事情。每个学生都有当班干部的愿望。因此,在任用班干部时,不搞终身制,对所有的学生都是一种促进。在我执教的班级里,定期竞选一般半个学期一次,每人都有机会。利用一节班会课,先让竞选者登台演讲,然后无记名投票,公开唱票,当堂公布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观察到那些准干部们的显著变化。他们发言时的慷慨激昂,唱票时的忐忑不安,公布结果时的喜上眉稍
期刊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個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荀子说: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今天,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从而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呢?结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