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兴趣、注重积累、由易到难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zhang781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经常研究和探讨的主要课题。在近年来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要提高学的写作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注重积累、降低要求。具体做法如下。
  一、培养兴趣、引导观察、教给方法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作。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还指出: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生活即作文,作文来源于生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时时、处处从生活中感受、观察事物。并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如描写人物外貌,可按长相、身材、体态、服饰的顺序进行观察,写清人物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揣摩人物想些什么?写景的文章可按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先整体后部分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时还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边看边想,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才能把作文的内容写具体、寫生动。
  二、注重积累、创设情景、启动灵感
  许多学生怕写作文,要么觉得没什么可写,要么心中有话写不出来。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积累的欠缺,导致动笔时“无米下锅”——“觉得没什么可写”是素材的缺乏;“有话说不出”是语言的缺乏,因此,必须注重素材、生活两方面的积累。许多学生怕写作文,要么觉得没什么可写,要么心中有话写不出来。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积累的欠缺,导致动笔时“无米下锅”——“觉得没什么可写”是素材的缺乏;“有话说不出”是语言的缺乏,因此,必须注重素材、生活两方面的积累。
  (一)丰富学生生活,提高认知能力
  写作的材料,无非来源于所历所见所闻;好的素材出现在眼前却抓不住,失之交臂,这是因为学生缺乏应有的敏感和认知能力。教师要尽量扩大学生的生活面,积极组织、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课余活动、公益活动、家务劳动,动手、动脑、动情,在生活中检验和提高自己已有的认识,感知和积累新知识,并在感知、认识事物过程中,不断形成和提高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样在学生记忆的储存器里,就不会空空如也,动笔时也自然不会感到没东西可写了。
  (二)记观察笔记,建立“材料库”
  积累素材的一个好办法是写观察笔记。教师可要求学生从“人”“事”“物”“情”四方面入手。第一,“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可从外貌、语言、动作行为等方面着手;第二,“事”:从场所来说,有“学校的事”“家里的事”“街上的事”“菜市场的事”等;从时间来说,有“早晨的事”“中午的事”“春天的事”“秋天的事”;从感情来说,有“喜事”“丧事”“愁事”等,不可计数;第三,“物”: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家里摆的、操场种的、动态的、静态的都是写作的内容;第四,“情”: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十分丰富而又非常微妙的,喜、怒、哀、乐、狂喜、痛苦、怨恨、舒畅……皆是文章。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将观察所得分门别类地作好笔记,使“材料库”不仅丰富且有条理,到写作时,一个个素材往往能“呼之欲出”,得心应手。这样了启动学生的写作灵感。
  三、由易到难、落实重点、增进信心
  对小学生要求过高,是束缚小学生写作手脚的一条绳索。对小学生作文要求过高:中心求明确,描写求生动,选材求典型,立意求创新。这违背了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搓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我觉得学生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平时怎么说就怎么写了,这就
  是作文,不要把小学生的作文当作品,而是要牢牢记住:小学生的作文叫习作,是处在练笔的过程,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最好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品尝生活,热爱生活,让学生大胆写。把生活中的场景写细写活就了不起了。教师要当好伯乐,尽力发现每位学生,每篇作品的“亮点”“闪光处”,大力表扬,相信在教师欣赏的目光里,每位学生都是千里马。这样就克服了学生作文难的心里障碍,树立学生写作文的自信心。有人说:小学生应该快快乐乐做事,认认真真做人,简简单单做作文。
其他文献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各种社会规范形成的关键期,幼儿自主探索能力的养成对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老师,是培养幼儿良好品行的重要角色之一,因此,教师应树立良好榜样、加强日常渗透等方面培养、发掘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从而为幼儿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营造探究氛围,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  随着天气的变暖,孩子们越来越喜欢户外活动了,每次户外活动他们都有玩不完的游戏。“老
期刊
一、幼儿的绘画特征  幼儿的绘画发展一般经历涂鸦期、象征期和图式期三个阶段。幼儿的绘画特征取决于他们的心理特征,他们的绘画是一种直觉性、符号化的表现,喜欢以自我为中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心智逐渐成长,情感稳定性和自我调控能力也逐渐增强,他们的绘画作品从涂鸦期过渡到象征期,出现了用象征符号表现意念的现象。正确理解幼儿绘画的特征,是引导幼儿健康发展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幼儿的心理发展和动手能力
期刊
目前,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目标研究整体上还需改进,美术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当市场经济大潮来临,显得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有时经不住冲击,乱了阵脚。  当今少儿美术教学出现了几种怪现象:教学生画儿童画的教师越来越多,教美术基础知识的教师越来越少;画画获奖的儿童越来越多,真正懂美术、会美术的儿童越来越少;各级各类的少儿书画大奖赛越来越多,真正能代表美术教学成果的展览越来越少。  这些现象的出现无疑给少儿美
期刊
俄罗斯教育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美术教学亦是如此,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其年龄是一个善变的阶段,也是性格正在逐渐形成的阶段,他们对美术课有着自己的理解。因此他们对美术课感兴趣,大多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而美术课相对来说比较轻松,没有考试和升学的心理负担,并不是真的喜欢美术这一学科。但是在我看来,既然学生来到了我的
期刊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获,大疑则大获。”质疑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能有的放矢,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使学生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的积极探索之心去读书,去品词析句,高质量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为此,在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三方面去引导学生质疑,解疑。  一、课题质疑,激发兴趣  题目是文字的眼睛,针对课题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们带着问题读书,能做到更认真、更
期刊
“乐声淡去,余音袅袅,诗词吟罢,口留清香。”经典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凝结了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我们人生宝贵的精神食粮。美好的人生应该文采,美好的生活应该充满诗意。诵读这些经典作品,可以使我们修身怡心,可以使我们变得深沉而非浮躁、清醒而非昏聩、深刻而非肤浅,可以使我们的人格得到提升,生命得到重塑。是我们人生修养所应追求的一种境界。正因为如此,我们活动的实施,如清风涤荡校园,于无形中净
期刊
刘良华博士曾经说过的“如果你不幸沦为教师,那就读书吧!”是至今对我触动最深的一句话。我明白教师的魅力在于睿智,一名充满魅力的教师,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这样才能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为了积累,我常到书海中徜徉,在书香中沐浴,领略名家大师们的经典。近日读了他的《教师成长》,更让我领悟到了在新课改的今天如何做一名学生喜欢并需要的教师。  一、教师要以爱育爱,付出真爱  冰心老人说过:因为有了
期刊
有人说:“爱是启迪学生心灵的基础,爱能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爱是迷惘的灯塔,爱是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教师用爱心去感染学生,用宽容去理解学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才会心悦诚服地去接受老师的教育。我们对学生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丧失了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的平台。  有一件事,至今仍使我感悟颇深,受益非浅。那是去年12月24日,上课铃响了,我怀着愉快的心
期刊
教书先育人,育人德为先。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而育人,也就是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灵魂,应常抓不懈。但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大多以说教为主,与儿童认知、情感、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因此,给小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贴近生活情感的德育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主题班会作为教育学生的一项重要集体活动,是班主任影响学生的一种有效教育形式,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优良品质的重要阵地。有计划地组织开
期刊
尼克拉认为:“艺术的目的,是把正面情感传达给观众,当人们在欣赏我的作品时露出笑容,我就会觉得很开心。”所以美是一种具体的视觉感受,能够引起人们愉悦、舒畅、振奋或使人感到和谐、圆满、轻松、满足,让人欣赏、享受、喜爱。教师对审美度的把握应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积极向上、健康成长,让他们对生活充满热情、向往。但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观呢?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调动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