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注重培养儿童的美感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traUnA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尼克拉认为:“艺术的目的,是把正面情感传达给观众,当人们在欣赏我的作品时露出笑容,我就会觉得很开心。”所以美是一种具体的视觉感受,能够引起人们愉悦、舒畅、振奋或使人感到和谐、圆满、轻松、满足,让人欣赏、享受、喜爱。教师对审美度的把握应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积极向上、健康成长,让他们对生活充满热情、向往。但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观呢?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调动学生感官,提升感受力
  美术谓之视觉艺术,其主要特征在于视觉形象性较强。在美术课堂中,每一件优秀的艺术品都是教师培养学生感受能力的好范例,如教学生《色彩的冷暖》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冷暖色的差别,可以将室内的日光灯分别用红色和蓝色的皱纹纸包起来。打开红纸包着的灯,在一片红色中感受暖色带来的心理变化;打开蓝色的灯,体会冷色与暖色的不同之处。除了从视觉入手,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触觉,进行多感官的体会:用手触摸冰块,联想冷的颜色;听一支喜庆的秧歌曲,为曲子设计欢快、热烈的色彩。通过这众多感官的训练,提升了学生的感受力,使学生对生活中不同的色彩美产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二、弱化技能训练 突出学生审美体验
  毕加索说:“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但我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一个孩子。”孩子的绘画不同于成人绘画,他们有着自己的不同于成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即审美价值的最大特点就是天真、自由、浪漫、极富情趣。我们经常见到:孩子的画中,人比树高,太阳是绿色的……这是不符合常理的,但这恰恰能反映儿童的心理特点。只有回归孩子自己的本性,自由自在的画画,画内心的感受和天性,才能显出儿童画的美学特征。
  三、多思多想,培养理解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评价
  审美培养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体验和理解,是对艺术作品中暗含的特殊意味的直观性理解,这种理解大大不同于感受,但又以感受作为基础。因此在美术教材中安排有“欣赏评述”这一领域,它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学习活动环节。但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又是有限的,老师因怎样引导学生去欣赏这些有着复杂绘画理念的作品。比如在人美版小学四年级的美术教材中,有一课是介绍画家凡.高。我们可以从学生普遍很熟悉的油画作品《星空》入手,先和学生一起用水粉进行简单的临摹。通过临摹体会其作品与以往学过的绘画方法有什么不同,接着试着猜想画家的创作动机,也可以畅想画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后,再讲述凡高的生平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这样从体验入手而进行深入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从画家的角度去体会作品、体会生活,并且对这样一位有着不凡经历的画家产生正确的审美评价。
  四、培养学生超然的审美态度,保留儿童独有的个性
  儿童的心灵是纯洁的。所谓“纯洁”就是很少功利,现实的态
  度,天然就是一种超脱审美的态度。我们应有意识的保护儿童的这种心态,不要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大多是现实的理解)灌输给孩子,不要让孩子学画画有压力,一定要达到某一个目标。当前素质教育应以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充分尊重和保护他们的个性。艺术更需要个性,没有个性就无所谓艺术。我们应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方法等。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切不可强求一律。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审美个性的独特性,越有个性的艺术越美,越能发现独特的美的人就越有审美能力,越有创造力。所以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我们应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用启发的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們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地发挥,得到全面的发展。
  五、尊重学生的审美观,用儿童的眼光去欣赏学生的美术作品
  别只看像不像,要看作品有没有童趣;别只看模仿能力,要看作品是否能表现儿童亲身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别只看画面形象,要看作品是否有新意;别只看常见的技法是否熟练掌握,要看技法是否多样。
  现在仍有很多人评价孩子作品只会拿客观事物去对照,以“像不像”为标准,认为一件作品所描绘、所表达的东西越逼真,与实物越像,就是一件好作品。长期受到这样的教育,儿童就会产生盲从心理,把“像不像”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从而逐步丧失自己对美的感受力和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创造力、想象力也将在无形中消遁。
  学生健康的成长需要丰富的事物滋养,在我们为成长准备的各种养分里,美应是一种重要的能量。看见美、感受美、获得美,不一定要提笔作画,拍手作歌,单是眼睛会寻找美,内心能体会美,人生便处处是风景。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并非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也许就是我们能给予孩子的幸福生活。
其他文献
一、早期阅读能够促进幼儿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个体活动的内在动机。在幼儿早期培养其对阅读的兴趣将有助于幼儿成长为对阅读充满热情渴望并能有效阅读的人。在选材时,必须以目标为依据,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选择合适的图书。幼儿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存在着个体差异。要注意阅读区材料投放的丰富及层次性。第一,丰富阅读材料的形式,除了图文结合的图书外,投放画报、儿童连环画
期刊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各种社会规范形成的关键期,幼儿自主探索能力的养成对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老师,是培养幼儿良好品行的重要角色之一,因此,教师应树立良好榜样、加强日常渗透等方面培养、发掘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从而为幼儿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营造探究氛围,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  随着天气的变暖,孩子们越来越喜欢户外活动了,每次户外活动他们都有玩不完的游戏。“老
期刊
一、幼儿的绘画特征  幼儿的绘画发展一般经历涂鸦期、象征期和图式期三个阶段。幼儿的绘画特征取决于他们的心理特征,他们的绘画是一种直觉性、符号化的表现,喜欢以自我为中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心智逐渐成长,情感稳定性和自我调控能力也逐渐增强,他们的绘画作品从涂鸦期过渡到象征期,出现了用象征符号表现意念的现象。正确理解幼儿绘画的特征,是引导幼儿健康发展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幼儿的心理发展和动手能力
期刊
目前,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目标研究整体上还需改进,美术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当市场经济大潮来临,显得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有时经不住冲击,乱了阵脚。  当今少儿美术教学出现了几种怪现象:教学生画儿童画的教师越来越多,教美术基础知识的教师越来越少;画画获奖的儿童越来越多,真正懂美术、会美术的儿童越来越少;各级各类的少儿书画大奖赛越来越多,真正能代表美术教学成果的展览越来越少。  这些现象的出现无疑给少儿美
期刊
俄罗斯教育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美术教学亦是如此,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其年龄是一个善变的阶段,也是性格正在逐渐形成的阶段,他们对美术课有着自己的理解。因此他们对美术课感兴趣,大多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而美术课相对来说比较轻松,没有考试和升学的心理负担,并不是真的喜欢美术这一学科。但是在我看来,既然学生来到了我的
期刊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获,大疑则大获。”质疑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能有的放矢,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使学生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的积极探索之心去读书,去品词析句,高质量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为此,在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三方面去引导学生质疑,解疑。  一、课题质疑,激发兴趣  题目是文字的眼睛,针对课题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们带着问题读书,能做到更认真、更
期刊
“乐声淡去,余音袅袅,诗词吟罢,口留清香。”经典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凝结了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我们人生宝贵的精神食粮。美好的人生应该文采,美好的生活应该充满诗意。诵读这些经典作品,可以使我们修身怡心,可以使我们变得深沉而非浮躁、清醒而非昏聩、深刻而非肤浅,可以使我们的人格得到提升,生命得到重塑。是我们人生修养所应追求的一种境界。正因为如此,我们活动的实施,如清风涤荡校园,于无形中净
期刊
刘良华博士曾经说过的“如果你不幸沦为教师,那就读书吧!”是至今对我触动最深的一句话。我明白教师的魅力在于睿智,一名充满魅力的教师,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这样才能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为了积累,我常到书海中徜徉,在书香中沐浴,领略名家大师们的经典。近日读了他的《教师成长》,更让我领悟到了在新课改的今天如何做一名学生喜欢并需要的教师。  一、教师要以爱育爱,付出真爱  冰心老人说过:因为有了
期刊
有人说:“爱是启迪学生心灵的基础,爱能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爱是迷惘的灯塔,爱是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教师用爱心去感染学生,用宽容去理解学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才会心悦诚服地去接受老师的教育。我们对学生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丧失了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的平台。  有一件事,至今仍使我感悟颇深,受益非浅。那是去年12月24日,上课铃响了,我怀着愉快的心
期刊
教书先育人,育人德为先。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而育人,也就是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灵魂,应常抓不懈。但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大多以说教为主,与儿童认知、情感、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因此,给小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贴近生活情感的德育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主题班会作为教育学生的一项重要集体活动,是班主任影响学生的一种有效教育形式,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优良品质的重要阵地。有计划地组织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