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脱贫攻坚,基础设施要“先行”。水、电、路、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是脱贫攻坚的基本保证,也是发展瓶颈。甘洛县通过实施安全住房建设、通乡通村公路改造提升、农村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通信网络全覆盖等项目工程,着力打好基础设施建设硬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改善,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显著提升,为2019年全县“摘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筑牢了根基。
素有“凉山北大门”之称的甘洛县是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县内地理环境复杂、现代交通落后、农业产业单一、基础设施薄弱,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辖28个乡镇227个行政村,2017年末总人口23.37万人,有贫困村208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0390人。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该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决策部署,强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农村公路全面提升、农村电网安全升级、农村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截至2017年底,共完成117个村45385人脱贫退出任务,计划今年退出55个贫困村、脱贫17000人(返贫286人),2019年退出36个村、脱贫8005人并实现贫困县“摘帽”。
打好交通大会战
打通经济发展命脉
从县城出发,沿省道S217(甘洛一石棉段)行至两河乡烽岩,顺着一条高标准通乡公路盘山而上,经过该乡白坤村到达坪坝乡松树坪村,再沿龙窝沟翻越龙窝埂子到达坪坝乡三十户村,全程约45公里都是宽敞平坦的水泥硬化路。途中的通乡公路烽岩段、通村公路龙窝沟段尤为壮观,分别被当地人誉为“巨蟒盘山”、“白龙现身”。
“我们这里(离县城)太远了,又是高寒山区,公路又不通,好多村民都搬走了。”据三十户村民介绍,翻越龙窝埂子到汉源边界方圆十余公里,有三十户、黄水塘、扎地、磨子沟、林子等五个村,原来叫五村乡,1992年撤乡并入坪坝乡,那时“五村”有常住人口1370人。由于天高地冷、交通不便,生活环境十分恶劣,勤劳的人们只能自给自足,在肥沃的土地上种点土豆和荞麦、养点家禽家畜,艰难地过着清苦的日子,有点办法的人都搬了家,现在常住人口仅807人,有的村仅剩1、2户人家。
“进村第一天开展工作,村民就说他们不需要国家做什么,只要把公路修好就行。”现已提拔为坪坝乡副乡长的三十户村驻村“第一书记”罗浩桓告诉记者,修通修好出境公路是这五个村村民期盼已久的共同心愿。
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倾力帮扶下,2016年三十户村7.8公里通村公路完成第一期碎石路面建设,2017年完成水泥硬化,并打通了与汉源县的连接通道,总投资617.5万元。经济命脉得以打通,群众心愿得以实现。
“以前别人是不愿意来三十户收农产品的,因为路太烂了。现在修好以后,很多甘洛、汉源的老板都来拉菜了,平均价格还上涨了3%左右。”三十户村村主任药嘎罗甲子介绍说,公路修通后,许多商家上门收购农特产品,村民们根据市场需求,纷纷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和中药材等种植、扩大生态牛羊养殖规模,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
记者在县交通运输局了解到, “十二五”末,全县公路里程1085公里,初步形成了内畅外联、四通八达的甘洛交通网络,但由于沟壑纵横、地质复杂,许多村没能实现通达通畅。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以后,该县结合“第二轮凉推”甘洛项目,整合各方资源资金,着力打好交通大会战,分批分项实施通乡公路提升改造、通村硬化路建设、旅游资源产业路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全县28个乡镇实现通乡公路100%通畅,227个行政村已完成225个村,剩余2个村7公里正在加紧建设中。
嘎日乡通村环线、团结乡通村环线、蓼坪乡通乡公路(甘洛一海棠一蓼坪一甘洛)环线、拉莫乡千莫村旅游资源产业路……一条条公路连接成了一张巨大的、密织的网,连接起了每一个村落,也连接起了每一位群众的心。
实施电网大改造
强化生产生活保障
苏雄乡沙哈村,地处大渡河南岸的尼日河峡谷之上、县城以北20公里外的悬崖峭壁之间。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共247户、1070人,其中:实际贫困户121户552人。组与组相隔甚远、户与户居住分散,交通险要、土地贫瘠是制约该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地理条件限制,村民用电大多是木杆拉线、房檐为架,安全隐患十分突出。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该村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村“一低七有”、户“一超六有”目标,全力推进建房修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并顺利完成建设任务,拟于今年脱贫退出。
“感谢共产党让我们住上了新房子、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安全电,公路也即将修好了,真是‘嘿吗咔(很高兴)’。”刚刚搬进易地扶贫搬迁新居的贫困建卡户阿苏尔吉笑得合不拢嘴。他说,他是斯觉镇过来上门的,以前住在破旧的土墙房里,蜘蛛网一样的电线老化严重,经常到处冒火花,十分危险,现在搬了新家,到处都弄得规规矩矩的,很放心、也很安全。
西昌市派驻甘洛县苏雄乡的专职扶贫副书记谌生福告诉记者,全乡4个村,2017年3个村完成各项指标任务己顺利脱贫退出,还剩沙哈村拟于今年脱贫退出。目前该村各项目建设己全面完成,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配套也基本达标。
据县发改经信局介绍,2016-2018年,全縣电力扶贫累计投入资金1.35亿元,完成227个村农村电网改造提升,共解决12727户贫困户安全生活用电问题,并改造新建了户表、台变等基础设施,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保障。
通信网络全覆盖
铸牢社会进步基础
地处“那龙河森林公园”内的阿嘎乡格古村,是极度贫困村, “一步跨千年”的典型彝族村落。该村山高坡陡、地势险要,交通、信息十分闭塞,产业单一,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但这里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美丽的格古河由南向北奔腾流过,即将启动建设的省道S217(甘洛美姑)穿村而过,是休闲避暑、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脱贫攻坚以来,绵竹市对口帮扶该村,通过实施通村硬化路、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培育、网络通信、安全饮水等项目,让这个“打电话都要选地方”的村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村里建起了通信基站、网络宽带、“微田园”、太阳能路灯、基层党组织活动中心、民俗活动院坝等等,当初贫穷落后的“原始村落”己然变成了幸福美丽新村,成功实现跨越发展、跨越进步。
县发改经信局关于信息通信扶贫建设方面的资料显示,2016年至2018年,累计完成200个村信息通信建设,总投资1500余万元,全县227个行政村214个己实现通光纤宽带、全部实现至少一处有无线网络覆盖。
另据县水务局介绍,该县对标208个贫困村、15385户70390人脱贫任务,全力建设改善群众安全饮水工程。2016年至2018年,累计投入资金7172.42万元,建设工程点215个,巩固提升了30777户128963人饮水,其中贫困户8962户37427人。
素有“凉山北大门”之称的甘洛县是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县内地理环境复杂、现代交通落后、农业产业单一、基础设施薄弱,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辖28个乡镇227个行政村,2017年末总人口23.37万人,有贫困村208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0390人。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该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决策部署,强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农村公路全面提升、农村电网安全升级、农村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截至2017年底,共完成117个村45385人脱贫退出任务,计划今年退出55个贫困村、脱贫17000人(返贫286人),2019年退出36个村、脱贫8005人并实现贫困县“摘帽”。
打好交通大会战
打通经济发展命脉
从县城出发,沿省道S217(甘洛一石棉段)行至两河乡烽岩,顺着一条高标准通乡公路盘山而上,经过该乡白坤村到达坪坝乡松树坪村,再沿龙窝沟翻越龙窝埂子到达坪坝乡三十户村,全程约45公里都是宽敞平坦的水泥硬化路。途中的通乡公路烽岩段、通村公路龙窝沟段尤为壮观,分别被当地人誉为“巨蟒盘山”、“白龙现身”。
“我们这里(离县城)太远了,又是高寒山区,公路又不通,好多村民都搬走了。”据三十户村民介绍,翻越龙窝埂子到汉源边界方圆十余公里,有三十户、黄水塘、扎地、磨子沟、林子等五个村,原来叫五村乡,1992年撤乡并入坪坝乡,那时“五村”有常住人口1370人。由于天高地冷、交通不便,生活环境十分恶劣,勤劳的人们只能自给自足,在肥沃的土地上种点土豆和荞麦、养点家禽家畜,艰难地过着清苦的日子,有点办法的人都搬了家,现在常住人口仅807人,有的村仅剩1、2户人家。
“进村第一天开展工作,村民就说他们不需要国家做什么,只要把公路修好就行。”现已提拔为坪坝乡副乡长的三十户村驻村“第一书记”罗浩桓告诉记者,修通修好出境公路是这五个村村民期盼已久的共同心愿。
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倾力帮扶下,2016年三十户村7.8公里通村公路完成第一期碎石路面建设,2017年完成水泥硬化,并打通了与汉源县的连接通道,总投资617.5万元。经济命脉得以打通,群众心愿得以实现。
“以前别人是不愿意来三十户收农产品的,因为路太烂了。现在修好以后,很多甘洛、汉源的老板都来拉菜了,平均价格还上涨了3%左右。”三十户村村主任药嘎罗甲子介绍说,公路修通后,许多商家上门收购农特产品,村民们根据市场需求,纷纷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和中药材等种植、扩大生态牛羊养殖规模,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
记者在县交通运输局了解到, “十二五”末,全县公路里程1085公里,初步形成了内畅外联、四通八达的甘洛交通网络,但由于沟壑纵横、地质复杂,许多村没能实现通达通畅。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以后,该县结合“第二轮凉推”甘洛项目,整合各方资源资金,着力打好交通大会战,分批分项实施通乡公路提升改造、通村硬化路建设、旅游资源产业路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全县28个乡镇实现通乡公路100%通畅,227个行政村已完成225个村,剩余2个村7公里正在加紧建设中。
嘎日乡通村环线、团结乡通村环线、蓼坪乡通乡公路(甘洛一海棠一蓼坪一甘洛)环线、拉莫乡千莫村旅游资源产业路……一条条公路连接成了一张巨大的、密织的网,连接起了每一个村落,也连接起了每一位群众的心。
实施电网大改造
强化生产生活保障
苏雄乡沙哈村,地处大渡河南岸的尼日河峡谷之上、县城以北20公里外的悬崖峭壁之间。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共247户、1070人,其中:实际贫困户121户552人。组与组相隔甚远、户与户居住分散,交通险要、土地贫瘠是制约该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地理条件限制,村民用电大多是木杆拉线、房檐为架,安全隐患十分突出。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该村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村“一低七有”、户“一超六有”目标,全力推进建房修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并顺利完成建设任务,拟于今年脱贫退出。
“感谢共产党让我们住上了新房子、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安全电,公路也即将修好了,真是‘嘿吗咔(很高兴)’。”刚刚搬进易地扶贫搬迁新居的贫困建卡户阿苏尔吉笑得合不拢嘴。他说,他是斯觉镇过来上门的,以前住在破旧的土墙房里,蜘蛛网一样的电线老化严重,经常到处冒火花,十分危险,现在搬了新家,到处都弄得规规矩矩的,很放心、也很安全。
西昌市派驻甘洛县苏雄乡的专职扶贫副书记谌生福告诉记者,全乡4个村,2017年3个村完成各项指标任务己顺利脱贫退出,还剩沙哈村拟于今年脱贫退出。目前该村各项目建设己全面完成,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配套也基本达标。
据县发改经信局介绍,2016-2018年,全縣电力扶贫累计投入资金1.35亿元,完成227个村农村电网改造提升,共解决12727户贫困户安全生活用电问题,并改造新建了户表、台变等基础设施,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保障。
通信网络全覆盖
铸牢社会进步基础
地处“那龙河森林公园”内的阿嘎乡格古村,是极度贫困村, “一步跨千年”的典型彝族村落。该村山高坡陡、地势险要,交通、信息十分闭塞,产业单一,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但这里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美丽的格古河由南向北奔腾流过,即将启动建设的省道S217(甘洛美姑)穿村而过,是休闲避暑、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脱贫攻坚以来,绵竹市对口帮扶该村,通过实施通村硬化路、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培育、网络通信、安全饮水等项目,让这个“打电话都要选地方”的村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村里建起了通信基站、网络宽带、“微田园”、太阳能路灯、基层党组织活动中心、民俗活动院坝等等,当初贫穷落后的“原始村落”己然变成了幸福美丽新村,成功实现跨越发展、跨越进步。
县发改经信局关于信息通信扶贫建设方面的资料显示,2016年至2018年,累计完成200个村信息通信建设,总投资1500余万元,全县227个行政村214个己实现通光纤宽带、全部实现至少一处有无线网络覆盖。
另据县水务局介绍,该县对标208个贫困村、15385户70390人脱贫任务,全力建设改善群众安全饮水工程。2016年至2018年,累计投入资金7172.42万元,建设工程点215个,巩固提升了30777户128963人饮水,其中贫困户8962户3742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