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洛打好基础设施建设硬仗 筑牢脱贫攻坚根基

来源 :凉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871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脱贫攻坚,基础设施要“先行”。水、电、路、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是脱贫攻坚的基本保证,也是发展瓶颈。甘洛县通过实施安全住房建设、通乡通村公路改造提升、农村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通信网络全覆盖等项目工程,着力打好基础设施建设硬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改善,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显著提升,为2019年全县“摘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筑牢了根基。
  素有“凉山北大门”之称的甘洛县是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县内地理环境复杂、现代交通落后、农业产业单一、基础设施薄弱,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辖28个乡镇227个行政村,2017年末总人口23.37万人,有贫困村208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0390人。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该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决策部署,强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农村公路全面提升、农村电网安全升级、农村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截至2017年底,共完成117个村45385人脱贫退出任务,计划今年退出55个贫困村、脱贫17000人(返贫286人),2019年退出36个村、脱贫8005人并实现贫困县“摘帽”。
  打好交通大会战
  打通经济发展命脉
  从县城出发,沿省道S217(甘洛一石棉段)行至两河乡烽岩,顺着一条高标准通乡公路盘山而上,经过该乡白坤村到达坪坝乡松树坪村,再沿龙窝沟翻越龙窝埂子到达坪坝乡三十户村,全程约45公里都是宽敞平坦的水泥硬化路。途中的通乡公路烽岩段、通村公路龙窝沟段尤为壮观,分别被当地人誉为“巨蟒盘山”、“白龙现身”。
  “我们这里(离县城)太远了,又是高寒山区,公路又不通,好多村民都搬走了。”据三十户村民介绍,翻越龙窝埂子到汉源边界方圆十余公里,有三十户、黄水塘、扎地、磨子沟、林子等五个村,原来叫五村乡,1992年撤乡并入坪坝乡,那时“五村”有常住人口1370人。由于天高地冷、交通不便,生活环境十分恶劣,勤劳的人们只能自给自足,在肥沃的土地上种点土豆和荞麦、养点家禽家畜,艰难地过着清苦的日子,有点办法的人都搬了家,现在常住人口仅807人,有的村仅剩1、2户人家。
  “进村第一天开展工作,村民就说他们不需要国家做什么,只要把公路修好就行。”现已提拔为坪坝乡副乡长的三十户村驻村“第一书记”罗浩桓告诉记者,修通修好出境公路是这五个村村民期盼已久的共同心愿。
  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倾力帮扶下,2016年三十户村7.8公里通村公路完成第一期碎石路面建设,2017年完成水泥硬化,并打通了与汉源县的连接通道,总投资617.5万元。经济命脉得以打通,群众心愿得以实现。
  “以前别人是不愿意来三十户收农产品的,因为路太烂了。现在修好以后,很多甘洛、汉源的老板都来拉菜了,平均价格还上涨了3%左右。”三十户村村主任药嘎罗甲子介绍说,公路修通后,许多商家上门收购农特产品,村民们根据市场需求,纷纷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和中药材等种植、扩大生态牛羊养殖规模,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
  记者在县交通运输局了解到, “十二五”末,全县公路里程1085公里,初步形成了内畅外联、四通八达的甘洛交通网络,但由于沟壑纵横、地质复杂,许多村没能实现通达通畅。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以后,该县结合“第二轮凉推”甘洛项目,整合各方资源资金,着力打好交通大会战,分批分项实施通乡公路提升改造、通村硬化路建设、旅游资源产业路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全县28个乡镇实现通乡公路100%通畅,227个行政村已完成225个村,剩余2个村7公里正在加紧建设中。
  嘎日乡通村环线、团结乡通村环线、蓼坪乡通乡公路(甘洛一海棠一蓼坪一甘洛)环线、拉莫乡千莫村旅游资源产业路……一条条公路连接成了一张巨大的、密织的网,连接起了每一个村落,也连接起了每一位群众的心。
  实施电网大改造
  强化生产生活保障
  苏雄乡沙哈村,地处大渡河南岸的尼日河峡谷之上、县城以北20公里外的悬崖峭壁之间。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共247户、1070人,其中:实际贫困户121户552人。组与组相隔甚远、户与户居住分散,交通险要、土地贫瘠是制约该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地理条件限制,村民用电大多是木杆拉线、房檐为架,安全隐患十分突出。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该村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村“一低七有”、户“一超六有”目标,全力推进建房修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并顺利完成建设任务,拟于今年脱贫退出。
  “感谢共产党让我们住上了新房子、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安全电,公路也即将修好了,真是‘嘿吗咔(很高兴)’。”刚刚搬进易地扶贫搬迁新居的贫困建卡户阿苏尔吉笑得合不拢嘴。他说,他是斯觉镇过来上门的,以前住在破旧的土墙房里,蜘蛛网一样的电线老化严重,经常到处冒火花,十分危险,现在搬了新家,到处都弄得规规矩矩的,很放心、也很安全。
  西昌市派驻甘洛县苏雄乡的专职扶贫副书记谌生福告诉记者,全乡4个村,2017年3个村完成各项指标任务己顺利脱贫退出,还剩沙哈村拟于今年脱贫退出。目前该村各项目建设己全面完成,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配套也基本达标。
  据县发改经信局介绍,2016-2018年,全縣电力扶贫累计投入资金1.35亿元,完成227个村农村电网改造提升,共解决12727户贫困户安全生活用电问题,并改造新建了户表、台变等基础设施,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保障。
  通信网络全覆盖
  铸牢社会进步基础
  地处“那龙河森林公园”内的阿嘎乡格古村,是极度贫困村, “一步跨千年”的典型彝族村落。该村山高坡陡、地势险要,交通、信息十分闭塞,产业单一,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但这里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美丽的格古河由南向北奔腾流过,即将启动建设的省道S217(甘洛美姑)穿村而过,是休闲避暑、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脱贫攻坚以来,绵竹市对口帮扶该村,通过实施通村硬化路、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培育、网络通信、安全饮水等项目,让这个“打电话都要选地方”的村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村里建起了通信基站、网络宽带、“微田园”、太阳能路灯、基层党组织活动中心、民俗活动院坝等等,当初贫穷落后的“原始村落”己然变成了幸福美丽新村,成功实现跨越发展、跨越进步。
  县发改经信局关于信息通信扶贫建设方面的资料显示,2016年至2018年,累计完成200个村信息通信建设,总投资1500余万元,全县227个行政村214个己实现通光纤宽带、全部实现至少一处有无线网络覆盖。
  另据县水务局介绍,该县对标208个贫困村、15385户70390人脱贫任务,全力建设改善群众安全饮水工程。2016年至2018年,累计投入资金7172.42万元,建设工程点215个,巩固提升了30777户128963人饮水,其中贫困户8962户37427人。
其他文献
在小相岭的北延部分有一群山,因出产多种名贵野生中药材而得名“小药山”;在这群山之间,有一个高山冰蚀湖,因“湖里住着犀牛王” 的传说而得名“牛角海”。牛角海周围的山顶角峰林立、寸草不生,而湖边周围却是灌木丛生、奇花异草密布。远观,牛角海犹如一颗遗落在大山里的碧珠;近看,牛角海就像一面镶嵌在大地上的明镜。这里是“驴友”徒步登山的绝美路线、户外露营的旅游胜地,更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  那年端午假期
期刊
当年中国工农红军过甘洛,在甘洛人的脑海里记忆犹新。在海棠千佛寺的墙壁上,有红军第二先遣队当年在甘洛和海棠活动情况的文字。文字虽然粗疏,但默默记载着当年左权、刘亚楼、张爱萍在甘洛海棠一带活动的情况,睹物思情,不由让人又回到那峥嵘岁月。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进入凉山,准备前往大渡河,而蒋介石也在密切关注着这条行进在高山峡谷中的红流。他明确判断到了红军的目的是
期刊
在参详人生的角度变得别有风味  这天是5月31日,早上4点,布谷鸟刚叫起来,商玉馥梦见儿子喊她:“妈呀,妈呀,你给我蒸俩肉馅包子吧,给那俩人吃。”在梦中,老太太最初以为儿子又像往常一样饿了,可是一阵突如其来的心慌让她猛然害怕起来。果然,儿子马上又重复了那句让人难以理解的话,“给那俩人吃!”商玉馥惊醒了,透过没有窗帘的窗子看了看微明的天色,心里堵得难受,叫起了老伴才福仲。这天清早老两口心情压抑,在租
期刊
甘洛县旅游资源相对集中,形成带状,空间布局优越,容易形成环线,具有“一富一高”的特点。一富是指资源富集,人文自然交相辉映,各具特色,除海景外,山景、水景、气景、森景一应俱备。一高是指资源品位较高,有的具有唯一性、垄断性,且多属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资源,市场针对性较强。甘洛在旅游发展区位上,有州内其它县市不可比拟的三大优势:一是距省会成都最近;二是距峨眉、乐山等成熟的旅游区最近;三是公路、铁路通畅,
期刊
走进甘洛县阿尔乡政府的院坝,最吸引眼球的是一座碉楼,它就是远近闻名、饱经风霜的阿尔碉楼。黄粘土筑成,小青瓦盖顶,是典型的夯土楼。墙体刻满岁月的痕迹,楼顶全木框架结构,椽柱黑黄相间,房檐四翘,墙体四面分布着许多防守洞(部分洞口已被填堵)。碉楼整体呈正方形塔体状,高11米,底部长宽各3米,占地面积不到10平方米,墙体厚50厘米。碉楼总共四层,楼基为一层,用于堆放物资,二、三、四层为防守站岗层,隔层为木
期刊
一个族群,栖居在大凉山区,自称“尔苏”;一个民族,生活在岷江上游,自称“尔玛”。海拔不低的高山深谷是二者休养生息之地,他们拥有各自其独特的族群记忆和口述历史,外界也流传着有关他们的种种堪称神奇的传说故事。2017年6月,应邀来凉山甘洛考察,见闻不少,感触亦多。在这方土地山,彝族文化自是众目聚焦的重心,尔苏文化也是不可忽视的亮点。  秘境甘洛,位于大凉山北部,小相岭东麓,青山绿水,气候宜人,其南連越
期刊
(一)蝶恋花  谁识江南芳草旧。一别凉山,惆怅相思久。岭上流云将出岫。窗前袅风依依柳。  长忆清溪深谷秀。何事徘徊,却道离人瘦。梦里依稀惊邂逅。玉容憔悴君知否?  (二)生查子  鑒水碧流长,西蜀青峰好。离别为谁伤,只为灵关道。魂梦几时休,遗恨郎心悄。  暂拨四弦琴,且把相思了。  (三)酷相思  玉面桃腮云鬓堕。忽回首、娇波可。正相遇诗里知否么?欲语也、无言锁。欲走也、郎心锁。  古道柔情谁问我
期刊
初回教育系统不久,便被接踵而至的下乡节奏淹没。早出晚归的作息,从一个片区辗转到另一个片区的奔波,本应使我显得疲惫不堪才属正常。但精力居然出奇的旺盛,究其原因,真正使我精神饱满的,除了一路上春回大地的美景,更是感染于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们。  (一)王老师  我戏称自己是王老师的学生,在与他同下乡路上,我们天马行空地讨论着兴趣爱好和读书时各种不服输的自我挑战:中途换到外语系,报考
期刊
十九世纪初开始种茶,二十世纪末因茶更名,甘洛县新茶乡,一个生产优质绿色有机茶得天独厚的地方。从最初的自采自用到后来的经济商品,从几度荒废到复兴开发,新茶乡的茶叶产业终于走出困境、破茧成蝶,成为贫困群众勤劳致富的主导产业、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支撑。  谷雨前一天,记者走进新茶乡普卡洛村的百亩茶园,种茶制茶的示范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阿木子举讲述了新茶乡茶叶产业的前世今生。  特殊环境成就特殊品质  新茶
期刊
一条条平整的水泥公路、一栋栋漂亮的乡村洋楼、一块块整齐的篱笆菜园、一户户幸福的高山人家……  原来偏远、贫困、落后的贫困村己然变成了幸福美丽文明的现代新村。这是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带来的巨大变化,是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带给穷苦百姓最大的福祉,该项目的实施让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真正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过上了“四好”幸福生活。  地处“大药山”脚下、美丽牛角海下游的蓼坪乡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