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欣赏教学是普通学校音乐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音乐欣赏教学也日益得到教师的重视。然而,如何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如何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质量,却仍然令教师感到困惑。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 关注音乐
音乐欣赏的教学目的是什么?经常看到在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一栏里写上这样的开头语:通过对某作品的欣赏达到革命历史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等。遗憾的是我们许多教师,在写完了上述的教学目的之后,就不知如何在欣赏教学中提出进一步的教学目的要求了。这些话说完后,真正让学生欣赏音乐的时间已所剩无几了。音乐欣赏的教育目的究竟应该是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对音乐艺术的性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音乐艺术的性质: 即音乐作为一种非语义性的艺术,是以音响形式,来引起人的情感共鸣,达到其审美作用的。这就要求音乐欣赏教学应该关注音乐本身,而非其他。那么,音乐欣赏教学该如何关注音乐呢?
1.养成倾听音乐的习惯。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逐步养成的。学生走进音乐课堂的目的就是学习音乐,倾听音乐,和平时在音乐课外听音乐是有本质区别的。
2.从感性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回避传统欣赏教学的从概念出发,讲时代背景等,从感性入手,教师自己演唱、演奏,或放录音,引导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关注。一般成功的演唱、演奏是非常有效的,录音和音响如果能配合一定的手段,也有很好的效果,如学生的节奏参与,或适当的语言引导。只有在学生真正感受了音乐之后,才出现其它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概念知识真正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
3.从音乐本身出发,调动听觉思维。欣赏课要注意到对欣赏作品主题的熟悉,但真正做到就不太容易。因此要做到了以下几点:巧妙地运用重复,积极引导听觉,注意音乐主题材料的发展。如欣赏《二泉映月》时,运用电影录像、阿炳演奏的录音、学生视唱、演奏、本校合唱录像及弦乐合奏录像等使音乐重复出现达六次之多 (其中有的是片段),学生既不感到单调又充分熟悉了作品,这样不急于让学生用文学性的语言来描绘自己的感受,而是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主题材料的发展,关注音乐本身随着情绪的发展而产生的变化,曲式图示也是逐渐展示并与学生的直接感受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听觉上注意音乐主题材料的发展就很成功。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已经初步建立了关注音乐本身的良好习惯,但这还远远不够,音乐欣赏教学要通过关注音乐使学生在更深的层次上掌握所欣赏的曲目:
1.体会音乐情绪,领悟乐曲意境。音乐都是由情而动,由感而发的。作曲家在创作过程申,总是力图再现自身内心深处的感受,好的音乐作品也总是强烈、细腻地表达了作曲家内心丰富的情感。因此欣赏音乐的第一步,首先可以而且也应该去体验作品所内含的情感。例如:欢乐、悲伤、雄壮、愤怒、柔美等等。当然,音乐的情绪是通过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法来体现的,旋律的起伏、调式、和声、节奏、节拍、速度、音区、音强、演唱(奏)法、音色、织体都直接作用于作曲家要表达的具体情感。例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那种深沉感,即是与弦乐的低音区以及缓慢的节奏密切相关的。意境是与情绪相对应的另一种主观感受,意境的判断与音乐分析相结合,是我们提高自身对音乐作品丰富感受力和理解力的重要保证。
2.判断音乐风格。作曲家总是在一定风格的音乐素材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方法来进行创作的。因此对音乐风格的判断力,也是鉴赏音乐能力的重要方面。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音乐的风格取决于调式,从各民族调式,大小调式到十二音调式等等。但实际上的风格问题还要复杂得多。例如旋律的进行、演唱的音色、节奏的特点、和声的构成,时代、作曲家之间的风格差异是千姿百态不一而足的。
3.辨识音乐体裁。体裁指的是音乐的具体类型,分声乐、器乐、歌剧、交响乐、室内乐、歌谣、舞曲、进行曲、夜曲等。例如在中国民族器乐体裁中,就有广东音乐、江南丝竹、福建南曲、河北吹歌、西安鼓乐等等。体裁的划分既要有听觉上的积累又要具有一定的知识。
4.理解时代背景及音乐作品的内容与意义。 一部音乐作品的产生,总是与其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特定的时代思想和时代风格,总是强烈地影响着作曲家的创作,而作曲家的创作激情也总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因此,从文献上了解音乐作品的这些背景材料,对理解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是很重要的。通过对时代背景的了解,我们还可深入到音乐作品的美学价值层面。
“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句名言所揭示的真理是教师要有良好的素质和深厚的底蕴。只有当教师真正明确了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真正从关注音乐本身开始引导学生,才会让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与热情。另外,教师还应注意到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部作品在理解上存在的差异,应该正视这种差异,学生有权表达对新作品真实的态度,而老师则应通过自身的感受与学生交流,来获得相互沟通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作用。
(作者单位:金坛市建昌中学)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 关注音乐
音乐欣赏的教学目的是什么?经常看到在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一栏里写上这样的开头语:通过对某作品的欣赏达到革命历史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等。遗憾的是我们许多教师,在写完了上述的教学目的之后,就不知如何在欣赏教学中提出进一步的教学目的要求了。这些话说完后,真正让学生欣赏音乐的时间已所剩无几了。音乐欣赏的教育目的究竟应该是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对音乐艺术的性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音乐艺术的性质: 即音乐作为一种非语义性的艺术,是以音响形式,来引起人的情感共鸣,达到其审美作用的。这就要求音乐欣赏教学应该关注音乐本身,而非其他。那么,音乐欣赏教学该如何关注音乐呢?
1.养成倾听音乐的习惯。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逐步养成的。学生走进音乐课堂的目的就是学习音乐,倾听音乐,和平时在音乐课外听音乐是有本质区别的。
2.从感性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回避传统欣赏教学的从概念出发,讲时代背景等,从感性入手,教师自己演唱、演奏,或放录音,引导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关注。一般成功的演唱、演奏是非常有效的,录音和音响如果能配合一定的手段,也有很好的效果,如学生的节奏参与,或适当的语言引导。只有在学生真正感受了音乐之后,才出现其它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概念知识真正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
3.从音乐本身出发,调动听觉思维。欣赏课要注意到对欣赏作品主题的熟悉,但真正做到就不太容易。因此要做到了以下几点:巧妙地运用重复,积极引导听觉,注意音乐主题材料的发展。如欣赏《二泉映月》时,运用电影录像、阿炳演奏的录音、学生视唱、演奏、本校合唱录像及弦乐合奏录像等使音乐重复出现达六次之多 (其中有的是片段),学生既不感到单调又充分熟悉了作品,这样不急于让学生用文学性的语言来描绘自己的感受,而是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主题材料的发展,关注音乐本身随着情绪的发展而产生的变化,曲式图示也是逐渐展示并与学生的直接感受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听觉上注意音乐主题材料的发展就很成功。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已经初步建立了关注音乐本身的良好习惯,但这还远远不够,音乐欣赏教学要通过关注音乐使学生在更深的层次上掌握所欣赏的曲目:
1.体会音乐情绪,领悟乐曲意境。音乐都是由情而动,由感而发的。作曲家在创作过程申,总是力图再现自身内心深处的感受,好的音乐作品也总是强烈、细腻地表达了作曲家内心丰富的情感。因此欣赏音乐的第一步,首先可以而且也应该去体验作品所内含的情感。例如:欢乐、悲伤、雄壮、愤怒、柔美等等。当然,音乐的情绪是通过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法来体现的,旋律的起伏、调式、和声、节奏、节拍、速度、音区、音强、演唱(奏)法、音色、织体都直接作用于作曲家要表达的具体情感。例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那种深沉感,即是与弦乐的低音区以及缓慢的节奏密切相关的。意境是与情绪相对应的另一种主观感受,意境的判断与音乐分析相结合,是我们提高自身对音乐作品丰富感受力和理解力的重要保证。
2.判断音乐风格。作曲家总是在一定风格的音乐素材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方法来进行创作的。因此对音乐风格的判断力,也是鉴赏音乐能力的重要方面。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音乐的风格取决于调式,从各民族调式,大小调式到十二音调式等等。但实际上的风格问题还要复杂得多。例如旋律的进行、演唱的音色、节奏的特点、和声的构成,时代、作曲家之间的风格差异是千姿百态不一而足的。
3.辨识音乐体裁。体裁指的是音乐的具体类型,分声乐、器乐、歌剧、交响乐、室内乐、歌谣、舞曲、进行曲、夜曲等。例如在中国民族器乐体裁中,就有广东音乐、江南丝竹、福建南曲、河北吹歌、西安鼓乐等等。体裁的划分既要有听觉上的积累又要具有一定的知识。
4.理解时代背景及音乐作品的内容与意义。 一部音乐作品的产生,总是与其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特定的时代思想和时代风格,总是强烈地影响着作曲家的创作,而作曲家的创作激情也总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因此,从文献上了解音乐作品的这些背景材料,对理解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是很重要的。通过对时代背景的了解,我们还可深入到音乐作品的美学价值层面。
“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句名言所揭示的真理是教师要有良好的素质和深厚的底蕴。只有当教师真正明确了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真正从关注音乐本身开始引导学生,才会让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与热情。另外,教师还应注意到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部作品在理解上存在的差异,应该正视这种差异,学生有权表达对新作品真实的态度,而老师则应通过自身的感受与学生交流,来获得相互沟通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作用。
(作者单位:金坛市建昌中学)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