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史学交融的诗性智慧书写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erx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唐荣尧的《西夏陵:王朝的见证》以西夏陵为切入点对西夏王朝做多元揭秘,娓娓道来历史长河中白高大夏国政权的缘起与终结,以及西夏陵的建造、遗弃与重生,呈现出一个可触、可观、可读、可思的世界。
  关键词:西夏 文学 史学
  西夏始于1038年,终于1227年,是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以党项族为主体,融合了汉、吐蕃、回鹘、契丹、蒙古等民族的“白高大夏国”政权,前期和辽、北宋共存,后期与金并立,历经十帝一百八十九年,创立了多民族融合的独特文化。然而,二十四史并未为西夏修史,当代文学作品多把西夏描写为神魔玄幻的国度,于是,西夏被贺兰山麓与玄秘文字遮挡,成为诸多人心中传奇而隐秘的王朝。唐荣尧的《西夏陵:王朝的见证》(以下简称《西夏陵》)以西夏陵为切入点对西夏王朝做多元揭秘,娓娓道来历史长河中白高大夏国政权的缘起与终结,以及西夏陵的建造、遗弃与重生,呈现出一个可触、可观、可读、可思的世界。
  一、系谱视野中的西夏建构
  唐荣尧书写西夏的第一个独到之处是走出中心论,在流动的历史中寻找动态的、微观的本真西夏。《西夏陵》由“党项人走近贺兰山”“山看见一项工程”“时间的拐点,山下的差异或突兀”“终结者带来的血与痛”“考古者开启的曙光”“通往申遗之路的足迹”六部分组成,以西夏陵为主体,发掘被世人忽略的历史的复杂与差异。没有任何历史的源起无端且纯粹,每一段历史的发生与终结必然负载着其他元素的因果。第一部分“党项人走近贺兰山”落笔于公元636年长孙皇后去世,李世民让堪舆师在九嵕山规划了日后的昭陵陵园。唐太宗去世三百多年之后,党项人从遥远的贺兰山悄然来到九嵕山进行考察借鉴,开始建造西夏陵。这个独特的切入点充分彰显了唐荣尧哲学家式的思维与诗人的想象,相似又相异的重重陵墓中隐藏着同质的历史情节与异质的历史细节,象征死亡的陵园成为一个王朝奠基式的开始,也成为这部著作最坚实的立足点。
  西夏兴盛在王陵兴建中得到验证,王陵被摧毁令西夏陨灭的悲剧愈发沉重。时光流逝,世事变迁,大地上沉默的王陵成为王朝沉浮兴灭真实的见证,墓园厚重土层中隐藏的秘密是西夏王朝悲壮的挽歌。西夏陵成为全书开始的楔子,也成为贯穿全书的脉络,以西夏陵书写西夏的历史,以如今存在的真实映照过往的想象,陌生与熟悉、虚拟与现实巧妙结合。唐荣尧于《隋书》中找到最早的相关史料是拓跋宁丛于公元585年被隋文帝封为大将军,成为“第一位被中原王朝授予将军一职的党项人”;他于《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整理出了党项羌的主要活动区域——“岷江上游、黄河上游的甘南大草原、河湟谷地,以及巴颜喀拉山以北、祁连山以南的高地”,并通过这些事件踪迹搭建出党项部族崛起的动态空间;他追溯到在“青藏高原的吐蕃势力和大唐帝国之间,党项羌蛰居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边缘地带,一度因吐蕃的侵扰面临灭亡的危险。党项羌和拓跋,这两个词汇至此出现”,探知到“党项部族能够同宋朝抗争,主要依赖的是辽的支持与辽、宋之间冲突带来的生存空间”;他还填补了西夏王朝灭亡后故土上的历史空白,描绘了西夏之后这片土地上的沧海桑田,“昔日的西夏国都变成了一座废墟;昔日繁华富庶的宁夏平原也变得人烟稀少,了无生气”,宁夏平原也曾在郭守敬的领导下,重新“焕发了生机”,甚至在元明交替时,“成为一个大战场”。
  唐荣尧耐心寻找历史中的微小转换与细腻轮廓,进行广泛的知识积累,视线不局限于西夏王朝起止的一百八十九年间,而是在历史长河中钩沉出尽可能早的史料,考量西夏发生的更多可能空间与多重解释。唐荣尧在《西夏陵》中呈现出系谱的视野与建构性的原则,既关注重大事件,也记录事件中的细枝末节、种种插曲和偶发事件,进行生命政治的解剖与微观权力的光谱分析。他试图描绘出流动的历史,每一个阶段、每一次选择、每一个结果背后隐含着不同力量的博弈,混合着不同的机遇,最终融合成立体的西夏王朝。
  二、跨界陈述中的西夏王朝
  唐荣尧书写西夏的第二个独到之处在于不仅探索历史的本质,还运用多种陈述方式呈现历史风貌的多姿多彩。唐荣尧的书写不仅由复调式语言构成,还有各种实物或景观的图片以及地图。具有史学、新闻学、文学多重跨界性质的陈述展开了新的思维视域,如德勒兹所言,陈述犹如拓扑学,好像无调性音乐。唐荣尧用拼图的方式重现过往,以巨大的耐心與倔强的探索精神,积累了广泛的原始材料;用行走地图的方式印证过往,不仅追踪着西夏王朝演进的渐进曲线,同时重新找出西夏王朝年轮中各类事件的不同角色、不同立场、不同情感,并用记者的敏锐勾连中外同质事件,标示出西夏历史中智慧、本能、机遇的独特性。
  唐荣尧考据出原始的史料碎片,并将其编织到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里,隆重的葬礼、英雄的荣光、恐怖的阴谋,史料证据与合理想象杂糅在一起,描绘出一个王朝鲜活的容颜。例如元昊被刺一段:“那柄带着儿子深深仇意的剑,斜斜地刺过来,伸到鼻尖下时,它的主人将手向上轻轻一挑,随着一声惨叫,一生征战沙场的元昊,被儿子削去了鼻子。”唐荣尧以审美主义与创造精神描写消逝的过去何其精彩!接下来,唐荣尧转入诗性哲思:“这样的刺杀方式,在中外的刺客手法中确实独树一帜,是宁令哥遇到了父亲的抵抗后剑尖偏离了方向,还是他特意选择了这种巧妙但致命的一招?总之,刺者和被刺者,在一刹那亮出了各自人生最后的答案。”更有意味的是,唐荣尧又进一步搜索,捡拾出元昊对战俘进行劓刑的怪癖,表现出历史意识的自反性。灰暗如生铁的规律构成了历史的骨骼,而精致生动的细节构成了历史丰满的肉体,令历史更为动人。
  唐荣尧描述西夏王朝的皇位更迭、权力中枢运作,也描绘权力产生的背景与土壤,不仅关注权力延伸的样态,更分析权力的流动变化与支脉微观运行,如物资的贸易、先进的武器装备、先进的农业技术、丝绸之路的地域优势,其中,帝陵与兴州城的建设,彰显出其独立抗衡宋辽的野心。唐荣尧关注文化的脉络延展,如恢复党项姓氏“嵬名”,职官体系有对应的党项名称,在外在装束上实行秃发并改革服饰制度,创制西夏文字,引入佛教文化,无不体现出党项部族独特的精神文化向度。   唐荣尧对王朝遗迹进行了诗意而扎实的考证,他行走于大夏河流域、黄河玛曲大拐弯处、洮河两岸、岷江流域、黄土高原腹地进行考察。“如果没有对隐在历史事件深处的事实的洞悉能力、对斑驳史料的辨认能力以及对崎岖山路和高山峡谷的穿行能力,是无法走近‘拓跋’背后的圈乃至核的。”唐荣尧的实地调查使人们对西夏历史遗迹现存情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对西夏王朝当年的行迹与主要活动空间有了较直观的感性认识,并获得了大量珍贵的地方志资料,从而大大拓展了学术眼界。
  怀特认为历史文本的深层结构是诗性语言,唐荣尧每个章节前一首灵动的诗篇与正文中严谨的考据、非虚构叙事以及灌注于文本中的个性化情感混合成充满温度的历史张力。文本中流动着情绪和力量,用真诚的细节使历史不可复原的不确定性形成了确定的信任,剥离各种权力话语以呈现出历史被遮蔽的本真面貌。
  三、现在与未来时空中的西夏命运
  唐荣尧书写西夏的第三个独到之处是用道德关怀、审美向往与信仰承诺拥抱历史。西夏灭亡后,一直处于被正史忽略的地位,唐荣尧为此悲叹:“寥寥几句塞在一部地方志书的角落中,便是一个曾经辉煌的王朝亡后数百年的命运写照。”唐荣尧在贺兰山巅俯瞰的不仅是西夏王朝寥落的背影,还要沟通古今,“为往圣继绝学”,让曾经破碎的文化在新时代中重生。
  第五部分“考古者开启的曙光”记录了对西夏陵进行考古的过程与成果,“那一处没有得到历史尊重的文化遗产,注定要和考古学者相遇”。西夏陵这座宏伟的被埋在地下的艺术宝库构建了时代的辉煌,时刻以强大的文化符号功能彰显着西夏的价值。西夏陵也遭遇了被盗与损毁的命运,“损坏者是谁”的谜团亦被推理破解。第六部分“通往申遗之路的足迹”记录了现代视野下国家对待西夏陵的态度,“这种关怀和态度,决定了这座辉煌建筑群的现代命运”。唐荣尧充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了拓展性重估,寻找保护西夏陵的有效方法以及西夏陵未来的美学、史学、社会学价值。唐荣尧不仅书写西夏历史事件及变化,也关注西夏灭亡后风雨剥蚀的当下现实,构建了由过去、现在与未来组成的完整的真歷史。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唐荣尧推动着时光尘埃中的西夏历史进入我们的实际生活,体现了历史的当代性这一内在特性。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不仅要有扎实的史料为凭借,浓厚的兴趣为契机,还要有兼济天下的情怀为基础。作者的精神世界往往与他致力探究的历史世界融为一体,一个缺乏拯救情怀与博爱胸襟的人,无法写出真正的历史。唐荣尧用自己的精神世界拥抱西夏王朝,把历史与生活相统一,感受部族崛起、兴盛、衰亡过程中的生命跃动,体会战争硝烟中民生颠沛流离的艰辛,感知历史长河中文化的厚重与多彩,把过去、现在、未来编织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关系,活在当下,认知过去并预见未来,用自身精神世界的丰盈与创新来感受与理解历史的荒凉,并赋予西夏历史内在的生命力。
  19世纪以来,西夏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已经两百年。在诸多研究著作中,唐荣尧的《西夏陵:王朝的见证》把文学与史学相结合,以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展示历史遗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把西夏扑朔迷离的起源与沉重的落幕一一呈现,在陈述中实现了主体性、客观性和历史本真性、艺术审美性的统一,在多元化哲思中给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更加全面、谨慎而新鲜的观察历史的方式。
  作 者: 于昊燕,文学博士,大理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当代文学评论。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呼啸山庄》表现出了鲜明的离经叛道的倾向,小说的主人公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都远离上帝而选择了彼此,放弃天堂而选择了荒原。分析艾米莉的诗歌、散文及19世纪上半叶的宗教发展情况发现,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的选择体现出信仰衰落时期艾米莉对宗教问题的深刻思考,上帝与天堂未必存在,人的灵魂最终流落于荒原之上,对于上帝的爱最终被人与人之间的深刻的灵魂认同所代替。  关
期刊
摘 要:电影《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是娄烨的一次关于试图揭露时代、曝光人性的尝试,导演在片中秉持自己一贯以来的个人化影像风格及叙事策略,甚至在以往的基础上加以突破,无论是情节安排,空间调度还是主题精神、表达手法都更加成熟厚重,在错落的时间、暴力的空间下讲述人与时代,反思人性和欲望。  关键词:娄烨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叙事话语 叙事交流  由娄烨执导的电影《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以下简称《风雨云》)于
期刊
摘 要:赵春生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锡伯族代表性作家之一,赵春生小说是当代锡伯文学园地中的一块瑰宝。作为一名锡伯族作家,赵春生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精神,他秉持儒家积极用世、针砭时弊的人生态度,关心社会底层人民,揭露社会丑恶现象。赵春生本着“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现实关怀,创作出了一系列现实主义小说,意图批判经济大潮下人们的道德滑坡,希冀重塑社会的公序良俗。  关
期刊
摘 要:赵春生是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锡伯族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也是这一时期新疆文坛中的杰出作家之一。赵春生小说对夫妻婚姻与情感有着多重的审视。赵春生的婚姻爱情题材小说,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他的婚姻观,可以概括为:鞭挞婚姻中的出轨背叛;要求夫妻的自律忠诚;追求感情的挚爱坚守。  关键词:赵春生 小说 婚姻观  在男人和女人的世界里,婚姻是无法回避的永恒话题。作家赵春生对婚姻与夫妻情感有着自己
期刊
摘 要:“老年空间设计”以顺应社会时代发展趋向与教学视野观察,围绕人文关怀育人理念,培养学生对养老空间设计的责任意识与价值“观”怀,形成基于具象尺度观、抽象尺度观、隐形尺度观为主导的多向度思政元素,以执导“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建设实施。  关键词:课程思政 人文关怀 多向尺度 老年空间设计  一、引言  依据全国普查公报与政务公开的大数据显示,中国从2000年开始已跻身于“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全国
期刊
摘 要:莉迪亚·戴维斯是一位复杂而独特的作家,她的短篇小说创作堪称标新立异而又有着一以贯之的“私语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她的短篇小说中频繁地对自我身份进行建构和凸显;其次,莉迪亚·戴维斯的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情绪传达欲,而这种情感、情绪的传递通过各种极具创新性、实验性的写作方式得以完成;最后,莉迪亚·戴维斯的作品中表现出了私人化的生活描写和鲜明、独特的女性主义特征。  关键词:莉迪亚
期刊
摘 要:在中国艺术史上,赵之谦虽然并不算长寿,并且仕途不顺、生活艰难,但他却是一位艺术上的多面手,在书法、篆刻以及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这固然与他的天分有关,但其对艺术的苦心孤诣、孜孜以求更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赵之谦 书法 篆刻 绘画  大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这说明后天的勤奋努力十分重要。不过,对于书画家赵之谦来说,他的天
期刊
摘 要: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需要进行精神层面的深度对话。这种深层对话的目的主要不是把对方说服,而是互相了解,反思自我。对话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本文主要由汉英对照诗集《凯欧蒂神迹:阿库乌雾旅美诗歌选》谈及一种“诗性对话”。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深层次文化交流的理想载体,这部诗集可以说是彝族和印第安两大中西土著文明对话的一种诗性尝试。  关键词:土著 诗性对话 阿库乌雾 跨文化交流  自2005年以来,彝族诗人
期刊
摘 要:王维《终南山》一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体现出唐诗艺术的精髓。这首诗在错综、蕴藉、生动这三个艺术特点上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关键词:《终南山》 错综 蕴藉 生动  唐代诗人王维的《终南山》写道:“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此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体现出唐诗艺术的精髓。就诗歌的艺术特点来说,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
期刊
摘 要:赵春生是新疆锡伯族著名作家,他的文学作品影响了一代锡伯族人。中篇小说《舅舅的故事》是赵春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该小说是一篇具有宏大历史关怀的佳作,它将民国时期锡伯族保家卫国的历史浓缩于一个普通锡伯族家庭——阿明一家的悲欢离合的遭遇和酸甜苦辣的生活际遇中。《舅舅的故事》的主人公阿明是一个悲剧式英雄人物,他可以被看作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千千万万个“为家庭而活着”的男人的代表。《舅舅的故事》在讴歌锡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