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幼儿生活能力培养
生活能力是一项简单的日常劳动,对幼儿来说,不仅是获得一项技巧,也是进行道德教育,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思想世界。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是孩子独立性发展的第一步,是保证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素质之一。研究资料表明,从小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双手,是促进孩子思维发展,丰富词汇,增强信心的基础和前提,是认识事物的信息通道,也是获得各种实践经验,表达自我意志的重要工具。
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就是幼儿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内照顾,管理自己的能力。2~3岁这一年龄的幼儿,在自我服务方面应该具备以下的能力:
①能保持正确的姿势独立进餐。做到不掉饭粒,不剩饭,基本会用筷子。②会洗手,洗脸,洗脚。③自己能大小便,便后会提裤子。④会穿鞋子、袜子和简单的上衣。⑤吃带皮的水果会剥皮。⑥能简单整理床。⑦用过的东西能放回到原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我对本班幼儿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进餐:大多数幼儿不能做到独立用筷子进餐,有一部分幼儿不能自己进餐。掉饭粒,剩饭,挑食的现象很普遍。在全班几十位小朋友中,只有几位小朋友在家偶尔练习过使用筷子,洗手,洗脸等;一部分幼儿经过家长配合教育掌握了该项要求,多数幼儿则不然,洗手,洗脸的过程就是玩水的过程,或者就是只会简单地把手放在水龙头下面冲一下。入厕:在上幼儿园之前,家长很少对幼儿进行专门的入厕训练,大部分幼儿不能独立入厕。穿衣服等:大多数幼儿在三岁左右穿不系鞋带的鞋子,但很难分清左右。个别幼儿不能自己穿鞋和袜子,根本没有穿的意识。吃水果会自己去皮:85%的幼儿会。整理物品:半数以上的幼儿根本不懂什么叫整理东西,为什么要整理自己的东西以及如何整理自己的东西。用过的东西能放回原处:仅有2位幼儿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前提是大人的提醒。玩过的玩具能收好。通过以上的调查,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2~3岁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是比较差的。
那么原因何在呢?其中的主要原因应归结于家庭。在对待幼儿劳动这个问题上,家长往往持三种态度:第一,过度的爱护。许多应孩子去做的事,家长习惯于包办代替,亲历亲为。第二,认为孩子小能力差,以后学也不晚。第三,怕麻烦。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双手”。说的就是要对孩子放一只手,有些问题让孩子自己去尝试着解决。众所周知家长抚养孩子长大,是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有所作为,而衡量是否有作为的标准是将来能否做大事。假如孩子连起码的自我服务的小事都做不好,将来怎么做大事呢?让孩子学会自理,主动承担一些家务劳动,为的是是促进孩子的独立性发展,这对孩子将来的学习、工作、事业乃至一生成长都是有好处的。因此,作为家长,应把握时机,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
1.尊重并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劳动意识
一岁以后孩子就有独立意识的萌芽,他们什么都要来一个“我自己”,自己拿小勺吃饭,自己跌跌撞撞地搬小凳子。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家长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小孩长大自然就会。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对于孩子正在增长的独立意识,家长一定要予以重视,并支持鼓励他们。在这方面,西方父母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孩子稍大一点儿,就被单独放在一个房间里,自己睡觉……父母从吃饭、排便、睡眠、穿衣等多方面刻意地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当孩子执意自己用勺子吃饭,用杯子喝水,自己要穿衣服、叠被子时,家长要给以鼓励。或许,这会给家长带来许多麻烦,如:把饭菜撒了,把杯子打了,将衣服穿错了,这时千万不要训孩子,更不要呵斥他,要及时给他以指导、纠正。他正是在这些活动中,不断的克服困难,使独立性不断得到发展。所以我们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也提高了自我服务的劳动意识。
2.采用多种形式,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2.1让孩子当老师,教爸爸、妈妈来洗手。并让孩子说出洗手的方法,这样,可把孩子在幼儿园学习的洗手方法在家中进行练习和巩固,同时让孩子的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2.2运用游戏法,激发幼儿的兴趣。如,搓泡沫游戏,和孩子一起玩搓泡沫,看谁把泡沫变黑或变多,可以使孩子主动去洗手。同时还可以有意识地与孩子讨论“为什么脸盆的水变黑了”。使孩子由于感到有趣逐渐过渡到自觉地去做。为了让幼儿较快地掌握正确地穿衣、系鞋带方法,可利用朗朗上口的儿歌“左一头,右一头,碰在一起交朋友,翻个跟斗拉拉手,弯弯腰,握握手,钻个圈儿点点头。”幼儿边念儿歌、边随着儿歌所说的步骤穿脱衣服、系鞋带,既容易掌握,又轻松有趣。
2.3巧设提问,检查指导。如,当妈妈领着孩子进家门时,可以问孩子:“进家的第一件事应先干什么?”若孩子回答“洗手”时,家长应及时鼓励,使孩子进一步增强洗手的意识,养成进家后第一件事要洗手的习惯。
2.4亲亲孩子的小手,给予鼓励。
2.5我和爸爸、妈妈来比赛。家长可利用早晚睡觉、起床的时间,用激励的话语和竞赛的形式,调动幼儿主动练习穿脱衣服和积极性。
2.6变魔术。孩子在家玩完玩具后,家长不要总帮忙收拾。开始时,可指导孩子或与孩子一起收放,让孩子学会收放物品的方法。以后,则可用变魔术的形式调动幼儿练习收放物品的积极性。如妈妈说:“我们来变个魔术吧。妈妈把门关上(或蒙上眼睛),看你能不能把自己的屋子变干净了。”当幼儿能按要求收放整齐时,家长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2.7日常生活中加强练习。家长可利用孩子每晚在家的睡前时间,教育孩子将脱下的衣物叠放整齐,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平时乱放衣物的孩子,家长应给予提示,如“宝宝,脱下主衣服应该怎么办?”当然,家长的榜样作用也非常重要,应注意自己和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3.建立奖励机制,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孩子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家长不要因此就不让孩子动手,而要给孩子示范正确的动作,耐心教他们怎样做,鼓励孩子坚持劳动,养成习惯。有这么两位母亲都很疼爱孩子,可两人观点不同,做法有别,其结果也就各异。面对孩子自己动手叠的并不整齐的被子,甲母亲气冲冲地冲孩子喊:“我说你不会,你偏要逞能,躲开!让我重新给你叠。”这个孩子由这之后再不愿自己做事情了。乙母亲却欣喜地赞赏孩子:“哟!今天你自己叠被子了,真能干。来,让妈妈瞧瞧!嗯,不错,如果这个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这个孩子受到鼓励,不仅把被子叠得越来越整齐,而且独立做事的兴趣和信心也越来越强了。由此可见,大人对孩子的动手应采取积极鼓励的方法,然后再提高要求,使孩子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后所获得的快乐,从而增强其做事的信心。
4.创造机会,持之以恒地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我们有的家长经常说孩子主意不好,应该听大人的,实际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认识,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他自己拿主意。我们的教育常常是注意培养孩子顺从听话,不大注意去倾听孩子的需要,从生活小事一直到孩子的发展方面都由家长一手包办了,因此我们的孩子缺乏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利,就很难培养孩子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进取心和毅力,遇事容易打退堂鼓或把任务转给成人。这大多是成人娇惯、包办代替的结果。那么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大人应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让他在尝试的过程中感受失败,碰钉子,这样孩子就会从失败中记取教训而成长起来。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成功,也有失败和失误。而且通常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能获得较大的成功。在生活中,要培养孩子的自我完善能力,要让幼儿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批评、自我控制,培养孩子的自我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
5.坚持一惯一致,持之以恒
由于有些父母、爷爷奶奶的溺爱,不少孩子在园能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可回到家里却什么都不干,摆出“小皇帝”、“小公主”的姿态。所以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都要保持一致性,统一思想认识,讲究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一致性还要有一贯性,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保持,家长不能有时因工作疲劳或赶时间,就对孩子说:“今天就让我来喂你”。“今天不用洗了,明天再说吧。”等等,这样做的后果只会使孩子为他以后不认真做事留下借口。所以合理的要求一经提出,就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6.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长要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个处处依赖他人,对什么事都拿不定主意、动不动就寻求帮助的人,那你不要指望你的孩子能够独立自主。你的一举一动,还有你的品质,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所以,先从你自己独立自主做。
“播种行为,收获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会使孩子终身受益,好心的勤劳的父母们,千万别因心疼孩子,包办了孩子的一切,请从自己的“爱心”下,解放出孩子的小手,给他们创造一些动手的机会。家长放放手,让孩子露一手!
生活能力是一项简单的日常劳动,对幼儿来说,不仅是获得一项技巧,也是进行道德教育,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思想世界。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是孩子独立性发展的第一步,是保证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素质之一。研究资料表明,从小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双手,是促进孩子思维发展,丰富词汇,增强信心的基础和前提,是认识事物的信息通道,也是获得各种实践经验,表达自我意志的重要工具。
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就是幼儿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内照顾,管理自己的能力。2~3岁这一年龄的幼儿,在自我服务方面应该具备以下的能力:
①能保持正确的姿势独立进餐。做到不掉饭粒,不剩饭,基本会用筷子。②会洗手,洗脸,洗脚。③自己能大小便,便后会提裤子。④会穿鞋子、袜子和简单的上衣。⑤吃带皮的水果会剥皮。⑥能简单整理床。⑦用过的东西能放回到原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我对本班幼儿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进餐:大多数幼儿不能做到独立用筷子进餐,有一部分幼儿不能自己进餐。掉饭粒,剩饭,挑食的现象很普遍。在全班几十位小朋友中,只有几位小朋友在家偶尔练习过使用筷子,洗手,洗脸等;一部分幼儿经过家长配合教育掌握了该项要求,多数幼儿则不然,洗手,洗脸的过程就是玩水的过程,或者就是只会简单地把手放在水龙头下面冲一下。入厕:在上幼儿园之前,家长很少对幼儿进行专门的入厕训练,大部分幼儿不能独立入厕。穿衣服等:大多数幼儿在三岁左右穿不系鞋带的鞋子,但很难分清左右。个别幼儿不能自己穿鞋和袜子,根本没有穿的意识。吃水果会自己去皮:85%的幼儿会。整理物品:半数以上的幼儿根本不懂什么叫整理东西,为什么要整理自己的东西以及如何整理自己的东西。用过的东西能放回原处:仅有2位幼儿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前提是大人的提醒。玩过的玩具能收好。通过以上的调查,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2~3岁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是比较差的。
那么原因何在呢?其中的主要原因应归结于家庭。在对待幼儿劳动这个问题上,家长往往持三种态度:第一,过度的爱护。许多应孩子去做的事,家长习惯于包办代替,亲历亲为。第二,认为孩子小能力差,以后学也不晚。第三,怕麻烦。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双手”。说的就是要对孩子放一只手,有些问题让孩子自己去尝试着解决。众所周知家长抚养孩子长大,是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有所作为,而衡量是否有作为的标准是将来能否做大事。假如孩子连起码的自我服务的小事都做不好,将来怎么做大事呢?让孩子学会自理,主动承担一些家务劳动,为的是是促进孩子的独立性发展,这对孩子将来的学习、工作、事业乃至一生成长都是有好处的。因此,作为家长,应把握时机,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
1.尊重并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劳动意识
一岁以后孩子就有独立意识的萌芽,他们什么都要来一个“我自己”,自己拿小勺吃饭,自己跌跌撞撞地搬小凳子。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家长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小孩长大自然就会。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对于孩子正在增长的独立意识,家长一定要予以重视,并支持鼓励他们。在这方面,西方父母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孩子稍大一点儿,就被单独放在一个房间里,自己睡觉……父母从吃饭、排便、睡眠、穿衣等多方面刻意地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当孩子执意自己用勺子吃饭,用杯子喝水,自己要穿衣服、叠被子时,家长要给以鼓励。或许,这会给家长带来许多麻烦,如:把饭菜撒了,把杯子打了,将衣服穿错了,这时千万不要训孩子,更不要呵斥他,要及时给他以指导、纠正。他正是在这些活动中,不断的克服困难,使独立性不断得到发展。所以我们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也提高了自我服务的劳动意识。
2.采用多种形式,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2.1让孩子当老师,教爸爸、妈妈来洗手。并让孩子说出洗手的方法,这样,可把孩子在幼儿园学习的洗手方法在家中进行练习和巩固,同时让孩子的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2.2运用游戏法,激发幼儿的兴趣。如,搓泡沫游戏,和孩子一起玩搓泡沫,看谁把泡沫变黑或变多,可以使孩子主动去洗手。同时还可以有意识地与孩子讨论“为什么脸盆的水变黑了”。使孩子由于感到有趣逐渐过渡到自觉地去做。为了让幼儿较快地掌握正确地穿衣、系鞋带方法,可利用朗朗上口的儿歌“左一头,右一头,碰在一起交朋友,翻个跟斗拉拉手,弯弯腰,握握手,钻个圈儿点点头。”幼儿边念儿歌、边随着儿歌所说的步骤穿脱衣服、系鞋带,既容易掌握,又轻松有趣。
2.3巧设提问,检查指导。如,当妈妈领着孩子进家门时,可以问孩子:“进家的第一件事应先干什么?”若孩子回答“洗手”时,家长应及时鼓励,使孩子进一步增强洗手的意识,养成进家后第一件事要洗手的习惯。
2.4亲亲孩子的小手,给予鼓励。
2.5我和爸爸、妈妈来比赛。家长可利用早晚睡觉、起床的时间,用激励的话语和竞赛的形式,调动幼儿主动练习穿脱衣服和积极性。
2.6变魔术。孩子在家玩完玩具后,家长不要总帮忙收拾。开始时,可指导孩子或与孩子一起收放,让孩子学会收放物品的方法。以后,则可用变魔术的形式调动幼儿练习收放物品的积极性。如妈妈说:“我们来变个魔术吧。妈妈把门关上(或蒙上眼睛),看你能不能把自己的屋子变干净了。”当幼儿能按要求收放整齐时,家长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2.7日常生活中加强练习。家长可利用孩子每晚在家的睡前时间,教育孩子将脱下的衣物叠放整齐,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平时乱放衣物的孩子,家长应给予提示,如“宝宝,脱下主衣服应该怎么办?”当然,家长的榜样作用也非常重要,应注意自己和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3.建立奖励机制,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孩子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家长不要因此就不让孩子动手,而要给孩子示范正确的动作,耐心教他们怎样做,鼓励孩子坚持劳动,养成习惯。有这么两位母亲都很疼爱孩子,可两人观点不同,做法有别,其结果也就各异。面对孩子自己动手叠的并不整齐的被子,甲母亲气冲冲地冲孩子喊:“我说你不会,你偏要逞能,躲开!让我重新给你叠。”这个孩子由这之后再不愿自己做事情了。乙母亲却欣喜地赞赏孩子:“哟!今天你自己叠被子了,真能干。来,让妈妈瞧瞧!嗯,不错,如果这个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这个孩子受到鼓励,不仅把被子叠得越来越整齐,而且独立做事的兴趣和信心也越来越强了。由此可见,大人对孩子的动手应采取积极鼓励的方法,然后再提高要求,使孩子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后所获得的快乐,从而增强其做事的信心。
4.创造机会,持之以恒地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我们有的家长经常说孩子主意不好,应该听大人的,实际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认识,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他自己拿主意。我们的教育常常是注意培养孩子顺从听话,不大注意去倾听孩子的需要,从生活小事一直到孩子的发展方面都由家长一手包办了,因此我们的孩子缺乏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利,就很难培养孩子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进取心和毅力,遇事容易打退堂鼓或把任务转给成人。这大多是成人娇惯、包办代替的结果。那么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大人应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让他在尝试的过程中感受失败,碰钉子,这样孩子就会从失败中记取教训而成长起来。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成功,也有失败和失误。而且通常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能获得较大的成功。在生活中,要培养孩子的自我完善能力,要让幼儿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批评、自我控制,培养孩子的自我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
5.坚持一惯一致,持之以恒
由于有些父母、爷爷奶奶的溺爱,不少孩子在园能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可回到家里却什么都不干,摆出“小皇帝”、“小公主”的姿态。所以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都要保持一致性,统一思想认识,讲究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一致性还要有一贯性,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保持,家长不能有时因工作疲劳或赶时间,就对孩子说:“今天就让我来喂你”。“今天不用洗了,明天再说吧。”等等,这样做的后果只会使孩子为他以后不认真做事留下借口。所以合理的要求一经提出,就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6.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长要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个处处依赖他人,对什么事都拿不定主意、动不动就寻求帮助的人,那你不要指望你的孩子能够独立自主。你的一举一动,还有你的品质,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所以,先从你自己独立自主做。
“播种行为,收获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会使孩子终身受益,好心的勤劳的父母们,千万别因心疼孩子,包办了孩子的一切,请从自己的“爱心”下,解放出孩子的小手,给他们创造一些动手的机会。家长放放手,让孩子露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