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紧紧抓住全球产业转移和入世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竞争,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取得历史性飞跃。但在贸易自由化趋势与当代国际贸易新发展的形势下,我国还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关键词:对外贸易; 挑战;机遇
一、中国对外经贸发展面临的挑战
1.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共有的
⑴国际分工地位低,贸易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都处在国际分工的价值链低位,谈判地位也处于劣势,反映在贸易结构和增长方式上,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均较低,出口利益靠数量扩张,导致贸易条件恶化。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贸易结构已经由过去的以农业和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转向以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为主。但是,与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相比,中国的贸易结构和增长方式还有明显差距。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货物贸易层次低,二是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严重滞后于货物贸易的的发展。
⑵外贸利益受国际金融影响的程度日益加深。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中积累的价值增值,面临国际货币制度不稳定和国际金融资本转嫁危机的风险。由于在世界市场上实现的价值增加,都要以国际货币来结算和支付,并要通过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周转,或沉淀在国际货币市场、资本市场成为金融资产。在跨国金融交易规模空前增长、交易极其迅捷的情况下,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难以适应国际金融资本流动无定、流向不明的瞬间变化,难以维持与国际货币的固定比价联系,尤其是小货币与国际货币的价格关系更是操纵在国际金融资本手中,一次金融危机便可使国民辛苦积累的价值增值丧失殆尽。另一方面,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多极化,从本世纪初以来,美元霸主地位进一步跌落,国际外汇市场风云莫测;但在国际贸易的结算支付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储备中,美元仍占支配地位,这就给许多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很大的风险压力。
⑶在进口贸易中技术进口效益低。评价技术引进的效果有两种方法:一是看是属于简单型引进还是吸收型引进。区别就在于技术引进后能否被复制出来。二是看通过引进一项基本技术或关键技术能否引发其他技术的发明和突破。一般发展中国家在吸收运用发达国家的基础科研成果和应用科研成果的能力方面都比较弱,只能简单地通过设备、工艺和材料的进口来获取新技术,而且复制和继续深入研发的能力往往也很低。从而使进口贸易在发挥技术引进、促进技术进步作用方面受到很大局限。
2.中国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和对外开放中面临的特殊问题
⑴进口贸易承担供给资源,保障经济运行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近年来,中国经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日益加深,资源性产品在进口贸易只能感比重明显上升。尽管中国在国际资源市场中采购量不断上升,但由于在国际价格形成中还缺乏影响力,石油等重要战略资源储备体系和期货市场建设滞后,因此在频繁波动的国际市场中大量进口不得不遭受损失。此外,中国对资源性产品进口的大幅度增加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和防范,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把石油价格上涨归咎于中国的进口,散布“中国威胁论”。可以预见,未来在国际资源问题上,中国利用贸易自由化扩大进口的努力也将遇到保护主义的阻力。
⑵应对贸易摩擦和加入世贸的“后过渡期”问题。随着中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中外贸易摩擦越来越多,近几年已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根据世贸组织统计1995年~2005年,中国遭受其他世贸成员反倾销立案次数近400起,占世贸组织成员反倾销总量的15.2%:遭受最终反倾销措施300多起,占世贸组织成员反倾销总量的17.4%。这表明,应对贸易摩擦已成为中国现在和未来对外贸易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⑶强化沿海发达地区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与中西部分享贸易自由化利益的矛盾。为了使沿海贸易大省大市转变为贸易强省强市,客观上需要区域性产业集聚,提高贸易集中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东部沿海一部分发达地区率先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轉变,中国也才能真正进入群雄逐鹿的世界竞争市场。但是,中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很大,如何兼顾中西部,进一步发展对外经济,使更多地区和人民分享贸易自由化的收益,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
⑷发展对外经贸关系中处理竞争与合作的矛盾。为了在贸易自由化中实现更大的利益,中国努力扩大出口,占有更大的世界市场份额,并进口更多国外资源为我所用。但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大量出口,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世界市场份额;中国对资源性产品的大量进口,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需求的价格上升因素。在吸收外资方面也会有一些发展中国家产生竞争关系。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与这些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中的弱势群体的利益矛盾。
二、中国对外经贸发展面临的机遇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从21世纪初到未来20年,我们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所谓战略机遇期,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中,生产社会化及其全球扩展这一面处于主要矛盾方面。因此机遇大于挑战。
从客观上讲,机遇存在以下几方面:
1.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生产要素、科技要素快速流动与国际分工的扩大,客观上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扩大。参与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分享世界分工体系和世界市场扩大的利益,不仅有利于加快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也有利于加快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普及,提高发展水平。
2.全球经济大变革、大调整释放出巨大能量所带来的机遇。从世界经济史的规律来看,伴随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往往是新的经济大国崛起的机遇,如17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初的美国;在这种机遇中,甚至旧结构的毁坏也能促进新兴经济的崛起,如二战后的日本和德国。当前,中国也正面临着这样的历史性机遇;从国际上来看,今天新的产业革命导致全球范围的技术转移和新的市场中心,从而有利于产生新的经济大国。从国内看,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20年或更长一些时间,中国正单独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二个工业化浪潮,它将把15亿人口带进工业化社会;前一个工业化浪潮已经把第一批15亿人口带进工业化社会,它花了250年,形成今天的高收入和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今天,这两股巨大能量在中国结合,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所在。而且,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还能使世界产业结构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都能获得大范围、长时间、接力赛式的转移,从而即使国际分工体系形成新的结构,又为中国生产能力的持续扩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3.世界经济多极化和经济利益集团化、多元化的发展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经济力量的整合以及东亚经济圈的出现,已经改变了二战以后以美国为中心的经济地理形势图。一些发展中大国,如中国、印度、巴西等国经济力量的上升,已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国际贸易流量、国际投资和科技要素流量,不仅在美、日、欧三大轴心间流动,而且也从这三大轴心向外发散。无论哪一极力量都不可能控制世界资源和世界市场,这不仅给中国留下充分的回旋空间;而且,它们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相互竞争和矛盾,也需要更多地借助轴心以外的经济力量来壮大本集团的势力,以制衡其他轴心的力量。这种合纵连横的战国形势,对中国也是一种可以利用的机遇。
4.对中国有利的地缘战略格局正在形成。首先是,近10年来,中国市场对亚洲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亚洲国家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已经与对日本市场的依赖度相当。未来10年可能接近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其次是,亚洲正在形成包括中国在内的次区域合作机制,例如中国与东盟“10+1”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与中亚四国以及俄罗斯的上海合作组织,建立“10+3”自由贸易区的研究也已经启动。这些次区域化体系与美国在亚洲的盟国体系虽有区别,但并不对抗,有可能获得双赢。再次是,中国与多数邻国相比,处于发展较快的高地平台,足见形成市场要素向中国靠拢吸引的周边向心力。从今后20年的长期趋势看,中国将有亚洲国家形成巨大的共同利益,甚至可能逐步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经济共同体。
对中国来说,不仅存在上述客观的机遇条件,而且还具备利用这种机遇条件的重要因素。首先,中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又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具有强大的融合能力,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大的吸收贸易自由化能量的包容性。表现为在生产力的吸收方面,建设性大于经济不安全性。对于贸易自由化的风险,也具有更大的抗风险、抗干扰能力。其次,中国是按照趋利避害的方针积极参与贸易自由化,并从中获取机遇。而不是像某些国家那样搞“全盘西化”或私有化,也不存在某些特殊利益集团,靠内外勾结谋取集团利益。中国政治体制的优越性、党和国家领导集体的成熟性,保证了中国能够利用这种机遇的主观条件。再次,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日益增大,中国能不能利用贸易自由化的机遇,已经愈来愈取决于中国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外部因素或有利变化。中国发展得越好,就越能利用贸易自由化的机遇,这是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辛承越.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商务发展.人民出版社,2005
[2] 李扬等.金融全球化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3] 余永定等.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 黄卫平等.走向全球化.法律出版社,2000
关键词:对外贸易; 挑战;机遇
一、中国对外经贸发展面临的挑战
1.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共有的
⑴国际分工地位低,贸易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都处在国际分工的价值链低位,谈判地位也处于劣势,反映在贸易结构和增长方式上,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均较低,出口利益靠数量扩张,导致贸易条件恶化。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贸易结构已经由过去的以农业和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转向以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为主。但是,与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相比,中国的贸易结构和增长方式还有明显差距。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货物贸易层次低,二是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严重滞后于货物贸易的的发展。
⑵外贸利益受国际金融影响的程度日益加深。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中积累的价值增值,面临国际货币制度不稳定和国际金融资本转嫁危机的风险。由于在世界市场上实现的价值增加,都要以国际货币来结算和支付,并要通过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周转,或沉淀在国际货币市场、资本市场成为金融资产。在跨国金融交易规模空前增长、交易极其迅捷的情况下,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难以适应国际金融资本流动无定、流向不明的瞬间变化,难以维持与国际货币的固定比价联系,尤其是小货币与国际货币的价格关系更是操纵在国际金融资本手中,一次金融危机便可使国民辛苦积累的价值增值丧失殆尽。另一方面,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多极化,从本世纪初以来,美元霸主地位进一步跌落,国际外汇市场风云莫测;但在国际贸易的结算支付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储备中,美元仍占支配地位,这就给许多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很大的风险压力。
⑶在进口贸易中技术进口效益低。评价技术引进的效果有两种方法:一是看是属于简单型引进还是吸收型引进。区别就在于技术引进后能否被复制出来。二是看通过引进一项基本技术或关键技术能否引发其他技术的发明和突破。一般发展中国家在吸收运用发达国家的基础科研成果和应用科研成果的能力方面都比较弱,只能简单地通过设备、工艺和材料的进口来获取新技术,而且复制和继续深入研发的能力往往也很低。从而使进口贸易在发挥技术引进、促进技术进步作用方面受到很大局限。
2.中国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和对外开放中面临的特殊问题
⑴进口贸易承担供给资源,保障经济运行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近年来,中国经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日益加深,资源性产品在进口贸易只能感比重明显上升。尽管中国在国际资源市场中采购量不断上升,但由于在国际价格形成中还缺乏影响力,石油等重要战略资源储备体系和期货市场建设滞后,因此在频繁波动的国际市场中大量进口不得不遭受损失。此外,中国对资源性产品进口的大幅度增加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和防范,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把石油价格上涨归咎于中国的进口,散布“中国威胁论”。可以预见,未来在国际资源问题上,中国利用贸易自由化扩大进口的努力也将遇到保护主义的阻力。
⑵应对贸易摩擦和加入世贸的“后过渡期”问题。随着中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中外贸易摩擦越来越多,近几年已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根据世贸组织统计1995年~2005年,中国遭受其他世贸成员反倾销立案次数近400起,占世贸组织成员反倾销总量的15.2%:遭受最终反倾销措施300多起,占世贸组织成员反倾销总量的17.4%。这表明,应对贸易摩擦已成为中国现在和未来对外贸易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⑶强化沿海发达地区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与中西部分享贸易自由化利益的矛盾。为了使沿海贸易大省大市转变为贸易强省强市,客观上需要区域性产业集聚,提高贸易集中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东部沿海一部分发达地区率先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轉变,中国也才能真正进入群雄逐鹿的世界竞争市场。但是,中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很大,如何兼顾中西部,进一步发展对外经济,使更多地区和人民分享贸易自由化的收益,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
⑷发展对外经贸关系中处理竞争与合作的矛盾。为了在贸易自由化中实现更大的利益,中国努力扩大出口,占有更大的世界市场份额,并进口更多国外资源为我所用。但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大量出口,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世界市场份额;中国对资源性产品的大量进口,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需求的价格上升因素。在吸收外资方面也会有一些发展中国家产生竞争关系。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与这些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中的弱势群体的利益矛盾。
二、中国对外经贸发展面临的机遇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从21世纪初到未来20年,我们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所谓战略机遇期,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中,生产社会化及其全球扩展这一面处于主要矛盾方面。因此机遇大于挑战。
从客观上讲,机遇存在以下几方面:
1.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生产要素、科技要素快速流动与国际分工的扩大,客观上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扩大。参与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分享世界分工体系和世界市场扩大的利益,不仅有利于加快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也有利于加快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普及,提高发展水平。
2.全球经济大变革、大调整释放出巨大能量所带来的机遇。从世界经济史的规律来看,伴随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往往是新的经济大国崛起的机遇,如17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初的美国;在这种机遇中,甚至旧结构的毁坏也能促进新兴经济的崛起,如二战后的日本和德国。当前,中国也正面临着这样的历史性机遇;从国际上来看,今天新的产业革命导致全球范围的技术转移和新的市场中心,从而有利于产生新的经济大国。从国内看,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20年或更长一些时间,中国正单独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二个工业化浪潮,它将把15亿人口带进工业化社会;前一个工业化浪潮已经把第一批15亿人口带进工业化社会,它花了250年,形成今天的高收入和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今天,这两股巨大能量在中国结合,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所在。而且,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还能使世界产业结构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都能获得大范围、长时间、接力赛式的转移,从而即使国际分工体系形成新的结构,又为中国生产能力的持续扩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3.世界经济多极化和经济利益集团化、多元化的发展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经济力量的整合以及东亚经济圈的出现,已经改变了二战以后以美国为中心的经济地理形势图。一些发展中大国,如中国、印度、巴西等国经济力量的上升,已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国际贸易流量、国际投资和科技要素流量,不仅在美、日、欧三大轴心间流动,而且也从这三大轴心向外发散。无论哪一极力量都不可能控制世界资源和世界市场,这不仅给中国留下充分的回旋空间;而且,它们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相互竞争和矛盾,也需要更多地借助轴心以外的经济力量来壮大本集团的势力,以制衡其他轴心的力量。这种合纵连横的战国形势,对中国也是一种可以利用的机遇。
4.对中国有利的地缘战略格局正在形成。首先是,近10年来,中国市场对亚洲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亚洲国家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已经与对日本市场的依赖度相当。未来10年可能接近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其次是,亚洲正在形成包括中国在内的次区域合作机制,例如中国与东盟“10+1”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与中亚四国以及俄罗斯的上海合作组织,建立“10+3”自由贸易区的研究也已经启动。这些次区域化体系与美国在亚洲的盟国体系虽有区别,但并不对抗,有可能获得双赢。再次是,中国与多数邻国相比,处于发展较快的高地平台,足见形成市场要素向中国靠拢吸引的周边向心力。从今后20年的长期趋势看,中国将有亚洲国家形成巨大的共同利益,甚至可能逐步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经济共同体。
对中国来说,不仅存在上述客观的机遇条件,而且还具备利用这种机遇条件的重要因素。首先,中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又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具有强大的融合能力,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大的吸收贸易自由化能量的包容性。表现为在生产力的吸收方面,建设性大于经济不安全性。对于贸易自由化的风险,也具有更大的抗风险、抗干扰能力。其次,中国是按照趋利避害的方针积极参与贸易自由化,并从中获取机遇。而不是像某些国家那样搞“全盘西化”或私有化,也不存在某些特殊利益集团,靠内外勾结谋取集团利益。中国政治体制的优越性、党和国家领导集体的成熟性,保证了中国能够利用这种机遇的主观条件。再次,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日益增大,中国能不能利用贸易自由化的机遇,已经愈来愈取决于中国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外部因素或有利变化。中国发展得越好,就越能利用贸易自由化的机遇,这是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辛承越.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商务发展.人民出版社,2005
[2] 李扬等.金融全球化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3] 余永定等.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 黄卫平等.走向全球化.法律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