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onk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作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都不由自主地引导学生作文时“贴近生活”。然而,对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而言,“贴近生活”的范畴过于广阔,学生作文时常常无所适从,最终导致作文泛泛而谈、雷同居多。
  生活无处不在,概念化的生活广阔无边:祖国山川、江河湖海、日月星辰、草木虫鱼、风俗人情等等,古今中外,可谓包罗万象。但是,如何贴近生活、写好生活,却是一个难题。
  在一定程度上,《语文课程标准》就好像武侠小说中某一门派的武功秘籍,引领同门练功的方向,然而,对于这一“不二秘籍”,虽然大家的勤奋度相同,但由于自我领悟不同、认识不同,导致了他们武功的高下之分。因此,这才有了到一定时间掌门人闭关修炼参悟的情节。可见,悟性对于练功者的重要性。
  中学生习作最为缺乏的,恰恰是写作的悟性。诚然,对中学生而言,活动空间相对狭窄。但是如果以此为借口,作文时一概照搬照抄他人生活,无异于使作文走上雷同的“自杀”道路;因此,不清楚他人生活的真相、大海捞针地大写他人生活表象,不如就地取材、书写自我身上的“鲜活”事件;正所谓“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对中学生而言,“贴近生活”的作文,应是贴近真实的自我生活,描写自己身边的真实事件,再现生活场景的作文。
  人们常说“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果没有贴近真实的自我生活,而大力虚构、甚至虚构他人生活,就鲜有精彩的作品问世;即使有意摹仿他人经典佳作,也不过是人云亦云。退一步说,即使作文可以虚构,但也是对“自我生活”的高度提炼,要达到一定的境界后,才能出神入化;否则,只不过是别人的影子。初中生涉世未深,如果学生习作失去了“自我生活”的支撑,也就失去了生活本真,失去了精彩的基础,而妄想以虚构取胜,这无异于建一座空中楼阁。
  鹦鹉学舌是记叙文写作之大忌,我们不能完全重复他人写作场景、写作话语。退一步讲,如果万一有重复,也只能借鉴其中一部分内容,否则,就有雷同之嫌。那么,在重复他人一小部分内容时,如何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
  在记叙文写作中,最常见的写法是再现一个感人的场景、一个片段,或再现几个感人的场景、几个片段。笔者以为,找准“自我生活”,在“局部细节”中突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找准“自我生活”,在“局部细节”中突围,即“借鉴佳作的某一部分”,找出此佳作中我们最为熟悉的部分即“于我心有戚戚”之处,通过别人的习作启示,以触发我们的灵感,发散我们的思维,进行深度拓展、广度延伸,最终为我所用。为此,笔者就下面的学生佳作及学生仿作,谈谈如何找准“自我生活”,在“局部细节”中突围,成就一篇“自我”的佳作,甚至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地。我们先看一篇赵燕同学的佳作。
  面·情
  赵 燕
  几滴香油滴在面汤上,忽隐忽现;几片嫩嫩的香菜撒在上面,青翠可人;暖心的热气悠悠地冒着——每当彻骨的寒风四起,我总会回想起那料足、味香、暖心的手擀面。
  冬天的阳光总是起得很晚,很慵懒的样子。东方的天空刚刚翻出鱼肚白,妈妈就在小小的灶间忙活开了。
  妈妈是典型的农村妇女,烙得一手好饼,包的饺子好看又好吃,家里地里都是一把好手。做面条时,妈妈把盆放在热烘烘的炕上,盛一瓢面粉倒在大瓷盆里,一些细细的面粉从里面飘出来。不一会儿,瓷盆里的面粉就被妈妈治理得服服帖帖,然后重新排兵布阵,成为一个圆润面团。擀面是最关键的一步,长长的擀面杖像被妈妈施了魔法,顷刻间,面板上那胖胖的面团变成了扁扁圆圆的饼。妈妈再用擀面杖从一端下手向四方擀来擀去,直到厚饼变成薄饼。然后妈妈颇有大师风范地让饼来一个翻转,发出嗒嗒的拍击声。外面的窗上结了厚厚的冰霜花,妈妈的额头却流下了汗珠,用袖子擦一擦像搽了粉一样。手下的动作还在继续,薄得近乎透明的面片层叠在一起,一阵连续的刀声过后,妈妈手一扬,龙须似的面条就成了。
  灶下的麦秸梗呼啦啦地燃烧着,大灶锅里的水咕咚咚地翻滚着。阳光透过窗子斜斜地照进来,在地上铺满温馨。把面条撒下锅,等水再次翻腾时,打上几个刚从鸡窝里摸出来的鸡蛋,再加一把翠生生的韭菜,用大铲搅几下,然后滴几滴香油,撒几片香菜,便可以出锅了。柔滑的面条如同一条条被涂成白色的泥鳅,在热滚滚的汤里舒心的游着。香喷喷的面条总会引来许多邻家的小孩,妈妈也总会多盛几碗,让他们一饱口福。看到最后孩子们吧嗒吧嗒添碗的样子,妈妈会理理头发,发出舒心大笑声。
  在城里读书的我,好久没吃到妈妈的手擀面了。虽然街上也有许多卖手擀面的小贩,面条比妈妈擀出的手擀面更细更白,可我总吃不出那份香浓。有时,闭着眼睛,我会依稀听到妈妈的喊声:“懒虫,快起来吃面了——”
  其实,只要你细心观察、留心亲人为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总会发现一份感动滞留心田间,驻守身旁,散发缕缕清香,永世难忘。
  做面条、吃面条是我们生活中最寻常不过的事情,但作者善于观察、善于经营,抓住妈妈做面条的过程,再现当时的场景,使得读者如身临其境。在作者笔下,面条成为了表现乡情、亲情的凭借物。作者善于运用动作描写等细节描写,把擀面条与煮面条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就连灶火也写得别有特色,与盛出的美味相得益彰。孩子的“贪婪”、妈妈的慈爱,也描写得细致入微,使得文章生动形象,耐人寻味,不失为一篇佳作。如果我们依然再以做面条的过程为素材,凭借自己的想象写篇相似的作文,即使不雷同,也是难以超越此文的。
  如何独辟蹊径,“踩在别人的肩膀上”,进行高质量的习作呢?我们再看刘文祥同学的仿写作文。
  灶台的温情
  刘文祥
  远离了故乡,故乡的灶台却每每闪现于脑海中。
  小时候,我很调皮。从早到晚,一刻也不消停。家里人看不见我的人影更是家常便饭。我常常会偷偷独自跑出去玩。每次回家,浑身上下跟泥猴子似的。   到了外婆家,依然如此。外婆总是满村庄找我,而那时我也许正在玩泥巴造房子。对于外婆的呼喊,我常常充耳不闻,置之不理。但是,只要外婆喊一句:“家来着火哟。”(扬州方言)我总会嗖地丢下我的“工地”,像脱缰的野马奔回家。
  奔到外婆家,外婆已在厨房准备晚饭。见我满头大汗,总是轻轻拍着我的屁股,笑笑说:“烧火没出息。”我总会冲着外婆吐吐舌头,我对外婆家的那口老灶情有独钟。
  外婆先让我到草堆旁抱些柴火。在夕阳火红的映照下,麦秸金亮亮的,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被阳光晒脆了的麦秸味道,闻着麦秸的味道,也能让我兴奋一会儿。
  外婆擦开一根火柴,点着废报纸,伸进灶洞,黑漆漆的灶洞里面,刹那间被这火光照亮开来,一溜儿轻烟从里头忽地漏了出来。似到了云雾之境,我挺起小鼻子,鼓动着嘴巴,半眯着眼睛,小手不时地扇扇,享受着这流淌出来的烟味。废报纸的火苗与麦秸热烈拥抱,点点火星刷地着成一撮焰苗,活跃着涌了出来。外婆又往灶里塞了一两根潮湿的柴木,它们的味道相互交融,那种乡村的烟草味真是奇妙极了。
  灶肚里的火渐旺起来,外婆才放心把这个任务转交给我,自己去忙些别的事了。我端坐在灶前,面对着烟味中透出的既神圣又魔法的火光,又喜又怕,俨然觉得自己化身为火中的英雄。我捡起根湿柴,伸入灶台里,灶膛里倏地冒出一阵浓烟,直冲冲肆虐而来,呛得人泪水涟涟。过了一会儿,湿湿的木柴被炙烤得热乎乎的,摸上去有些酥麻,木柴尾部还“吱吱”地冒出白烟。瞧着那越大起来的火势,凯旋一般,内心漾着喜悦。外公走进厨房瞧见我乐呵呵的,转身同外婆相视一笑,我们祖孙三人一起乐了,烟囱里飘出欢乐的味道,袅袅向着天空飘去。
  外公帮着外婆择菜,外婆洗着择好的菜,我一边看他们,一边烧火煮饭。看着火苗在灶台里幸福的跳动,一闪一闪的。一家老小的开心都围绕着这口灶,空气里荡漾着柴米油盐的幸福味道。
  如今,一人在外求学,晚上独自躺在床上,我常常会想念起外公外婆,想念起家中的那口灶台。在灶边的烟火味道,不会一闻而过。生命里总会有一份归属,那一份惬意,承载我的思恋,永世芬芳。
  可以看出,文章仅受《面·情》一文中“灶下的麦秸梗呼啦啦地燃烧着”一句的触动生发而来,虽是借鉴,却截然不同,文章以灶台为线索,串连全文。运用景物、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再现少时烧火的欢乐场景。作者通过对童年时代农村生活的追忆,表现出祖孙其乐融融的温情,留给读者一种温暖的感觉。
  再看戴文萱同学截取《面·情》中做面条一点,发散思维,别具风味的仿写。
  清汤面的味道
  戴文萱
  微热的阳光穿过漂浮的白色云朵,照得兄妹俩的脸红扑扑的。田埂上,两排大小不一的脚印,风柔柔地拂过,带来一丝清香,是清汤面的味道!
  “哥!外公在做清汤面!”
  “嗯,我也闻到了。”
  “我们快回家吧!”
  “好!”
  哥哥牵着我走回家。童年最难忘的,便是在外公家度过的时光。
  田埂上的脚印,记录着我们成长的点滴。我们时常躺在一片干柴草上,望着天空中的白色云朵,置身于与喧嚣城市隔绝的世界,那片乡村的世界天堂一般美好:田头的老牛肆意长哞,粗糙又黑黝黝的尾巴不停地晃动驱赶蚊蝇;在田里耕作的大人们用浓重的乡音欢快的谈天;河水一直向东流淌,碧绿碧绿的,仿佛远处飘来的肖邦的夜曲,动人、祥和。
  刚吃过午饭,我们又坐在柴草堆上,静静地享受着阳光穿透云霞的温暖,远处不知哪家的公鸡在不分时辰地打鸣,小河依旧“弹奏”着肖邦的乐曲。闲来无聊,我们谈起了外公所做的清汤面。外公的清汤面有他独特的做法:先晒面,把面条摊放在竹编的网筛里,晒上一两天,晒干的面条更好吃;其后将水烧开,用一只碗在里面放上作料,有盐、油、葱、胡椒;再将煮好的面条出锅装在碗中,最后再淋上一点香香的麻油。简单的烹饪方式,却将外公的爱心融化其中,丝丝香气扣动人心。哥说他最爱吃外公做的清汤面了,温润的阳光下,他微笑地眯着眼。
  一转眼,我们过了整天玩耍的年纪,哥哥也迎来了高三的生活,高考给哥哥带来了巨大压力,熬夜看书,做练习题,饭也顾不上吃,饿了就啃两口馒头。外公心疼,常常会在早上做一碗清汤面叫我给哥哥端去。我小心翼翼地端到哥的房间,看着哥垂下熬红的双眼,吃着清汤面,朦胧中,我似乎看到他的一丝笑容,一点泪光。
  哥考上了大学,第一年暑假回来,外公饱经沧桑的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高兴的话在唇边绕来绕去却是如何也说不出来。午饭时间,外公问哥想吃什么,哥哥说来碗清汤面吧。不论有多大的困难使你身心俱疲,不论身处何地,心底总会有一种爱的味道支撑着。
  风依旧暖暖地吹,遥远的田埂上,仿佛又飘来清汤面的味道,隐隐传来哥的一声“我们回家吧”。
  文章选取的素材比较独特,通过一碗清汤面,勾连我与哥哥小时候在家乡的生活,乡间的一切,美好而可爱,让人回味无穷。各种描写随处可见,尤其景物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首尾照应,风景如画。随着社会的发展,故乡的味道,已很遥远,这是社会片面发展的一个遗憾。
  以上三篇作文,三位同学都写的是有关吃的内容,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赵燕同学的《面·情》,再现的是学生时代母亲在冬日早晨为“我”亲手做手擀面的场景,融情于景;刘文祥同学的《灶台的温情》,截取烧火这一特定场景生发而来,书写祖孙之间浓浓的温情;而戴文萱同学的《清汤面的味道》,则再现童年时期的场景,以外公的清汤面串联起少年时期的各种惬意生活、美好回忆。
  在教学上,由“教有定法”,达到“教无定法”的境界;在写作上,如果我们找准“自我生活”的切入点,作为习作的突破口,从“局部细节”中突围,假以一定时日的训练,通过自己的悟性,必能写出佳作,最终走向“写无定法”的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弘扬中学]
其他文献
放飞吧,我潮湿的一颗心  徐宇萱  放飞吧,我潮湿的一颗心,飞翔在无垠的感动天空,让感动化羽而归,让眼泪澄清激荡。此刻,我驰骋在温情的生活里,任感动纵情长歌。  ——题记  生活中不断有人在讴歌感动真情的号召力,但只要于我一提到感动,马上便会想起一个词——眼泪。我从不是善于恸哭的女孩,但也从不吝啬眼泪的泉涌而出。在我的印象中感动多半是氤氲在眼泪中,氤氲在潮湿的一颗心中,那才是情入骨髓的一种体味。 
期刊
在中国当代诗坛,“中间代诗群”是介于“第三代诗人”与“70后诗人”之间一股不可忽略的中坚力量。他们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诗歌起步于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中间代诗群并不代表一个具体的诗歌运动,而是指一代诗人的写作立场和诗风,代表诗人有安琪、臧棣、伊沙、叶匡政、陈先发、赵丽华、潘维、西渡、桑克等。中间代诗人具有鲜明的写作个性,自觉维护诗歌的独立写作与本真写作,反对诗歌派别之间的对立,对观念写作持否
期刊
风华正茂之时便平步青云,飞黄腾达之际却又过早地画上了休止符:李商隐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在后人的眼中,以“无题诗”著称的李商隐,无疑如他的诗作一般充满着神秘感。而要揭开李商隐神秘冰山的一角,恐怕只有那些能与之“心有灵犀”之人吧?  一生最爱李商隐  储晓琴  初次邂逅李商隐,是在小学。不知从哪里学到了那两句广为人知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但是,年幼、单纯、如白纸的我一直以为:这是歌
期刊
【导语】  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中,宿迁中学考生周响的记叙文《青春万岁》得了满分,他是怎么敢在高考中写记叙文的呢?他平时的作文写得又怎样呢?他的记叙文写作有什么秘诀呢?下面通过分析其作品及成功经验来探讨高考记叙文写作的几点意识。  【原文呈现】  青春万岁  周 响  搬家的时候,老爸每运完一箱衣服,就得在床沿上坐一下,一言不发地歇。老妈有远视了,细小的东西,她得拿远点,挤着眼看,小扣子,小绳头
期刊
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教科文卫体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座谈会时指出:《政府工作报告》要“接地气”。“接地气”是当下的一个流行词,该词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百姓真实生活情感”。  鲁迅的《一件小事》、杨绛的《老王》、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等一系列名篇之所以百读不厌,历久弥香,就是因为他们接上了地气,把笔触伸向了社会底层的百姓,品尝到了他们
期刊
孤独的童年 苦涩的回忆  ——流星子《童年》赏析  童 年  流星子  我的童年是一粒酸葡萄  父亲上山去  留下孤独的我 于是  我爬到树上望  望瘦一个春天  父亲怎么不回来  我求助山 山不语  我求助树 树低头  我哭着从树上跌下来  遍身是海水  我对着荒山叫喊  没有父亲的日子我咽不下去呀  风多情地把我搂在怀里  摇曳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是一粒酸葡萄  流星子,原名庄文永,福建惠安
期刊
苏格拉底说:“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些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其实,人生就是与时间赛跑,谁跑赢了时间,谁就是一位成功者,人生灿烂,事业辉煌。然而,时间一闪而过,它比闪电跑得还要快。有些人跑了一阵,眼看跑不上去了,干脆停了下来,结果被时间淘汰掉了;有些人紧追时间,不舍昼夜,总是在生活的道路上奔跑不已,最终获得了时间的奖赏。诗人黄礼孩深谙此道,他用诗歌《谁跑
期刊
小标题作文是一种较常见的写法,即围绕话题把一篇文章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再给它们加上一个简洁、恰当的小标题。这种方法不仅能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而且有勾连文意、提示内容的作用。在考场作文中有许多考生成功地使用这种方法,获得了评卷老师的青睐,从而使自己的文章脱颖而出,取得高分甚至满分。  某种意义上说,小标题往往是一篇文章中最精练最概括的文句,在考场中,我们的考生如能拟出三至四个别具一格的小
期刊
近年福建省高考考场作文规定的文体主要两种——议论文或记叙文。从历年的高考作文看,偏重写议论文的多,侧重写记叙文的少。而每年的高考优秀作文大多数又都是议论文,记叙文很难脱颖而出。为什么记叙文很难获得高分呢?原因很多,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考生没能抓住高分记叙文写作的关键,而痛失了与高分议论文比肩的机会。  如果考生能够抓住高分记叙文写作的三个关键词:题目、故事、主旨,阅卷老师就会对你的作文刮目相看。
期刊
斗转星移,岁月不居。古往今来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无数大师。  所谓“大师”,指的是“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是的,他们多为民族的脊梁,其优秀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留给我们的无法企及的高雅、文采和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度,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不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谈读,读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