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本” 追求“诗意”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cen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言文教学,担负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学生高尚情操、为学生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的重任。但由于文言文所用之言、所述之事、所陈之情距离学生的生活有点遥远,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其兴趣不高、兴味不浓。文言文教学可谓任重而道远。以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教学实例为例,浅说如何通过活化教学流程、灵活处理课文等途径,创新文言文教学细节设计,改变文言文教学“苦累差慢”的现状。
  [关键词]
   以生为本;设计创新;文言文教学
  余映潮老师在《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一书中说:“研究高效的阅读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的效率,应该非常注意在教学细节的设计上做文章。”“所谓诗意,可以理解为教学过程比较生动美好,比较有文气和比较雅致。”窃以为,在初中文言文(指用“文言”这种古代书面语写成的文章和诗词)教学中,立足“以学为本”“以生为本”,在教学细节的设计上大胆创新,策划富有诗意的教学情境,对改变文言文教学“苦累差慢”的现状是很有裨益的。下面笔者结合一些教学实例,具体谈一谈在这方面的几点探索。
  一、打乱常规次序,活化教学流程
  当下的文言文教学,基本遵循“导入—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归纳主旨—赏析写法—指导背诵—布置作业”这一教学流程。每篇课文都按这一流程教学,显然是枯燥乏味的,难以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不循常规、灵活安排教学流程。如:开课直奔同学们感兴趣的、重要的和能生成新知识的地方,而把作者简介放到最后或需要的节点上;把疏通文意布置成预习(现行教材注释详尽,同学们适当参考些资料完全可以完成),课上以检查促落实;学课文时可先让同学自讲(内容不作限制,是自己的理解就行),老师顺着同学讲的予以补充、深化,等等。例如,笔者教杜甫的《春望》时,一上课就对同学们说:“唐代诗人杜甫我想同学们都听说过,好多同学也知道他被后人尊称为?”立马有学生回答:“诗圣!”笔者接着说:“这个评价可是非常高的,自古以来能获此尊称者唯他一人。这可不是靠广告打出来的!(生笑)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代表作之一《春望》来看一下他‘圣’在哪里。请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这首诗,可以多读几遍,思考:你从这首诗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注意要有依据,即你是从哪句诗或者哪个词上看出来的。”同学们读完诗后,七嘴八舌地开说了:有说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看到了一位忧愁的诗人;有说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两句中的“白头”看到了一位苍老的诗人,“搔”看到了一位焦急的诗人;有说从“家书抵万金”看到了一位牵挂着亲人的诗人;有说从这首诗他看到了一位爱国的诗人。同学们的这些感知无疑是正确的,但他们只知“然”却不甚知“所以然”,即到了所谓的“愤”时。这时,笔者才给他们补充杜甫写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来“启”他们。李白的《行路难》也可用这种方法:读完诗后,讲前两句,让同学们认识到这顿宴席很“高档”。再讲三、四句,同学们发现这么好的酒席李白竟然不吃也不喝了。问题来了:他为什么要“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这时好多同学会直抒己见,老師再根据同学的回答边补充背景边引导他们学习后面的诗句,显然比一开课就介绍背景、逐句讲解更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一上课我先让同学们背诵杜甫的《望岳》(刚学完),重点强调了“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然后告诉他们接下来要学的《登飞来峰》中有两句诗和“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话音刚落,许多同学已开读了,并很快找出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然后引领同学们稍作探究,《登飞来峰》一诗的重难点就突破了。学习杜牧的《赤壁》,一上课,笔者就说:“下面我给同学们读一首诗,同学们听完后谈一下,你从这首诗中的哪句想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都争着发言。这样既学好了这首诗,又激发了同学们读书的积极性——因为听别人发言,发现自己知道的太少,受到刺激了。
  二、找准“肯綮”切入,从容尺水兴波
  王荣生教授在《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说:“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的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这句话告诉我们: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就是引导同学们理解它的“肯綮”。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找准这个“肯綮”,就能纲举目张、尺水兴波。如教学《桃花源记》时,可引导同学们探究“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的“具言所闻”(渔人说了什么)和“皆叹惋”(他们叹惋什么)这个关键点。事实上,同学们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是需要查找一些资料的。那就留成课外作业,让他们自己去查找资料解决。第二节课交流汇总,老师再顺势引导点拨,作者所言之“志”同学们自然理解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也一样,抓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的“闲人”这一关键点,引导同学们探究作者为何自称“闲人”。(这也需要他们查找资料)这个问题解决了,这篇课文的“志”也就浮出水面了。而理解文言文中作者“所言志所载道”恰是学习文言文的实质,也是到达学习文言文的落点——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反思的“肯綮”。可见,找准切点,既能引领同学们高效理解课文,又能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还培养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谓一石三鸟。
  三、灵活处理课文,精准呈现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启示我们对教材中的课文可以“创造性”的处理。余映潮老师在教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就把课文按记叙、描写、抒情分为三段,按起、承、转、合分为四段来阅读。这样一变体,文章的章法之美一目了然。像《爱莲说》,解题后可让同学们找出交代了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的句子先学习,理解后再让同学们读剩下的句子,并思考作者仅仅是喜爱莲花吗,然后再回到刚开始学了的句子探究莲花品行与君子品德的对应关系。像《〈论语〉十二章》,读完课文可直接让同学们凭直觉找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的句子。尽管有困难,但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找出来,然后按这三块有重点的学习。像《桃花源记》,可由预习提示中成语世外桃源的意思指理想中的美好社会入手,让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句子说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好在哪里。这自然比按顺序学习课文更能调动同学们的主动性。像《醉翁亭记》,学完后同学们能感受到课文中的21个“也”字让课文音韵和谐,读起来流畅自然。但对“也”的理解,这显然不够。如果把《小石潭记》有句号的地方加上“也”,或者把《醉翁亭记》中句末的“也”去掉,让同学们读,他们就会发现改动后与作者的心情(一沉重忧伤一悠闲旷达)是不相符的。这自然比由老师“强灌”或分析得出,更能增强同学们对文言虚词表情达意的功能的认识、对文言之美的体会。   四、创新导入方式,优雅“入情”“激趣”
  教育家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入就是一节课的开端、“课的第一锤”。好的导入能点燃同学们智慧和情感的火花、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创造美好的教学情境。对文言文教学来说,导入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学习文言文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记背,文言文讲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有点遥远,等等,都使学生对文言文兴趣不高。如果老师能创新导入方式,把课堂导入“做得自然一点、得体一点,力求在很短的时间内,优美、从容、有情味地导入课文。”那么,学生就会被“吸引”、被“点燃”、被“激发”,就能饶有兴致的“在课开始的第一秒钟就学习语文”。韩军老师教杜甫的《登高》是以讲电影故事的形式导入的;我们教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也可以把黄金台的典故、作者的人生遭际和诗串成一个电影故事导入,故事绘声绘色地讲完,诗也就理解得差不多了。《与朱元思书》的导入,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富春江景色的视频,让同学们试写一段描写所看到的景色的文字,然后让他们读课文,比一比自己和吴均谁写得好,进而领会骈文之美。《记承天寺夜游》可引用梁衡评价此文的资料导入,以吊起同学们的胃口。《爱莲说》可在解题的基础上,让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交代作者“爱莲”的原因的句子、《桃花源记》可由文前预习中对世外桃源的解释——理想中的美好社会入手,让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能反映桃花源“美好”的句子导入并切入。这样或故事、或背景、或图画、或视频、或引入资料、或直击重点导入课文,方式新颖合特点,兴味盎然有奇效。
  五、细化朗读指导,读出“趣”“韵”“情”“味”
  韩军老师说:“扯开嗓子,忘我吟诵,摇头晃脑,或婉转,或铿锵,即美读吟诵。千百年教学语文从未离开过此,包括背诵。这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可惜,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朗读吟诵,甚至认为它太费力费时而弃之不用。事实上,我们应该把朗读吟诵作为教学语文的首选方法。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面不偏。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教学文言文尤应重视朗读吟诵,只有通过读,才能“因声求气”,才能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古诗文“韵”“情”“味”之美,才能激发同学们的学古之趣。不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细化朗读指导,灵活采用多种读法,让同学们知道去做什么,怎么去做。切不可只是让读,而无具体指导。余映潮老师在教学《狼》时,就让同学们在“方欲行,转视积薪后”后面加了一个“啊”字,这一加,“趣”“味”皆出。笔者在教学《马说》时,就指导同学们通过文中的“不”和“也”读出或同情、或气愤、或悲叹的语气,进而体会作者之“情志”。指导同学们朗读吟诵的方法很多,比如:通过正确的节奏划分、停顿处理读出韵;通过关键字的重读、拖、扬读出情;通过男女生轮读、分合结合读,重点句子重复读,配乐读读出味等。采用哪种方法,需要我们根据具体课文“量体裁衣”,但教师的朗读指导一定要细、实、活。
  六、编演“煽情”“微剧”,巧妙化解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编演课本剧就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叙事类文言文的教学中,编演课本剧不仅能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分工合作、学会模仿创造,而且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古文”“古人”之美,进而激发、增强他们的学“古”之趣。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单纯地让学生读、记文言文,也许他们兴趣不大;但让他们把文言文改成微型剧并表演出来,对好动的初中生来说,应是件有趣的事。而“改剧”需要精研课文,“改剧”的过程就是读熟、读懂课文的过程,也是加深情感感悟的过程。这尽管不比听老师逐字讲解、逐句分析省力,但学生愿意去做,因为他们感兴趣。曾听一位老师上白居易的《卖炭翁》,他在课上就让几位同学表演宮使强夺老翁的炭的场景,扮演老翁的那个同学还创造性地加上了老翁在大雪夜被冻死的结局(这个想象是合理的),这时“观众”无不眼噙泪花,教学难点被巧妙化解。我上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就让同学们分两块排演课本剧——杜甫生活之苦和杜甫心胸之博,两相对比,主旨不言自明,难点不攻自破。这显然比老师讲、学生记或者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更有趣、也更有效。不过,课本剧一定要微型,要为学课文“演剧”,而不能喧宾夺主。同时,要尽可能排演“文言剧”。
  七、引进课外资料,增加“厚度”“活力”
  同学们怕学文言文,有一个原因是文言文所用之“言”、所述之“事”、所载之“道”距離他们的生活过于遥远,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即使有兴趣,也常常望“言”兴叹、畏“文”却步。教学文言文,引入一些课外资源,一者能激趣;二者能克服同学们的畏难情绪;三者能开拓同学们的视野,丰富同学们的传统文化积淀,增加课堂厚度;四者能让同学们对古人产生敬佩之心;五者能激发同学们主动探究的活力,好处颇多。笔者在教学《孙权劝学》时,课前先让同学们自读《三国演义》中的“吕子明白衣渡江”到“关云长败走麦城”几回,上课时即由此导入,并在学“与蒙论议”一节时,补充了关羽以“虎女焉能嫁犬子”拒绝与孙权联姻和吕蒙为鲁肃筹划“御羽五策”两段史料。这样就使同学们对吕蒙“才略”的长进有了具体的认识,进而使他们感悟到读书的意义。在教学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时,给同学们插播了《经典咏流传》中梁越群老师和他的学生演唱袁枚的《苔》的视频。这既让同学们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方法,又对同学们进行了“三观”教育,还拉近了文言与生活的距离。教学《岳阳楼记》,可考虑用范仲淹在西北边境的传闻——“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导入,用范仲淹凄惨的童年生活结课。教学《周亚夫军细柳》可在课上给同学们讲讲“七王之乱”及其平定经过以及周亚夫的最终结局,以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周亚夫的性格并得到做人的启示。但引用资料一定要精当、适量。
  八、适当来点幽默,轻松“破闷”“克难”
  戴建业教授成为“网红教授”,主要就是他讲“文言”幽默通俗。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也要学会用幽默来化解“文言”的凝重、沉闷、较难理解。例如,笔者在教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时,就猛然感叹道:“陶渊明聋了!”同学们很吃惊,我又说:“没聋,怎么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呢?确定聋了!”有同学立马起来反驳我。于是,群生兴奋。我在教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时,我对同学们说:“张岱这人有病!”同学们同样很惊讶,我解释说:“没病,大雪天的半夜里去游什么湖?是你,你会吗?”于是,大家开始讨论。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是“有病”,不过是古代文人的“通病”和他个人的“心病”。显然,这比直接分析更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让文言课堂不再沉闷。
  此外,老师可作背诵示范(要背得超快、绝对准确),以激起同学们比一比的豪情,来破解背诵这一难题;可学用结合,让同学们学写古诗古文,以写激趣,等等。总之,我们要大胆创新,走出文言文教学目前的困境,实现文言文教学以生为本,富有“诗意”的追求。
  [参 考 文 献]
  [1]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3).
  [2]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2).
  [3]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语感培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语感不是学生天生就有的,需要经过他们长期语言阅读、分析和运用才能形成。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品词析句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    一、在语境中品词析句——明“意”外之“义”    汉语言具有概括性、多义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词句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将词句联系上下文,置于特定的语言环境
[摘 要]  课外主题阅读是常规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对深化课堂阅读内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开展课外主题阅读需要精心确立阅读主题,丰富主题交流形式,强化主题阅读指导。  [关键词]  主题阅读;课外阅读;有效形式  课外主题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之外,围绕一个主题,搜集较多的阅读材料,进行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阅读。它是常规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主题阅读时间具有阶段性,阅读内
语言学家克鲁姆强调:“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使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缺少濡染的外部环境,课堂成为学生使用英语的主阵地。因此,在日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单纯地讲解词汇、语法知识,更应巧妙地创设各种语言情境,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载体,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从而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笔者试以牛津英语9BUnit 2 “Robo
一、教学分析  本课的探究对象是物体的运动方式,通过对运动方式的探究来培养学生概括和分类的能力,体验分类的多样性;在探究水平上从引导性探究逐步过渡到指导性探究;通过研究让学生了解各种运动方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复杂的运动可能包含多种简单运动。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为以后进行具体运动的定量探究埋下伏笔。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物体的各种运动方式培养学生概括和分类能力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的话强调:人不论做什么,学诗都是很有必要的。可见学习诗歌,不仅能带给我们知识,还能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部分中学生学古诗词兴趣不是很高,一方面在于学生的思想观念;一方面在于老师的引导是否有效。要扭转学生的"古诗文过时"观,关键在于培养学习兴趣。面对新课标的要求,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本学期在进行校本课
[摘 要]现代数学教学,往往存在学生的现实起点与逻辑起点的不一致的情形,我们教师为了不打乱教学流程,往往回避了这种想法,或者匆忙应对,一语带过。基于学情的教学,笔者认为这样处置十分不当,我们更应该活动教材、用活教材,不走平常路,让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下文是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基于学情,组织不同寻常的教学,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建模;活用教材;数形结
[摘 要]  高中信息技术课旨在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合格公民。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地总结反思。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要注重学生综合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宽松、主动、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关键词]  高效;自主学习;反思  “高效课堂”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
[摘 要] 论述文写作是近几年高考作文考查的主要趋势,中学作文教学中,也越来越重视论述文写作。而从目前学生的论述文写作现状看,仍存在许多论述不足的问题。从高考作文题材料本身出发,研究其材料的类型,从而确定论述文的写作方向。在确定好写作方向之后,针对方向,提出如何做好论述推论的策略。  [关键词] 论述文;高考作文;命题材料;立论方向;推论策略  论述文写作是近几年高考作文考查的主要趋势。检索近几年
[摘 要]  语文教学从原来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感悟体验课文情感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转向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生语文实践为主要目标,后者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当下教学的首要任务。实现这种转变要从文本和文体切入:从文本出发,发掘文体的教学资源;从文体出发,彰显文本的表达特色。  [关键词]  文体;文本;发掘;激活  长期以来,语文课程一直坚持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感悟体验课文情感作为教学的主
摘 要: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已经启动,淄博市将依托优势产业,全面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本文从新旧动能转换的深刻含义入手,对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及新旧动能转换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和培养要求等方面做了分析,阐明了高技能人才对新旧动能转换的影响。  关键词:新旧动能转换 人才新政 高技能人才  2018年2月,山东省召开了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