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体参与型”数学课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巧借有效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巧设情境,营造参与氛围,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良好的学习情境,往往有助于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愿望,依托教材内容,悉心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悦、民主和谐、开放自由的参与氛围,驱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探究热情,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促使学生以求知的渴望、最佳的状态、饱满的激情以及充分的自信自觉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比如,在进行“概率问题”教学时,教师事先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两枚硬币,课堂上以游戏导入新课。首先说明游戏规则:每位同学都抛出两枚硬币,如果两枚硬币都是同一面,那么学生胜出,如果两枚硬币一个正面,一个反面,那么教师胜出。然后进行游戏,学生开始抛硬币,都是同一面的学生举手,笔者记录学生抛硬币的正反情况,结果举手的学生刚好有一半,师生平局,许多学生感到不可思议。接着笔者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顺势引出课题: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新课学习,探究概率问题的神奇奥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求知欲旺盛,极大地点燃了学生新课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积极探索,引领自主建构,加深学生主体参与深度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明确指出,知识的获取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探究时间,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大胆质疑问难、积极探索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合作交流,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自主建构知识,从而加深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充分發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思维潜能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以“镶嵌平面图案的制作”为例。
笔者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实践动手操作中学会认识美、欣赏美。首先,指导学生准备工具:硬纸板、水彩笔、三角尺、圆规、剪刀等,然后提出问题:任意一种全等三角形能否镶嵌出平面图案?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发现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形成周角的关系,可以使任意一种全等三角形镶嵌出平面图案。接着追问学生:若是任意一种全等的四边形呢,还能镶嵌出平面图案吗?若等边三角形与正方形的边长相等,用等边三角形与正方形的组合是否能镶嵌出平面图案来?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实践,很快验证出任意一种全等的四边形也能镶嵌出平面图案。对于用等边三角形与正方形的组合是否能镶嵌出平面图案,学生的答案也是肯定的。以下是某个学生的解答:设一个顶点的周围有x个等边三角形的角,y个正方形的角,则这些角的和应满足如下方程:x·60° y·90°=360°,由此可以求出方程的正整数解为x=3,y=2,即能镶嵌出平面图案。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探究,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化了知识理解,又活跃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总结反思,开展多元评价,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效果
反思是学生成长的阶梯,更是促进学生学习思维和能力提升的试金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重新审视和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自己在数学学习方面的不足,从而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查漏补缺,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专门准备一个“总结本”,在一堂课的最后环节抽出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总结反思和自我剖析,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学习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后,在最后的小结环节,笔者并没有直接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而是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中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自主反思、归纳整理,提炼数学规律,掌握三角形全等的知识和方法。
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然而传统的教学评价主体和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开展多元评价,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巧妙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学习态度、合作能力、思维方式、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参与效果。
结语
总之,“主体参与型”数学课堂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能动性,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紧扣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巧设情境,营造参与氛围,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良好的学习情境,往往有助于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愿望,依托教材内容,悉心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悦、民主和谐、开放自由的参与氛围,驱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探究热情,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促使学生以求知的渴望、最佳的状态、饱满的激情以及充分的自信自觉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比如,在进行“概率问题”教学时,教师事先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两枚硬币,课堂上以游戏导入新课。首先说明游戏规则:每位同学都抛出两枚硬币,如果两枚硬币都是同一面,那么学生胜出,如果两枚硬币一个正面,一个反面,那么教师胜出。然后进行游戏,学生开始抛硬币,都是同一面的学生举手,笔者记录学生抛硬币的正反情况,结果举手的学生刚好有一半,师生平局,许多学生感到不可思议。接着笔者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顺势引出课题: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新课学习,探究概率问题的神奇奥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求知欲旺盛,极大地点燃了学生新课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积极探索,引领自主建构,加深学生主体参与深度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明确指出,知识的获取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探究时间,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大胆质疑问难、积极探索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合作交流,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自主建构知识,从而加深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充分發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思维潜能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以“镶嵌平面图案的制作”为例。
笔者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实践动手操作中学会认识美、欣赏美。首先,指导学生准备工具:硬纸板、水彩笔、三角尺、圆规、剪刀等,然后提出问题:任意一种全等三角形能否镶嵌出平面图案?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发现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形成周角的关系,可以使任意一种全等三角形镶嵌出平面图案。接着追问学生:若是任意一种全等的四边形呢,还能镶嵌出平面图案吗?若等边三角形与正方形的边长相等,用等边三角形与正方形的组合是否能镶嵌出平面图案来?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实践,很快验证出任意一种全等的四边形也能镶嵌出平面图案。对于用等边三角形与正方形的组合是否能镶嵌出平面图案,学生的答案也是肯定的。以下是某个学生的解答:设一个顶点的周围有x个等边三角形的角,y个正方形的角,则这些角的和应满足如下方程:x·60° y·90°=360°,由此可以求出方程的正整数解为x=3,y=2,即能镶嵌出平面图案。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探究,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化了知识理解,又活跃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总结反思,开展多元评价,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效果
反思是学生成长的阶梯,更是促进学生学习思维和能力提升的试金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重新审视和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自己在数学学习方面的不足,从而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查漏补缺,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专门准备一个“总结本”,在一堂课的最后环节抽出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总结反思和自我剖析,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学习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后,在最后的小结环节,笔者并没有直接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而是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中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自主反思、归纳整理,提炼数学规律,掌握三角形全等的知识和方法。
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然而传统的教学评价主体和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开展多元评价,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巧妙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学习态度、合作能力、思维方式、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参与效果。
结语
总之,“主体参与型”数学课堂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能动性,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紧扣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升数学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