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庸》之“诚”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v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庸》是儒家学说的精髓。《中庸》所讲的天道、人道、致中和、三达德、五达道、九经以及成己、成人、成物等等,都离不开一个“诚”字。这个“诚”字,重要到了“不诚无物”的地步。可以说“诚”是《中庸》的核心。
  【关键词】:《中庸》;诚;儒家学说
  《中庸》是儒家学说的精髓。《中庸》所讲的天道、人道、致中和、三达德、五达道、九经以及成己、成人、成物等等,都离不开一个“诚”字。这个“诚”字,重要到了“不诚无物”的地步。可以说“诚”是《中庸》的核心。
  一、解“诚”——“天道”与“人道”的合一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是上天的法则,可谓“天道”;做真诚的人,是做人的法则,可谓“人道”。《中庸》开篇即立下基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上天最纯真的东西表现在人的本性上,这一点即让“天”与“人”有了深深的勾连。诚是上天的法则,遵循天命观,诚与人的联结自然表现在人的本性之上——所谓人性本“诚”。通过前后呼应,诚,自然而然地架起了“天道”与“人道”之间的桥梁。
  “天道”之诚,在于天之自然运转而真诚,所有的雨露,所有的阴晴均有着它不可逆转的运行轨迹,春夏秋冬总是不迟不早地如期而至,即便是北半球六月飘雪,冬日大旱,那也是天不欺我们的表现,因为有怎样的自然和社会的合力就会产生怎样的自然后果。而诚更关乎“人道”,天道法则的大公无私、真实无妄是要说明人类作为受命于天道自然的对象,对于“性”也应当有着诚的认识。“人道”之诚,在于顺应本性。林语堂曾说:“顺乎本性,即人在天堂。”诚者,圣人也,可达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的境界。然而世上毕竟普通人多。中庸这门实践哲学最终是要让全体人共同达到一个中和的境界,基于普通人的广泛性,其对“人道”之诚做了具体的实践路径解析: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个阶段缺一不可,目标即为“择善而固执”,通过对万事万物的了解、广泛的提问、深入探求、缜密思考最后脚踏实地,可以说诚在“天道”与“人道”合一中讲求的即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二、探“诚”——“体”与“用”的合一
  “体”是一种根本的普遍存在,但这种存在并不能直接实现自己,须通过相对的现实存在实现。而“用”正是这种现实存在,即本体的功能、作用。
  《中庸》提出:“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所谓“不贰”即始终如一,这是诚的特点;而“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说明诚是上天的法则、做人的准则;“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更凸显出诚是万物的本质,万物是诚的流行发现。“诚”之本体意味可见一斑。
  而诚作为本体,蕴含着一种强大的内生力。这种力量首先表现在“传递”上。“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大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真诚之人通过天性的发挥最终与天地同齐,这是一种传递的力量,而传递的源头则是“诚”。与天地同齐是否有夸张嫌疑我们暂且不论,但有一点毫无疑问——要想构造和谐的与自己、他人、社会乃至自然的关系,无诚而不能。其次,诚的力量在于“前知”。“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帧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最真诚的境界能够预见未来。我们不相信这世上有先知却不能否认有些事确有其先兆与规律,如果没有诚,那么这种征兆往往会被隐藏,于是我们不能准确的分析预测;而让人和事物能真实地表现出所发生的特征和行为,我相信人是有能力遵循脉络进行预见性地探知的。
  对诚“体”与“用”的探讨是理解其核心地位与重要性,而这样的理解更是为人进行更深入践行提供前提性的相信。
  三、行“诚”——“成己”与“成物”的合一
  《中庸》作为儒家经典必定带有儒家培养“内圣外王”君子的色彩。关于“成己”、“成人”、“成物”,践行诚的目标与儒家方向是一致的。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在实践性方面,诚要求人首先“修身”,“修身,则道立。”只有完善了自身,天性才能被感知和顺应;而独善其身不是诚的最终目标,“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在这个布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联结的社群社会中,君子应当认识到成就万物的责任与担当。
  “故至诚无息。”诚是没有止息的,贯穿于天地万物之中。而践行“诚”,同样是无止境的。孔子发出“中庸不可能也”的感慨在于时刻坚持中和的艰难,“至诚无息”为中庸的实践性要求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只有当“诚”化为人的日常如空气、阳光、水分那样的时候,诚才能让人充分感受到本性的光辉,而这光辉恰恰能使得人照亮自己的生活并完善与周遭一切的关系。
其他文献
Abstract:Indoor and outdoor space connection, rest with the division of office space,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artificial environment of cohesion, all need our grey space design, grey space design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均收入的增加,中国已经成为汽车产量最多、汽车消费最多的国家,赋予旗下汽车一个独具匠心的中文名来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审美成为各大国际汽车企业的当务之急。本文在广泛收集真实材料的前提下,从语言的修辞运用角度对国内汽车市场中的汽车名称进行研究。  【关键词】:汽车名称;语言特点;修辞手法  随着中国的汽车市场在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如何发挥自
期刊
【摘要】:民俗节庆是文化的瑰宝,需要发展,更需要创新。本文从浙西南的一个小县城开展民俗活动的角度出发,概述了“乡乡一台戏”的品牌创新,并对“十二道乡味”的发展做了研究。  【关键词】:民俗节庆活动;松阳   松阳始建于东汉建安四年(199年),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地处浙南山区,因地处长松山之南,故名松阳。这里四面环山, 中部盆地以其开阔平坦被称为“松古平原”。历史上松阳人文鼎盛,人才辈出,
期刊
【摘要】:翻译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活动,其重大作用有目共睹;但是,译者的地位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总体上看,国内外对译者地位还缺少深入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木文试图在梳理中西方翻译发展历史中,討论译者的地位问题,寻找译者地位变迁的轨迹。  【关键词】:翻译;译者地位;历史变迁  一、中国翻译史中译者地位变迁历程  (一)古代翻译时期  中国的翻译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的历史时期,译者的身份和作用也各不
期刊
【摘要】: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社会、文化交往利益扩大,社会对公民的文明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礼仪作为公民素质的最直接体现,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但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经济生活也显露出种种弊病: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企业诚信缺失,贪污腐败成风……这些问题不仅造成了普通群众的不满,更影响了我省得社会形象和地位。在这种时候,我们或可在儒家礼仪文化的体系中进行反思,如何提升人文素质,以创建更加和谐的社会。  【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升,加上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和休闲方式的转变,外出旅游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而乡村旅游作为都市人返璞归真、寻找心灵的旅游方式被大众受追捧,然而乡村旅游的盲目开发使得产品趋于同质,环境破坏等出现一系列问题,因而乡村旅游的特色化发展迫在眉睫,本文就藏区乡村旅游的特色化发展提出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藏区;乡村旅游;特色化  首先,要对
期刊
【摘要】:对于新时期文学来说,高晓声绝对是一个不能不说的存在,他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连推出了一系列极具分量的作品,更是塑造出了像“陈奂生”、“李顺大”这样一批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本文试图从人物心理、人物命运、人物环境、人物语言等方面来解析高晓声小说人物塑造的基本特征,以期更好地把握其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人物心理;人物命运;人物环境;人物语言  前言  在
期刊
【摘要】: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一种以翻译目的为核心,同时兼顾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和译文读者多边关系的理论。它使翻译跳出“对等”,从翻译目的考虑翻译活动,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将翻译研究纳入跨文化交际研究。此理论在面对词义空缺现象给翻译实践带来的难题时,往往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以《兄弟》高立希译本为例,简析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词义空缺现象翻译中的应用。并指出,灵活使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才是
期刊
【摘要】:新绛县古称绛州,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晋南盆地腹地,属运城市辖区,汾水东西穿境而过,是古时水旱码头,交通枢纽,至汉建州设府一千九百多年,现属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这古老的土地上,孕育了繁花似锦的民间艺术之花,刺绣便是耀眼醒目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绛州;刺绣;保护  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彩线(丝、绒、线),将设计好的图案在纺织品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图案或文字的一种传统手工技术。古
期刊
【摘要】:族谱作为一个家族物化的历史记忆,随着家族成员世代的更替而被不断续修整理。一个家族,不论其族谱形式如何变化,其编修的内容却始终承袭着原有的规则与方法,通过族谱的内容我们可以窥见多方面关于家庭组织的民俗文化。本文将以福建白鹤林氏2012年重修的族谱文本为例,浅析该族谱里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探究新时代背景下族谱对于世人的意义。  【关键词】:族谱;民俗文化;福建;林氏  引言  白鹤村现位于福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