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己卯兔年过去,庚辰龙年来临。
龙与武术有着不解之缘。福建省七大拳种之首——就称之为龙拳(俗称龙尊)。龙拳又叫“太子游宫门”,早在二百多年前,就以勇猛凶犷、灵活多变而威震天下。
龙拳起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相传清朝初期,少林高僧飞钹禅师幻想黄龙滚水之势演练而成。经飞钹禅师不断充实、改进,逐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拳法体系,后传于黄衣真人和铁杖和尚。铁杖和尚传铁柄、铁珠、铁鞋和尚(俗称少林四武僧)。据传,龙桩拳(龙拳)出手之际,先竖四,就是怀念四师祖,后来的抱拳请礼就是由此而来。
据福州龙桩拳老拳师潘祥松讲龙桩拳传至民间是清朝雍正年间,由于官府围剿少林寺,寺内僧侣流离失所,身怀龙桩拳绝技的铁珠和尚进至福建,龙桩拳也随之传至福建。
关于这段历史,有这样一种传说,铁珠和尚到福建,本欲到永春县访李春(俗称安海,永春县武术总教师,所向无敌,有“江南第一腿”之称),但行至泉州,已身无分文,加之饥寒交迫,疾病染身。途中被一豪杰搭救,他见和尚两目有神,知其来历不凡,便将其接回家中,关怀备至。铁珠为报相助之情,乃以拳术授之。此人平生酷爱武术,而且疏财仗义,对铁珠和尚施礼甚勤。但铁珠和尚访李春心切,不愿多留。此豪杰便以金银相赠,但铁珠和尚拒不收。他只好在师父动身之日,做一篓烧饼,送于路上食用。当铁珠肚饥食烧饼之时,方知每块烧饼中都夹有银片。终被此人真挚的情义所感动,立即返回,将精湛的龙桩拳(龙拳)绝技尽传于他。然后又到永春,将龙桩拳(龙拳)尽授于李春,从此少林寺龙拳正法便流传于福建民间。
龙桩拳法流传于福建泉州、仙游、宁德、古田等地,主要是由吴申天仙翁和仙游县米山老师秘密传授。米山传彭德成,彭传朱金山,金山在古田县小洋乡传瑶先生,瑶传余来正。来正传余其贤。余其贤练龙桩拳法造诣极深,名扬南北。当时宁德府著名拳师黄勤茂,以开馆授徒为业,桃李满园,与人比武,均占上风。他慕余师之名,前往古田,以拳会友,交手之际,被余师轻易挫败,黄感惭愧,拜余为师。师徒来往甚密,余其贤便将龙桩拳法授之。黄勤茂回宁德后,闭馆辞徒,精练龙桩拳法,更将原有的武技融汇其中,编出了具有特色的拳法,称之为“少林寺龙拳对打一百零八法”。余其贤在古田又授徒多人,最出名的是崔达年。潘祥松老先生19岁从师崔达年学习龙桩拳法,后到宁德又幸遇师伯黄勤茂。当时黄已是古稀之年,见潘祥松聪颖过人,忠厚正直,便将龙桩拳法中“对打一百零八法”绝技授之。
龙拳法,犹如真龙得水,两肩如龟,胸内含,含深则水注。背弓如虾,能伸能屈,似龙行 ,呈绵软起伏之势。因此,吞吐浮沉,运气弹力,起伏滚浪乃龙桩拳法之要。此拳是由三子法、四午法、三关法、三斗法、四海法、三牛一燕子法、六虎法和城峰边栏、七锤八锏、三狮、四门、二十八宿、配打拳、七步缠身、遮脸、角锤战、铁桥、三十六马、龙鹤、十三太保等十三式套路及刀、枪、剑、棍等器械,再加之潘祥松老人独传的“龙拳对打一百零八法”组成的。龙桩拳要求:沉如水流而下,水紋旋转不泻;浮如山,似小浪泼起;吞如龙戏珠,又似猫儿戏鼠;吐如虎过山,又似虎出林。以气促劲,有移山倒海之势。起手寸寸软而有劲,脚动步步柔而有根。欲消诸拳、诸杖、诸刀、诸剑,用此一字分身之妙法,可保一身而无虑。
由于龙桩拳法诡毒难防,因而,从不轻易传授。民间练此拳者众,但深知拳法奥妙者却为数不多。
这里补插一段趣事:全国武术遗产挖掘整理成果展览会召开伊始,福建省古田县拳师张寿民成了新闻人物。《人民日报》、《北京晚报》、《体育报》、中央电视台、《中华武术》等新闻媒体纷至沓来,采访、录像忙个不停。还有四家外国使馆人员也来凑热闹,观看他的表演。
张寿民成为新闻人物,缘于他那套练功行头:头戴一尊重96斤的石帽(清朝一武进士所传,上有阴阳八卦图),牙衔一把重119斤的石锁(张年轻衔162斤),左右手各拿一副重70斤的哑铃(两手合之),两腿还各绑铁砂袋一只。这个行头使人们叹为观止。
张寿民自幼嗜技击,曾向其舅学北拳,不幸舅舅中年夭折,使之一度无所追随。后张寿民四方觅师,幸遇龙桩拳名师郑益水,拜为义父。从师凡六稔,不辞三伏三九,不舍酷暑严寒,闻鸡起舞,踏月而归,不敢间断。后义父寿高而终,死前七日,才将龙桩拳谱亲授于他,嘱其不可轻易传于世人。
他表演的龙桩拳风格独特,令观者赏心悦目。此拳刚猛强悍,看似拙、慢,实则一招一式皆藏凶险杀机。此拳逢虚则入、逢桥(手臂)必断,风格稳重,含而不露。龙桩拳谱有言:“自顾自己,后相他人。招招软而有劲,步步柔而生根。五气调元,百无一失。”
龙桩拳还讲究“以势夺人”。如演练“蛇形”时,脖颈粗红,目如闪电,使人以为有毒蛇巨莽悠然而至,咝咝吐信,立于当道,令人不禁毛发悚然。张寿民更是将此拳演练得出神入化,令人不禁赞赏不绝。
台湾省基隆市有一家青龙武术馆,馆长陈基官也是练龙桩拳的,闻张寿民之名已久,回乡探亲时,特意要“会会”他。有朋自远方来,张寿民以礼相待。只一席对龙桩拳的研究和探讨,陈基官便知自家所学甚浅,只能算是张寿民的学生辈,于是屏声敛气,洗耳恭听,并委婉道出自家有继续深造之打算。
张寿民见其诚恳,便悉心对他点拨了一番,此人回台湾后,自是静心苦练,技艺果然大有长进,此事在当地也被传为佳话。
无独有偶,在巴蜀大地也流传着龙拳——火龙拳。
流行于四川民间的火龙拳是峨嵋特有的拳种。有关火龙拳的源说不一。一说古时四川德阳一位民间武术家在峨嵋山上观看青猴格斗之后创编而成;一说清朝嘉靖年间黄林所授;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火龙拳出自丹道家一个宗派——太阳宗。相传太阳宗为明崇祯帝的长公主和明朝遗老顾亭林所组织,其最好的练功方法即为火龙功。据《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一书记载:“火龙功是一种养生保健的功夫,练好了可以把气炼成一团火球,像鸽蛋一般大小如珠走盘,在全身经络道路上,循经滚转,不住流走。”火龙名称之源恐怕出于此处。火龙拳就是在火龙功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火龙拳和其它峨嵋派拳术一样,强调动功和静功相结合,既吸收了道家的动力,又有佛家禅修炼气的基础。
火龙拳的架式以前虚后实的含机桩式为主。“含机”即等待时机之意。含机桩包括含机手和含机步。含机手是把两手内合到人体中线位置之后,变成袖底劲。左掌在下,右掌的袖底架在左腕上面,正对左掌虎口,两肘微曲、两掌正对胸前。含机步有虚实之分。右腿微蹲,足踏实地,腰脊笔直,全身重点集中在右腿上,是为“实”;右足踏向正前方,与左足相距一尺远,膝微屈,以左足尖点地,左足后踵虚悬,左腿放松,是为“虚”。
在技击上,火龙拳以拧腰转胯为主,以巧打人,借力使力,充分体现了矫健柔韧,以柔克刚的风格。诗曰:“逢中用提手,高来用破手,低来用弹手,伤人用剑手”。由于火龙拳善用三叉手,又有诗曰:“此名三叉手,英雄十万家。二郎真妙绝,无义不传他。若得有此手,任君走天涯。”
火龙拳的套路有火龙拳、四平拳、蹲桩三种,最大的区别在于步法不同。火龙拳的步法以关、盘、央、提为主,全套有一百六十多个动作;四平拳的步法有一气步、二冀步、四相步等,全套有五十多个主要动作;蹲桩的长三步较多,全套有三十多个主要动作。
百派本同流,四海为一家。我国武术派别分南北,素有南拳北腿之称。南派重拳,皆以短桥短手居多;北派重腿,均多长桥大马。
人们为了生存,与猛兽搏斗时,学飞禽走兽之形,逐渐演变而成为今天世人所称的龙、蛇、虎、豹、鹤、狮、象、马、猴、彪等十大象形拳。就龙而言,尚有龙形正宗拳。龙形正宗拳法口诀云:“五枚拳诀世罕流,吞胸凹肚臀要收。落膊沉睁神贯指,马步转移不滞留。追击横拳分左右,双手胸前护着头。龙形塌腰手似箭,眼若流星足如钻。若问如何打得正,谨记拳诀法理求。入门学技须口授,功夫不息法自收。”
龙形八卦推手为著名技击家万籁声办两广国术馆时,五虎将之一的傅振嵩所创。他是八卦大师董海川高足弟子贾岐山之徒,习八卦掌八年,练得一手上乘功夫,闻名于太行山一带。
龙形八卦推手,手眼身法步高度统一,行如游龙,掌如穿梭,连绵不断,一气呵成。
此外套路尚有龙门拳、双龙拳、鱼龙斗实、卧地龙、跳地龙。器械有青龙剑、龙形剑、龙凤双剑、子龙枪、盘龙棍、黄龙棍、降龙棍等。对练有青龙剑对练、盘龙棍对枪、降龙棍对枪等。
黑龙江省刘志清老人的龙行刀,演练起来龙飞凤舞,轻盈优美,是力的功底和美的旋律的巧妙结合,为武林一绝。除了龙行刀,刘老先生还精通龙行掌、龙行剑、龙行枪等龙行门拳械,不愧为“龙行之父”。
□
龙与武术有着不解之缘。福建省七大拳种之首——就称之为龙拳(俗称龙尊)。龙拳又叫“太子游宫门”,早在二百多年前,就以勇猛凶犷、灵活多变而威震天下。
龙拳起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相传清朝初期,少林高僧飞钹禅师幻想黄龙滚水之势演练而成。经飞钹禅师不断充实、改进,逐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拳法体系,后传于黄衣真人和铁杖和尚。铁杖和尚传铁柄、铁珠、铁鞋和尚(俗称少林四武僧)。据传,龙桩拳(龙拳)出手之际,先竖四,就是怀念四师祖,后来的抱拳请礼就是由此而来。
据福州龙桩拳老拳师潘祥松讲龙桩拳传至民间是清朝雍正年间,由于官府围剿少林寺,寺内僧侣流离失所,身怀龙桩拳绝技的铁珠和尚进至福建,龙桩拳也随之传至福建。
关于这段历史,有这样一种传说,铁珠和尚到福建,本欲到永春县访李春(俗称安海,永春县武术总教师,所向无敌,有“江南第一腿”之称),但行至泉州,已身无分文,加之饥寒交迫,疾病染身。途中被一豪杰搭救,他见和尚两目有神,知其来历不凡,便将其接回家中,关怀备至。铁珠为报相助之情,乃以拳术授之。此人平生酷爱武术,而且疏财仗义,对铁珠和尚施礼甚勤。但铁珠和尚访李春心切,不愿多留。此豪杰便以金银相赠,但铁珠和尚拒不收。他只好在师父动身之日,做一篓烧饼,送于路上食用。当铁珠肚饥食烧饼之时,方知每块烧饼中都夹有银片。终被此人真挚的情义所感动,立即返回,将精湛的龙桩拳(龙拳)绝技尽传于他。然后又到永春,将龙桩拳(龙拳)尽授于李春,从此少林寺龙拳正法便流传于福建民间。
龙桩拳法流传于福建泉州、仙游、宁德、古田等地,主要是由吴申天仙翁和仙游县米山老师秘密传授。米山传彭德成,彭传朱金山,金山在古田县小洋乡传瑶先生,瑶传余来正。来正传余其贤。余其贤练龙桩拳法造诣极深,名扬南北。当时宁德府著名拳师黄勤茂,以开馆授徒为业,桃李满园,与人比武,均占上风。他慕余师之名,前往古田,以拳会友,交手之际,被余师轻易挫败,黄感惭愧,拜余为师。师徒来往甚密,余其贤便将龙桩拳法授之。黄勤茂回宁德后,闭馆辞徒,精练龙桩拳法,更将原有的武技融汇其中,编出了具有特色的拳法,称之为“少林寺龙拳对打一百零八法”。余其贤在古田又授徒多人,最出名的是崔达年。潘祥松老先生19岁从师崔达年学习龙桩拳法,后到宁德又幸遇师伯黄勤茂。当时黄已是古稀之年,见潘祥松聪颖过人,忠厚正直,便将龙桩拳法中“对打一百零八法”绝技授之。
龙拳法,犹如真龙得水,两肩如龟,胸内含,含深则水注。背弓如虾,能伸能屈,似龙行 ,呈绵软起伏之势。因此,吞吐浮沉,运气弹力,起伏滚浪乃龙桩拳法之要。此拳是由三子法、四午法、三关法、三斗法、四海法、三牛一燕子法、六虎法和城峰边栏、七锤八锏、三狮、四门、二十八宿、配打拳、七步缠身、遮脸、角锤战、铁桥、三十六马、龙鹤、十三太保等十三式套路及刀、枪、剑、棍等器械,再加之潘祥松老人独传的“龙拳对打一百零八法”组成的。龙桩拳要求:沉如水流而下,水紋旋转不泻;浮如山,似小浪泼起;吞如龙戏珠,又似猫儿戏鼠;吐如虎过山,又似虎出林。以气促劲,有移山倒海之势。起手寸寸软而有劲,脚动步步柔而有根。欲消诸拳、诸杖、诸刀、诸剑,用此一字分身之妙法,可保一身而无虑。
由于龙桩拳法诡毒难防,因而,从不轻易传授。民间练此拳者众,但深知拳法奥妙者却为数不多。
这里补插一段趣事:全国武术遗产挖掘整理成果展览会召开伊始,福建省古田县拳师张寿民成了新闻人物。《人民日报》、《北京晚报》、《体育报》、中央电视台、《中华武术》等新闻媒体纷至沓来,采访、录像忙个不停。还有四家外国使馆人员也来凑热闹,观看他的表演。
张寿民成为新闻人物,缘于他那套练功行头:头戴一尊重96斤的石帽(清朝一武进士所传,上有阴阳八卦图),牙衔一把重119斤的石锁(张年轻衔162斤),左右手各拿一副重70斤的哑铃(两手合之),两腿还各绑铁砂袋一只。这个行头使人们叹为观止。
张寿民自幼嗜技击,曾向其舅学北拳,不幸舅舅中年夭折,使之一度无所追随。后张寿民四方觅师,幸遇龙桩拳名师郑益水,拜为义父。从师凡六稔,不辞三伏三九,不舍酷暑严寒,闻鸡起舞,踏月而归,不敢间断。后义父寿高而终,死前七日,才将龙桩拳谱亲授于他,嘱其不可轻易传于世人。
他表演的龙桩拳风格独特,令观者赏心悦目。此拳刚猛强悍,看似拙、慢,实则一招一式皆藏凶险杀机。此拳逢虚则入、逢桥(手臂)必断,风格稳重,含而不露。龙桩拳谱有言:“自顾自己,后相他人。招招软而有劲,步步柔而生根。五气调元,百无一失。”
龙桩拳还讲究“以势夺人”。如演练“蛇形”时,脖颈粗红,目如闪电,使人以为有毒蛇巨莽悠然而至,咝咝吐信,立于当道,令人不禁毛发悚然。张寿民更是将此拳演练得出神入化,令人不禁赞赏不绝。
台湾省基隆市有一家青龙武术馆,馆长陈基官也是练龙桩拳的,闻张寿民之名已久,回乡探亲时,特意要“会会”他。有朋自远方来,张寿民以礼相待。只一席对龙桩拳的研究和探讨,陈基官便知自家所学甚浅,只能算是张寿民的学生辈,于是屏声敛气,洗耳恭听,并委婉道出自家有继续深造之打算。
张寿民见其诚恳,便悉心对他点拨了一番,此人回台湾后,自是静心苦练,技艺果然大有长进,此事在当地也被传为佳话。
无独有偶,在巴蜀大地也流传着龙拳——火龙拳。
流行于四川民间的火龙拳是峨嵋特有的拳种。有关火龙拳的源说不一。一说古时四川德阳一位民间武术家在峨嵋山上观看青猴格斗之后创编而成;一说清朝嘉靖年间黄林所授;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火龙拳出自丹道家一个宗派——太阳宗。相传太阳宗为明崇祯帝的长公主和明朝遗老顾亭林所组织,其最好的练功方法即为火龙功。据《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一书记载:“火龙功是一种养生保健的功夫,练好了可以把气炼成一团火球,像鸽蛋一般大小如珠走盘,在全身经络道路上,循经滚转,不住流走。”火龙名称之源恐怕出于此处。火龙拳就是在火龙功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火龙拳和其它峨嵋派拳术一样,强调动功和静功相结合,既吸收了道家的动力,又有佛家禅修炼气的基础。
火龙拳的架式以前虚后实的含机桩式为主。“含机”即等待时机之意。含机桩包括含机手和含机步。含机手是把两手内合到人体中线位置之后,变成袖底劲。左掌在下,右掌的袖底架在左腕上面,正对左掌虎口,两肘微曲、两掌正对胸前。含机步有虚实之分。右腿微蹲,足踏实地,腰脊笔直,全身重点集中在右腿上,是为“实”;右足踏向正前方,与左足相距一尺远,膝微屈,以左足尖点地,左足后踵虚悬,左腿放松,是为“虚”。
在技击上,火龙拳以拧腰转胯为主,以巧打人,借力使力,充分体现了矫健柔韧,以柔克刚的风格。诗曰:“逢中用提手,高来用破手,低来用弹手,伤人用剑手”。由于火龙拳善用三叉手,又有诗曰:“此名三叉手,英雄十万家。二郎真妙绝,无义不传他。若得有此手,任君走天涯。”
火龙拳的套路有火龙拳、四平拳、蹲桩三种,最大的区别在于步法不同。火龙拳的步法以关、盘、央、提为主,全套有一百六十多个动作;四平拳的步法有一气步、二冀步、四相步等,全套有五十多个主要动作;蹲桩的长三步较多,全套有三十多个主要动作。
百派本同流,四海为一家。我国武术派别分南北,素有南拳北腿之称。南派重拳,皆以短桥短手居多;北派重腿,均多长桥大马。
人们为了生存,与猛兽搏斗时,学飞禽走兽之形,逐渐演变而成为今天世人所称的龙、蛇、虎、豹、鹤、狮、象、马、猴、彪等十大象形拳。就龙而言,尚有龙形正宗拳。龙形正宗拳法口诀云:“五枚拳诀世罕流,吞胸凹肚臀要收。落膊沉睁神贯指,马步转移不滞留。追击横拳分左右,双手胸前护着头。龙形塌腰手似箭,眼若流星足如钻。若问如何打得正,谨记拳诀法理求。入门学技须口授,功夫不息法自收。”
龙形八卦推手为著名技击家万籁声办两广国术馆时,五虎将之一的傅振嵩所创。他是八卦大师董海川高足弟子贾岐山之徒,习八卦掌八年,练得一手上乘功夫,闻名于太行山一带。
龙形八卦推手,手眼身法步高度统一,行如游龙,掌如穿梭,连绵不断,一气呵成。
此外套路尚有龙门拳、双龙拳、鱼龙斗实、卧地龙、跳地龙。器械有青龙剑、龙形剑、龙凤双剑、子龙枪、盘龙棍、黄龙棍、降龙棍等。对练有青龙剑对练、盘龙棍对枪、降龙棍对枪等。
黑龙江省刘志清老人的龙行刀,演练起来龙飞凤舞,轻盈优美,是力的功底和美的旋律的巧妙结合,为武林一绝。除了龙行刀,刘老先生还精通龙行掌、龙行剑、龙行枪等龙行门拳械,不愧为“龙行之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