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砂女》里的对照看其中的哲理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b88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砂女》是日本小说家安部公房的作品,小说中,作者描绘了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异化沙穴世界,主人公仁木順平为了逃离沙穴世界做出了许多努力,但当最后主人公可以离开的时候,他却决定留在这个地方。对于小说主人公的选择,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见解。有些学者肯定了这部小说的荒谬和超现实性,有些学者则从“沙”的角度来阐述,认为小说这样写是鼓励人们寻找自己的存在,也有些学者从“现代性”的观点阐述,认为这种设定是批判现代城市文明中人的异化和扭曲,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所在的社会。本文通过对小说《砂女》中的诸多明示比较,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其中的哲理。
  一、积极与消极
  这部小说描写了在沙滩沙丘上采集昆虫标本的中学教师仁木顺平,被沙丘村庄的人欺骗而进入沙穴中,失去了人生的自由的故事。在村里人的严密监视下,主人公陷入了恐惧、不安、痛苦的情绪,他愤怒地抗议,几次试图逃跑,但都失败了,不得不和砂女一起生活。七年过去了,主人公终于得到了期盼已久的自由,可以离开这个封闭而乏味的地方。但是,他却选择了在这个沙穴里开始新的生活。而在现实世界中,他自己的存在被法律上定义为“失踪”和“死亡”,失去了自己的法律上人的身份。
  小说中,主人公为摆脱沙穴的困境而绞尽脑汁,一开始他试图逃跑,装病绑架了一个女人,来威胁村民。之后,他用自制的绳子逃跑,不幸的是还是被村里的人带回了沙穴。为了追求外面的世界,即使多次失败,主人公也不气馁。后来,他又希望乌鸦能帮助他……面对同样的处境,砂女表现出的是一种麻木的、消极地接受现状的态度。不论是男主人公的积极反抗,还是砂女的被动消极接受,本质上都是为了生活,只是想要的生存状态不同:男主人公追求向往的是外界的生活,砂女所追求的是当前的生存。
  二、自由与不自由
  小说中,男主人公在经历过多次失败和挫折后,仍不放弃,一边和砂女一起生活,一边寻找各种各样的机会逃跑。最后,当砂女因宫外孕被送到小镇的医院时,男主人公看到了村民忘记收走的绳梯,这是唯一一条可以出去的通道。他顺着绳梯爬上去,逃出了这个封闭的环境。
  男主人公想要逃跑、不断追求自由、反抗命运的精神是积极的,但他追求的自由是否真的有意义,逃出这个沙穴是否真的意味着自由,这是小说中引导读者思考的。仁木顺平可能会回到城里,但他面对的城市未尝不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城市里的生活就像另一个“笼”一样。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从他失踪后大家对他不甚关心的态度可见其人际关系。在提到妻子时,小说中有这样的描述,“说到他和那家伙之间完全没有爱情,那就是谎言。不过,只有通过互相闹别扭,才能确认对方的关系,只是稍微变得阴暗而已”,说明主人公与妻子之间的关系也不甚和谐。这一切都表明现实生活并不是那么美好,并不意味着真正的自由。
  在小说最后,主人公选择回到沙穴中生活。主人公看起来像是放弃了挣扎、放弃了自由,但这在主人公看来这却是自由的。主人公脱离了原本现实生活的束缚,回到了自由的状态。在这种自由与不自由的选择中,主人公经历了自己的思考、挣扎、抗争,无论是在沙穴的世界,还是现实世界,只是空间的不同,自由与不自由的区别,是相对而言的。
  三、沙穴的内与外
  主人公对单调重复的教师的生活有种倦怠感,所以投身于自己的兴趣去采集昆虫标本。小说中说道:“如果有什么发现的话,你自己的名字也和昆虫的长拉丁学名一起,用花体的罗马字写在昆虫的大图鉴里吗?而且,也许可以半永久地保存。即使虫子的形状变了,长期留存在人的记忆中的话,就会展现出努力的效果。”男主人公不想再单调地生活,他去采集昆虫标本,却不幸掉进了沙穴。而在沙穴里,主人公为了生存下去,又必须单调地清理沙砾。他又为了改变这种单调的生活,而不断制订逃亡计划逃出这个沙穴。
  法国作家、哲学家加缪在自己的哲学随笔《西绪福斯神话》中,记载着类似的故事。古希腊神话中,宙斯惩罚西绪福斯,让他将巨石推到山顶,但当石头到达山顶时,它一定会滚到山脚下,工作又要重新开始。这和《砂女》里的男主人公的单调生活存在相似之处。在沙穴外,即使从梦中醒来,沉重的生活之石也会在山脚下等待,“起床、电车、四小时办公室、工厂工作、吃饭、电车、四个小时的工作、吃饭、睡觉,一二三四五六,总是以同样的节奏,大部分时间都很容易地沿着这条路走。”而在沙穴之内,主人公也是在重复着单调的生活,运沙、策划逃跑被抓。无论是运沙,还是重复地逃跑,看起来也是单调的。无论是沙穴内还是沙穴外,本质上都是单调的循环,只是,几点一线是沙穴外的生存规律,运沙则是沙穴内的生存规律。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为了生存,本质上都是一样单调的。
  四、绝望与希望
  小说中,男主人公刚开始掉进沙穴中时,求天不应,叫地不灵,但他还是恳切地祈求有人能够救他,“求你了,帮帮我,我保证任何事!求你了救救我吧。哎!求你了!”然而,回应他的只有砂女的冷漠与无情的沙穴,于是,“男人终于哭了起来。即使如此,一开始那是自制的呜咽,不久就变成了放肆的嚎啕大哭,男子虽然被那浅浅的崩落感所迷惑,但还是死心了”。终究还是没有人能够救他,他见到砂女之时,本以为会有希望,但是砂女在沙穴中被动消极,也不愿意帮他。
  小说中,当主人公用自制的绳子逃出来,却被村里的人追赶,又送到了沙穴之内时。他强烈地感到“理想、绝望、耻辱、体面被埋在沙子里,消失了”。即便如此,男主人公也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他梦想着天空中的乌鸦能够帮助自己,甚至将乌鸦命名为“希望”。男主人公在希望中重复绝望,在绝望中又重新拾起希望。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砂女》文本的梳理,分析了《砂女》中的许多明显的对比,不论是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对待相同境遇的不同态度,还是沙穴内外世界,自由与不自由,抑或是男主人公一直在希望与绝望的边缘挣扎等,其本质上都有共通之处,有的看似对立,相互之间却可以进行转化,如沙穴内外的世界、自由与不自由,这也是小说引发读者深刻思考的内容,体现了一定的哲理性。
  (大连大学)
  作者简介:吴微(1994-),女,安徽黄山人,硕士,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其他文献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清晨我放飞一群白鸽……”2019年10月1日北京国庆大阅兵,成为亿万人瞩目的节日盛典,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早早做好准备,不到10点便打开了手机,观看现场直播,从开始到结束,将近3个小时,我始终被激动、兴奋、感动包围着,对我来说是一场振奋人心的精神洗礼,我为我的祖国骄傲、自豪。  庄严的国歌响起,此刻,所有中国人的心在一起跳动,隆隆的礼炮声,响彻云霄,述说着中华人民
期刊
西方的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放下一粒种子,收获一棵大树。”然而面对残酷的现实环境,并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长成大树。伴随着时间的沙漏不断轮回,那一圈圈的年轮,承载着大树对自己生命的记忆。电影《Hello,树先生》用虚幻与现实的演绎手法,讲述了有关拆迁、养老、矿难、留守儿童、弱势群体、城市化的社会问题。  《Hello,树先生》是一部上映于2011年,由韩杰指导,王宝强主演的,看完不禁让人深感沉重的电影。
期刊
《一九四〇年的屠夫》塑造出了宫本一郎这一日本军官形象,他既是诗人,又是屠夫。本文旨在分析其双重性格和形成的原因,表现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这一主题。  作者胡学文将目光聚焦到1940年的抚顺,此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已有三年,日军在东北毫无人性的残暴统治已经给民众造成了无尽的恐慌,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作者成功刻画了具有双重性格的日本军官宫本一郎,表现了他“屠夫”与“诗人”两种不同身份,而正是战争造成了他
期刊
李碧华擅长在小说里言情,对于男女主之间的爱情描绘得细腻动人。李碧华用她独特的视角,在男女互为对应、缺一不可的格局中,把女性形象摆到了一个显眼的位置上。她以独特的情感把握和艺术创造,通过对经典文本故事的再解构,构建了作者话语里的情爱观。  《青蛇》的母题文本是民间流传的白蛇故事,故事的渊源是对“莫贪美色”的教化,后来演变为许仙与白素贞的真爱追求,感动了无数人,并成为美好爱情传说的经典案例。后来,到鲁
期刊
身处于庞杂繁复的时代,感官被各种声音、图像充斥着,人们看待艺术时也便无法轻易看清它的本质。当杨述在被问到“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进行创作”时,他温和地笑着说,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当时脑子里是这么想的,于是就这么做了,如孩童般坦诚。  杨述1965年出生于重庆,1988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1995年获赞助在荷兰进修,参与过多次国内外艺术大展并获奖,现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杨述的作品在色彩方面具有非常
期刊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本文以剑舞的意象性语言表现为研究对象,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谈起,针对剑舞艺术化的虚拟性特点展开论述,结合剑舞组合和作品《醉剑》,展开对剑舞独特语言性的探索。  一、“意象”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体现  (一)从公孙大娘《剑器舞》谈起  唐代公孙大娘以艺术家的视角,吸收剑术的舞动动感、线条、节奏,结合健舞的形态特征与动律特点
期刊
《古诗十九首》中第一首为《行行重行行》,追本溯源,这首诗作于汉代,此时天下分崩,社会动荡不安,诗人触景生情,借物言志,通过缠绵相思的离乱之歌,表达自己心中的孤苦和惆怅之情。读者在对其进行诗意解读时,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当时的民俗风情,并与汉代文学创作特点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做到入心、入情、入理,为学习古代诗词提供有力支持。  我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诗词歌赋方面成就显著,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文经久传诵
期刊
1959年,美国作家纳塔莉·萨维奇·卡尔森的《桥下一家人》荣获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出版者周刊》曾盛赞《桥下一家人》:“体会人间真情,感受爱的真谛、人性的真善美,揭示爱与责任,本书不愧是作者‘流浪汉’文学系列的巅峰之作。”  学者陈妙云在《论象征散文与象征手法》中指出:“象征就是用此物暗指彼物,用某种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近的抽象的精神品质或现实关系,表达与之相似的思想感情的一种含蓄的艺术手法。”《
期刊
《傲慢与偏见》,这一部经典著作诞生于19世纪,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经典小说之一。《傲慢与偏见》生动地描写了18世纪到19世纪初英国当时的世态人情和社会风情。整个小说围绕英国乡村一个家庭的几个女儿对待婚恋的不同态度而展开,渗透着那个时代人们对婚姻的不同看法,整个小说中充斥着门当户对的观念、缔结婚姻关系时双方对财富的考量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小说的开篇就提到:“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
期刊
贾樟柯是一个用镜头去记录时代变迁的导演,力图展现时代浪潮下小人物的命运变迁,展现大众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下最真实的表情。其电影中的纪实美学是对中国现实主义美学和西方纪实美学的传承和发展,大量的景深镜头、长镜头的使用,再加上演员的本色出演以及在其纪实的过程中思想的融合,使电影主旨得到升华。电影结合中国当下现实生活,深刻反映了边缘人群的生存现状。本文将从镜头、声音等电影表现内容和形式方面,分析《三峡好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