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官方身份为著名跨国公司高级白领,终日在高级写字楼中绞尽脑汁。民间身份为相声发烧友、相声剧创作者,其自编自导并参与过演出的相声剧《六里庄艳俗生活》备受好评,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对于如今流行的所谓新派相声、先锋相声,这位“编外”的相声青年有话要说。
跟许多生在天津的小孩一样,东东枪在五六岁大小,就开始捧着收音机听相声,姜昆、冯巩、侯宝林,放什么听什么。到上小学的时候,东东枪逼着爸妈掏钱给买了盘相声磁带,是冯巩和牛群的《小偷公司》,翻来覆去听了好多年。即便到了现在,东东枪每天听相声的时间也有两三个小时:“早晨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把ipad打开,听广播里的相声,开车上下班的路上也一定放着相声,上班时间只要不去开会,我耳朵一定是戴着耳机,其中一半时间听音乐,一半时间听相声。”东东枪描述自己是一名相声的“深度爱好者”。
与许多言必称郭德纲的年轻相声爱好者不同,东东枪有过一段强烈迷恋传统相声的时期,也因此感觉相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不像相声:“一方面相声越来越不好玩了,全是空话、假话,装得好像很接近老百姓的生活,其实跟老百姓毫无关系。就跟一个保存完好,有些破旧的四合院,非得在外面贴一层塑料的墙皮一样。另一方面它背弃了相声的传统,抛弃了很多不应该抛弃的东西—包括审美倾向好像与过去也不一样了,原来的相声有一些是追求美的,现在很多相声不是不美,而是它根本就不追求美了,我觉得这是对相声的一种背离。”受这种情绪影响,东东枪在上大学的时候自己动手改了几段传统相声,有机会就上台演一演,没有演出的机会就扔在那里。有一段时间,他用录音软件分轨录一段逗哏的,再录一段捧哏的,跟笑声掌声的素材一起剪成一段完整的相声,这些都为后面做《六里庄人民广播电台》打下了基础。
2008年,东东枪开始创作相声剧《六里庄艳俗生活》,在做这部剧的时候,东东枪有意让它更像相声:“差不多每一段都是有相声原型的,不管它的结构以及表现手法,甚至里面很多台词暗藏了一些以往优秀相声作品的元素在里头。”在排练的时候,有的演员在念一段词的时候怎么也找不着感觉,东东枪会明确地告诉他,这句话参考哪段相声里哪一句的语气,演员听完之后恍然大悟。而东东枪顺手写下的一些台词,演员在排练的过程中也会发现这句台词其实是有出处的。
之所以用这种方式做《六里庄艳俗生活》,是因为在东东枪心里憋着一股子气:“当时我看过一些相声团体他们自己做的相声剧,跟相声毫无关系,就是在台上胡闹,我心里是不服气的。”另一件对东东枪触动很大的事,是在《六里庄艳俗生活》排练的同时,他看了当年央视的相声大赛,让他深感失望:“央视的相声大赛是中国影响力最大、最公开的相声比赛,也是相声界展示实力的时候。但那一年我看到的是大家放弃相声了,每个人都在尝试不同的演出方法,有人在向二人转靠近,有人在向舞台剧靠近,有人在向婚庆主持靠近,有人在向新闻联播靠近,相声原有的美感都没有了。”他心里甚至产生了这样的怀疑:也许不是相声演员的水平问题,而是他们根本就不识货了,连什么是好都不知道了。
除了传统相声的影响,东东枪表示《六里庄艳俗生活》也受了台湾相声剧的启发,具体说来,东东枪认为可以通过相声塑造人物,承载一些戏剧性,以营造出更深入的思想碰撞和情感共鸣。在东东枪眼中,以赖声川和相声瓦舍为代表的台湾相声剧团,把相声的一些长处和戏剧做了很好的结合,“他们用的是相声的骨头、相声的肉,但是里面有一个戏剧的灵魂,我觉得这有可能把相声带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六里庄艳俗生活》在上演以后,取得的效果和反响超出了东东枪的预期。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这部剧在惹人发笑的同时,也让一些观众掉下了眼泪。这些都给予东东枪继续创作下去的动力,但他说自己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计划:“因为现在即便再写一部戏,好像也超不过‘六里庄’,我希望未来的作品能比‘六里庄’有更大的进步,但同时我也时刻想着未来有没有不一样的、新的玩法。”
东东枪解读青年相声
笑料时效性越强越好?
在舞台剧和国外的脱口秀里,时效性是一个搞笑的重要法宝,就是拿大家熟悉的、身边的、最近的事情来抓取笑料。这是一个很常用的办法,同样也是一个比较廉价的做法。
现在有一个不好的现象,相声越来越变成一次性的东西了。第一是它可供演出的生命周期很短,这次演了,过一个礼拜事儿过去之后就不能演了;第二是很多相声变成只能听一次的相声,以前的相声不是这样的,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的相声都可以被反复欣赏,比如侯宝林的《卖布头》,这个听一遍就知道他是怎么吆喝的,但下次我还想听他唱。因为他已经把语言变成艺术。现在的相声有很多已经不讲究这些,有很多演员在台上语气松懈、口齿不清、节奏混乱,只能靠不断的讲新鲜的笑话来引大家发笑,这真的是一个歧途——只靠新奇的段子来吸引大家,而忽略语言本身的作用;只靠搬演或创作出别人还没来得及接触到的新笑话来吸引观众,而怠慢了舞台艺术的本质。
年轻一代颠覆了哪些传统?
现在相声作品的结构跟以往的相声有很大的区别,过去每段相声基本上分两个部分,前面那部分叫“垫话”,后面叫“正活”,垫话基本上相当于咱们写文章前面的一个引子。从郭德纲开始,垫话的部分被拉长了许多,为什么呢?因为垫话更自由,叙事结构可以很松散,这个是以往相声很少出现的。甚至现在很多段子发展成了没有什么正活,没有逻辑,甚至没有主题,只是一堆零散的笑话堆积在那儿。
第二是具体到包袱上,现在相声的包袱种类远比当时丰富,有很多更现代的、更网络化的、更西方化的方式,比如对谐音、歧义的运用比以前多了很多。以往的包袱往往是前后连贯,比如马三立的很多段子,前面所有叙述都是为了最后那个包袱服务,在现在年轻人的相声里很少有这种东西,恨不得每一句话都是独立的一个包袱,包袱要更密集得多,似乎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在这些观众的要求。
台湾相声现状如何?
台湾相声似乎并没有真正蓬勃发展过,据我所知,台湾并没有长期固定演出的相声团体、相声剧场。当年的老艺人们早已退出江湖,年轻的专职说相声的演员也并不多,好像并没造成太大的影响。我猜,现在的台湾,所谓“相声演员”加一块不超过二十个吧?表演工作坊和相声瓦舍,都并不将自己的作品定位为相声,冯翊纲老师等也一直表白说自己不是相声演员,实际上人家志不在相声,也并没有这个责任。
谁是相声青年中的佼佼者?
因为我现在不太去茶馆、剧场看演出,所以说我现在脑子里所谓好的年轻相声演员,有很多还是我当年在德云社初期的时候,看到的德云社那些相声演员。
我其实一直觉得何云伟是年轻相声演员当中的佼佼者,他的相声跟其他年轻人的相声比起来,还是更像相声,包括他的基本功也很好,但你看他现在的影响力似乎不如其他的一些年轻相声演员更大,挺可惜的。
跟许多生在天津的小孩一样,东东枪在五六岁大小,就开始捧着收音机听相声,姜昆、冯巩、侯宝林,放什么听什么。到上小学的时候,东东枪逼着爸妈掏钱给买了盘相声磁带,是冯巩和牛群的《小偷公司》,翻来覆去听了好多年。即便到了现在,东东枪每天听相声的时间也有两三个小时:“早晨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把ipad打开,听广播里的相声,开车上下班的路上也一定放着相声,上班时间只要不去开会,我耳朵一定是戴着耳机,其中一半时间听音乐,一半时间听相声。”东东枪描述自己是一名相声的“深度爱好者”。
与许多言必称郭德纲的年轻相声爱好者不同,东东枪有过一段强烈迷恋传统相声的时期,也因此感觉相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不像相声:“一方面相声越来越不好玩了,全是空话、假话,装得好像很接近老百姓的生活,其实跟老百姓毫无关系。就跟一个保存完好,有些破旧的四合院,非得在外面贴一层塑料的墙皮一样。另一方面它背弃了相声的传统,抛弃了很多不应该抛弃的东西—包括审美倾向好像与过去也不一样了,原来的相声有一些是追求美的,现在很多相声不是不美,而是它根本就不追求美了,我觉得这是对相声的一种背离。”受这种情绪影响,东东枪在上大学的时候自己动手改了几段传统相声,有机会就上台演一演,没有演出的机会就扔在那里。有一段时间,他用录音软件分轨录一段逗哏的,再录一段捧哏的,跟笑声掌声的素材一起剪成一段完整的相声,这些都为后面做《六里庄人民广播电台》打下了基础。
2008年,东东枪开始创作相声剧《六里庄艳俗生活》,在做这部剧的时候,东东枪有意让它更像相声:“差不多每一段都是有相声原型的,不管它的结构以及表现手法,甚至里面很多台词暗藏了一些以往优秀相声作品的元素在里头。”在排练的时候,有的演员在念一段词的时候怎么也找不着感觉,东东枪会明确地告诉他,这句话参考哪段相声里哪一句的语气,演员听完之后恍然大悟。而东东枪顺手写下的一些台词,演员在排练的过程中也会发现这句台词其实是有出处的。
之所以用这种方式做《六里庄艳俗生活》,是因为在东东枪心里憋着一股子气:“当时我看过一些相声团体他们自己做的相声剧,跟相声毫无关系,就是在台上胡闹,我心里是不服气的。”另一件对东东枪触动很大的事,是在《六里庄艳俗生活》排练的同时,他看了当年央视的相声大赛,让他深感失望:“央视的相声大赛是中国影响力最大、最公开的相声比赛,也是相声界展示实力的时候。但那一年我看到的是大家放弃相声了,每个人都在尝试不同的演出方法,有人在向二人转靠近,有人在向舞台剧靠近,有人在向婚庆主持靠近,有人在向新闻联播靠近,相声原有的美感都没有了。”他心里甚至产生了这样的怀疑:也许不是相声演员的水平问题,而是他们根本就不识货了,连什么是好都不知道了。
除了传统相声的影响,东东枪表示《六里庄艳俗生活》也受了台湾相声剧的启发,具体说来,东东枪认为可以通过相声塑造人物,承载一些戏剧性,以营造出更深入的思想碰撞和情感共鸣。在东东枪眼中,以赖声川和相声瓦舍为代表的台湾相声剧团,把相声的一些长处和戏剧做了很好的结合,“他们用的是相声的骨头、相声的肉,但是里面有一个戏剧的灵魂,我觉得这有可能把相声带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六里庄艳俗生活》在上演以后,取得的效果和反响超出了东东枪的预期。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这部剧在惹人发笑的同时,也让一些观众掉下了眼泪。这些都给予东东枪继续创作下去的动力,但他说自己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计划:“因为现在即便再写一部戏,好像也超不过‘六里庄’,我希望未来的作品能比‘六里庄’有更大的进步,但同时我也时刻想着未来有没有不一样的、新的玩法。”
东东枪解读青年相声
笑料时效性越强越好?
在舞台剧和国外的脱口秀里,时效性是一个搞笑的重要法宝,就是拿大家熟悉的、身边的、最近的事情来抓取笑料。这是一个很常用的办法,同样也是一个比较廉价的做法。
现在有一个不好的现象,相声越来越变成一次性的东西了。第一是它可供演出的生命周期很短,这次演了,过一个礼拜事儿过去之后就不能演了;第二是很多相声变成只能听一次的相声,以前的相声不是这样的,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的相声都可以被反复欣赏,比如侯宝林的《卖布头》,这个听一遍就知道他是怎么吆喝的,但下次我还想听他唱。因为他已经把语言变成艺术。现在的相声有很多已经不讲究这些,有很多演员在台上语气松懈、口齿不清、节奏混乱,只能靠不断的讲新鲜的笑话来引大家发笑,这真的是一个歧途——只靠新奇的段子来吸引大家,而忽略语言本身的作用;只靠搬演或创作出别人还没来得及接触到的新笑话来吸引观众,而怠慢了舞台艺术的本质。
年轻一代颠覆了哪些传统?
现在相声作品的结构跟以往的相声有很大的区别,过去每段相声基本上分两个部分,前面那部分叫“垫话”,后面叫“正活”,垫话基本上相当于咱们写文章前面的一个引子。从郭德纲开始,垫话的部分被拉长了许多,为什么呢?因为垫话更自由,叙事结构可以很松散,这个是以往相声很少出现的。甚至现在很多段子发展成了没有什么正活,没有逻辑,甚至没有主题,只是一堆零散的笑话堆积在那儿。
第二是具体到包袱上,现在相声的包袱种类远比当时丰富,有很多更现代的、更网络化的、更西方化的方式,比如对谐音、歧义的运用比以前多了很多。以往的包袱往往是前后连贯,比如马三立的很多段子,前面所有叙述都是为了最后那个包袱服务,在现在年轻人的相声里很少有这种东西,恨不得每一句话都是独立的一个包袱,包袱要更密集得多,似乎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在这些观众的要求。
台湾相声现状如何?
台湾相声似乎并没有真正蓬勃发展过,据我所知,台湾并没有长期固定演出的相声团体、相声剧场。当年的老艺人们早已退出江湖,年轻的专职说相声的演员也并不多,好像并没造成太大的影响。我猜,现在的台湾,所谓“相声演员”加一块不超过二十个吧?表演工作坊和相声瓦舍,都并不将自己的作品定位为相声,冯翊纲老师等也一直表白说自己不是相声演员,实际上人家志不在相声,也并没有这个责任。
谁是相声青年中的佼佼者?
因为我现在不太去茶馆、剧场看演出,所以说我现在脑子里所谓好的年轻相声演员,有很多还是我当年在德云社初期的时候,看到的德云社那些相声演员。
我其实一直觉得何云伟是年轻相声演员当中的佼佼者,他的相声跟其他年轻人的相声比起来,还是更像相声,包括他的基本功也很好,但你看他现在的影响力似乎不如其他的一些年轻相声演员更大,挺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