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摩曼生壶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g_85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砂文人壶自明代中期初创至今,有五、六百年历史,在整部中国陶瓷艺术史中算是一个短小的篇章。自其伊始,便与茶道相融合,并承载着诗文、绘画、篆刻,尤其是书法艺术的表达。《阳羡茗壶系》里也提到时大彬、陈子畦、沈子澈等人在制壶时都会用竹刀刻下款识,足以证明紫砂壶与书法篆刻之间的关系。
  在清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是影响紫砂壶装饰的重要因素。陈鸿寿(曼生)在紫砂器皿造型与装饰上的参与,让壶身铭文在原有的附属地位增加了装饰功能,甚至一部分言志传情的佳器,更使得铭文成为主角,将其提升到文化的高度,开创了“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新局面。朴实无华的紫砂泥坯犹如一张白纸,作为载体记录了草、隶、篆、楷各种书体,刻画了花草山水各式图样,形成了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诸艺于一体的新风格。陈曼生凭借精深渊博的文学修养、综合的艺术素质,把诗书画印的审美理想植入紫砂的装饰土壤,完成了一场他本人也始料未及的紫砂壶创作革新,成为紫砂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陈鸿寿以清晰的创作思路,集众友智慧,对前代造型擢优再创造。或据金石古器,或记生活所见,或在几何中形变,创茗壶“曼生十八式”。
  “乳钉壶”(见图1)是“曼生十八式”当中的经典文人壶型之一。乳钉古已有之,早在2500年前的编钟便有乳钉的装饰。后世把大門的门钉叫乳钉,又把玉璧上像雨滴样的纹饰也称为“乳钉纹”。古人还把少女的乳房叫作丁香乳,把乳房称呼为“乳钉”,象征着乳房像钉一样,具有钉的无形的吸引力、穿透力,更有女性天然具有的亲和力、号召力和永恒的魅力。
  “乳钉壶”是曼生后期成熟之作。此壶圆润温和、形态优美、形象逼真,线条优柔曲折、寓意含蓄,壶体饱满,制作难度大,一般制壶艺人不敢涉足。笔者精选原矿紫泥,遵循传统制壶技法,摹习当年传统曼生经典。从壶小底的收,到壶大肚的放,再到壶口的收,线条流畅、造型大胆、酣畅淋漓、美感尽现。“乳钉壶”壶身仿造古器物造型,形制饱满隽永,其形制历经一百七十余年的发展,对现在很多紫砂壶器型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整体造型圆润充实,收放自如富有节奏感。一弯嘴、圈把与口紧密吻合的截盖、圆钮至脚线的线形与整体造型紧密呼应。手感舒适,具有形式上的强烈美感,值得品鉴者反复把玩。笔者在摹习过程中深深地感觉到,曼生“乳钉壶”除了整体造型不易把握,其独特的神韵更是难以拿捏——如果没有很高的审美眼光和扎实的手上功夫,是无法完成的:一是壶腹蕴含的饱满张力;二是壶身含蓄内收的肩部与壶盖的巧妙呼应;三是壶把上部和壶嘴安装部位对称和谐的处理;四是从嘴流处一直到壶底圈足的三弯曲线优美动人;五是壶嘴流口处轻收,妙不可言;六是壶盖的子合乎扁、平、缩、韵四字诀;最后一点便是壶的整体造型,高矮肥瘦的协调定位。
  紫砂泰斗顾景舟在习摹曼生“乳钉壶”之后,有过这样一段感叹:“此壶聚万物之灵气,乃万物之源,把壶品茗,谓之饮水思源矣。”故顾景舟将自己第一笔名起为“曼希”也不无道理。如果说“石瓢壶”与“仿古壶”是实用器与美学的完美融合,那“乳钉壶”就是实用器与艺术美学的一次升华。
  在“乳钉壶”成型以后,笔者认真习摹壶身上的刻绘书画,细观原作,曼生在壶身的肩肚之上铭刻行楷“乳泉霏雪 沁我吟颊”。陈曼生的行书线质精炼挺拔、不事雕饰,字形跌宕多姿,收放既剧烈又得宜。诚如坡翁所谓“当行则行,当止辄止”。挥毫运笔爽然潇远,以碑学作底,而又以帖面出之,看似意气疏放、潇散简远,实则气韵古朴、浑朴劲健。
  在文人壶的演义中,陈曼生所树立的文人装饰典范,早已超越了纸墨与陶坯形式上的差异,不但超越了紫砂壶的工艺技术范畴,更直指把玩者的道德情操,是参与者和制作者的人生体验的证明,更是艺术和美的载体,推动了紫砂艺术在深度和文化层次上的发展。在陈曼生的引领下,茶文化伴着壶文化作为高雅文化的代表在士大夫中得到弘扬。
  习摩曼生壶的书刻手法,基本是传统碑学的延续。双刀平拉使砂底呈明显的三角形状,从而呈现出一种“碑版式”的书刻风格,这种风格既适合陈曼生的书风,又具有精美而雅致的审美趣味,很值得我们取法。然而书刻艺术的表现是丰富的,其刀法也应丰富与多变,否则将如千人一面般刻板。所以,在继承陈曼生的“碑版式”书刻手法的同时,笔者还认真学习了乱刀刻法,根据所要表现的纹理,以刀的正侧、俯仰、顿挫转接、多方面加刀,或者几刀完成一笔,两种方法都是在保留刀刻痕迹的前提下力求笔意。同时,这样做也加强了点、线、面的质感和份量,耐人寻味,令人百看不厌。其效果是:“刀下有笔意,笔中见刀迹”。从作品整体上看,这是结合画法、画理对点、线、块、面进行的多角度、多方位的用刀技法。乍一看,茫然没有头绪,但却自成体系,不至心生厌烦,这也是“乱刀”的妙处所在。
  作为一名当代紫砂艺人,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取得成绩,并有效地服务于社会,是永恒探索的课题。
其他文献
宜兴紫砂陶作为一种赏用兼具的器物,雅俗共赏,上可登庙堂殿宇,下可伴平民生活,同时也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紫砂的脚步不止于此,读了由法国陶瓷文化研究学者帕特里斯·万福莱先生写作、宜兴陶博馆馆长周小东先生主编出版的《宜兴紫砂陶对欧洲的影响》后,我们可以知道,早在十七世纪初,紫砂陶就已经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国门,开启了传奇的旅程。  帕特里斯·万福莱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对古陶瓷尤其是东方陶瓷产生浓厚的兴趣
期刊
张正中浓密但不突兀的络腮胡,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个性豪放不拘,很有艺术家的气度。谈到紫砂壶,张正中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千万不要把紫砂壶当做另类艺术,其实在艺术层次上它和书画、雕塑等并无二致,只是媒介材料、工具、表现工艺角度不同,它是完全可以和所有艺术品项放在同一个天平来评论的。”他善于从生活的大视角来定义艺术:“当一道料理端上桌的时候,你可以单纯地把它想成一道食物,但若是换个角度思考,也可以把它当
期刊
摘 要 本文以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珍藏景德镇官窑粉彩瓷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中国古代“海上陶瓷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分析了清三代景德镇官窑粉彩外销瓷在造型设计、装饰纹样、粉彩颜色上展现的艺术魅力,及其对形成马来民族独有的艺术特征和宗教色彩所产生的影响。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总结出伊斯兰文化与中国制瓷技术的结合,创新设计出符合马来民族审美要求的粉彩外销瓷的结论。  关键词 伊斯兰文化;粉
期刊
摘 要 将“仿‘字’象形,以‘文’化壶”作为“艺文壶”的创作主旨,构成了其新颖独特的壶体形态,其嘴、把与壶肩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壶底的“双足三趾”打破了原有对称三角鼎形与圆方圈足的陈式,壶肩平面可书画亦可镌刻。赏壶、读书、品茗,修身、陶情、冶性。其文秀柔巧、文静婉转的内外气质,让人产生不同以往、虚灵空远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 艺文壶;仿“字”象形;以“文”化壶;创意理念;造型结构;审美效果  中国最
期刊
宜兴紫砂壶以其独特的矿料、涵香纳味的特点享有盛誉。它古朴典雅、静默无声、素面素心,它的美历经岁月沉淀,遗世独立,不事骄矜。以纯朴包容的心性泡上一盏茶,任茶叶浮沉、人来人往,它始终温润如君子、丽娴如佳人,站成静默永恒的一道风景。大爱无言、大美无声,含蓄而质朴,是美的至高境界。  1 “期待壶”的设计理念  紫砂壶的常见壶型有几何形态、自然形态、筋纹形态。此壶乃自然形态。顾名思义,自然形态取材于自然。
期刊
摘 要 紫紫砂壶艺经几百年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系统的中国传统技艺。在这过程中紫砂壶往往被赋予了超越茶器本身的人文内涵,“玉斗提梁壶”就是如此。其以“玉斗”与李白《早发白帝城》诗两大元素入壶,以独特的艺术语言阐发了二者内里共同蕴含的“飘逸人生天地宽”的主题,升华了“遂脱略世务,放浪山水间”的旷达情怀,是一款兼具艺术形象和人文内涵的紫砂作品。  关键词 玉斗提梁壶;造型与装饰设计;人文寓意  紫砂壶以丰
期刊
摘 要 宜兴紫砂壶制作历史悠久,其创作题材源于人们的信仰、民间传说、动植物名称上的谐音和形象上的暗喻等。只有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自如享受传统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这是紫砂壶文化的真谛。  关键词 八方回头龙壶;紫砂;寓意  历代紫砂艺人都曾尝试把中国的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移植到紫砂壶上。于是紫砂壶成为了集中国书法、绘画、文学、历史、金石、雕刻等诸多元素于一体的陶器工艺品,并因此受到历代各阶层
期刊
作为宜兴紫砂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紫砂陶刻凭借独特的文化积淀与艺术内涵成为紫砂艺人、爱好者、藏家等人群对紫砂的收藏标准之一。历史上,紫砂陶刻的装饰、语言和表现形式拓展了紫砂艺术的创作空间,丰富了紫砂艺术的语言、风格和效果。同時,也为紫砂艺人开启了一个新的领域,不再将创作的视野局限于紫砂壶本身,而更关注紫砂壶身上的“减法”艺术装饰——指的是以陶刻琢去部分紫砂,留下书法、绘画、印章、篆刻等文化艺术痕
期刊
艺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是历史的见证,是生活的载体,是每一位艺术家实实在在的情感写照,是人类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无数种类的艺术诞生、繁荣,丰富了人类的生活。诞生于宜兴的紫砂艺术,就是如此。  对于紫砂壶艺创作而言,悠久而博大的中华文化无疑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古往今来 ,无数制壶艺人博闻强识,在厚重的文化中撷取精华,将其糅入紫砂壶的创作,受到世人的喜爱,文化
期刊
紫砂壶发展至今,造型千姿百态,大致可分为光器、花器、筋纹器。光器素面素心,花器栩栩如生、筋纹器纹理均匀;虽然气质大相径庭,但归根结底不外 “恰如其分”四字。紫砂壶讲求装饰与造型的相得益彰,既不过于花哨繁复亦不简单粗暴,简约中有内涵、修饰中有深意,古色古香又不乏时代气息,這是紫砂壶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它源远流长、在传统艺术之林独领风骚的根本原因。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紫砂壶只能算是后起之秀。当很多传统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