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语文课与德育渗透

来源 :大舞台·教学与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uur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育唯一的工作和全部的工作可总结在一个概念之中——道德。”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主要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即要在教书的同时进行育人工作。
  语文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而且新课标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上强调“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也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创设适合学生接受的情境,再辅之以合理点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才能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所以,新课标下,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时应该留意以下问题:
  
  一、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德育素材
  
  语文课中有许多隐性或显性的德育素材:如《为了忘却的记念》题目中“忘却”和“记念”这一组矛盾的词语,仔细体会可以理解到鲁迅先生写作时的悲伤和愤怒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边城》中的人物能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与美好;《祝福》的内容能让我们充分看到封建礼教荒谬和吃人的本质;《灯》中的文眼“在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能让人感受到作者虽身处浓重的社会黑暗中仍然对抗战胜利怀有必胜的信心;《荷花淀》中诗意的意境让我们看到人性的美好和战争的残酷……通过深入钻研教材,我们可以从文章的题目、人物、事件、文眼意境、中心以及背景资料中挖掘出各种显性或隐性的素材,为创设课文情境和营造氛围打下基础。
  
  二、教师要精于创设利于德育渗透的情境
  
  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只有那些为学生的感觉和情感所接受的东西,才能成为他们在理性上肯定和接受的东西。要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到课文中描述的生活,思想,情感,从而对对这些产生爱憎的感情,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都离不开氛围的营造和情境的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或一个精彩的情境就如同一个巨大的“场”,会对这个“场”中的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强烈的心理震撼。
  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或创设一个精彩的情境,离不开教师的精彩语言。生动、优美的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故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良好的表情达意的能力, 此外还应在创设情景和营造氛围时注重手段的多样性和形象性,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如图片、摄影、幻灯等再现画面,利用录音、朗诵、音乐渲染等营造氛围,通过截取有关电影、电视片段补充课文内容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之进入课文情景,与作者思想产生共鸣,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再加上教师紧扣现实的点拨,德育渗透就水到渠成了。例如:《安塞腰鼓》里的一段文字: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教师提问:读完之后,您有什么感受?安塞腰鼓给您留下了什么印象?接着,再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资料。之后又问:您又有什么感受?安塞腰鼓给您留下了什么印象?这样,借助媒體资料,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陕北人的精神风貌、舞蹈中迸发出的激情与力量怎能不感染着一颗颗充满活力的年轻学子的心?
  
  三、教师要巧于点拨和拓展
  
  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但假如教师不留意点拨,学生就如同看一场电影,当时很感动,但过后回到和课文情境不一样的实际生活中还是依然。因此,教师要懂得点拨,既要立足于课文又要跳出课文,拉近课文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能将课文学习中获得的感情体验和理性熟悉指导自己的实际学习和生活。点拨总的要求是自然而不牵强。教师要事先组织好点拨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好点拨的时机,还要培养临场应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反应做出适当的调整,否则点拨就轻易变成说教,达不到水乳交融的效果。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写父子之情的经典篇目,讲到父亲历尽艰辛给儿子买橘子那一段时,我播放了一首由《背影》改编的歌曲,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让人感动的气息,听着抒情歌曲,我问同学们:“你留意到生活中父亲为你所做的些微小事吗?此时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许多同学都低下了头。我又在黑板上板书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有孩子问这是什么意思,我说给他们听后,大家纷纷起来诉说父亲的好,并表示以后要珍惜现在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多理解他们,在动人的课堂情韵中,学生们受到了很好的熏陶和感染,既加深了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又领会到了亲情的珍贵,这节课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总之,语文学科由于其学科的性质特点成为思想品德教育、情感态度倾向和正确价值观赖以形成的重要阵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以“情”动人,辅之以合适的方法,必能使德育渗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新区中学)
其他文献
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意识是创造精神的主体,是创造能力的心理基础,是素质教育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做为以培养学生精确的运算能力、丰富的空间想像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数学教学,如何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然成为我们数学教师研究的热门课题。其中改革课堂教学又是教师必经之路。    一、恰当处理“
期刊
【摘 要】語文教学客观的蕴含着审美教育,担负着艰巨的美育任务。好的语文老师是一位美学大师,他的教学艺术不仅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的心灵美,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所以语文教学是一种有创造性的精神生产,也是一种艺术性的求美劳动。  【关键词】教学艺术 渗透 美育目的    一、美的教学语言    一节语文课上的好坏,往往与教师的语言有很大关系。高尔基说过:“只有用合适的美的衣裳包裹了您的思
期刊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与兴趣有关,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结合教学实践,浅谈思想品德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事例    初三思想品德课《面对责任的选择》,旨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的关系,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社会需要作出正确的选择,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感
期刊
说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是近年来由实施《课程标准》强化教师教学基本训练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研讨模式,但说课说什么?说课应该注意那些问题等,有些教师对此尚不清楚,因此,笔者仅就说课的有关问题谈些看法。    一、什么是说课    所谓说课,就是授课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以口头(现场说课展示)或书面(撰写说课稿)的形式,向同行、领导或教学研究人员阐述某一节课的教学设想(或教
期刊
【摘 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维活动。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为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创设一个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必要的启发诱导,填补空缺,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一、主动探究    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
期刊
学校对学生教育的实施,主要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应具有崇高的素质、创新的能力。因此,数学教育中应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以此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人才,下面就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从生活实际联想、类比,培养学生能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人们在实践中,对某一具体事物进行多次的观察、实验并加以科学的分析,从而抽象出数学概念、方法等。这一过程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不但使学生
期刊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英语教学目标是通过这一阶段的英语学习,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和职业技术方面交流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和进一步学习英语打好基础的同时,使他们在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在综合人文素质方面进一步得到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语言学习体
期刊
去年9月,全国各大媒体几乎都报道了这样的新闻:97岁的复旦大学迎来一个"惊世骇俗"的开学盛典---244名学生,重选专业到新系。   很多媒体都用上了诸如:"全国闻所未闻!""奇迹从何而来?"等极具主观色彩的感叹性语句。   念过大学的人都知道,"转系难,难于上青天", 从高中文理分科开始,到通过高考步入大学,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就好像被领进了一个个小胡同里,分专业进行培养。高考一锤定音,转专业谈何
期刊
【摘要】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政治制度在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极具实践智慧的制度安排,在现代化的背景中与政治稳定有着极大的相关性,这种土地制度为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现代化进程中提供了其所需的政治稳定。尽管一般认为现代化会产生不稳定,而现代性才能导致稳定。但是正是由于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创制使得在现代化阶段的政治稳定成为可能。本文关注的是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与政治稳定的相关
期刊
长期以来,中学政治课教学普遍处于尴尬状况。一方面,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材的培养、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发展需要出发,政治课起着其他科不能替代的作用。不仅不能取消,必须还要加强,关于这一点,古今中外都有共识,另一方面,从存在的实际情况看,在教学中普遍表现出的是老师难教。学生厌学,教学情况用"挣扎着前进"来形容一点不会过份。从效果来看也不能令人满意: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视的,只重视分数,为分数而学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