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不该叫错的三个称呼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yc4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乃父、乃师——你的父亲、你的老师
  
  这个近乎文言文的称谓,经常被现在的文化人揪出来引用。最常见的是领导讲话、序言后跋之中,大人物要摆摆老资格,说说“想当初”,便以客观公允的语气,联系人家的先生或者祖宗十八代:“某某人,作品如何优秀,风格如何突出,颇有乃师(或者乃父)之风。”本想拉些老人、名家来陪绑,孰料,搬来个驴唇不对马嘴的“称呼”,没做成好人,倒辱没了自家名声。“乃”,是第二人称代词,“你”的意思,而不是第三人称代词。陆游在《示儿》诗里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乃翁,是“你父亲”,代指诗人自己。看来,把第二人称、第三人称颠倒了,意思就非常滑稽。
  
  夫人——别人的太太
  
  这个称呼遍地流。特别是打领带、坐席面的场合,那些和老公在一起的女士,常被尊称为“夫人”。这样抬举别人的老婆,当然可以。偏偏有人鹦鹉学舌,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老婆,也说:“这是我的夫人。”
  《辞海》里明确标注夫人这一词条的五种解释:1.周代称诸侯的妻子;2.古代称帝王的妾;3.命妇的称号;4.妇人的尊称;5.尊称对方的妻子。可见,称女士为夫人往往是礼多人不怪,在家里,跟自己的老婆叫夫人也无可厚非,但最露怯的是,在正式场合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老婆,张口闭口叫“我的夫人”。古代妇女没资格抛头露面、登堂入室,男人们便牛哄哄地谦称为“拙荆”“贱内”“内子”,显然,这种老掉牙的词儿已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箱,但在大庭广众之下介绍自己的老婆是“我夫人”,似乎就有点脸皮厚了。比如,人家客客气气地问:“您贵姓?”回答必须是:“免贵姓……”而不能自我介绍说:“我贵姓……”外交辞令,讲究严格的尺寸,这是最起码的文化修养,不应该弄错。
  
  兄——超乎于哥哥之上
  
  兄,指哥哥;在文化人的交往中,则超出了这个意义,朋友互相尊称便启用这个词儿,书面体中尤为常见,比如,仁兄、学兄、大兄……甚至干脆称为“某某兄”。
  首先,关系密切的哥们儿之间,可以这样文雅地称呼。古代同科进士,年龄相差悬殊,甚至奶油小生和老糟头子们同出一门。没办法,肩膀齐为弟兄,即便相隔60岁,也只能以“年兄、年弟”相称。此外,普通长者也可以这样亲切地称呼年轻后学——当然,年轻人千万别不识抬举,万勿这样称呼尊长。
  还有,男人也可以这样恭敬地尊称女士。鲁迅先生和学生许广平恋爱,他们的情书被编辑成著名的《两地书》。两人之间,便是以“兄”相称,既亲切,又持重,颇为得体。兄,已经派生出了“先生”的意思,比所谓“师长”的感觉,更平易近人。我认识一位女作者,采访过冰心。冰心热情地赠书题款,写道:某某兄指教。那位女作者居然把这段经历作为笑话,逢人便说:冰心分不清男女,白纸黑字的题赠不得体。殊不知,这位女士还未弄清“兄”的另一种含义。
其他文献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粟,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勺大勺朝口里塞灌呢!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
期刊
繁星依枯枝,满目夜色稠。燃灯独煮茶,几上一本线装的庄子,中有一篇《庄周梦蝶》,秉灯读之,无限感怀自思量,仿佛眼前有纷纷一天的火蝴蝶。  《庄周梦蝶》讲的是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自由自在的蝴蝶。而他自己对此也非常快乐,他悠然自得,以为天下之美好物事都在己身边,这些亦使他忘记了自己还是一个人,是一个叫做庄周的人。一会儿恍惊起而梦醒,他发现自己却仍然只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于是
期刊
中国是—个节日众多,节日文化丰富多彩的国家。我国传统节日究竟有多少?要想给出—个确切的数字,恐怕比较困难。因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节日在不断发展、演变着,各地又因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本地区特有的传统节日;各民族又因自己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多种民族性节日,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最为精彩的一部分。这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
期刊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遗”  冯骥才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民间生活最大的事。在几千年农耕生活中,人的生活与自然节律一致。年,是大自然季节更迭周期之始,也是人们生活的新起点,人生道路的共同节点。人们自然要把对未来的希望、憧憬和热望,通过年俗表达出来。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集体创造了—整套极其密集和丰富的年文化。年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的、理想的。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
期刊
近日,记者在江苏镇江梦溪博物馆见到一对保存完好的古代玉佩,正反两面都刻有古代文字。收藏人士从做工和文字上判断,此玉可能为战国时期的物件。  玉佩共有两块,每块玉佩分别有四条龙组成,玉佩顶部两条龙的嘴部,分别有两个细小的孔眼。这两块玉佩的正反两面还刻有四十六个文字,字体疑似中国古代的甲骨文。镇江梦溪博物馆馆长李崇安认为,这样的古玉佩在我国收藏界十分罕见,无论从玉佩的工艺和质地都非常考究,随身佩带者一
期刊
时光如流,仿佛就是刹那之间,青春岁月便如昨日黄花,随着厚厚的霜色而枯萎凋敝。当我听到第一次有小青年喊我叔叔时,我并没有因为这种尊敬的称呼而感到快慰,相反,我感到伤感。它让我警觉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青春已经流逝,岁月从不饶人。  日子突然变得琐碎、繁杂、忙碌起来。生活像一面魔镜,在我还未来得及应对它的时候,它便把它最实质、最本真、也最枯燥乏味的一面突然呈现在了我的面墙,让我手忙脚乱,让我无所适从。特
期刊
古时人们大多用纸糊的灯笼点上蜡烛照路,某日一位盲者拜访了他的一位朋友,辞别时,因为天色已暗,他的朋友就给他一只灯笼,让他照路回家。  盲者谢绝朋友的好意说道:  “我不需要灯笼,无论明暗,对我都是一样”  朋友解释道:“我知道你不需要灯笼照路回家,但如果你不带灯笼的话,别人也许会撞着你,因此你最好还是带着。”  话说得有理,这他盲者就带着灯笼回家了,没走多远,却被来人掩个正着,盲者骂来人道:  “
期刊
追慕圣贤之言,览老庄孔孟经典。悟人生,知格物,致知、修身、齐家、冶国、平天下之道。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古语又云:格物而后致知,致知修身。庄了毕生讲求内不化而外化,内不化,便是内在要有好的品德,不为声名所累,不趋同于社会的价值,古老朴素的哲学讲求内在原因的重要性,为人首先要有好的他行,梦想才能实现,要获得成功,修身为根本所在。  “己欲达而达人,已欲立而立人”其为仁;“老吾老以
期刊
这或许触动了一些女权主义者敏感的心弦,先且不论女权主义者认为的女性该如何。先谈谈自远古时代就开始流传开来的中国人的女性观念,它被总结为“三从”“四德”。那么“四德”指的是什么呢?它们便是:第一为“女德”,第二为“女言”,第三为“女容”,第四为“女工”。“女德”的意思指的是不要求妇人非常有才智,但是一定要谦恭、呵腆、殷勤、纯浩、坚贞、整洁,有着无可挑剔的品行与绝对完美的举止;“女言”的意思指的是不要
期刊
(一)春节诗词    守岁    (唐)李世民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除夜    (唐)孟浩然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奴仆亲。那堪正漂泊,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