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体育教学方法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oju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在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的推动下不断前进,高中体育教师应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新时代下的体育教学模式,通过丰富的体育知识和健康理论以及坚实的体育技术技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标教学环境下高中体育教学发生的一些变化,引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让学生沐浴在阳光下,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转变教师的角色
  我国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师生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往往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主导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定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者。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体育课堂的内容进行教学。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旧教材的教学目标注重于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目标更注重知识、方法、技能、过程、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达成。要彻底改变应试教育对我们思想的禁锢,首先要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转变角色,建立良好、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提高学习兴趣
  从目前我省中学教学情况来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体育课一直处于被动、受消极压制的地位。 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很普遍。在高中阶段面临高考的挑战,而体育不在高考科目之列,好多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减少了体育课,有的甚至不开体育课,体育课在整个学校教学中处于较弱势的地位。所以好多学生就从心理上不重视体育课,“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且还使一些学生把体育当成一种负担,从而导致了厌学倾向的产生,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教学未见乐处,必不乐学。”学生对体育课有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培养。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生理特点,可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体育游戏中,学生对体育活动直接的兴趣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赛活动,教学时把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中,让学生自由地进行游戏、竞赛活动,情绪特别高涨,竞争特别激烈,对其生理机能有良好的提高作用,活动结束后学生还意犹未尽。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锻炼意志,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三、注意分层教学
  1.合理分層,让学生找准自身定位,增强归属感。在体育教学中,首先教师必须积极向学生宣传开展分层教学的积极意义,以此消除部分学生产生的“分层即为分等级”的片面观点,让学生明白,各人的身体素质和意志能力方面事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开展分层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准利于自身体发展水平的目标,更好地开展训练。教师可以将学生体育能力分为四个等级:A等为具有较强身体素质并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大约占5%。B等为体质较好,能够轻松完成训练目标的,约占30%。C等为体质与运动技巧一般,经过努力也可以完成训练目标的学生,约占45%。D等为体质较弱或存在缺陷,以及运动技巧较差的学生,约占20%。在等次确定过程中,要采取学生自报与教师综合审核确定相结合,做到尽量客观公正。
  2.动态管理,让学生增强成功体验,激发上进心。
  在分层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考核目标进行考核学生的成绩,开展分层教学一方面是为了使教学活动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兼顾学生存在的差异性,同时也是为了能让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域得到充分发展,感受到成功,激发其对体育的兴趣与信心。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分层管理,要进行动态管理。我们开展分层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要鼓励学生向着上一层次目标迈进,对于已经达到或超过上一层次考核要求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的进行调整,以此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分组竞赛,让学生开展同位赶超,营造浓氛围。针对学生在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开展有效的人员分层与要求分类,如果还是让学生在一起进行训练,则无法营造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氛围,教师要采取分组进行训练或是分组竞赛等方式,开展体育项目的训练活动。对于人数较少的层次组,直接开展训练竞赛活动,例如A级同学。人数较多的,可以按照男女分为几个小组开展训练,一般5人左右为适宜的标准。让学生在互相能力接近的环境中开展训练活动,营造你追我赶的良好竞争氛围。同时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开展心得交流,以达到提高运动技巧和实现运动能力提高的目标。
  总之“教无定法”,现代体育教学提倡课堂教学结构多元化,可以根据所授课的类型、内容、自由的组织形式,合理安排课堂结构。传统教学模式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新生事物所代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敢于善于创新,因人而异不断探索,努力保障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和学生快乐的学习,健康的发展。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们应该把作文看成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一种朴实的生活行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作文是生活的必需,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生活处处皆语文”已经成为藏语文教育者的共识。但是“作文难”的问题目前仍然比较普遍,作文教学费时费力的情况仍然有待进一步改善。  一、抢抓生活契机,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期刊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学习者独立地、自主地按自己的意愿,有选择地进行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体现幼儿在活动中最大程度地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活动中渐渐学会自我选择、自我决定、自我探索和自我表达。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能
期刊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著名学者培根也曾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  一、教师以自身的榜样作用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
期刊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句话朴实而深刻地说明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一位老师如果只教学而不进行研究,那么他最终只会成为教书匠。只有不断进行教学研究,我们的教育才会开创出一片新的发展天地。语文教学更应如此。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中小学校网络建设逐渐向纵深发展,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而有力的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实现多媒体信息化教
期刊
数学是逻辑性和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是学生掌握数学算术和空间基础知识,并为中学学习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而小学生所处的年龄决定了他们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的思维模式。纯粹的知识教授会把数学课变得枯燥乏味。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就是要点燃学生对数学学习热情的火把,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地游弋于数学知识的海洋,才能品味学习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数学能力的欲望。  
期刊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教师是否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问题情景或学习材料,有没有选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问题设计是否有坡度,使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的身心情感得到发展,学生才会学得踏实,学得自然。一节课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丰富了情感,发展了个性,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效率 和谐发展  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20世纪以前西
期刊
学生朗读的水平差。从我一接受班级起,我就着意进行了检测,让他们各选一段学过的课文读,普遍是唱读,没有停顿,而且经常添字、漏字,读错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读的几乎等于零。教学中读的要求不明确,朗读指导少。这是教师的原因,有些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要求很低,只要能齐读就行了,至于分角色朗读、重点分段朗读等一概不理。教师似乎就是喜欢热热闹闹的齐读。甚至有些教师自己对朗读也不够了解。小学语文课本中,80%以上
期刊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初中化学课程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一般来讲都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化学的趣味性,提高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化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乐于探究问题的根本、勤于动手寻找化学器材,体验学习过程;一堂好的化学课不仅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增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就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
期刊
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对于学习来讲,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机会,按照教师的思维思考问题,按照教师的解题规范不断地联系。这种不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不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教师超前引到、越俎代庖的教法,往往妨碍和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原本宽松、快乐的课堂变得紧张、沉闷又浮躁。我们在有意又无意中用所谓的“规范”和标准答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