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无限好——著名电影演员张瑞芳的晚年生活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fang_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现代文豪朱自清先生这两句诗,正是张瑞芳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女士是北京人,中共党员,今年八十七岁高龄,但她的身板却十分硬朗,依然终年累月忙忙碌碌,奉献不止。皱纹里爬满了欢乐,脸盘上洋溢着喜气。她晚年生活的时间表排得满满的:会见外宾,开会,聊天,干家务活,锻炼身体,收藏艺术品,兴办敬老院等等,真是忙得“不亦乐乎”!
  张瑞芳老人十分赞赏《菜根谭》里那则处世箴言:“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垃圾”堆里点点金
  
  前几年,张瑞芳向上海历史博物馆捐献了一批珍贵的历史资料。这700余件珍贵资料,是曾被张瑞芳笑作“垃圾”的破旧什物,却见证了一段峥嵘岁月,保留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瞬间。当上海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把整整齐齐的清单交到张瑞芳老人手中时,她竟笑得合不拢嘴,说:“真没有想到,这些破烂‘垃圾’到你们手中会变成宝,会弄得这么好。它们终于找到归宿了!”足见老人终究对自己口口声声笑称的“垃圾”饱含着不舍之情。
  张瑞芳老人的这批捐献品中,有她历年来获得的各种奖状、聘书、节目单;有参加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等各式各样的代表证件,和名人的题词、贺信、贺电等。弥足珍贵的还数张瑞芳女士平时记的几本厚厚的笔记本以及一百零九张精美的请柬。
  张瑞芳做事素来十分认真。那些已经泛黄的笔记本,珍藏了多少生动而有意义的故事啊!几乎每参加一次重要的会议,她都会认真而详细地做笔记。如今,当人们翻阅她那字迹清秀的笔记本时,会感到眼前跳动的是一朵朵鲜花、一片片红叶、一淙淙清泉、一簇簇火焰……这是《二十世纪张瑞芳的年代记》啊,太珍贵了!
  谈起张瑞芳的笔记,还有一段小插曲哩。建国之初,张瑞芳首次参加人代会时,会议的主要议题有“有关公私合营的问题”,她听了报告及代表们的发言,心情格外激动。可是事后邓大姐(邓颖超)问她会议情况时,她却讲不清会议的内容,只是笑个不停,说了一大堆“很好,令人激动”的话。邓大姐笑了,说:“我净听你说形容词了,实质的内容一点都没有听到。”邓大姐的一句话,使张瑞芳感到后悔,心想:“如果做了笔记该有多好!”从此以后,她便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
  这些珍贵的笔记本,在“文化大革命”时差点惹下祸端。当时,张瑞芳已被关进“牛棚”,“造反派”看中了这批“资料”的价值,企图据为己有。幸亏张瑞芳所在的上影剧团坚决不允许他们将笔记本掠走,并特地把笔记本封存好,建立了专门档案,这些笔记本才得以完好地保留下来。那时,张瑞芳在“牛棚”里每天都得写材料,写她建国以来在何时何地做过什么事情。她手头没有“备忘录”,只好翻开历史书,对照在中国大地上发生大事时自己都在做什么,倒也回想得八九不离十,所写材料,客观又详尽,就连“造反派”也不得不惊叹张瑞芳的记忆力真棒!
  张瑞芳走出“牛棚”回家后,老伴就劝她将装有许多“垃圾”的一批材料袋烧了。但她始终犹豫不决,她真舍不得呀,因为材料中夹杂着周恩来总理的亲笔信等珍贵文物。再说,要在闹市的壁炉上烧毁所有的破旧什物,又怕引起火灾,还污染空气。后来,老伴又劝她将材料搬到莘庄亲戚家去烧毁,但一直抽不出时间来。正巧这时候上海历史博物馆打来了征集电话,于是这批被张瑞芳笑作“垃圾”、其实是珍贵的“历史见证”被历史博物馆收藏了。如今,张瑞芳老人心情格外舒畅,因为“垃圾”堆里的点点金子“终于找到了归宿!”
  
  但是,张瑞芳老人还有两件宝暂时还不舍得捐献:一是家中悬挂着的一幅郭沫若的墨宝,那是郭老特别为她写的,弥足珍贵。张瑞芳曾在郭老的历史剧作《屈原》中扮演过“真善美的化身”婵娟,在这幅字上,郭沫若把张瑞芳演过的角色写成了一首诗,特别有纪念意义;二是张瑞芳家中还有一只樟木箱,箱里装的全是珍贵的照片。但她已经托付一位在新华社工作的好友,代她日后将郭老的墨宝及所有的照片捐献给上海历史博物馆。
  至于那一百零九张精美的请柬,其实也并非张瑞芳刻意保留收集的,只是她看到请柬太精美,舍不得乱扔,就存起来了。谁知一存就有一百多张,展览起来,恰似一道雨后晴空的彩虹,清新,隽永,雅致,琳琅满目。大大小小的请柬,各类文化活动都有,有上海电影节开幕式、闭幕式的,有金鸡百花奖颁奖典礼的,有1994年9月8日北虹中学一百二十周年校庆的,甚至还有1994年5月27日她担当集体婚礼证婚人的请柬……从这一张张精美的请柬中,人们可以看出张瑞芳老人热衷社会的各种事务、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一颗滚烫热忱的赤心……
  
  “爱晚亭”中夕阳红
  
  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张瑞芳老人,依然忙得“不亦乐乎”!除了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接见外宾、看朋友送来的剧本等等之外,她还于2000年7月操办了一个敬老院——“爱晚亭”。
  “爱晚亭”敬老院开办四年多来,收住了二十多位老人,他们之中有艺术家、翻译家、工程师、教授等,年龄都在七十岁以上,最年长的九十多岁,有单身老人,也有老夫老妻双双入住的。
  张瑞芳的“爱晚亭”敬老院,是按照宾馆的标准来建造的。这幢三层小楼四周风景幽雅,碧树成荫,鲜花簇簇,阳光充足,空气清新,一共可容纳五十多位老人入住。房间都是标准间,宽敞,干净,整齐。每天,都有专业厨师给不同爱好的老人准备可口的饮食。房间走廊墙上安装了不锈钢扶手,老人走动时,又安全又舒适。敬老院里所聘请来的陪护员,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年青人,他们风度潇洒,谈吐优雅,礼貌而真诚。在“爱晚亭”的顶层,还备有一间“阳光休息室”,让入住的老人时刻感到“满目青山夕照明”。
  张瑞芳女士已经八十七岁高龄,按理说应该是“颐养天年”的时候了,她为何还要去操办一个敬老院呢?
  张瑞芳笑着说:“老人们最知心的还是同龄人,但是现在的老人们普遍缺少这样一个环境。只有老人才能理解和懂得老人的孤独……”这是张女士决定操办敬老院的重要原因。
  关于“孤独”这一点,张瑞芳老人自己是最有体味了。
  张瑞芳的家位于淮海路,靠近襄阳路,地段虽属繁华,但老伴去世后,她一个人住也觉得冷清。她说,儿子在澳大利亚当厨师,很忙,一年也没有几天假期,尤其是逢年过节,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尽管张瑞芳的社会活动很多,但平日在家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一些老同事、老伙伴来电话,她拿起话筒就舍不得放下。孤独的日子难熬啊!有的老同事在电话中对张瑞芳说:“既然儿子已经在澳大利亚立住了脚跟,为什么不到那边去跟儿子一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呢?”她说:“我去过,那里太冷清,到了那里,我就是一个没有朋友、没有自己圈子的中国老太太,住不惯的!”张瑞芳推己及人,于是决心创办“爱晚亭”敬老院,和自己的同龄人共度安乐的晚年。
  办敬老院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址。张瑞芳的亲家母退休之后仍在一个小区工作,小区里有一座破旧的三层小楼一直闲着,于是亲家俩一商量就拍板将楼房买下,重新设计建造成“爱晚亭”。
  为了操办“爱晚亭”,张瑞芳几乎把一生的积蓄投进去了,亲家母也将自己的二室一厅的住房卖掉了,儿子也从国外寄来了款,还有一部分钱是亲朋好友们投入的。“爱晚亭”敬老院只对入住的老人收取一些合理的费用,但这远远补贴不了敬老院里的开销。如今,“爱晚亭”只能维持日常的运转,而投入的一百多万元资金还不知道能否收回呢。
  “钱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尽管连收回“爱晚亭”的投资都成问题,但张瑞芳依然坚持不改初衷,奉献不止,全心投入“赔钱办个敬老院”的事业,终年累月,她皱纹里依然溢满了欢乐,脸上依然飞扬着喜气,她说:“只要入住‘爱晚亭’的老人们快快乐乐、健康长寿,我就心满意足了!”
  “爱晚亭”中夕阳红……
其他文献
一、华罗庚的妙对    据说上世纪初,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它的嫡系安徽督军倪嗣冲有一个女儿名叫倪妙。倪妙读过书,也懂得古诗与对联。她要找一个才貌双全的夫婿,经过许多人的介绍,都不合心意。于是她出了个“妙人儿,倪家少女”的上联,声称“只要有人能对出下联,不论家世,均可作配偶。”这下子引得安庆及全国各地不知多少痴情人煞费苦心想对出下联,以攀名门小姐,但却一直没人能对出。这是拆字对,“少女”联结为“妙”
期刊
纪念八一建军节(外一首)  ○谭艳艳(广西)     义举南昌天地惊,井冈烈火铸长缨。  长枪谱写风云录,战马怒嘶民族魂。  倭寇八年垂败首,蒋帮三载弃残兵。  钢刀总应常磨砺,世界仍然未太平。     解放军颂     三山推倒展雄威,钢铁长城势壮巍。  灭虎诛魔驱虏寇,安邦兴业固边陲。  扶贫致富文明建,抢险救灾血汗挥。  大厦辉煌梁柱立,千秋功绩铸丰碑。     火红的杜鹃  ○赵仁广  
期刊
古稀老人了夙愿  文/银火    3月11日,是景德镇市工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离休干部、72岁的曹端甫老人终生难忘的日子。经过50多载不变的追求,这天他终于站在鲜红的党旗下,激动地举起右手向党庄严宣誓,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3年出生的曹端甫,幼年饱受旧社会的苦难,1950年加入共青团,并被选为基层工会委员。他全身心投入工作,决心一辈子跟党走,1953年就成为建党对象。但因妻子哥哥的
期刊
国民党“剿匪”军官钦佩的事业    在中央苏区各项事业中,有一项连国民党“剿匪”军官们都深为钦佩并认为“足资仿效”的事业,便是教育事业。  苏区实行的是普遍的教育,据阿伪1933年11月26日在《斗争》上发表的《论消灭文盲运动》解释,苏维埃政权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不让一个工农分子是文盲……每个青年儿童入校读书,每个成年受补习教育”。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苏区建立了自己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有以读书
期刊
三百山是我省安远东南边境诸山峰的合称,距安远县城25公里。它属武夷山脉南段西坡与南岭山脉东段北坡余脉交错地带,是长江水系之贡江与珠江水系之东江的分水岭,是东江的发源地,也是香港同胞饮用水的源头。三百山总面积约260多平方公里,是四季皆宜的旅游胜地。1993年5月经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2002年5月被定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三百山国家森林公园,名副其实。据专家考证,这里有野生动物60
期刊
我是75岁的老翁,越老记忆力越差。可是,也有例外,今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温家宝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时,深情阐明“穷人经济学”的话,震撼了我的心灵,久久不会忘怀,也不可能忘怀。我认为,温总理的话,决不是他个人的声音,而是代表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代表我们人民自己的政府由衷地喊出的心声。  温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出的中外普遍关切的中国“三农”问题时,引用了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期刊
怎样认识脉压差和心跳快慢    熊××同志:  来信知你患有高血压病,经服药治疗,目前病尚稳定。现就你所提出的咨询,分别答复如下:  一、舒张压(低压)65mmHg危害性大否?  你目前的血压稳定在120~140/65~77mmHg之间,看来似乎舒张压偏低,脉压差稍大,但这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是常有的事。因为老年人多伴有动脉血管硬化、血管壁的顺应性(弹性)差些,故常有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即高压>1
期刊
在1955年授衔的共和国将军名册中,有一位少将名叫钟辉,他是江西瑞金县人。  阳春三月的一天,我们前往北京市复兴路钟将军的家中进行了一次访问。将军因病住院,不便会见客人,只好请他的夫人王新阿和出生于延安的大女儿钟豫江为我们讲述钟将军光辉而精彩的人生。    经历凝聚将军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厚爱     1914年出生于瑞金县新塘村一个贫农家庭的钟辉,很小就接受了革命思想教育。他17岁就投身革命,参
期刊
郑港村是江西省高安市祥符乡东北角的一个小山村。说它是山村,村前却有一条水源丰富、鱼虾肥美的小河;村后也有一条建闸蓄水,终年能灌溉农田的小溪;村子的三面是平整整的土地,肥沃的良田,几块荷塘点缀其中。村东有一大片茂密的森林,这是郑港村人的“禁山”。郑港村的四周是群山,山虽然不很高,但起伏相连,群山环绕着这个美丽的小村庄。    躲避日寇全村人背井离乡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强盗惨绝人寰的“三光”政
期刊
蓝天白云,风儿吹拂,山野间的草地一片葱绿,一群羊儿悠闲自得地在吃草。一位长着络腮胡子、手持枝条的高个子老汉,一会儿在树林间穿行,一会儿钻进荆棘里轰赶着一只黑羊;他身旁一位穿紫红衣的大妈,正在“咩咩”地唤着羊儿。这放羊的两位老人,一个叫王长喜,70岁,是江西萍乡矿业集团公司安源煤矿的退休职工;他身旁的大妈是他的老伴,叫杨佩兰,58岁。  王长喜1986年退休,1997年3月妻子因病去世。1998年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