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生态经济理论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启示

来源 :吉林画报·新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329060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该以何种模式发展?又该如何对待自然环境资源?如何在发展和环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在探寻生态危机根源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观点。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经济;小康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7-0041-1.5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我国发展模式的选择
  社会该以何种模式发展?又该如何对待自然环境资源?如何在发展和环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在探寻生态危机根源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观点。
  高兹在他的《生态学即政治》中提出要保护有限的地球资源,减少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消耗,用分散的技术来开发再生性能源,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福斯特指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制度需要专心致志、永无休止地积累,不可能与资本和能源密集型经济相分离,因而必须不断加大原材料与能源的生产量,随之也会出现产能过剩、劳动力富余和经济生态浪费。”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环境被蜕变成了索取资源的水龙头和倾倒废料(经常是有毒废料)的下水道。所以,过去500年的历史实际是一个不可持续发展的历史”。
  此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还提倡通过国家推行有效的产业政策来消除或减少因为环境污染而引发的产业发展问题,提倡以一种SHE经济发展模式(Sane“理智的”,Hu-mane“合乎人性的”,Ecological“合乎生态学的”)代替原有的HE经济发展模式(Hyper-Expansionist“高度扩张主义的”)。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它要求在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可承载力之间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张力。这种调整后的经济指标突出了人类的健康与需求,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正义、人性需求的满足、公民愿望的实现、对收入和劳动的更公平的分配、更好的环境保护、更多的生态投人、更高效率地利用可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资源和更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性。
  二、生态价值思想与我国价值观的生态转向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合理的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力的批判了人类原有的“二元论”思想,批判了人类“控制自然”“支配自然”的价值取向。他们反对人类为了单纯的经济增长而破坏自然,主张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和谐、生产规模与生态平衡同步,主张“弱”人类中心主义,即把人类个体的理性偏好的满足作为价值标准。所谓“理性偏好”,就是指经过理性思考以后所呈现出的合理需要,这种需要实际上也就是不危及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需要。因此,它既是一种追求人的物质和精神全面发展的人类中心主义,也是一种追求人类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的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把当代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归为“异化消费”。正如本·阿格尔认为:“今天危机的趋势已转移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之所以叫异化消费,“一是因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协调和集中化的生产过程使人感到缺乏自我和自由劳动的意义,于是就逃避到以广告为中介的商品的消费中去寻找人生意义,到消费中去实现其创造性,人为闲暇而活着;二是因为它把人的满足同消费等同起来,这是对异化消费一种不恰当的补偿;三是因为它把异化劳动当作物质丰饶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从而支撑起了异化劳动。因此,他们认为首先消灭异化消费才能消灭异化劳动,进而有效的制止生态危机的产生。虽然异化消费并不是产生异化劳动和生态危机的根源,但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能将对生态危机根源的探寻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消费领域,这种批判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通过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思想的分析,使我们意识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我们必须建立起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实现价值观的生态转向,并以此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观。在主客二分思维方式导致的“人类中心论”的主宰下,人与自然关系被简化为绝对的二元对立,走的是一条片面工业化道路。一方面推动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断实现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则导致人与自然的异化越来越严重,从而引发出许多危及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人和自然平等的价值观,把发展与生态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把自身的活动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第二,倡导绿色消费模式。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我国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可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消费需求无限扩大构成了一对矛盾。因此,我们不能沿袭传统的消费理念,而是要提倡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一种可持续消费,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它倡导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转变传统的只为实现人类自身价值而一味向自然界索取的非绿色消费方式,转向防止污染、追求健康、降低消耗、杜绝浪费的绿色消费方式,从而达到人类能够世代和谐生存、健康生存和可持续生存的目的。
  第三,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健全的生态法律制度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标志,而且是生态保护的最后屏障。法律制度是文明的产物,它标示着文明进步的程度,其作用在于用刚性制度约束人类的生态不文明行为,惩罚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从我国生态法制建设的现况来看,首先要改革现行环境执法体制,理顺环保部门和其他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解决环境执法主体过多、执法权力过于分散、环境执法比较混乱的现状。最大限度地统一环境执法主体,整合环保行政资源。其次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必须遵循“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起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的价格形成机制。再次要提高法律监督水平,加大执法力度和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使企业在违法与守法的博弈中朝着守法的方向发展。
  三、生态伦理思想与我国生态伦理观的重构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本·阿格尔提出了一种“期望破灭的辩证法”,他说:“新的危机动态是由我们称之为‘期望破碎了的辩证法’引起的,这种辩证法是消费者突然从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的幻想中清醒过来和可能重新调整对于幸福含义理解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生态系统无力支撑无限增长,从而将缩减旨在为人的消费提供源源不断商品的工业生产;第二,这种情况将要求人们首先缩减自己的需求,最终重新思考自己的需求方式,从而改变那种把幸福完全等同于受广告操纵的消费的观念;第三,对需求方式的这种重新思考可以使异化消费变成“生产性闲暇”和“创造性劳动”的现象。人们不再把劳动仅仅看作是为了获得用于未来消费的财富的源泉,而是在生产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愿望和价值。他认为,这种辩证法会使人们确立起新的需求观念和期望,重新树立人们的幸福观。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伦理思想给我们最深刻的借鉴意义就在于,我们要搞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对伦理道德观进行重构,要重视生态伦理道德的宣传和培育。要实现这个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培育一种全新的生态伦理。在当前,建构生态伦理要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观和人类平等观,主张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生存平等、利益平等和发展平等,即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既要求代内公平,也要求代际公平。代内平等的道德原则强调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上机会均等,在谋求生存与发展上权利均等。在代际价值的理解上,应该明确两点:一是权利和义务的非对等性,承认后代人享有权利并不意味着要求他们承担相应的义务,正如我们承认自然的权利而很难要求动物、植物等对人类承担义务一样;二是由于后代人尚未出场,因此其权利的行使并非一个现实的存在,而是一种观念的存在,存在于当代人的“观念”中,因此,后代人的权利必须由当代人来代理,由当代人按照公平的原则进行分配。
  第二,增强公民的生态道德意识。目前,在我国,公民的生态道德意识依然淡薄,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是一个道德层次问题,而整个社会的生态道德意识水平的高低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整体的道德意识水平。因此,全面地、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使科学认识自然、友善对待自然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一种理念,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一个首要任务。我们要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积极宣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普及环境科学和环境法律知识;要努力建立和完善各种环境保护和教育的评估、奖惩和激励等方面的机制;还须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
  第三,变革道德规范,在伦理道德上实现由传统道德向生态道德转变。生态道德观念是人们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对是非、善恶、荣辱的认识、判断和评价。由于传统工业文明把人类看作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唯一值得尊重的物种,所以传统道德只关注人的利益、人的权利,而忽视自然界的生态权利、不承认自然界的生命价值。生态文明建设中,要通过变革公民的生态道德观念,使人们树立崭新的生态意识,规范人对自然的行为,启迪人的道德悟性,自觉维护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有序,进而推动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谐有序。
  【作者简介】刘文晶: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部2011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群众文化历来肩负着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弘扬正气,陶冶情操,展示辉煌,凝心聚力等多项历史重任,是三个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独特优势,在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占领城乡文化阵地,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结合文化馆论述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创意。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创意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
期刊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和一般意义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具有其独特的内涵和特点。其特点主要表现为鲜明的导向性、高度的时效性、强烈的变化性。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和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7-0009-2.5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更直接、更密切地和社会发生方方面面的联系,思想斗争更
期刊
【摘要】教育是一种爱的艺术!作为班主任,每天接触的,是几十颗等待滋润的心灵。如何使这一颗颗心灵健康成长?只有采取不同的教法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  【关键词】爱;班主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7-0011-2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育是一种爱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医院档案在发展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提出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所必需的几个重要基础环节。增强档案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与水平,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为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思想与知识方面的保障;完善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形成档案管理网络体系,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做好医院各门类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与检索工作,不断加强医院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形成库藏丰富,结构合理,
期刊
【摘要】礼貌原则是语用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影视作品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具体影视作品中运用礼貌原则的例子,来展现礼貌原则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以便更深刻地理解礼貌原则。  【关键词】礼貌原则;影视作品;应用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7-0020-2  一、礼貌原则概述  (一)关于礼貌
期刊
【摘要】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是体现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结合我国2011计划战略的实施,高校必须切实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和创新能力建设,建立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创新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教学、科研的关系,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用科学发展观提升高校的协同创新能力。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提升;高校协同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要】开展舆论监督是每个新闻媒体的使命和责任,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现实生活的深刻变化,大众对媒体舆论监督越来越关注,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近年来,媒体舆论监督在大力弘扬正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不健全、不规范之处,从而出现了监督乏力、监督不畅和监督不能的情况。面对如此现状,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健康、法制的新闻舆论监督机制成为了我们不得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就东广街道黄河路南社区低收入家庭学生为对象,调查中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的情况(包括课外补习和特长教育),并基于东广街道志愿者服务情况,试图对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  【关键词】低保;课外辅导;成绩;志愿者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7-0015-2  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保障,十八大提出“三大公平”,而教育公平是
期刊
通过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觉得要搞好班级工作,应该坚持“一个标准”,调动“两个积极性”,依靠“三个方面”的力量,发挥“四套班子”的作用。使学生受到严格的行为规范的约束,又能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坚持“一个标准”,即是说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尤其是奖惩方面,对好学生和后进生应使用一个标准。通常好学生易受到偏爱,而后进生常使老师产生偏见,所以班主任执法,一定要公允,要一碗水端平
期刊
【摘要】新媒体自走进人们生活中,便以洪流一般冲击了我们的一切。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新媒体建设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在传播先进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生态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7-0026-1.5  自从人类出现了社会活动后,便产生了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传播这一概念也便随之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