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结束也是开始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gw06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加这样的比赛,本身就是冲着名利而去的,说不关注比赛结果似乎有些矫情。
  说课一结束,就热切地想要知道结果。但分数并不是当场公布,实际的情况是,评委先大致议定名次,然后再打分,而且有明文规定:“以全体评委的平均分作为每节课的最后得分。最后得分应作为评定名次的主要依据,同时也应充分考虑评议中大多数评委的一致性意见,以保证名次的准确、客观、公正、有效。”
  我不愿意低声下气地询问具体名次。比赛结束就如翻爬过一座大山,无论跌跌撞撞,还是无限风光,越过了峰顶就是胜利。
  问还是不问,就这样在矛盾中纠结着。
  说课结束后的那天中午,和同事一起去了怀远三中,喝了不少酒。在蚌埠火车站等车的空当小睡了一会,方才清醒了一些。同行的老任询问到一个评委,得到的回复是:说课全是三等奖。
  听到这个消息真是怅然若失,仿佛自己不是坐在清冷喧闹的火车站大厅,而是置身于无边辽远空阔,无边冰冷寂寥的旷野。没有抱怨,没有悲痛,甚至没有倾诉的欲望,只是浑身冰凉,被冷风吹醒的脑袋木胀欲裂。
  六点多钟,检票,进站。扛着大包小行李,奔走在蚌埠火车站的站台上。四围暮色渐浓,灯火渐起,凉风渐紧,我木然地站在站台上,望着下面黑黑的不知要延展到哪儿去的枕木和铁轨,同样不知自己将走向何方,甚至找不着北,在蚌埠这座城市待了一周,直到今晚,我才发现自己真的转向了。
  一路上火车很慢,我无法安宁下来,时不时总要走到车厢连接处去抽上一支烟,望着车窗外黑漆漆的夜空发上一会儿呆,才能平静下来。或许是我想要离开这座城市的心情过于迫切吧。曾经那样地期待参加这样一次省级赛课,以此来证明一些东西。曾经两次败北,这一次终于成行,来得如此悲壮,走得如此凄冷。
  过徐州的时候,因为避车,火车临时在旷野中停靠了二十来分钟。等到在小城下车时已是深夜。挤在顺砀上,看它呼啸着穿过西关、大隅口、福音堂,窗外熟悉的故乡突然显得异常陌生。
  终于到家了。就着凉水简单地洗漱了一把,倒头就睡。第二天整整睡了一天。接下来的几周里依然嗜睡,似乎想要通过睡眠把一生的疲惫都赶走似的。
  “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我绝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读着鲁迅先生的文字,我渐渐安宁下来。给省语文教研员杨老师发了一封电邮,表明自己反对这样一刀切的评奖方法,然后忘却这一段枯死的记忆,忘却不知要等到哪一天的评奖结果。开始了每天平淡朴素的读书教书的生活。
  安宁平淡本就是生活的常态,而我们往往却不愿安于这种常态。一如水本是为了解渴,我们却往往丢弃最好的凉白开,要咖啡、饮料,即使是开水,仍要创造各种茶叶以调解味道。苏轼先生说,人间有味是清欢。何谓清欢?是清淡简单的食物、清静简净的生活、清寂坦然的心境,且于此品味出淡然悠然的满足与欣慰,是为生活的至高境界。吾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推荐理由:这篇动情的文字代表了广大中小学教师对陈旧、官僚的教育文化的无奈和抗议。“国家发展希望在教育,办好教育希望在教师。”但愿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尽快从课程改革、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深入到体制改革、改善教师的职业感受的阶段上去。
其他文献
背景介绍    《心声》为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小说,核心任务是把握人物形象。由于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非常贴近,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教学目标确定为:结合已有的生活体验默读,说出自己的阅读见解;在与文本对话、理解小说主题的基础上,通过品析语言,说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切入角度    以“心声”为切入点,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品读文中人
一、创意说明    《项脊轩志》是鲁人版高中必修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一般来说,教师在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意思后,或是找几个问题来讨论,或是截取几个片段来赏析。但这都不能从根本上贴近文本,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收获不大。评点作为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是文本研习的重要手段,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能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帮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    二、教学目的    1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好文言文有利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文化,同时也有利于学习现代汉语。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的比例约占12%,这充分体现了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纵观2009年全国各套高考试卷的文言文试题,可以看出,在这个十分稳定的测试板块中也有一些形式和内容的变化。    1 选材呈现多样化趋势    高考文言文试题素材一般以正史中的人物传记为主,而所选传主也多为历
坚守语文的“家”  魏本亚(江苏师范大学):于永正老师是一部大书,可读的东西很多。许多老师都喜欢于老师,都在学习于老师,如何才能学到于老师的教学思想的精髓呢?  张庆(江苏省徐州市中小学教师教研室):在当前深化语文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主要应当向于老师学习两点:一是学习于永正老师对语文的“家”的坚守。什么是语文的“家”?语文的“家”就是语文的原点,就是语文课的本质属性,简而言之就是“语”,就是“文”
[设计特点]  从文本出发,设计三个有梯度的语文活动:“画一画”“填一填”和“背一背”。这种教学形态,让学生在活动中读懂课文,掌握知汉,形成能力。  学生对文言文普遍觉得陌生和艰涩,“画一画”可以把枯燥的课文内容的教学,变成一个有意思的画画活动,因为学生要画出来就必须看懂课文的每一句话。“填一填”可以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明晰作者鄙弃功名利禄,厌倦
【摘 要】食品标签上的百分数真实存在,深入其里,聚焦问题,在解读中,这些问题可以成为数学深度学习的资源。回归生活,深入探究,反复体悟,可以感受真实性问题的价值,凸显“大哉数学”的美妙。  【关键词】百分数 真实性问题 开发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华罗庚先生在《大哉数学之为用》中曾这样精彩地描述数学:“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
在关汉卿的著名剧作《窦娥冤》的第三折中,有这样的情节:窦娥拒绝再嫁,张驴儿父子与蔡婆、窦娥的关系陷入僵局,张驴儿想趁蔡婆生病之时将她毒死,以打破僵局,使窦娥屈从于己,却因误药死自己的父亲,最终导致了窦娥屈死的悲剧结局。对于张驴儿为什么如此筹谋,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摘引研究者的表述说:张驴儿先害死蔡婆,更有利于霸占窦娥。这样表述看似合乎情理,但却造成了剧本情节的前后矛盾:蔡婆此前已经答应自己嫁给张驴儿
《孔雀东南飞》诗中有“阿母大拊掌”句。某高中语文教材对“拊掌”的注释为“击掌”。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篇第一册《焦仲卿妻》注为:“拍掌。这里是表示惊异。”《汉语大词典》释为“拍手,鼓掌。表示欢乐或愤激。”以上注释均不完善。高中语文课本的注释只说明了体态动作,没有说明体态动作的含义,过于简单。朱东润注和《汉语大词典》注既说明了体态动作,也解释了体态动作的含义,但是没有说明“拊掌”为什么有“欢
1946年出生,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1967年毕业于呼和浩特市第一师范学校;1967—1984年分别在五塔寺小学、乃莫齐召小学担任教师;1985—1989年在公义店小学担任教导主任;1990—2002年分别担任乃莫齐召小学副校长、头道巷小学校长。连续多次被评为校、区、市级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发表论文曾多次获省级、市级奖励。  我出生于呼和浩特市(以下简称“呼
编者按:语文课程改革走到了第十个年头,我们该怎样看待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十年中有哪些新经验值得重视,语文教学未来的方向在哪里?本刊从第3期开始,陆续刊发徐州师范大学魏本亚等与语文教学专业研究领域多位专家的对话,围绕人们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进行深入探讨。我们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参与。    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实施了十年,大家经历了改革初期的观望与期待、中期的急躁与冒进之后,逐渐进入对语文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