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台摄像机、两个简陋场景、20多分钟的直播,中国第一部电视剧诞生了。
这件事发生在1958年6月15日。那时,全国电视机拥有量只有数百台。
56年过去了。2013年,中国电视剧总产量出现了下降,仍达到了15000集。而家庭彩电存量早就已经超过了5亿台,更何况,很多年轻人是通过互联网下载来观看电视剧的。
本世纪的时光映照下,中国电视剧行业已不可同日而语。电视播出机构、制作公司、编剧、导演、演员、经纪人……一系列光鲜的角色,汇成了这个五光十色的名利场。而它的主角,却是观众,以及他们手中的遥控器。
为了争夺这数以亿计的遥控器,各种角色的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那柄小小的遥控器,如同一根魔术棒,可以瞬间点沙成塔、点石成金。为了吸引到它的注意,或感动,或震撼,或搞笑,或雷人。甚至,抄袭和打架。
时代之幸,是中国电视剧之幸;时代之限,也是中国电视剧之限。
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番迷乱之境。
从重到轻
每个时代的电视剧,都真实地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梦与痛。
“文革”结束以后,停滞十余年的电视剧行业开始复苏。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反思,“伤痕”题材和改革题材的电视剧成为主流。
《蹉跎岁月》和《今夜有暴风雪》对准知青生活,令很多观众心有戚戚。《新星》播出后,万人空巷,“李向南式的好干部”成为当时对官员的最高评价。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00年,中国电视剧进入大发展时期。
1985年,《四世同堂》将名著改编电视剧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其后,四大古典名著均成功改编为电视剧,很大程度上对原著进行了普及。
1990 年,从《渴望》开始,中国电视连续剧走向大众化、通俗化。其后几年里,《过把瘾》、《北京人在纽约》、《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咱爸咱妈》等与生活、家庭相关的电视剧相继亮相,民生和道德关怀成为主流。
1991年,《编辑部的故事》开创了中国电视剧中长篇系列喜剧的先河,风趣、戏谑的语言风格,对社会热点的犀利透视,被誉为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现象、时尚风俗的电视百科全书。4年后,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播出,形式新颖、对白幽默,掀起一波喜剧创作热潮。
1995年,《苍天在上》第一次以电视剧的形式表现了党内高级干部的腐败问题,这种史无前例的尝试引起强烈反响,取得了39%的高收视率。其后,《英雄无悔》、《大雪无痕》、《和平年代》等剧也因为紧贴公众诉求而引发收视热潮。
1999年,《雍正王朝》成为帝王戏中“严肃”一派的翘楚,创下央视收视的高峰。第一部正面描写“第三者”的电视剧《牵手》,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人婚恋观的思考,央视播出了三遍,收视仍居高不下。
这一年,《还珠格格》播出,在内地的平均收视率超过47%。释放的、颠覆的、自由的表达轰动业界,被一些电视台的台长称为挽救电视台的救世之作。此后,戏说历史的形式和清宫剧题材逐渐成为荧屏新宠。《康熙微服私访记》紧跟后尘,火爆一时,电视剧娱乐化进程加快。
进入21世纪,中国电视剧进入成熟阶段。以《闯关东》、《激情燃烧的岁月》为代表的年代剧,以《金婚》、《新结婚时代》、《幸福来敲门》为代表的家庭剧,以《奋斗》、《北京青年》为代表的青春偶像剧,以《亮剑》、《雪豹》为代表的战争剧,以《暗算》、《潜伏》、《黎明之前》、《悬崖》为代表的谍战剧,以《甄嬛传》为代表的宫廷剧,市场细分,亮点颇多。
与往昔多呈现大历史、大场面、主题厚重不同,这一阶段的电视剧开始呈现“轻”的特点。电视剧不再过多表现政治、社会矛盾或社会问题,而更多地以婚恋、草根和戏剧性古装片,甚至是时尚性古装片,来表达青年人的自由、奋斗、向上,以轻喜剧的风格与过去的苦情戏、宫斗戏、朝廷戏形成了本质上的差异。
剧荒时代
从2007年始,中国成为电视剧生产第一大国,每一年的产量在15000集左右,2012年更达到17703集。
但这顶帽子让人尴尬。广电总局官网发布的消息显示,中国每年电视剧产量和播出比为5:3左右,2008、2009、2010三年,电视剧审批数目和已播出比值为10:1左右。这意味着,绝大部分电视剧未曾活过,即已死去。处于塔尖的,不过一两部戏而已。
2012年,获得广电总局许可证的17700多集电视剧中,实际播出的只有8558集。而其中,1/3处于半亏损状态。上半年的800部电视剧中,收视率超过1的仅占5%。
业界公认,缺乏精品成为电视剧生产中的最大问题。
原创性问题饱受诟病已久。抄袭、跟风、翻拍、续拍,一部剧火了,立刻引来跟风者无数,谍战剧、穿越剧、宫廷剧、家庭剧成为重灾区。
国家广电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的电视剧中,翻拍剧占了50%。这种剧往往走“另类”路线,颠覆剧情、篡改角色,遭遇骂声不断。
更扭曲的,还有“雷人”剧的出现。2013年,《隋唐英雄》被指颠覆事实,但一边遭骂,一边收视率节节飙升,甚至完胜同期的历史正剧《楚汉传奇》。在电视剧《妈祖》中,“妈祖”刘涛说了两句英语,收视就直接破5。更有众多抗日神剧,屡屡成为笑柄,却屹立荧屏不倒。
唯收视率的单一评价体系是根源所在。对于编剧、导演、制片人来说,跟风、翻拍是盈利的基本保障,随波逐流至少可以使自己在市场中稳稳分得一块蛋糕。
一位编剧直言:当前,研究电视剧品质,等于是给木乃伊讲养生。在资本的强大作用下,电视剧创作已经疏离艺术,甚至与艺术无关。
然而,急功近利的代价已开始显现。2013年,没有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现象级作品。有评论称,剧荒时代不期而至。
而2014年,荧屏上将仍然是古装剧和翻拍剧当道。翻拍剧包括《新京华烟云》《新金粉世家》《新渴望》《新天龙八部》和《新神雕侠侣》。此外,2字头剧也层出不穷,家庭剧《当婆婆遇上妈》 《今夜天使降临》均已在出第2部。 中国式生长
2014年年初,美剧《纸牌屋》和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汹涌来袭,对照整个2013年没有一部年份剧的现实,中国电视剧颜面尽失。从业界到公众,开始了一场大范围的思考:我们为什么拍不出那样的电视剧?我们到底缺什么?
体制问题成为一个重点话题。在我国,电视剧首先需要提供故事大纲、拍摄集数等内容进行立项,获得制作许可证后才能开始拍摄。拍摄完毕,还需要把电视剧完整的正片内容制作成DVD送广电部门审批,得到发行许可证后,才可以公开发行播放。
这一制度使得中国电视剧题材受限,不可能建立边拍边播、根据观众反应调整剧本内容的周播剧模式。
由于电视剧处于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电视台主导着电视剧价格,“压价”成为必然结果。赚钱越来越难的制片方只能节约成本,而带来的后果,一是粗制滥造,生产“超速”行驶,剧本未完成就可以开机,两三天拍一集戏成为效率的典范;二是侵害创作人员的权益,编剧成为利益生态链中可怜的“虾米”。
有评论称,这个行业“每一环都充满怨气”:编剧抱怨“挣得少、改我剧本、署名不对”,导演抱怨“演员事多、片方太傻、宣传太烂、电视台乱剪、观众欣赏水平太低”,演员抱怨“剧本烂、宣传烂、档期烂,可惜我了”,制片抱怨“导演贵、演员贵、编剧贵、电视台不靠谱”。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文化价值观的混乱问题。导演康洪雷曾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在流行历史题材电视剧里常常看到这样的桥段,一名年轻貌美的女子,腰悬三尺宝剑,动辄怒剑出鞘,人头落地。“生命蓦然消失,剧中人却毫无恻隐之心,残暴、复仇、杀戮、权谋,难道这是我们要传达的主流价值观吗?”
美剧的快,韩剧的慢
与中国电视剧的无序不同,当下,美剧与韩剧已形成完备的工业化生产模式。
有人评论,优秀的美剧作品就像一部苹果手机,能够兼具硬件配置、软件操控和设计美感,最终呈现出顶尖的“用户体验”。
数据统计,美国控制了世界上75%的电视节目,每年向其他国家发行的电视节目总时长达到30万个小时,其中卖得最多的就是电视剧。
美剧为什么能这么火?在美国,电视剧的主流模式是周播,电视台则按季订购。首季播出后,电视台和广告商对其收视率、社会反响、政治立场等各方面做出综合评估,合格者才有可能进入第二季的拍摄和播出。
播出机制是鞭策导演、编剧提高制作质量的一种方式。正是源于这种播出制度的严格要求,美剧成为各类题材电视剧的佼佼者。
机制之外,美剧中包含着强烈的美国价值观,也具有共同人性和普遍的道德观念,而后者是它得以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
在美剧产业中,编剧的流程、模式和地位甚至超过好莱坞电影业。美剧的创作态度相当严谨,很多作品在故事的背景细节上都经得起严格推敲,《绝命毒师》《广告狂人》等名剧备受相关领域专家的肯定。
美剧更直观的“好看”,还在于其外在的画面和视觉效果。主流的美剧基本都是用电影胶片拍摄完成的,其品质的高标准可见一斑。
《来自星星的你》令很多中国观众对韩剧刮目相看。传承民族文化是韩剧的立剧之本,同时关注人的命运和生存状态,通过对道德的肯定来发现美,安抚受伤心灵,这一气质令人着迷。
与美剧的快节奏相比,韩剧的节奏慢了很多。剧集长、战线长,不会因几天错过收看而导致剧情中断。这种收看方式更符合当下“慢生活”的生活理念。
当下,韩国电视剧制作程序已经实现了时代的接替,从过去电视台下单子、按部就班制作电视剧的第一代,转变为从计划制作时就考虑海外发行的第二代。比如《继承者们》一开始就瞄准海外市场,进行有计划的制作,把新媒体的主流观众放在首位,最终大获成功。
这些他山之石告诉我们,改革是中国电视剧走向未来的必然之路。
而实际上,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影子。模糊一点儿的,是十年前就已提起但一直限于纸上谈兵的制播分离,最近又在萌动。更清晰一点儿,则是刚刚下发的“一剧两星”新政。
这件事发生在1958年6月15日。那时,全国电视机拥有量只有数百台。
56年过去了。2013年,中国电视剧总产量出现了下降,仍达到了15000集。而家庭彩电存量早就已经超过了5亿台,更何况,很多年轻人是通过互联网下载来观看电视剧的。
本世纪的时光映照下,中国电视剧行业已不可同日而语。电视播出机构、制作公司、编剧、导演、演员、经纪人……一系列光鲜的角色,汇成了这个五光十色的名利场。而它的主角,却是观众,以及他们手中的遥控器。
为了争夺这数以亿计的遥控器,各种角色的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那柄小小的遥控器,如同一根魔术棒,可以瞬间点沙成塔、点石成金。为了吸引到它的注意,或感动,或震撼,或搞笑,或雷人。甚至,抄袭和打架。
时代之幸,是中国电视剧之幸;时代之限,也是中国电视剧之限。
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番迷乱之境。
从重到轻
每个时代的电视剧,都真实地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梦与痛。
“文革”结束以后,停滞十余年的电视剧行业开始复苏。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反思,“伤痕”题材和改革题材的电视剧成为主流。
《蹉跎岁月》和《今夜有暴风雪》对准知青生活,令很多观众心有戚戚。《新星》播出后,万人空巷,“李向南式的好干部”成为当时对官员的最高评价。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00年,中国电视剧进入大发展时期。
1985年,《四世同堂》将名著改编电视剧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其后,四大古典名著均成功改编为电视剧,很大程度上对原著进行了普及。
1990 年,从《渴望》开始,中国电视连续剧走向大众化、通俗化。其后几年里,《过把瘾》、《北京人在纽约》、《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咱爸咱妈》等与生活、家庭相关的电视剧相继亮相,民生和道德关怀成为主流。
1991年,《编辑部的故事》开创了中国电视剧中长篇系列喜剧的先河,风趣、戏谑的语言风格,对社会热点的犀利透视,被誉为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现象、时尚风俗的电视百科全书。4年后,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播出,形式新颖、对白幽默,掀起一波喜剧创作热潮。
1995年,《苍天在上》第一次以电视剧的形式表现了党内高级干部的腐败问题,这种史无前例的尝试引起强烈反响,取得了39%的高收视率。其后,《英雄无悔》、《大雪无痕》、《和平年代》等剧也因为紧贴公众诉求而引发收视热潮。
1999年,《雍正王朝》成为帝王戏中“严肃”一派的翘楚,创下央视收视的高峰。第一部正面描写“第三者”的电视剧《牵手》,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人婚恋观的思考,央视播出了三遍,收视仍居高不下。
这一年,《还珠格格》播出,在内地的平均收视率超过47%。释放的、颠覆的、自由的表达轰动业界,被一些电视台的台长称为挽救电视台的救世之作。此后,戏说历史的形式和清宫剧题材逐渐成为荧屏新宠。《康熙微服私访记》紧跟后尘,火爆一时,电视剧娱乐化进程加快。
进入21世纪,中国电视剧进入成熟阶段。以《闯关东》、《激情燃烧的岁月》为代表的年代剧,以《金婚》、《新结婚时代》、《幸福来敲门》为代表的家庭剧,以《奋斗》、《北京青年》为代表的青春偶像剧,以《亮剑》、《雪豹》为代表的战争剧,以《暗算》、《潜伏》、《黎明之前》、《悬崖》为代表的谍战剧,以《甄嬛传》为代表的宫廷剧,市场细分,亮点颇多。
与往昔多呈现大历史、大场面、主题厚重不同,这一阶段的电视剧开始呈现“轻”的特点。电视剧不再过多表现政治、社会矛盾或社会问题,而更多地以婚恋、草根和戏剧性古装片,甚至是时尚性古装片,来表达青年人的自由、奋斗、向上,以轻喜剧的风格与过去的苦情戏、宫斗戏、朝廷戏形成了本质上的差异。
剧荒时代
从2007年始,中国成为电视剧生产第一大国,每一年的产量在15000集左右,2012年更达到17703集。
但这顶帽子让人尴尬。广电总局官网发布的消息显示,中国每年电视剧产量和播出比为5:3左右,2008、2009、2010三年,电视剧审批数目和已播出比值为10:1左右。这意味着,绝大部分电视剧未曾活过,即已死去。处于塔尖的,不过一两部戏而已。
2012年,获得广电总局许可证的17700多集电视剧中,实际播出的只有8558集。而其中,1/3处于半亏损状态。上半年的800部电视剧中,收视率超过1的仅占5%。
业界公认,缺乏精品成为电视剧生产中的最大问题。
原创性问题饱受诟病已久。抄袭、跟风、翻拍、续拍,一部剧火了,立刻引来跟风者无数,谍战剧、穿越剧、宫廷剧、家庭剧成为重灾区。
国家广电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的电视剧中,翻拍剧占了50%。这种剧往往走“另类”路线,颠覆剧情、篡改角色,遭遇骂声不断。
更扭曲的,还有“雷人”剧的出现。2013年,《隋唐英雄》被指颠覆事实,但一边遭骂,一边收视率节节飙升,甚至完胜同期的历史正剧《楚汉传奇》。在电视剧《妈祖》中,“妈祖”刘涛说了两句英语,收视就直接破5。更有众多抗日神剧,屡屡成为笑柄,却屹立荧屏不倒。
唯收视率的单一评价体系是根源所在。对于编剧、导演、制片人来说,跟风、翻拍是盈利的基本保障,随波逐流至少可以使自己在市场中稳稳分得一块蛋糕。
一位编剧直言:当前,研究电视剧品质,等于是给木乃伊讲养生。在资本的强大作用下,电视剧创作已经疏离艺术,甚至与艺术无关。
然而,急功近利的代价已开始显现。2013年,没有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现象级作品。有评论称,剧荒时代不期而至。
而2014年,荧屏上将仍然是古装剧和翻拍剧当道。翻拍剧包括《新京华烟云》《新金粉世家》《新渴望》《新天龙八部》和《新神雕侠侣》。此外,2字头剧也层出不穷,家庭剧《当婆婆遇上妈》 《今夜天使降临》均已在出第2部。 中国式生长
2014年年初,美剧《纸牌屋》和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汹涌来袭,对照整个2013年没有一部年份剧的现实,中国电视剧颜面尽失。从业界到公众,开始了一场大范围的思考:我们为什么拍不出那样的电视剧?我们到底缺什么?
体制问题成为一个重点话题。在我国,电视剧首先需要提供故事大纲、拍摄集数等内容进行立项,获得制作许可证后才能开始拍摄。拍摄完毕,还需要把电视剧完整的正片内容制作成DVD送广电部门审批,得到发行许可证后,才可以公开发行播放。
这一制度使得中国电视剧题材受限,不可能建立边拍边播、根据观众反应调整剧本内容的周播剧模式。
由于电视剧处于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电视台主导着电视剧价格,“压价”成为必然结果。赚钱越来越难的制片方只能节约成本,而带来的后果,一是粗制滥造,生产“超速”行驶,剧本未完成就可以开机,两三天拍一集戏成为效率的典范;二是侵害创作人员的权益,编剧成为利益生态链中可怜的“虾米”。
有评论称,这个行业“每一环都充满怨气”:编剧抱怨“挣得少、改我剧本、署名不对”,导演抱怨“演员事多、片方太傻、宣传太烂、电视台乱剪、观众欣赏水平太低”,演员抱怨“剧本烂、宣传烂、档期烂,可惜我了”,制片抱怨“导演贵、演员贵、编剧贵、电视台不靠谱”。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文化价值观的混乱问题。导演康洪雷曾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在流行历史题材电视剧里常常看到这样的桥段,一名年轻貌美的女子,腰悬三尺宝剑,动辄怒剑出鞘,人头落地。“生命蓦然消失,剧中人却毫无恻隐之心,残暴、复仇、杀戮、权谋,难道这是我们要传达的主流价值观吗?”
美剧的快,韩剧的慢
与中国电视剧的无序不同,当下,美剧与韩剧已形成完备的工业化生产模式。
有人评论,优秀的美剧作品就像一部苹果手机,能够兼具硬件配置、软件操控和设计美感,最终呈现出顶尖的“用户体验”。
数据统计,美国控制了世界上75%的电视节目,每年向其他国家发行的电视节目总时长达到30万个小时,其中卖得最多的就是电视剧。
美剧为什么能这么火?在美国,电视剧的主流模式是周播,电视台则按季订购。首季播出后,电视台和广告商对其收视率、社会反响、政治立场等各方面做出综合评估,合格者才有可能进入第二季的拍摄和播出。
播出机制是鞭策导演、编剧提高制作质量的一种方式。正是源于这种播出制度的严格要求,美剧成为各类题材电视剧的佼佼者。
机制之外,美剧中包含着强烈的美国价值观,也具有共同人性和普遍的道德观念,而后者是它得以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
在美剧产业中,编剧的流程、模式和地位甚至超过好莱坞电影业。美剧的创作态度相当严谨,很多作品在故事的背景细节上都经得起严格推敲,《绝命毒师》《广告狂人》等名剧备受相关领域专家的肯定。
美剧更直观的“好看”,还在于其外在的画面和视觉效果。主流的美剧基本都是用电影胶片拍摄完成的,其品质的高标准可见一斑。
《来自星星的你》令很多中国观众对韩剧刮目相看。传承民族文化是韩剧的立剧之本,同时关注人的命运和生存状态,通过对道德的肯定来发现美,安抚受伤心灵,这一气质令人着迷。
与美剧的快节奏相比,韩剧的节奏慢了很多。剧集长、战线长,不会因几天错过收看而导致剧情中断。这种收看方式更符合当下“慢生活”的生活理念。
当下,韩国电视剧制作程序已经实现了时代的接替,从过去电视台下单子、按部就班制作电视剧的第一代,转变为从计划制作时就考虑海外发行的第二代。比如《继承者们》一开始就瞄准海外市场,进行有计划的制作,把新媒体的主流观众放在首位,最终大获成功。
这些他山之石告诉我们,改革是中国电视剧走向未来的必然之路。
而实际上,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影子。模糊一点儿的,是十年前就已提起但一直限于纸上谈兵的制播分离,最近又在萌动。更清晰一点儿,则是刚刚下发的“一剧两星”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