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体现了要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为核心,该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赋予教师对教材内容(特别是校本资源)的运用更灵活性;教材上所写的东西不会一成不变,编写教材的目的不要求我们的老师必需照本宣科,具有大的科学观和大的教材观,教材上的内容,只是起一个参考的作用,充许教师可以重组课堂教学内容的依据。教师可根据各地各校、每师每生实际情况充分发掘和利用好校本资源与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实施因“材”(学生、资源)施教,更能体现贯彻新课程的要求。
改革实验教学,不妨重组教学中的实验体系、优化实验教学的课程结构,努力使实验教学相对独立于理论教学,同时增加其综合性,压缩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研究性内容。
在《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3章第1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教学中实验较多中实验进行重组,从实验的设计、选材、分组进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重组在本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应用。
按教材设计意图:而教材也重点安排了3个活动(实验)和1个建议活动(利用互联网了解显微镜技术发展的历史)。课时更安排了4个课时。在本课中教材安排学生实验较多,也将实验内容与有关生物基础知识交替安排,力图将实验操作与基础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但这种教学安排对学生与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掌握好实验课程的组织教学方法。个别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授课时间较长,还采用旧的教学模式——演示法,或教师干脆实验都不做了,用讲实验代替。
所谓实验设计,就是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的现象。它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改进方法等。实验设计,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是否具有在不同情境下迁移知识的能力。重组后的实验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更新和综合,更充分体现了基础实验的一体化特点,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本次重组主要是实验方案的变化,原本三个实验课时变为三个小组实验,且加多一组校本实验,然后相互交流。
新课标中的实验较多,许多实验材料在一些地方未必能找到,作为新课标下的生物教师应能充分挖掘各种资源,拓宽实验材料的选择范围。在实验教学中,合适的实验材料是学生开展实验活动的基础和关键。充分利用因地制宜且又能易找易见的探究材料,能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探究,有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在本实验中的洋葱、番茄(或桔)和叶片(校园植物)等都是较易找到的实验材料。在选取实验材料的过程中必须考虑能否为学生开展有效实验提供有力的支撑,体现实验材料的启发性、趣味性、层次性、可操作性。
1.把3个实验活动合并安排,做了实验分组重组:
第一组:(活动一)观察人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第二组(活动二)观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洋葱表皮细胞;
第三组(活动二)观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番茄果肉细胞;
第四组(设计活动)观察叶片横切面结构 (校本课程:各校可根据实际选取材料)
2.实验分组,除了对活动进行分组,还要对学生分组。各组应选好小组长,由组长对本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在实验时,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最终达成合作学习的目标,分组实验教学,能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分组实验后,小组间也相互交换观察,从而使一节课堂上掌握了四個小实验活动;学生有自己任务,在认真预习完各组的实验目的、要求、材料器具及实验步骤,各组有序开展实验,规范的实验操作熟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实验探究的意识更浓了,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也落实教学目标。
3.由组长或小组代表发言,更体现了新课程中提倡的合作交流。注意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注意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以及充分的准备,进行了客观的实验后,实验结论的总结和交流这一环节,是实验过程的最后一道程序,关系到实验的成功与否及实验成果等。在这一阶段可以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等多种方式完成实验报告,通过摄影、摄像,使报告更生动形象,同时对于实验结论的交流可组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的重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明确目的,提出明确要求,无论组织什么样的探究活动,活动本身不是目的,所以在设计活动时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通过这个活动,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活动的目标。实验的重组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实验方法会有不同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实验材料会有不同的结论;不同的实验过程会有不同的实验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革实验教学,不妨重组教学中的实验体系、优化实验教学的课程结构,努力使实验教学相对独立于理论教学,同时增加其综合性,压缩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研究性内容。
在《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3章第1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教学中实验较多中实验进行重组,从实验的设计、选材、分组进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重组在本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应用。
按教材设计意图:而教材也重点安排了3个活动(实验)和1个建议活动(利用互联网了解显微镜技术发展的历史)。课时更安排了4个课时。在本课中教材安排学生实验较多,也将实验内容与有关生物基础知识交替安排,力图将实验操作与基础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但这种教学安排对学生与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掌握好实验课程的组织教学方法。个别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授课时间较长,还采用旧的教学模式——演示法,或教师干脆实验都不做了,用讲实验代替。
一、实验的设计的重组
所谓实验设计,就是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的现象。它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改进方法等。实验设计,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是否具有在不同情境下迁移知识的能力。重组后的实验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更新和综合,更充分体现了基础实验的一体化特点,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本次重组主要是实验方案的变化,原本三个实验课时变为三个小组实验,且加多一组校本实验,然后相互交流。
二、实验材料的重组
新课标中的实验较多,许多实验材料在一些地方未必能找到,作为新课标下的生物教师应能充分挖掘各种资源,拓宽实验材料的选择范围。在实验教学中,合适的实验材料是学生开展实验活动的基础和关键。充分利用因地制宜且又能易找易见的探究材料,能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探究,有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在本实验中的洋葱、番茄(或桔)和叶片(校园植物)等都是较易找到的实验材料。在选取实验材料的过程中必须考虑能否为学生开展有效实验提供有力的支撑,体现实验材料的启发性、趣味性、层次性、可操作性。
三、分组重组
1.把3个实验活动合并安排,做了实验分组重组:
第一组:(活动一)观察人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第二组(活动二)观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洋葱表皮细胞;
第三组(活动二)观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番茄果肉细胞;
第四组(设计活动)观察叶片横切面结构 (校本课程:各校可根据实际选取材料)
2.实验分组,除了对活动进行分组,还要对学生分组。各组应选好小组长,由组长对本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在实验时,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最终达成合作学习的目标,分组实验教学,能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分组实验后,小组间也相互交换观察,从而使一节课堂上掌握了四個小实验活动;学生有自己任务,在认真预习完各组的实验目的、要求、材料器具及实验步骤,各组有序开展实验,规范的实验操作熟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实验探究的意识更浓了,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也落实教学目标。
3.由组长或小组代表发言,更体现了新课程中提倡的合作交流。注意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注意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以及充分的准备,进行了客观的实验后,实验结论的总结和交流这一环节,是实验过程的最后一道程序,关系到实验的成功与否及实验成果等。在这一阶段可以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等多种方式完成实验报告,通过摄影、摄像,使报告更生动形象,同时对于实验结论的交流可组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的重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明确目的,提出明确要求,无论组织什么样的探究活动,活动本身不是目的,所以在设计活动时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通过这个活动,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活动的目标。实验的重组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实验方法会有不同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实验材料会有不同的结论;不同的实验过程会有不同的实验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