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教学中的实验重组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0762237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体现了要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为核心,该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赋予教师对教材内容(特别是校本资源)的运用更灵活性;教材上所写的东西不会一成不变,编写教材的目的不要求我们的老师必需照本宣科,具有大的科学观和大的教材观,教材上的内容,只是起一个参考的作用,充许教师可以重组课堂教学内容的依据。教师可根据各地各校、每师每生实际情况充分发掘和利用好校本资源与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实施因“材”(学生、资源)施教,更能体现贯彻新课程的要求。
  改革实验教学,不妨重组教学中的实验体系、优化实验教学的课程结构,努力使实验教学相对独立于理论教学,同时增加其综合性,压缩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研究性内容。
  在《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3章第1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教学中实验较多中实验进行重组,从实验的设计、选材、分组进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重组在本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应用。
  按教材设计意图:而教材也重点安排了3个活动(实验)和1个建议活动(利用互联网了解显微镜技术发展的历史)。课时更安排了4个课时。在本课中教材安排学生实验较多,也将实验内容与有关生物基础知识交替安排,力图将实验操作与基础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但这种教学安排对学生与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掌握好实验课程的组织教学方法。个别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授课时间较长,还采用旧的教学模式——演示法,或教师干脆实验都不做了,用讲实验代替。

一、实验的设计的重组


  所谓实验设计,就是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的现象。它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改进方法等。实验设计,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是否具有在不同情境下迁移知识的能力。重组后的实验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更新和综合,更充分体现了基础实验的一体化特点,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本次重组主要是实验方案的变化,原本三个实验课时变为三个小组实验,且加多一组校本实验,然后相互交流。

二、实验材料的重组


  新课标中的实验较多,许多实验材料在一些地方未必能找到,作为新课标下的生物教师应能充分挖掘各种资源,拓宽实验材料的选择范围。在实验教学中,合适的实验材料是学生开展实验活动的基础和关键。充分利用因地制宜且又能易找易见的探究材料,能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探究,有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在本实验中的洋葱、番茄(或桔)和叶片(校园植物)等都是较易找到的实验材料。在选取实验材料的过程中必须考虑能否为学生开展有效实验提供有力的支撑,体现实验材料的启发性、趣味性、层次性、可操作性。

三、分组重组


  1.把3个实验活动合并安排,做了实验分组重组:
  第一组:(活动一)观察人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第二组(活动二)观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洋葱表皮细胞;
  第三组(活动二)观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番茄果肉细胞;
  第四组(设计活动)观察叶片横切面结构 (校本课程:各校可根据实际选取材料)
  2.实验分组,除了对活动进行分组,还要对学生分组。各组应选好小组长,由组长对本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在实验时,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最终达成合作学习的目标,分组实验教学,能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分组实验后,小组间也相互交换观察,从而使一节课堂上掌握了四個小实验活动;学生有自己任务,在认真预习完各组的实验目的、要求、材料器具及实验步骤,各组有序开展实验,规范的实验操作熟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实验探究的意识更浓了,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也落实教学目标。
  3.由组长或小组代表发言,更体现了新课程中提倡的合作交流。注意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注意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以及充分的准备,进行了客观的实验后,实验结论的总结和交流这一环节,是实验过程的最后一道程序,关系到实验的成功与否及实验成果等。在这一阶段可以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等多种方式完成实验报告,通过摄影、摄像,使报告更生动形象,同时对于实验结论的交流可组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的重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明确目的,提出明确要求,无论组织什么样的探究活动,活动本身不是目的,所以在设计活动时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通过这个活动,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活动的目标。实验的重组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实验方法会有不同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实验材料会有不同的结论;不同的实验过程会有不同的实验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感
期刊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体育與健康课程新标准》为依据,以发挥学生的认识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为目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会运动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体育核心素养。二、教材分析  原地背向双手后抛实心球是一项适合初中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点的运动项目。本次课是新授课,有了之前七年级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原地侧向推实心球和八年级侧向滑步推实心球的教学铺垫,为学生学
期刊
近年来,我国物理实验教学发展迅速,取得的成就也是十分显著的。从中可见,开展有形的物理实验教学,既能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提升,又能对学生探索兴趣进行激发。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家及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很多学校在开展物理教学时都已经购置统一仪器,这些仪器是专门进行物理教学的仪器,教师及学生只有掌握使用方法,不需要再多余加工实验装置,也能对现有教学任务进行完成。但是,教学
期刊
一、教材简析  《九色鹿》是一则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课文主要讲了九色鹿不顾生命危险救了落水人调达的命,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重金”面前,他竟然见利忘利出卖了九色鹿,最终受到了惩罚。故事情节生动,内容简单,语言浅显,但其中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做人要守信用,要知恩图报,而不能见利忘义。课文情节生动,语言浅显易懂。二、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
期刊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怪诞、亘古”等重要的生字词及其含义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通过诵读课文,感受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  3.揣摩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  4.培养学生树立爱国意识和忧患意思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深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欣赏精彩句、段,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精讲点拨法、
期刊
教材分析:  《满山的灯笼火把》是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作者童年中的一个成长故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儿童年龄特征。文章配有两幅插图,记叙了作者住在农村外婆家,一天在风雨中坠入田边土井后的表现,最后被乡村人们救起的感人故事。教育学生在困难面前要勇敢、坚强,遇事善于动脑,多关心他人、爱护他人。  设计思路:  本篇是精读课文,抓住文中的事例用心体会,从别人的成长经历中,吸取有益于
期刊
随着“微”时代的来临,多媒体和信息技术与人们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微课这种依托多媒体技术而产生的知识传播方式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恰当地应用微课,使其与常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能使教学更加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大有裨益。一、微课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微课新颖、有趣,有感染力,以具
期刊
一、互联网+环境背景下数学教学的设计  1.互联网+环境背景下数学教学的要素  〈1〉教学内容  包括数学课程的介绍,教学目标的说明、教学计划的实施、典型案例的剖析,数学生活背景素材提供等。  〈2〉学习导航  包括非线性化的学习路径的设定,超文本的链接以及学习内容的检索。  〈3〉数学实验  包括数学生活情景的创设,数学问题解决中的交互操作,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应用。  〈4〉诊断评价  包括数学知
期刊
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随着课改的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读写结合的训练。  读与写要实现两者之间有效的结合,首先要利用好语文课本这个最好的载体,在语文课堂中结合教材的设计,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为孩子写话实践提供仿写借鉴的对象,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进而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  1.读写结合,先从
期刊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礼”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标志,是历代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内容。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的启蒙时期,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奠基性教育。对学生从小进行良好的品德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是保证他们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是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百年大计奠基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