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论语》备课有效性的反思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chie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逐步推行的过程中,我们对教学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但是,不管我们的教学如何改变,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我们的课堂有效——也就是说我们要提倡有效的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就是教师在遵守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体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新课程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要求教师进行有效备课。教之初有效教学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永恒追求。语文教学的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准备阶段,关系有效教学实施和有效教学评价。笔者从两年多的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以《〈论语〉选读》的教学作为分析的缘起,从学科教学的教师、教材和学生三个维度,对教育理念、教材处理、探究方式等层面作案例式反思,在讲述自己故事的过程中,试图构建新课程要求下语文有效教学的备课策略。
  
  一.教育理念层面
  
  案例一 学生对文言文有抵触情绪,“读—译—背”模式已经让他们身心憔悴了,因此,必须要找到一个方法,既能让学生接受文言文又能体现文化著作的教育作用。现有的教材在编排上打散了《论语》的整体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将儒家思想割裂开来,而应该立足于“因简求繁”,以一个简单的问题作为突破口深入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读出自己心中的孔子。
  我们学校有一位老师在上《高山仰止》这节课的时候只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文中有很多章节讲到了子路,说说子路是怎样一个人?他跟孔子关系怎样?
  生一:子路是一个鲁莽、好大喜功的草包。他有勇无谋,“行行如”,所以孔子咒他不得好死。
  生二:孔子曾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言下之意是子路太鲁莽,遇事不会动脑子,孔子不愿跟他共事。
  生三:我觉得子路脾气太直了点,想什么就说什么,简直像小孩子一样。
  师:子路如果真是这样的家伙,孔子还会让他经常跟随自己左右吗?子路有什么优点呢?
  生四:孔子说的“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是说子路除了好勇,没什么可取之处啊。
  师:大家想想,子路为什么还能成为孔子精通“六艺”的七十二弟子之一呢?子路的鲁莽也可看成是直率啊!你看,孔子去见南子,子路就敢于当面批评,逼得孔老夫子当即跳脚发誓。
  学生有的点头,有的交头接耳。
  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将自己的教学内容框在文本的范畴之内,没有进行合理的拓展,同时,本环节中貌似给学生一定的启发,让学生的思路,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了教师所想要的答案,最终使得教学双方都似乎是达成了目标。但我们不妨再思考一下。学生是否真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论语》的这个片断有了很好的认识?是否教师自己对子路的认识就局限在这里?能否更深层次地对于文本进行解读,而不是用貌似启发的方式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呢?
  策略 目前,课外对《论语》的解读资料也有很多。作为教师,这些凝结了许多智慧的作品不能不了解,但如果照单全收,不加筛选,势必造成很大的困惑。因此,教师自己要在“博览”的基础上细细斟酌筛选,不盲目迷信。《学科指导意见》有教学建议:《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就《〈论语〉选读》而言,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所以教学建议着重是从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教学层次上作出说明。
  所以,在《论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摒弃“穿新鞋走老路”的讨巧思想——即读-译-背的模式,真正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人本主义思想,认真揣摩《论语》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编写意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下,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是有效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教材处理层面
  
  案例二 我们知道《论语》是一部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语录体儒家经典。通行本《论语》共20篇,编辑体例相对杂乱。它既不按内容类别编排,也不按语录的时间先后集录。但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的《〈论语〉选读》却不一样。该教材从课程及教学论的角度,按照主题编排,即每一章的语段是根据主题来编排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应采用“主题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提炼每一章的主题,把每一章每一段根据主题串起来,使其前后连贯。
  例如,在上《周而不比》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把原始儒家的交往观和现代人的交友观结合起来讲,就截取了百家讲坛中于丹讲“交友之道”的一段视频。其中于丹有这样的一段话:“孔子说的第二种好朋友是‘友谅’,就是宽容的朋友。坏朋友也有三种:什么叫‘友便辟’呢?就是性情暴躁的人;‘友善柔’,就是性格特别优柔寡断的人;‘友便佞’就是心怀鬼胎的朋友。”
  很明显,于丹对于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的解释跟课文中的注解有很大的出入。那么《论语》中的原义到底是什么呢?翻阅了一些参考书籍,我才得出结论:应该从损友和益友的对立面去理解。“直,正直”,“谅,诚信”,“多闻,博学多闻”,那么,“便辟”便是“多闻”的反义词,意为“谄媚奉迎”;“善柔”便是“谅”的反义,是虚伪;“便佞”便是“多闻”的反义,就是“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意思。所以说,于丹教授的解说是不够准确的。
  问题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文中孔子充满生命智慧的话至今熠熠生辉。但把《论语》作为必选教材进入高中语文课对语文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著作该怎样教才能达到预设的目的;教师自己对《论语》的理解能有多少,况且并不是人人都能理解孔子的;我们真能深入领悟这些语句吗?而且许多后人对《论语》中涉及的观点并不一致,如何取舍呢?
  策略 这几年关于《论语》的解读书籍也不少,除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李零教授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中,以训诂的刀片对《论语》进行了条分缕剖,把孔子“还原”为一个“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谭景伟的《一位保安的〈论语〉心得》行文明白晓畅,说理通俗易懂,且融入个人经历,为我们提供了研读论语的另一种角度。加上我们手头的教师用书等,可以说,有些问题是众说纷纭,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放出眼光”,细心斟酌了。
  从教材与教学的关系上讲,教学活动是活的东西,而教材作为课程的主要载体,则是静态的死的东西。因此,要把教材灵活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就应对它进行科学适度的加工和处理,使之更适合于活的、具体的教学活动实际。这就要求我们教学准备过程中必须吃透教材的精神实质,并且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灵活恰当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处理。
  
  三.探究方式层面
  
  案例三 在论语十则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典雅,鼓励他们自主诵读课文。用诵读的方式进一步品味、体悟,让学习升华到“使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同时,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克服语言上的障碍,我有意识的将名家对于论语解读中的不一致的地方指出来让学生查找各种文献进行比对,找出他们认为合理的解释,并阐明自己的理由。最后,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进行讨论。
  在讲《中庸之道》时,我先把于丹、南怀瑾、牟钟鉴的不同理解呈现给学生,安排了一次“文本导读质疑”活动。
  任务:依话题为导向,结合文本交流,从而使资源共享达到最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话题预设——“我看中庸之道”。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结合文本完成。
  生一:中庸是慎独自修。人们必须严格地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在别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地方也十分谨慎,不说违背道德的话;在别人看不见自己物为的地方,也时刻属守中庸之道。
  生二:“中庸”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忠恕之道,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治人”,要求人们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
  生三:由孔子的“吾未闻好德如好色者也”,得出好色的中庸之道讲求合乎情理、顺其自然,在满足自己的时候不要伤害到他人。
  ……
  问题 这是一堂试验课,尤其是在《论语》课堂中进行这样的尝试,到底能否让学生对于文本,以及文本所承载的文化进行合理的探究?这样的探究会不会太专业了?这些问题在论语的教学中一直在困惑着我。但是,作为一直以来被奉为经典的《论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说,不同的解说也得到了不同的成就。似乎这样的结果真是我们解读《论语》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即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百家齐鸣,百花齐放。
  策略 我省《论语选读》课程的核心目标式定位于“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建议“文化论著研读”的教学要“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引导专题探究,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简而能赅,浅而能深,态度雍容,辞义典雅”(《先秦诸子选读·概说》),抓好诵读是最为朴素而有效的学习方法。《论语》选读教学的自主诵读课通常开在精讲探究之前,做法是在这门课准备开设之初,就让学生利用早自习来展开充分的诵读,或者把选文都背下来。这使学生大大熟悉了要学的内容,为后面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精讲探究之后,还要安排诵读课,这是在对《论语》有了一定程度解读的基础上。
  对学生而言,自主探究的课堂,真正是他们的地盘,这里给他们提供丰富的自由选择学习机会,以个性化成长为载体,积淀良好素质与创新意识,有效促成知、情、意、行的统一。但对其中产生的问题,教师更需要在备课时做足功课,以优化探究方案,提高探究效果:
  1、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估计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档次。提出问题是整个探究的基础,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探究很难进行下去。为了让学生能提出问题,备课时教师有必要准备一定的问题情景、必要的背景知识等。
  2、备课时教师要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充分的预设并制定相应的预案。
  总之,教师、教材和学生是学科教学中的三个核心要素,备课过程中只有做到更新教育理念、整合教材内容和优化学生探究方案,才能保证新课程要求下《论语》教学的有效性,并在实施中获得最大程度的生成。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
  3、陆军:《新课程要求下化学有效教学的备课策略》,《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年第8期上(6—8页)。
  
  缪瑛,教师,现居浙江富阳。
其他文献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审美底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的重要功能是现代文教学所不能代替的。但我们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两种偏向,一是逐字逐句串讲,课堂上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二是全篇感悟,重整体意会,轻基础知识的落实,学生没有积累文言文知识,并且没有从中感觉学习的乐趣和它真正作用。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非常普遍。  学生是以一个个体存在于以班级为单
“披文入情”出自刘勰《文心雕龙》,其中强调“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事实上,早在春秋时代,儒家就已经强调“诗言志”,而读诗就是为了“了解诗中之志”。“披文入情”研究法就是从文章的语言入手,探讨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意”一种研究方法。“披文入情”的“披”,是“用文字示意或评判”的意思;“入情”是进入“情境”之中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如何“披文入情”呢?  “披文入情”的“情
在高考考场上,作文是衡量学生高中三年语文水平与能力的最重要的尺度。作文的得分高低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我在看了许多考场作文后发现,现在不少高中生在写作文时,总是在写一些考生常谈的话与事情,创新意识明显不强,致使作文千篇一律,影响了得分。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只有打破定向思维,从新的角度,用新的观点,借新的方法认识周围的世界构思文章,作文才可能与众不同,让人耳目一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平时
美学上有一个很经典的概念叫做“距离效应”,意思是说要准确地观察和认知某一事物,必须保持一个最佳的距离。譬如看油画,距离太近了,你所看到的画面,感觉就是模糊一片,如果与画面保持一定的适当距离,就会体验到很清新的视觉效果,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距离产生美”。由此我想到,师生之间的交往实际上也是这样,距离太近,有时会产生感情上的审美误解;距离太远,往往又会导致心灵隔阂;忽远忽近,则游离了人与人之间美的和谐
老师们都知道朗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根基。叶圣陶老先生更将有感情的朗读称之为“美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更可以培养语感、体味情感。很多时候,特别是城市里的学生,他们的朗读让我们这些听课老师叹为观止,读得声情并茂、激情四溢,我们心中不止一次为他们叫好。可以说,课堂出彩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学生的精彩朗读。我想,老师面对这样的学生是幸福的。然而,看看现在大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随着高中课程的增多,升学压力的加大,语文课堂气氛很难做到活跃,甚至有教育家把高中课堂比喻成“人类智慧的屠宰场”,这种现状的根源在哪里?一线的语文教师又该寻求怎样的途径?在这里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到寓教于乐。    一、创建轻松的氛围    语文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情感交流课。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令人愉快和谐的情境更便于情感的表达与交流
语感就是人们把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朗读正确表达出来的一种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巧妙评价,语感指导的润滑剂  学生读完后,教师往往会给予相应的评价,“读得不错!”、“你已经把感情读出来了!”、“读得太棒了!”这一类的评价,在阅读课中老师们是耳熟能详的。这种简单的没有针对性的评价如同“雾里看花”,至于“为什么不错”、
初中的作文教学没有相应的教材,没有固定的课时。如果在作文教学方面,老师没有自己的一套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方案,学生作文水平就很难得到提高。每次听到要写作文,学生便如大祸临头。但是,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却是一个“大头”,如何在作文道路上走得更稳健,更舒心,我们应该好好摸索。    一.写作材料信手拈来    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曾指出:“作家身边应常备笔和纸,必须把他自己感到惊奇的事物记下来。从这样的素描中
语文作为人文气息最为浓烈的一门学科,其人文性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其中的情感教育是三维教学目标中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当前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重视这个问题,过于浓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往往索然无味。笔者认为如能将语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之中,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就将会水到渠成。那么何以融情呢?笔者认为抓住以下三点:  一.引人入
目前,中学文言文教学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尴尬局面:从表面上看,一般教师愿意教文言文,学生也似乎愿意学,因为只要多花些工夫在背诵上就可以使成绩有所提高;而实际上却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真是“厌声载道”。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出路,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遗憾的是对目前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弊端及根治的办法似乎缺乏热烈的讨论和行之有效的操作指导,破之有余,立之不足。      一.文言文教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