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幸福感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y136317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教师走进课堂学生对上课铃声充耳不闻依旧嬉戏打闹,当教师收上学生的作业本发现的是他们清一色纯粹复制粘贴的作业,当教师上课的时候找不到学生跟自己互动他们的头都低耸耷拉着,这一切都是让教师觉得心痛的地方,教师会感觉自己不被尊重,做教师没有丝毫幸福感可言。所以,对于教师而言,被尊重是一个基本点。学生对教师的敬畏要保持在七比三的合理比例,即七分敬重三分畏惧:七分敬重是因为教师育人于真,他们需要被尊敬礼重;三分的敬畏就在于学生对教师的话有所畏惧,敬而不重跟宠而不爱都是很可怕的。那么,又该如何维持那个合理的比例系数,寻求作为教师的幸福感呢?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有基础知识储备的支撑。业界一直在强调,想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假若教师对一个知识点只知其一,教师又如何给学生普及,让学生又知其二呢?他们想要理解不就更难了吗?其次,教师要讲究师德师行,教师的行为很直接地影响到学生。初中的教育处在了一个关键而又尴尬的境地,学生这时候可能处在青春期,逆反心理严重,作为德行和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还要教他们做人,做真人。语文教材内容不仅是学生考试的范畴,也是学生学习修养的修炼册,学生在文本中学习文化知识,也在文本中分析做人得失。只有在教育学生做人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才能提升语文教师的幸福感,不然,这种所谓的幸福就是残缺不全的。
  央视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记者举着话筒问当街的路人:你们幸福吗?答案五花八门。确实如此,每一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一样,就意味着这道题目是开放性的,答案不唯一。那么对于教师而言,幸福又是什么呢?对于教师而言,没有什么比得上学生的认同并能够帮助学生进步更让教师觉得幸福的了。可是,光是做到以上两点,是不能实现那种幸福的,除此以外,教师还需要兢兢业业的责任心和因材施教的能力。兢兢业业的责任心要求教师要用严谨的态度对待这份工作,课前认真备课,上课的时候全神贯注,尽量在授课方面让学生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建立在兴趣上的教学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张艺谋曾经导演教育大作《一个都不能少》,讲的是村里让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做农村的临时教师,小姑娘必须看管好28个学生,一个人也不能少。于是女主角孤身一人进城寻找男主角,用她极度的责任心和善良找回了她所“任教”的28个孩子中的一个。影片给人的整体感觉很荒诞,可是在这种全剧都荒诞的情况下,硬是让人看落了泪,这是外界对这部电影的整体评价,中肯又实在。诚然,教师不能提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就像电影里的台词一样: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出于教师本身的一种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没有了这种师德为基础的模范作用,也就失去了当教师的必要,育人于真,任重而道远。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班主任更适合语文教师来当,这可能有点片面,但是就是出于对语文教师的认知才觉得语文教师有责任去帮助更多的学生。因材施教出自于孔子,成名于孔子,发扬于孔子,继承于后世。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教师区分学生的层次,根据他们的不同学习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班里总有成绩好的和一般的学生,教师不能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不一样的学生,更不能因为成绩的高低而去批评学生。成绩只是学生这一学习阶段对某一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如果教师一味重视学生书面的成绩而忽略他们的素质成长,那么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也只不过是促成了一个学习怪人的出现。更严重的是,功利性地、一味地苛求分数的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负面的,这容易给学生造成这样一种错误的理解:既然学校都已经这么功利了,这个社会不就更加可怕了。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和交朋友的地方,第一印象尤其重要,如果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没能“单纯”地学习和生活,就更别谈以后在社会上的生活了。
  看着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学习,就是教师最大的幸福。而这一切,其实不用任何方法,只做一个教师该做的就行。
其他文献
【投影呈现一】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和悲啼。……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限于篇幅,这里以简略形式呈现,下同)   【问题设置】   1.“颓废”一般指“
期刊
一、利用导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我先问:“同学们,今天3月12号,正好是植树节,大家想不想植树?”  学生异口同声:“想!”  我说:“作家傅雷说‘一个人如果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  学生顿时热情高涨,表示课堂上一定会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二、品读片段,小组合作探讨病因及处方。  要求每个成员不但要发言,而且有新意,有见地,努力
期刊
早在西汉宣帝时戴圣编撰的《礼记》中就提到“选贤举能,讲信修睦”,那么历朝历代是如何做到选贤举能的呢?  汉之前由贤士为门客或游说,被人主赏识而得以施展才华。传说中姜太公垂钓于渭水之滨,以直的鱼钩,钓愿者之鱼。姜太公吕尚用这种愚蠢的钓鱼方法,起到了一传十十传百的广告效应。适有文王梦熊遍寻天下贤士,闻听此事,礼贤下士,君臣相见恨晚。后来演绎出一段传奇的封神演义。苏秦张仪之辈皆以言获君主赏识而千古之名。
期刊
人格即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综合,也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素质则是指人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人格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对客观事物真、善、美的判断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与性格,使学生的行为表现能体现为一定文化水准上的道德修养。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要胜任它,就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主要教育者和组织者,在学生的人格素质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构建开放的语文课程”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各种教学资源,为阅读教学创设理想的教学环境,便于学生“跨学科”阅读,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兴趣、深化阅读体验,从而切实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创设情境,激发兴
期刊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纪实性的文章。  从整篇文章来看,作者是以儿时的眼光回忆阿长,又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在审视中蕴含了作者儿时的厌烦、感激,写作时的同情、赞美的复杂情感。  一、儿时的厌烦与感激。  从儿童眼光出发选择了几个典型事例写对长妈妈的讨厌,一是厌长妈妈罗嗦;二是厌长妈妈限制“我”的行动;三是厌长妈妈睡觉占地。接着写“我”烦阿长的
期刊
任教二十多年来,我不仅与多个班级共同进步成长,还教授过多个学科,丰富了科学知识,提高了教学能力;同时也经历过不同特点,不等成绩的学生,有过烦恼,也有过快乐,真可谓苦乐共融。  2011年9月,我接了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可是拿过教材后,前后翻阅了两遍,心想品德课有什么难的,把课本上的内容背熟就行了。可是当我上第一节《小麦的来历》时,导课以及前后环节的词语衔接就觉得那么生硬,像偷了别人的东
期刊
成语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工整的形式,它概括了人们的认识过程与结果,活跃了词汇组成,充实了文化宝库。在语言表述中如果使用得当,可使言简意赅,增强修辞效果。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不少成语沉淀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本文试谈成语中的一些物理知识。  我国古代对光学的研究很早,这也反映在涉及光学内容的成语较多,体现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规律。如“影形不离”、“立竿见影”、“一孔之见”、“井底之蛙”、
期刊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职责。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选入中学教材的文言文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语言优美、简洁、典雅,能代表时代特色,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然而却有许多学生认为“之、乎、者、也”既难读又难懂,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笔者曾因此在学生中做了调查,有80%的学生如此。近几年来中高考文言文所占的比分较大,失分严重,针对这一现象,
期刊
戏剧是语言的艺术。王实甫在《西厢记》中驾驭语言的技巧,历来为人们称道。贾仲明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凌波仙》吊词);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郭沫若也曾说:“《西厢记》不但是杂剧中的杰作,也是一部好诗”。他们都把《西厢记》视为戏曲语言艺术的最高峰。  它既保持了元曲的本色特征,又融汇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