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语文课堂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已势在必行。如果能在教学中做到“四少”“四多”,就一定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及探究能力诸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主动参与。
陕西省蒲城县孙镇中学 喻震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课堂变成学生全面发展成长的舞台?又如何让学生在这片舞台上担任起主角?日益引起了广大语文教师的深深思考。我个人认为,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能做到“四少”“四多”,就一定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及探究能力诸方面的发展。
一、少分析,多朗读
传统的语文课,一般都是注重情节分析。课堂上,老师从开始一直讲到结束,而学生只是一味的听讲,学生对知识是否掌握,是否能迁移运用,其情感与智力是否得到发展,教师则顾及得很少,因此造成低效课堂。这种传统教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违背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基本哲学规律。
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学,教师应当抓住关键,详略得当,精讲重点,难点,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前段时间,在讲《故都的秋》一课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仔细品读课文中的每个句子,学生在边读边悟中感悟出了南国之秋慢、润、淡的特点以及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效果颇佳。在平常教学中,我除采用悟读法之外,还采取了朗读法,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边读、边画、边思。仔细去揣摩所读课文“理”之所在,”“道”之所存,体会重点语句、重点语段的思想内容及情感变化。悦耳的朗读、情感的感染,使语文教学做到了知识与情感的统一。采用这种教法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大大增强,进而为运用语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少统一,多分类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全员参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实施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的方法,尽可能给每位学生提供获得第二次成功的机会。
( 1 )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实施分层教学,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2)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要注意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3)课堂练习。在课堂练习题目的设计上要有明显的梯度。在练习过程中,老师要进行巡回指导,给学困生吃偏饭,助他们一臂之力;对优生则应该扬鞭策马。要注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只有注意“全体性”,才能体现“主体性”。
三、少提问,多点拨
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课堂上设计的问题过多,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这样就很难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应在课前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精心设计提问,问题的提出只有“一石激起千层浪”,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争相发言。
如果遇到课堂上学生不积极发言时,教师要尽量想办法去引导、点拨学生。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唱主角,切忌包办代替。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少听讲,多参与
在语文课堂上,与其让学生被动听讲,不如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自己把未知变成已知。那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呢?不防从下面三个方面尝试。(1),激发兴趣,乐于参与。
激发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好的导语,设置悬念、表扬激励等,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柳永《雨霖铃》时,我就利用学生们小学所学课文李白的《赠汪伦》导入:在小学时,同学们就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这首离别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书写离别情怀的,同学们认真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一首字里行间激荡着少男少女般的欢笑,一首却蕴藏着失意落魄文人的喟叹。为什么同是离别诗人的感受却大不相同呢?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2)、创设情境,主动参与。
创设情境,就是生动形象地再现教材本身已经描述过的情境,使学生真切感受情境之美。我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扮演角色,去体会教材的情境。在教《荷塘月色》一课时,我一边利用多媒体播放柔美的轻音乐再配上荷塘月色的幽美景致,一边让全体学生通读课文4、5、6段,以那时那地朱自清的身份、处境去畅游月下荷塘,去体会作者那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忧愁相互交杂的心境。学生在思维的流动过程中,又纳入了新的知识和体验,对教材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突破。
叶圣陶说:“作者原有境,入境始有亲”,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多创设美、趣、智的教学环境,就能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诱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其从思想上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样就能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角。
(3)、发散思维,创造参与。
中学生正处于创造性的年龄阶段,课堂上老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使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出来。如我在教学《涉江采芙蓉》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认为夲诗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环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其目的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石二鸟。
总之,在课堂这块大舞台上,学生才应该是表演的主角,教师只要做好策划,导演工作即可.
参考文献:
1.施伟木,《语文课先学后教的一个有效策略》,《教学月刊》2011.7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主动参与。
陕西省蒲城县孙镇中学 喻震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课堂变成学生全面发展成长的舞台?又如何让学生在这片舞台上担任起主角?日益引起了广大语文教师的深深思考。我个人认为,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能做到“四少”“四多”,就一定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及探究能力诸方面的发展。
一、少分析,多朗读
传统的语文课,一般都是注重情节分析。课堂上,老师从开始一直讲到结束,而学生只是一味的听讲,学生对知识是否掌握,是否能迁移运用,其情感与智力是否得到发展,教师则顾及得很少,因此造成低效课堂。这种传统教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违背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基本哲学规律。
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学,教师应当抓住关键,详略得当,精讲重点,难点,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前段时间,在讲《故都的秋》一课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仔细品读课文中的每个句子,学生在边读边悟中感悟出了南国之秋慢、润、淡的特点以及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效果颇佳。在平常教学中,我除采用悟读法之外,还采取了朗读法,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边读、边画、边思。仔细去揣摩所读课文“理”之所在,”“道”之所存,体会重点语句、重点语段的思想内容及情感变化。悦耳的朗读、情感的感染,使语文教学做到了知识与情感的统一。采用这种教法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大大增强,进而为运用语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少统一,多分类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全员参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实施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的方法,尽可能给每位学生提供获得第二次成功的机会。
( 1 )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实施分层教学,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2)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要注意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3)课堂练习。在课堂练习题目的设计上要有明显的梯度。在练习过程中,老师要进行巡回指导,给学困生吃偏饭,助他们一臂之力;对优生则应该扬鞭策马。要注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只有注意“全体性”,才能体现“主体性”。
三、少提问,多点拨
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课堂上设计的问题过多,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这样就很难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应在课前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精心设计提问,问题的提出只有“一石激起千层浪”,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争相发言。
如果遇到课堂上学生不积极发言时,教师要尽量想办法去引导、点拨学生。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唱主角,切忌包办代替。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少听讲,多参与
在语文课堂上,与其让学生被动听讲,不如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自己把未知变成已知。那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呢?不防从下面三个方面尝试。(1),激发兴趣,乐于参与。
激发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好的导语,设置悬念、表扬激励等,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柳永《雨霖铃》时,我就利用学生们小学所学课文李白的《赠汪伦》导入:在小学时,同学们就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这首离别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书写离别情怀的,同学们认真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一首字里行间激荡着少男少女般的欢笑,一首却蕴藏着失意落魄文人的喟叹。为什么同是离别诗人的感受却大不相同呢?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2)、创设情境,主动参与。
创设情境,就是生动形象地再现教材本身已经描述过的情境,使学生真切感受情境之美。我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扮演角色,去体会教材的情境。在教《荷塘月色》一课时,我一边利用多媒体播放柔美的轻音乐再配上荷塘月色的幽美景致,一边让全体学生通读课文4、5、6段,以那时那地朱自清的身份、处境去畅游月下荷塘,去体会作者那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忧愁相互交杂的心境。学生在思维的流动过程中,又纳入了新的知识和体验,对教材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突破。
叶圣陶说:“作者原有境,入境始有亲”,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多创设美、趣、智的教学环境,就能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诱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其从思想上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样就能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角。
(3)、发散思维,创造参与。
中学生正处于创造性的年龄阶段,课堂上老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使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出来。如我在教学《涉江采芙蓉》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认为夲诗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环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其目的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石二鸟。
总之,在课堂这块大舞台上,学生才应该是表演的主角,教师只要做好策划,导演工作即可.
参考文献:
1.施伟木,《语文课先学后教的一个有效策略》,《教学月刊》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