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鲁迅在其小说创作上借鉴了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
关键词:鲁迅;小说;描写对象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对鲁迅先生最贴切的评价。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尖维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他的一生都在为封建旧制度的灭亡和新人类、新社会的生成而奔走呼号,并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两本,里面收录了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小说,其中的一些作品具有很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在其小说创作上借鉴了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鲁迅小说所描写的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二是站在劳苦大众头顶上作威作福的官僚权势和伪君子们。三是刚刚觉醒的知识分子们。鲁迅通过对这三类人的深入刻画揭示当时国民的劣根性,以便对其进行批判和彻底抛弃而成为新人、新社会。
在鲁迅的小说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他们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在鲁迅的笔下,社会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在这样社会中生活着的人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合理的。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这正是鲁迅为文的立足点,他将这个 病态的社会中的种种丑恶面貌以血淋淋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给人们以训诫,不断地叩问自己的内心,反省自身。他用这种方式告诉人们这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世界!这是一种扭曲的人生!不可否认鲁迅是爱他们的,爱之深则责之切,作为一名一直向封建事物斗争着的斗士,鲁迅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挺起腰杆来做人,争取自己幸福的未来。
鲁迅小说中对站在劳苦大众头顶上作威作福的官僚权势和伪君子们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这类人,不仅仅是压迫和劳役社会底层人民的根源,他们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无情的压榨、盘剥,使弱民变得更加愚弱。同时他们还是那些无知民众心中不自觉效仿的对象,在民众心中这些“权势和君子们”是一种潜意识式的标志性象征。《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凡此种种,都是当时时代的社会顽疾。要想使社会进步,这些病原就必须予以毁灭;要想使民众觉醒,这些丑态就必须被根除。
除了社会底层的人物和那些官僚权势及伪君子形象之外,鲁迅还塑造了一些刚刚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这些知识分子有进步的要求,有改善社会的良好愿望,(下转第35页)(上接第18页)有对人、对己的真诚的感情,真诚的爱,但当时的社会却不能容忍他们。《狂人日记》中“狂人”诅咒人吃人的现象,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喊,希望人人都能成为“不吃人的人”,成为“真的人”,周围的人就把他当成疯子,必欲除之而后快;在《药》中夏瑜为社会而牺牲,茶客们说他“疯了”,华老栓则用他的血来治自己儿子的病;在《孤独者》中魏连殳关心中国社会,社会却来迫害他,到他不再关心中国社会时,周围的人却来巴结他。《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曾为社会,为自己,追求过,奋斗过,但在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经历的都是悲剧的命运。鲁迅同情这些知识分子,就是同情中国社会,关心中华民族的命运,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只有这些知识分子还在为社会的进步而挣扎、奋斗。
另外,除了两本小说集之外鲁迅还著有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这是鲁迅晚年完成的一部历史小说,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故事新编》中的“故事”是中国古代的一些神话、传说以及古代典籍里的部分记载,是古代人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一种理解,一种想象。而“新编”,则是重新编写、改写。某种程度上这是鲁迅和古人的一次对话,一次相遇。鲁迅将自己所处时代的精神以及个人对生命的体验注入古代神话、传说、典籍里。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通过对现实人物的感受和理解,还古代人物一个鲜活真实的面貌,也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现实人物的真实面目。小说里讲的故事的主人公,有古代神话里的英雄,比如射日的后羿,造人的女娲,治水的大禹,还有一些古代的圣人、贤人,比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他们身上都有一些神圣的光圈。鲁迅突发异想,将这样一些身上有着神圣光圈的英雄、圣贤,置于百姓当中,成为普通人,神变成人,圣人变成常人,他的整本《故事新编》就是围绕这个多少有些古怪的想象展开的。《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 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通过《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鲁迅实际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国封建文人圣化了的历史人物的形象。
鲁迅在日本求学期间,精神麻木、落后的中国人,深深刺痛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痛切的感受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他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疗救人的灵魂,激发民族的精神。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以文字唤醒沉睡的同胞,恢弘民族志气。
他做到了——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关键词:鲁迅;小说;描写对象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对鲁迅先生最贴切的评价。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尖维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他的一生都在为封建旧制度的灭亡和新人类、新社会的生成而奔走呼号,并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两本,里面收录了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小说,其中的一些作品具有很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在其小说创作上借鉴了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鲁迅小说所描写的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二是站在劳苦大众头顶上作威作福的官僚权势和伪君子们。三是刚刚觉醒的知识分子们。鲁迅通过对这三类人的深入刻画揭示当时国民的劣根性,以便对其进行批判和彻底抛弃而成为新人、新社会。
在鲁迅的小说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他们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在鲁迅的笔下,社会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在这样社会中生活着的人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合理的。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这正是鲁迅为文的立足点,他将这个 病态的社会中的种种丑恶面貌以血淋淋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给人们以训诫,不断地叩问自己的内心,反省自身。他用这种方式告诉人们这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世界!这是一种扭曲的人生!不可否认鲁迅是爱他们的,爱之深则责之切,作为一名一直向封建事物斗争着的斗士,鲁迅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挺起腰杆来做人,争取自己幸福的未来。
鲁迅小说中对站在劳苦大众头顶上作威作福的官僚权势和伪君子们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这类人,不仅仅是压迫和劳役社会底层人民的根源,他们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无情的压榨、盘剥,使弱民变得更加愚弱。同时他们还是那些无知民众心中不自觉效仿的对象,在民众心中这些“权势和君子们”是一种潜意识式的标志性象征。《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凡此种种,都是当时时代的社会顽疾。要想使社会进步,这些病原就必须予以毁灭;要想使民众觉醒,这些丑态就必须被根除。
除了社会底层的人物和那些官僚权势及伪君子形象之外,鲁迅还塑造了一些刚刚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这些知识分子有进步的要求,有改善社会的良好愿望,(下转第35页)(上接第18页)有对人、对己的真诚的感情,真诚的爱,但当时的社会却不能容忍他们。《狂人日记》中“狂人”诅咒人吃人的现象,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喊,希望人人都能成为“不吃人的人”,成为“真的人”,周围的人就把他当成疯子,必欲除之而后快;在《药》中夏瑜为社会而牺牲,茶客们说他“疯了”,华老栓则用他的血来治自己儿子的病;在《孤独者》中魏连殳关心中国社会,社会却来迫害他,到他不再关心中国社会时,周围的人却来巴结他。《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曾为社会,为自己,追求过,奋斗过,但在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经历的都是悲剧的命运。鲁迅同情这些知识分子,就是同情中国社会,关心中华民族的命运,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只有这些知识分子还在为社会的进步而挣扎、奋斗。
另外,除了两本小说集之外鲁迅还著有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这是鲁迅晚年完成的一部历史小说,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故事新编》中的“故事”是中国古代的一些神话、传说以及古代典籍里的部分记载,是古代人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一种理解,一种想象。而“新编”,则是重新编写、改写。某种程度上这是鲁迅和古人的一次对话,一次相遇。鲁迅将自己所处时代的精神以及个人对生命的体验注入古代神话、传说、典籍里。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通过对现实人物的感受和理解,还古代人物一个鲜活真实的面貌,也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现实人物的真实面目。小说里讲的故事的主人公,有古代神话里的英雄,比如射日的后羿,造人的女娲,治水的大禹,还有一些古代的圣人、贤人,比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他们身上都有一些神圣的光圈。鲁迅突发异想,将这样一些身上有着神圣光圈的英雄、圣贤,置于百姓当中,成为普通人,神变成人,圣人变成常人,他的整本《故事新编》就是围绕这个多少有些古怪的想象展开的。《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 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通过《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鲁迅实际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国封建文人圣化了的历史人物的形象。
鲁迅在日本求学期间,精神麻木、落后的中国人,深深刺痛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痛切的感受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他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疗救人的灵魂,激发民族的精神。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以文字唤醒沉睡的同胞,恢弘民族志气。
他做到了——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