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研究的一大热点。也是国家教育方针极其重视的。然而当今中小学语文教学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存在缺失和不足。为改变这一现状,必须真正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小学语文课程,纳入课程标准,选入教材,切实落实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且制定相关有效的课程评价标准。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学科;传统文化;传承文化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然成为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个热门课题。基于此,对中小学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讨也成为当前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就中小学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要性、现状以及解决对策这些问题做了相关研究,这样不仅可以深化中小学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也可以进一步推进中学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
一、中小学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国家要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挑战,就必须增强自身综合实力,其中文化软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提出“硬实力和软实力一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加突出。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年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部分就说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化带来挑战”。针对这些变化带来的挑战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语文课程的设置就是紧抓规范汉语语言的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而在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下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语言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则是中華民族优秀文化的产物及精华之一,因此只有充分理解并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才能更透彻的学习、掌握、运用祖国语言。课标在解释课程基本理念中更加明确指出语文教育的特点:“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堂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的特点,是语文课程本身固有的内在要求,是语文课程肩负的使命。所以,在中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必要的。
二、中小学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以上,我们了解了在中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下面将对中小学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进行具体的探讨。
(一)语文教材系统有待完善
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课文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这块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承载古代中国文化的古诗文,包括诗词歌赋与文言文;另一类是以传统艺术、节日风俗、文物遺迹等为主题或对象的现代文类。当然这是从宏观方面来说。在微观上中小学语文教材课文中中华传统文化要素包括具体的主题、文本分类、认知情感等,即是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内容了解描写对象以及研究课文抒发的相关情感主题等所得出可分析的相关要素。当前语文教材在传统文化内容方面选文数量不多且成“碎片化”、不够系统,难以承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目标。
(二)教学实施不到位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队伍受自身传统文化素养限制,或受当前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影响,未能有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千篇一律地剖析着文本,首先讲时代背景,其次作者简介,三讲段落大意,再讲中心思想,最后写作特点,仅是这些条条框框、理智解析,从所谓语文点出发,训练学生所谓的语文技能。学生上完这样的课表面上是挺有收获,学到了知识和技能,但对学生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确立丝毫没有帮助。就算有所涉及也是浮光掠影,未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落到实处。使得课堂所教所学和学生实际日常行为割裂开来。没能真正实现教育目标。
(三)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备
当前一些学校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块的教学评价存在许多不足,学校未能提供有效的考核标准和测试机制。从而导致课程管理相对比较松散,例如有的学校虽然专门设置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但一般也就是每周安排一个课时,由语文老师担任,极少数有专职教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大的随意性,而且课程结束后并没有相应地对学生进行考核,因此学生积极性不够高,教学效果也就不尽人意。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教学的对策
(一)渗入教材
教材是教师对学生传递知识、技能、价值观的媒介,同时也是学生内化知识、技能、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的载体。因此,修订教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教材的有效途径。加大现行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分量,或者专门编写传统文化教材。在语文教材的修订过程中可以增加古诗词的数量、增加有关古今爱国志士英勇事迹的篇目。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恰到好处地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材的有机融人点,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科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学生体会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过程渗透
课堂教学不仅承载着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任务,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培养其价值观的任务。在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中小学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综合使用多种策略去引导、熏陶学生。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将教材中所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达给学生。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丑小鸭》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丑小鸭”,并让学生思考如何和他们相处。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又教导学生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三)结果引导:融入课程评价的反馈之中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教材的编订和教学的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以及实现的程度,从而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的活动,它具有导向性、诊断性和发展性等功能。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渗透式语文教学的情况,评价标准的建构需融入学科课程评价体系之中。应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意识和观念的培养,这一点和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存在直接的联系。
论及至此,无论是从语文课程的内涵还是从语文教育的要求来看,语文教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诗毋庸置疑的。要科学,有效的在中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师生家长及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的重视和配合。相信在各方努力之下中小学语文能发挥其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得历史使命。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学科;传统文化;传承文化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然成为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个热门课题。基于此,对中小学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讨也成为当前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就中小学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要性、现状以及解决对策这些问题做了相关研究,这样不仅可以深化中小学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也可以进一步推进中学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
一、中小学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国家要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挑战,就必须增强自身综合实力,其中文化软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提出“硬实力和软实力一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加突出。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年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部分就说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化带来挑战”。针对这些变化带来的挑战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语文课程的设置就是紧抓规范汉语语言的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而在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下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语言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则是中華民族优秀文化的产物及精华之一,因此只有充分理解并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才能更透彻的学习、掌握、运用祖国语言。课标在解释课程基本理念中更加明确指出语文教育的特点:“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堂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的特点,是语文课程本身固有的内在要求,是语文课程肩负的使命。所以,在中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必要的。
二、中小学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以上,我们了解了在中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下面将对中小学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进行具体的探讨。
(一)语文教材系统有待完善
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课文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这块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承载古代中国文化的古诗文,包括诗词歌赋与文言文;另一类是以传统艺术、节日风俗、文物遺迹等为主题或对象的现代文类。当然这是从宏观方面来说。在微观上中小学语文教材课文中中华传统文化要素包括具体的主题、文本分类、认知情感等,即是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内容了解描写对象以及研究课文抒发的相关情感主题等所得出可分析的相关要素。当前语文教材在传统文化内容方面选文数量不多且成“碎片化”、不够系统,难以承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目标。
(二)教学实施不到位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队伍受自身传统文化素养限制,或受当前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影响,未能有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千篇一律地剖析着文本,首先讲时代背景,其次作者简介,三讲段落大意,再讲中心思想,最后写作特点,仅是这些条条框框、理智解析,从所谓语文点出发,训练学生所谓的语文技能。学生上完这样的课表面上是挺有收获,学到了知识和技能,但对学生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确立丝毫没有帮助。就算有所涉及也是浮光掠影,未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落到实处。使得课堂所教所学和学生实际日常行为割裂开来。没能真正实现教育目标。
(三)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备
当前一些学校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块的教学评价存在许多不足,学校未能提供有效的考核标准和测试机制。从而导致课程管理相对比较松散,例如有的学校虽然专门设置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但一般也就是每周安排一个课时,由语文老师担任,极少数有专职教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大的随意性,而且课程结束后并没有相应地对学生进行考核,因此学生积极性不够高,教学效果也就不尽人意。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教学的对策
(一)渗入教材
教材是教师对学生传递知识、技能、价值观的媒介,同时也是学生内化知识、技能、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的载体。因此,修订教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教材的有效途径。加大现行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分量,或者专门编写传统文化教材。在语文教材的修订过程中可以增加古诗词的数量、增加有关古今爱国志士英勇事迹的篇目。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恰到好处地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材的有机融人点,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科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学生体会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过程渗透
课堂教学不仅承载着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任务,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培养其价值观的任务。在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中小学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综合使用多种策略去引导、熏陶学生。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将教材中所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达给学生。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丑小鸭》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丑小鸭”,并让学生思考如何和他们相处。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又教导学生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三)结果引导:融入课程评价的反馈之中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教材的编订和教学的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以及实现的程度,从而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的活动,它具有导向性、诊断性和发展性等功能。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渗透式语文教学的情况,评价标准的建构需融入学科课程评价体系之中。应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意识和观念的培养,这一点和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存在直接的联系。
论及至此,无论是从语文课程的内涵还是从语文教育的要求来看,语文教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诗毋庸置疑的。要科学,有效的在中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师生家长及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的重视和配合。相信在各方努力之下中小学语文能发挥其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得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