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作教学顺应儿童习作之道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3386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四岁的女儿对自己的小辫子说了这样一番话:“你们不觉得我的小辫子像一朵黑色的玫瑰花吗?一会儿,我下楼去,大家看到我一定会很奇怪,他们一定会想:咦,这朵小花儿怎么会自己走路呢?”家人欣喜万分!惊呼女儿的想象力和表达力多么出色!
  再听听跨入了小学习作课堂的儿童的心声:我写习作,因为老师布置我们写啊;我想,因为语文课规定要写习作,所以我们要写啊;我爸爸妈妈也会布置我写日记,说多写日记才能写好习作;我有时候觉得有话讲就会写,有时候根本写不出,只好硬凑字数……
  天真的儿童跨入小学习作课堂,正式开始练习写作后,怎么就丧失了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
  一、 “给米下锅”?还是“找米下锅”?还是……
  “给米下锅”,这是当下不少语文教师习作教学常用的手法。面对一次次习作教学,教师们会想出各种办法,或是课前安排一次参观、实践活动,或是当堂来一次科学小实验,目的都是给儿童的习作精心准备好各种各样的“米”,希望学生们可以“煮出”老师期待的文章。
  常听到老师们感慨:批改一篇篇所谓的“大作文”很没劲,学生各异,却写得大差不离。批改学生的日记、周记,俗称的“小作文”倒还有些意思。由此,辛勤的教师们转而引导儿童在生活中满世界寻找习作材料——“找米下锅”,目的还是期待他们可以写出令自己点头称赞的文章来。
  显然,在习作教学中,无论是“给米下锅”还是“找米下锅”,其立足点都是“文”,都是为了编写一篇“文章”。在这样的状况下,儿童的生活成了为“文章”服务,而不是“写作”为生活服务,这就颠倒了生活与文章的关系,久而久之,就丢失了写作的快乐、生活的情趣,失去了儿童自我,这是与习作之道相悖的。
  四岁女儿那番生动活泼的表达,是她内心感受的真实倾吐,出于自我表达的需要,与人交流得到夸奖后获得的满足感、成功感、愉悦感,必将推动她进一步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乐于交流,有创意地表达。这个过程不也正体现了儿童的“表达之道”“写作之道”吗?
  成功的习作教学经验表明,教师只有认清儿童习作的主体是活生生的“人”,是六至十一周岁的儿童,习作是儿童交流感受、抒发情感的需要,习作教学就是要提高儿童运用语言文字、有创意地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这样,才能步入习作教学的正道。只要本着激发和满足儿童的体验、感悟、观察、思维,本着激发儿童表达的需要,教师完全可以智慧地做到让儿童“储米”“有米”,学会“取米下锅”。
  从这样的认识出发,笔者曾经为了改变城市儿童课间活动枯燥、无趣的状况,发动了全班乃至全年级、全校儿童一起学习老游戏,开展“老游戏竞赛”“老游戏大变身”“我与校长PK滚铁环”等一系列深受儿童喜爱的活动。通过一学期的努力,使得学校课间活动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儿童课间生活丰富了。在此过程中,儿童因活动的需要自然产生习作愿望,自发介绍老游戏玩法的,采访爷爷奶奶学习老游戏的,描述课间活动等一篇篇文章从学生们笔下流淌出来了。有的被学校娃娃电视台的小记者在全校报道,有的到兄弟班级向同学们介绍,有的在年级游戏竞赛方案招标会上郑重宣讲……儿童的习作完全为开展课间活动、丰富童年生活服务着。在这样的过程中,儿童的记忆库房中自然就会储存日益增多的“米”,就会萌生用语言交流、倾吐的需要和欲望,产生取“米”下锅的想法。在这个前提下,习作教学再着力指导儿童如何从库房中“取米”“下锅”,如何做出香喷喷的“米饭”,也就顺应了习作之道。
  二、 教师精批细改?还是生生互改?还是……
  习作讲评重于作前指导,已经广泛被教师们接受。可是,大家常常也会感到困惑,教师认真批改了,眉批、总评样样齐全;讲评课出示学生榜样文章,认真点拨了,出示有代表性的病文全班探讨如何修改了,怎么还是收效甚微?特别是习作能力暂时落后的学生怎么仍然旧模样呢?
  眉批、总评、班级展示、病文讨论和修改,都仅仅是为了“文”的通畅、流畅、生动优美吗?如果一味推敲字句,而用修改者的思想、认识、情感、体会代替了原“文”作者的思想、认识、情感、体会,对提高儿童自我修改习作能力,发展他们的语文基本素养究竟能有什么样的效果?还需值得警惕的是,如果教师只关注文字,越俎代庖,加工润色,往往会打击了绝大多数儿童,摧毁他们的自信,强化他们“我的习作不好”“我没有那么多好词好句”“我写不好”等意识。同样,生生互改,儿童之间的互改如果仍然只是追求词句本身的畅通、生动,那么,也只是由他人批改代替了教师批改而已。显然,这都是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习作教学要让儿童“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背道而驰的。
  笔者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习作《我的烦恼》的讲评课,曾经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个很单纯又调皮的男孩子,主动起身朗读自己的文章,想一吐烦恼。他的烦恼是,同学们近来热衷于议论他和同桌女同学的关系,说他喜欢自己的同桌,那是一位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女孩子。这令他很烦恼。他话音刚落,全班学生笑成一团。学生们羞于在大庭广众之下议论这个话题,却又十分渴望了解。我当即表示,男生女生之间互相喜欢是很正常的,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但不能无中生有。接下来集体讨论他的文章:他把自己的“烦恼”说清楚没有?还有哪些地方意思不清楚?词句不合适?你听了想说些什么?出乎意料的是,他的同桌女生突然站起来说:“我很生气。因为我并不很喜欢他!我也不喜欢大家传我跟他好!我有自己喜欢的好朋友,但不是像他这样的……”顿时,班上一片沸腾。文章的小作者自然不好意思了。我很认真地说,仅凭小学的这么点点成绩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还太早了。几年后、十几年后,咱们再了解了解,比比到底谁更加优秀。朱老师就很看好这位小作者呢!聪明又率真!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没想到自己的随便议论给同学带来了这么大的烦恼;有的说小作者文章中的哪几句话特别让自己难受、感动,哪几句话说得还不够清楚;有的建议,把某个词换一换就更能表达你当时的心情了;有的说,今后一定要正确看待男女同学间的友谊,不随便猜测、乱传了……女孩子明显释放了压力,那名男孩子也受到了鼓舞,提笔修正自己的文章……写作在这里发挥了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功能,评改文章的过程成了儿童提高认识、修正观点、推敲词句、修改表达的过程。我感到,这样做,对激发儿童习作的兴趣,培养习作信心,提高习作能力,以至逐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写作观,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习作教学,始终都应是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发展。怎样才能顺应儿童习作之道?我们的习作教学研究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其他文献
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强调了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位置。教学实践证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潜力挖掘出来,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主动学习呢?笔者想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 简化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力
有效教学似一股清新之风吹遍小语界,本色语文,简约语文,成为语文活动本质的追求。但笔者认为,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仍要注意摒弃一些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  一、 赏词析句唯从课本  苏教版小语器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而且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的认知原点,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是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主要抓手,成为教学的最佳切入点。但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唯课本论”的心理,导致学生在感悟文本时容易形成课
徐沛然,1922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1943年由华北农专毕业。历任山东胶东农业试验场技术员,莱阳,山东省农业试验站技士,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农艺师、高级农艺师。徐先生40
想要使学生学好习作,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学生要有丰厚的语言积累,二是教师的有效指导。笔者在实践中致力于以下“六项行动”的探索,不断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一、 每学期确立一两个练笔主攻场  我在每学期都确立一个练笔主攻场,有重点地锻炼学生在不同年级的习作能力。比如,四年级时,着重训练学生写好状物习作及写兴趣爱好的习作,不断引导学生回家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有时写文具,有时写玩具,有时用第三人
微博、微信平台的迅速崛起,开创了自媒体时代,众多广播电视媒体被其庞大的用户群体所吸引,在两微平台投入人力、物力,开辟领域,打造品牌。然而,对于以音视频作为主要内容表现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为了让小学生能更多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我认为在古诗文教学中适当延伸和拓展是必要的。教师要按照教材要求、文本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基础、教师个性,适时、适度、适量、适情地引入相关内容,追求与古诗文学习相融无痕的境界。  一、 背景处的拓展  1. 时代背景的拓展。大多数古诗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甚远,制约着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我们不妨为学生提供与古诗词有关的背景材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会响起这样的声音:比如当我们学习《清澈的湖水》一课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为什么小洁看到这么清澈的湖水,被迷住了,而那个小男孩却不会被迷住,把香蕉皮抛下去呢?”学习《丑小鸭》一文时,有学生又提出来:“这丑小鸭怎么可以随便离家出走呢?她妈妈会着急的。”……让我们聆听课堂上响起的声音——  【案例】《蜜蜂》教学片段  在学习《蜜蜂》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认识了作者法
文章总结了116例肝胆管结石盲袢型胆肠吻合术后,经空肠盲袢(简称盲袢)用胆道镜处理的33例41次病例。手术将输入空肠盲袢置于腹壁皮下,作胆肠吻合术。术后经盲袢穿刺行胆道造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