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讨论肺癌患者长期滞留PICC导管外放置长度不同情况下对患者产生的不同影响,并找出合适的外置长度。方法:选择2012年以来前往我院进行相关治疗的52名患者作为案例,通过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来对比不同导管长度情况下患者的不同反应。结果:合理的外置长度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治疗痛苦,25.到30mm的长度是最适合的PICC导管外置长度,这一长度下,患者发生堵管、静脉炎等不良反应的概率都有了明显的降低。
【关键词】肺癌患者;PICC导管;体外放置;长度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93-01
PICC导管在诸多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并将治疗风险控制在了较为安全的范围之内。在肺癌患者的长期治疗活动中,如何保证PICC管能安全有效的长时期滞留,是医院医生需要反复考虑和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中,我们就PICC管体外放置长度的选择及可能引发的后遗症进行了讨论。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了2012年7月至今年7月前来我院肿瘤科接受肺癌治疗的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2人,女性患者20人,患者年龄在45岁到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6岁。在观察PICC管体外放置长度对患者治疗效果及相关后遗症的影响时,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平均年龄为54.8岁,对照组人员的平均年龄为57岁。尽量保证两组人员的基础信息、患病情况等方面内容的相对一致,以此保证对照效果的真实可信。
1.2方法
在PICC导管的选择上,本次研究选择了美国B-D公司所生产的,肿瘤患者所使用的标准规格导管,并配合使用IV3000透明贴,以此保证治疗基础参数的一致性。在治疗插管环节,均选择前臂肘部静脉作为穿刺的部位,在保证PICC导管安置成功的前提下,对这52名患者进行封管观察。
封管后,根据每组患者PICC导管在体外放置长度的不同将他们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对象。其中,实验组的导管的放置长度不小于30mm,对照组成员的导管放置长度则在25mm到30mm之间。在PICC管放置完毕后,对两组患者都采用肝素钠液进行正压封管,并在二次输液之前做好生理盐水的冲管消毒工作,保证每位患者的PICC管穿刺部位都能得到每周至少三次的透明贴更换。
对于两组患者中发生后遗症或局部不良反应的人员,应选择相同的处理治疗方式,在确认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及时撤出拔管。
2 护理措施
医务工作者必须考虑到患者的身体状况及综合精神状态,对两组患者进行一定的精神疏导与心理教育,保证他们对PICC导管使用的效果,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不同放置长度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都做好准备。
在PICC导管放置前,医生会整体考察患者的身体状态与疾病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进行该项操作,并保证患者此时的身体状态处于相对平稳安全的环境中。在护理方面,护理人员要时刻关注不同预留长度的导管对患者身体的影响,对后续治疗步骤可能存在的影响,以及对患者日常生活行动产生的影响。护理环节中,要做好对创口的保护工作,避免因刺穿部位乱动、碰水等方面的原因而引发的并发症。
3 结果
在接受PICC导管刺穿到患者一个治疗阶段结束这段时间内,52名患者中发生堵管现象的共有7名,占总人数比例的13.4%,对比两组人员中出现这一现象的人数,我们可以发现,实验组中出现堵管现象的人数为5名,发生率为19.2%,而对照组中发生堵管现象的人数为2名,总体发生率为7.6%。两组的治疗结果具有十分明显的统计学意义,从对照结果上看,当PICC管的外放长度在25mm到30mm之间时,堵管等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另外,在对比导管位移现象的发生率时,同样可以发现实验组中该情况出现的概率43.5%要远远高于对照组中4.9%的出现频率。
在分析两组对照结果的同时,还可以联系同等治疗方法下其他医院中将PICC导管外置长度控制在25mm以下的患者情况。综合来看,25mm到30mm组的患者在放置PICC管后的不良并发症出现频率,导管位移导致的二次穿刺等现象都远远低于其他长度范围下的病患中出现相同症状的概率。
从相关表格中的数据统计来看,堵管、静脉炎、局部感染并发症及导管位移这四类患者是在插管后较为经常发生的不良反应。对比导管外置长度与并发症出现的频率,我们可以看出,导管位移的发生受导管外置长度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明显,如果不能将导管的长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那么发生位移的可能性就会变为原来的一点五倍到3倍。预留长度过短的情况比预留长度长的情况更容易发生位移的情况,此时,要尽量将长度控制在25mm以上。局部感染及静脉炎两种情况的发生与放置长度的影响关系最小,三组数据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但依然要将长度控制在25到30mm之间。
4 讨论
PICC导管在肺癌的治疗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论是在日常治疗、营养支持环节、化疗环节还是身体免疫治疗缓解中,它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这项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其配套的刺穿设备,导管自身的材料组成、配套透明贴的使用情况都有了一定的提升。
由于肺癌治疗难度大,化疗周期长,治疗中所使用的药物对血管及体内的各个器官都有十分剧烈的刺激,所以PICC导管在削减病人治疗痛苦,提高治疗效果方面发挥的作用使不可替代的。但在临床操作环节中,受各种外界因素额印象,刺穿后常见的并发症、静脉炎、导管位移等现象都可能导致置管工作的失败,并对PICC管功能的正常发挥以及整体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通过设立对照组,观察导管外放长度对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将管体外置程度控制在25mm到30mm可以有效降低相关情况发生的可能,另外,还可以将外置在体外的导管摆放为s形来减少其尾端对皮肤的摩擦刺激,从而减少局部炎症发生的可能,避免渗液情况的出现。
要充分考虑导管外部放置对病人血液流速的影响,并考虑到病人活动时一些动作对插管处血液血管产生的影响。应尽量减少血液流入PICC管情况出现的几率,避免因此而形成的管内血栓,从而减少堵管情况出现的可能。总而言之,借助这些研究数据,医护人员能对这项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能帮助他们提高护理水平,并减轻患者的精神痛苦。
从这个层面上看,研究长期滞留PICC管外置长度这一课题不仅能为肺癌治疗提供一个细节上的改进,同样也能为其他科室使用这项技术提供数据上的支持,这使研究具有了很轻的临床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许兴芳,程勇. PICC导管置入困难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进展[J]. 科技视界. 2014(05)
[2] 张伟. 肿瘤患者留置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06)
[3] 李黎,马冬萍,柴爱菊. 化疗病人使用PICC生理盐水封管的观察[J]. 护士进修杂志. 2003(07)
【关键词】肺癌患者;PICC导管;体外放置;长度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93-01
PICC导管在诸多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并将治疗风险控制在了较为安全的范围之内。在肺癌患者的长期治疗活动中,如何保证PICC管能安全有效的长时期滞留,是医院医生需要反复考虑和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中,我们就PICC管体外放置长度的选择及可能引发的后遗症进行了讨论。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了2012年7月至今年7月前来我院肿瘤科接受肺癌治疗的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2人,女性患者20人,患者年龄在45岁到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6岁。在观察PICC管体外放置长度对患者治疗效果及相关后遗症的影响时,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平均年龄为54.8岁,对照组人员的平均年龄为57岁。尽量保证两组人员的基础信息、患病情况等方面内容的相对一致,以此保证对照效果的真实可信。
1.2方法
在PICC导管的选择上,本次研究选择了美国B-D公司所生产的,肿瘤患者所使用的标准规格导管,并配合使用IV3000透明贴,以此保证治疗基础参数的一致性。在治疗插管环节,均选择前臂肘部静脉作为穿刺的部位,在保证PICC导管安置成功的前提下,对这52名患者进行封管观察。
封管后,根据每组患者PICC导管在体外放置长度的不同将他们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对象。其中,实验组的导管的放置长度不小于30mm,对照组成员的导管放置长度则在25mm到30mm之间。在PICC管放置完毕后,对两组患者都采用肝素钠液进行正压封管,并在二次输液之前做好生理盐水的冲管消毒工作,保证每位患者的PICC管穿刺部位都能得到每周至少三次的透明贴更换。
对于两组患者中发生后遗症或局部不良反应的人员,应选择相同的处理治疗方式,在确认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及时撤出拔管。
2 护理措施
医务工作者必须考虑到患者的身体状况及综合精神状态,对两组患者进行一定的精神疏导与心理教育,保证他们对PICC导管使用的效果,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不同放置长度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都做好准备。
在PICC导管放置前,医生会整体考察患者的身体状态与疾病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进行该项操作,并保证患者此时的身体状态处于相对平稳安全的环境中。在护理方面,护理人员要时刻关注不同预留长度的导管对患者身体的影响,对后续治疗步骤可能存在的影响,以及对患者日常生活行动产生的影响。护理环节中,要做好对创口的保护工作,避免因刺穿部位乱动、碰水等方面的原因而引发的并发症。
3 结果
在接受PICC导管刺穿到患者一个治疗阶段结束这段时间内,52名患者中发生堵管现象的共有7名,占总人数比例的13.4%,对比两组人员中出现这一现象的人数,我们可以发现,实验组中出现堵管现象的人数为5名,发生率为19.2%,而对照组中发生堵管现象的人数为2名,总体发生率为7.6%。两组的治疗结果具有十分明显的统计学意义,从对照结果上看,当PICC管的外放长度在25mm到30mm之间时,堵管等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另外,在对比导管位移现象的发生率时,同样可以发现实验组中该情况出现的概率43.5%要远远高于对照组中4.9%的出现频率。
在分析两组对照结果的同时,还可以联系同等治疗方法下其他医院中将PICC导管外置长度控制在25mm以下的患者情况。综合来看,25mm到30mm组的患者在放置PICC管后的不良并发症出现频率,导管位移导致的二次穿刺等现象都远远低于其他长度范围下的病患中出现相同症状的概率。
从相关表格中的数据统计来看,堵管、静脉炎、局部感染并发症及导管位移这四类患者是在插管后较为经常发生的不良反应。对比导管外置长度与并发症出现的频率,我们可以看出,导管位移的发生受导管外置长度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明显,如果不能将导管的长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那么发生位移的可能性就会变为原来的一点五倍到3倍。预留长度过短的情况比预留长度长的情况更容易发生位移的情况,此时,要尽量将长度控制在25mm以上。局部感染及静脉炎两种情况的发生与放置长度的影响关系最小,三组数据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但依然要将长度控制在25到30mm之间。
4 讨论
PICC导管在肺癌的治疗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论是在日常治疗、营养支持环节、化疗环节还是身体免疫治疗缓解中,它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这项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其配套的刺穿设备,导管自身的材料组成、配套透明贴的使用情况都有了一定的提升。
由于肺癌治疗难度大,化疗周期长,治疗中所使用的药物对血管及体内的各个器官都有十分剧烈的刺激,所以PICC导管在削减病人治疗痛苦,提高治疗效果方面发挥的作用使不可替代的。但在临床操作环节中,受各种外界因素额印象,刺穿后常见的并发症、静脉炎、导管位移等现象都可能导致置管工作的失败,并对PICC管功能的正常发挥以及整体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通过设立对照组,观察导管外放长度对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将管体外置程度控制在25mm到30mm可以有效降低相关情况发生的可能,另外,还可以将外置在体外的导管摆放为s形来减少其尾端对皮肤的摩擦刺激,从而减少局部炎症发生的可能,避免渗液情况的出现。
要充分考虑导管外部放置对病人血液流速的影响,并考虑到病人活动时一些动作对插管处血液血管产生的影响。应尽量减少血液流入PICC管情况出现的几率,避免因此而形成的管内血栓,从而减少堵管情况出现的可能。总而言之,借助这些研究数据,医护人员能对这项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能帮助他们提高护理水平,并减轻患者的精神痛苦。
从这个层面上看,研究长期滞留PICC管外置长度这一课题不仅能为肺癌治疗提供一个细节上的改进,同样也能为其他科室使用这项技术提供数据上的支持,这使研究具有了很轻的临床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许兴芳,程勇. PICC导管置入困难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进展[J]. 科技视界. 2014(05)
[2] 张伟. 肿瘤患者留置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06)
[3] 李黎,马冬萍,柴爱菊. 化疗病人使用PICC生理盐水封管的观察[J]. 护士进修杂志. 2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