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黄雨石翻译版《黑暗的心》中几处译文处理的看法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zhuyuan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试图对康拉德作品在中国的译介过程做一简单梳理,并聚焦小说《黑暗的心》的其中一个中译本,从这个中文译本中选取一些翻译实例,来探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若干常用手法,并进而对译本的处理效果作一简单评价。
  关键词:约瑟夫·康拉德 黑暗的心 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英籍波兰裔作家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1924)以其非凡的创作成就与艺术主张,在20世纪文坛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一席。小说《黑暗的心》是约瑟夫•康拉德于1904年写作的中篇小说。这部作品入选1998年兰登书屋评选出的“20世纪100部英语经典小说”,被认为是小说写作由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代表作品。康拉德在这一评选中有四部作品入选,为所有作家之首,也足见他在当代文坛的经典地位。康拉德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康拉德的小说成为当代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理论的极佳注脚。
  回顾康拉德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历程,有助于中国的康拉德研究走向深入。在康拉德诸多作品中,《黑暗的心》被公认为代表作,其延宕、晦涩、精细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技巧,百年来广受评论界和读者的关注。文学界学者专家纷纷从心理分析、女性视角、殖民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存在主义等各个视角,对该作品的主题、写作风格等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究,成果丰富。该小说还被英美大学列为必读的经典性文学作品之一。
  本文试图对康拉德作品在中国的译介过程做一简单梳理,并聚焦小说《黑暗的心》的其中一个中译本,从中选取一些翻译实例,来探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若干常用手法,并进而对译本的处理效果作一简单评价。
  康拉德开始被中国读者认知是新文化运动以后的事。“五四”运动后,民智开启,西学引进。学界以开放的心态广泛吸纳国外文学、文化的精华,康拉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走进中国读者的视野。我国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康拉德进行译介的背景或动机至少有两点:首先,康拉德对殖民主义的理性反省与对人类本性的深层剖析,正好迎合了当时中国读者的心理需求,引起了共鸣;其次,在艺术形式方面,康拉德对小说形式的革新、对小说使命的探索,引起了中国文学界的极大兴趣。康拉德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在30年代达到了第一个高潮。上海的北新书局最早推出了梁遇春翻译的康拉德的小说《青春》(1931)和《吉姆爷》(1934)。随后,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关琪桐翻译的《不安的故事》(1936)、袁家骅翻译的《黑水手》(1936)与《台风及其他》(1937)等作品。古今出版社则于1943年出版了柳无忌翻译的康拉德的处女作《阿尔迈耶的愚蠢》。
  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末,受国内动荡政局和左倾思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康拉德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几乎中断。80年代以来,康拉德的译介迎来了第二次高潮,而且其成就远远超过第一次。1982年第2期《外国文学季刊》发表了黄雨石翻译的《黑暗的内心深处》,预示着康拉德作品译介第二次高潮的开始。两年后,该小说经过译者自己全面校改,以《黑暗深处》为书名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中篇小说后来还有至少5个中译本,如《黑暗的心》(智量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和《黑暗的心脏》(王金玲译,小说出版社,1998年)等。中国学者对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吉姆爷》倾注了同样多的热情。就所得到的资料来看,从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间,这是康拉德惟一的一部在中国大陆出版发行的作品。这可能得益于50年代末中国大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这部小说还有《吉姆老爷》(蒲隆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等7个中译本。
  80年代以后,康拉德的大部分中短篇小说被译成了汉语,或者见诸报刊,或者结集出版。新世纪以来,康拉德的其他小说在中国相继面世。仅在2000年,我国出版界就翻译出版了《金箭》(张梦中译,北岳文艺出版社)、《海隅逐客》(金圣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和《大海如镜》(倪庆饩译,百花文艺出版社)等3部作品。另外,他的《诺斯托罗莫》(刘珠还译,南京译林出版社)和《间谍》(张健译,外国文学出版社)的中译本分别在2001年和2002年出版发行。
  综上所述,在康拉德作品的译介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给研究者提供了宝贵资料。值得一提的是,翻译康拉德的作品有相当的难度,他那带有异国情调的“晦涩”而优雅的语言与别具一格的叙述手法,使得在翻译过程中难以传达原文的神韵。
  由于学者们的共同努力,国内康拉德研究在翻译作品的推动下成为显学,并逐渐与国际学界接轨。当今的文艺理论流派众多,理论延伸的角度各异,而无论哪种分析,似乎都能在康拉德的作品中找到支点。在全球化语境下,康拉德作品的文化多元性,为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作为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康拉德不仅继承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传统,同时在写作风格、叙事手法上屡屡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其中最能体现他的创作特点的小说当推《黑暗的心》。
  康拉德的创作带有特殊性。他是波兰裔贵族,早年做过水手,到20岁才开始接触英文,凭借过人的天资,成为伟大的英语作家。不过毕竟是成年后才学习使用英语,“差不多在康拉德的每一页上出现的英语惯用法都是靠不住的”,因此,他另类的行文习惯,独辟蹊径的叙事技巧,都使得其作品呈现独特气质,加之其作品素以思想力度深刻、剖析人性犀利著称,要想准确理解原意并翻译出传达原文神韵的译作并非易事。
  笔者手头的两个版本都由黄雨石翻译,其一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世界文学名著文库》(1998年)版,收录了《吉姆爷》、《黑暗深处》、《水仙花号上的黑水手》等三部康拉德作品。其二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名著名译英汉对照读本丛书《黑暗的心》(2002年)版。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与原文比对的基础上反复理解,笔者感觉译者在一些段落和句子的翻译处理上有值得商榷之处。在此不避浅陋,形成文字,只为从学术角度试加探讨。
  ① The pilgrims were dining in the mess-room,and I took my place opposite the manager,who lifted his eyes to give me a questioning glance,which I successfully ignored.(第210-211页)
  译文:那些外来移民正在食堂里吃饭,我也在经理对面坐了下来,他抬起头向我投来询问的眼光,我机智地给他来了个相应的不理。
  在没有原文参考的情况下,读到这个中文句子,我想大多数人会感到别扭。原著的意思应为“我成功地闪避开他的眼光”,所谓“我机智地给他来了个相应的不理”这样的句子,在中文里根本就说不通。对照上面的英文原文可以发现,译者是将英文的表达方法和语序直接对位翻译,这样虽说完成了翻译的第一个“信”的境界,却由于没有考虑目的语受众的特性,使得读者出现困惑和不解。此处的翻译肯定不能称为“达”,距离“雅”的水平则相差更远。作为翻译名家,黄雨石先生一定有自己的考虑,如他在专为此书撰写的《翻译五点谈》中提到,“如果一句译文不能正确地重现原文的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便不能说如实体现了原文的基本概念。”依照译者的翻译原则,他选择直译是为了尽量保留原文的意义和说话语气,但如此处理还是给人顾此失彼的感觉,以至译出让人费解的句子。
  ②I saw it,-I heard it.I saw the inconceivable mystery of a soul that knew no restraint,no faith,and no fear,yet struggling blindly with itself.(第202页)
  译文:我看到了一个不知节制、没有信念、无所畏惧,然而却又盲目地跟自己进行着斗争的灵魂的不可思议的奥秘。
  不看原文,读过这个汉语句子一定会很吃力,如此长的定语从句,显然不是中文惯用的方式。可以理解翻译者是为了保留原文因使用繁复的定语所制造出的逼人气势,而选择了将英语的定语从句部分的内容,提到了符合汉语语法的位置。然而实际效果却不算理想,过长的修饰成分让整个句子显得虎头蛇尾,也给读者理解句子含义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不如按照英文语序,将其分为两个短句,既不违反汉语语法规则,同时更与原文保持一致:我看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神秘灵魂,这灵魂不知节制、没有信念、无所畏惧,依旧在盲目地和自我争斗着。
  ③No eloquence could have been so withering to one’s belief in mankind as his final burst of sincerity.
  译文:天下再没有任何动人的言词,能比他最后一次真正的肺腑之言更能让人失去对人类的信心了。
  此句意义并不难理解,从拗口的表达方式到奇怪的用词特点看,都能判断这是个地道的翻译作品。首先汉语作家不会写作这样的句子,其次汉语作家要表达与此类似的意义时,恐怕也不会使用这样的方式。这就涉及到两种语言各自特性的问题。由于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有些意义无法十分准确地获得翻译,特别是像文学这样敏感的语言系统,因其具有太多特质性的惯用法,一些微妙的情感和表达是目标语言所没有的,这就使得翻译在某些地方一定是先天不足,而后天努力同样也是于事无补的。
  上面的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翻译者忠实地保留了原文的语序和意义进行对位翻译,译作似乎也符合汉语习惯,也能让读者理解大概含义,只是怎么读都觉得这不像是个汉语句子。因此我认为这类问题,译者还是存在疏漏的。既然看到了这类问题的棘手,就应该格外注意译句的准确,特别是要在保留原意的同时,让译句成为能被读者顺利理解的句子,而不是翻译出既不像英文,又不像汉语的奇怪句子。
  ④Some confounded fact we men have been living contentedly with ever since the day of creation would start up and knock the whole thing over.
  译文:自从上帝创造世界以来,我们男人一直与之和平相处的某些该诅咒的生活现实必然起而作乱,把它彻底砸烂。
  Confounded这个形容词在最新高级英汉词典中有两个意思:其一是混乱的、惶惑的;其二是该受诅咒的、讨厌之极的。究竟此处的confounded一词为哪个意义,应当综合上下文语篇来进行判断。这句话是小说叙事者马洛对殖民事业的评价。他指出打着教化野蛮人幌子的殖民事业,其实真实的目的是赚钱,为了掠夺黑非洲的资源。而包括马洛的姨母在内的女人们则被虚假舆论所蒙蔽,以为殖民事业是多么崇高的使命。马洛觉得男人和女人简直生活在不同的世界。男人们习以为常的现实,根本无法被女人们了解。以上的例句就是在这种语境下借由马洛之嘴说出的。根据上下文的意思,confounded一词的两个意义都能解释通,但这段文字有明显的反讽口气,如果翻译成“该诅咒的”势必减弱反讽的力度,这与原文一贯的语气不符。因此,笔者认为翻译成“混乱的”似乎更为贴切一些。
  从上面几个例子足能看出翻译原著过程中所出现的困难。译者往往要在多种选择中谨慎再谨慎地行动。但由于语言差异,很多意义一定会在语际间交流过程中缺损、扭曲。从这个意义上,翻译名著需要耗费的心力,并不比写作原著更轻松。
  
  参考文献:
  [1] [英]F•R•利维斯,袁伟译:《伟大的传统》,三联书店,2002年版。
  [2] [英]康拉德,黄雨石译:《黑暗的心》,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英]康拉德,孙礼中、季忠民译:《黑暗的心》,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庞琛,男,1962—,吉林蛟河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工作单位: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唐人咏侠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土壤以及汉魏以来咏侠文学这一深厚的文化渊源。处在盛唐的李白不仅有任侠经历,而且还创作了不少历代传诵的咏侠诗。通过对这些诗歌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李白积极用世、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  关键词:李白 咏侠诗 功成身退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唐人咏侠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土壤和深厚的文化渊源。唐代帝王的崇侠尚义,唐代民族大融合与开放的文化政策,商
期刊
摘要宋代出现了一种成熟的文化样式“香文化”,从香料的鉴别、制作到应用都已非常专业化。“香文化”与宋词有着共生互动的关系:词对“香文化”有着多方面的表现,“香文化”对词创作有着重要影响。“香”是词生存的环境要素之一,也是词中常用的意象。“香”一方面体现着雅致富贵的生活方式,一方面象征着相思情事,同时具有坚贞幽洁的比兴义,对于宋词“香艳”风格特征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宋词 香文化 意象  
期刊
摘要余华和昆德拉,这两个不同国籍的当代小说家,在面对人的存在这一人类永恒话题时,都通过作品从不同侧面作出了一番独到的思考。然而,因为人生经验不同,理论准备各异,他们对人的存在的阐释方式也各放异彩,有趣的是,尽管他们探究这一存在的切入点时有不同,最终却彼此融合并朝着同一精神指归探询。  关键词:余华 米兰·昆德拉 形而下 形而上 马太受难曲 复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198
期刊
摘要本文试从木芙蓉“倚风自持”、“朝开暮落”、“浑身是宝”等自身物性,结合历代诗词中相关歌咏所赋予木芙蓉的花格,通过分析《红楼梦》的相关描写,为佐证木芙蓉为黛玉之征提供新的依据。  关键词:木芙蓉 水芙蓉 林黛玉 《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芙蓉”一名二指:出于水者,是水芙蓉;出于陆者,是木芙蓉。木芙蓉冬凋夏茂,及秋半始着花。曹雪芹对此两种花分得很清楚,如《红楼梦》
期刊
摘要唐寅的三十首《落花诗》以绮丽的语言书写了生命寂寥的感伤,记录了一个美好的生命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挣扎与奋进的过程。该组诗真实地袒露诗人内心的隐秘情感,隐隐传出梦醒之后的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孤独和哀伤。唐寅的人生追求渗透了一位末世士子的失意与感伤、无奈与落寞,其诗歌创作更让世人看到了一位桀骜不驯的江南才子对传统人生道路的怀疑与否定,以及其对新的价值实现的个性追求。  关键词:唐寅 《落花诗》 感伤
期刊
摘要相对于大观园的美女世界,《红楼梦》中的男性群体历来不能给读者以好感。本文试从人的内在潜力的视点上寻找他们伦理视域的建构形态,辩证地阐释其追求个体生活理想的多元倾向以及由此折射出中国上千年封建伦理道德思想悄然变化的轨迹。  关键词:红楼梦 男性 建构 伦理视域 思想解放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学阅读,归根到底是一种认识活动。不同的视野,不同的期待,对作品的领悟和还原
期刊
摘要网络玄幻小说自诞生后不久,便成为网络文学的主流,2003年前后更是网络文学的关键词之一;从2004年至今,玄幻小说不仅仅占领了网络文学的领头位置,同时也不断创造出一个个出版奇迹。这一现象的发生,主要依赖于网络小说发展为其创造的良好发展条件,使之产生了新变化和新发展。  关键词:网络 玄幻小说 新变化 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1207.42 文献标识码:A    在网络文学文本中,除了占比例最大的
期刊
摘要孟子作为继孔子、老子之后独当一面的思想家,对心性问题做过较深的思考,其心性论的构建明显的重道德伦理方面“善”的构建。孟子之言“性善”在中国哲学史上影响十分深远。其所论的 “心”不仅是认知心,更重要的是道德心。孟子的道德心是其心性论的基石。孟子的心善即性善,具有激励人们为实现道德理想奋斗的意义。  关键词:孟子 心性论 善 道德意义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
期刊
摘要林语堂幽默观的中心内涵是对失败之境中的人或物的怜悯之情,对人性自由的相对认同,是追求闲适的快乐哲学。它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有儒家的仁学中庸,道家的超然知命,佛家的怜悯洞悉,还有基督教的博爱奉献。它们相互融合汲取,共同作用才产生了林语堂独特的幽默观。  关键词:林语堂 幽默观 儒 道 佛 基督教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1924年,林语堂首先将古希腊医学中的术语“hu
期刊
摘要元末诗人杨维桢以古乐府见称于时,其古乐府题目多新创,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诗风瑰奇绮丽,时称“铁崖体”。“铁崖体”风格震荡凌厉,奇丽诡怪,是元末诗人张扬个性、独抒性灵的反映。明初由于政治、文化、文学等方面的限制,“铁崖体”最终走向衰歇,诗风转雅。  关键词:杨维祯 铁崖体 奇丽 独抒性灵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清代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称:“元季杨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