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治愈的痛:《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的创伤解读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ifer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野草在歌唱》描述了在殖民统治和种族压迫下人性的扭曲过程。虽然这部小说反映的是殖民的主题,但如果我们主要关注心理创伤问题,我们就会发现,由于生活在苦难深重的非洲殖民地,小说女主人公玛丽注定要遭受来自各方面的伤害。本文通过运用创伤理论来分析玛丽所遭受的来自童年、婚姻及社会的创伤,旨在揭示其悲剧的成因。
  【关键词】:《野草在歌唱》;创伤;创伤深化;创伤治愈失败
  一、引言
  多丽丝·莱辛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于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自出版以来便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小说里,作者向读者展现了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部非洲的社会现状。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及精神分析理论等角度对玛丽的悲剧原因进行了研究。除此之外,创伤问题也引起了关注,王冉等学者都分别从创伤视角对玛丽的悲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是,他们并未对玛丽所遭受的创伤进行具体的划分,也并未论及导致玛丽悲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即其创伤治愈的失败问题。[1]因此,本文将立足于前人的研究,对玛丽的创伤进行更深刻的解读。
  二、玛丽的创伤
  创伤理论的研究者凯鲁斯将创伤定义为:在突然的,或灾难性的事件面前,一种压倒性的经验,对这些事件的反应通常是延迟的,以幻觉和其他侵入的现象而重复出现的无法控制的表现。[2]作为南部非洲的穷苦白人女性,玛丽的悲剧命运并非偶然,其创伤经历也尤为复杂,并且伴随其出生到死亡。
  2.1 童年创伤
  童年时期遭受的创伤会在受创伤者的潜意识中埋下隐患,并会对其日后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个体的潜意识源于早期的生活经历,尤其是童年时期所克制的且极力想忘却的那部分记忆。[3]
  玛丽的童年就是在父母的争吵中度过的。对她而言,整个童年犹如梦魇一般。生活在一个多灰尘的小镇上,周围的环境无比的脏乱。在玛丽看来,店铺才真正是她生活的中心。因为她知道这些店铺是她父亲经常沽酒的地方。由于经济的窘迫,店铺也渐渐成了母亲赊账的地方。此外,这种店铺对玛丽来说,不仅是父亲醉酒的地方,而且每到月底,“就成了一个铁面无情、威风凛凛送账单来的地方。为了这些账单,她的父母一年要打十二次架”[4](29)。由此可见,成长在经常吵架、杂乱和贫穷的环境中,玛丽也变得麻木和冷漠。经常酗酒的父亲,时常抱怨的母亲以及糟糕的生活环境,给她留下了痛苦和恐惧的印象。后来,随着父母的去世,她害怕记起的那段童年生活,从此被切断了。此时,她那梦魇般的生活好像结束了。然而现实却是,这一切早在她童年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创伤烙印。
  2.2 婚姻創伤
  创伤事件的破坏性超出了受害人正常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使受害人失去正常的自我控制、与人相处和理解事情的能力。[5]玛丽童年的创伤,撕裂了其完整的生命体验,打乱了其对正常生活语境的理解,使她长大后厌恶男人、恐惧婚姻,对周围的人事反应迟钝。
  可是,直到一次无意听到朋友们议论她大龄而未结婚时,玛丽开始变得恐慌。但事实上她并不想结婚,甚至对结婚充满了恐惧。这种恐惧正是源于其父母婚姻的失败。然而,最后她迫于言论而匆忙与迪克结了婚。刚结婚时,玛丽还是渴望迪克帮她走出童年创伤的阴影,过上富足的生活。但渐渐地,玛丽开始觉得,她和迪克两个人的意见总是不同,而迪克总把关注点放在农场上。然而,不论在种植农作物,还是养各种家禽方面,迪克总是不成功。因此,两人经常为这些问题争吵。在经历过这种从憧憬到失落的落差后,她对迪克的无能和固执感到绝望,最终她也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久而久之,憎恨、痛苦的情绪使她浑身紧张,她变得伤心、无助和麻木。她的恐慌、歇斯底里和自控能力的丧失,都充分见证了其婚后创伤的形成。
  2.3 社会创伤
  作为穷苦的白人女性,玛丽也是白人群体及女性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然而,由于身处殖民主义以及种族歧视盛行的南非,玛丽的社会创伤的形成也是必然的。
  玛丽和迪克虽然同属于白人群体,但与过着舒适生活的斯莱特夫妇相比,夫妻俩的生活过得相当窘迫。邻居们很少有人碰到过特纳夫妇,但是大家都讨厌他们。在玛丽遭受婚姻的痛苦时,她选择了逃离。然而,这件事后来被斯莱特太太传了出去,最后,以讹传讹,被歪曲地传遍了整个地区。玛丽为此遭到了大家的痛斥。还有,玛丽在婚后的多年时间里也因为自己的贫穷和不得体而不敢答应斯莱特太太的聚会邀请。因此,每当面对邀请,玛丽就写封客套的谢函以表示歉意。对此,斯莱特太太愤恨、鄙夷地说到,“那封信简直是从书信指南上抄下来的。”[4](82)显而易见,以玛丽为代表的白人穷苦女性遭到了白人女性群体的憎恨和蔑视,来自女性群体的集体创伤给玛丽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自此,来自童年、婚姻及社会的创伤把玛丽折磨得不堪一击。
  三、创伤治愈失败
  我国研究者李桂荣说:“创伤治疗的重要阶段是重建自我。在创伤中,受伤者的自我被毁灭。要开始新的生活,经历创伤者要探寻新的生活意义。”[6](39)玛丽的悲剧在于她未能成功地重建自我,所以她对自身创伤的治愈以失败告终。
  面对童年时期家庭的创伤,玛丽选择摒弃创伤事件。在父亲死后,她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当上了老板的私人秘书,并且薪金相当可观。其次,对于婚姻中的创伤,她进行了边缘化的处理,即她把对迪克的关注转移到了另一个男人摩西的身上。在他那里,她重拾了对婚姻的希冀和幻想。最后,对来自白人群体及白人女性群体的憎恨和蔑视,玛丽也把创伤边缘化。她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到此,玛丽对创伤都是选择屏蔽或边缘化。
  重构创伤事件是为了哀悼,哀悼的目的是积极地封存记忆,以便开始新的生活。因此,重构事件的过程中,创伤者就是叙事者。叙事者叙述的是故事,而不仅仅是支离破碎的信息和片断。[6]然而,玛丽对于创伤事件的重构显然是片断的。她不愿意对父母、迪克以及白人和黑人群体进行回应,她甚至憎恨他们。在她看来,他们是她梦魇的始作俑者。至此,玛丽没有对创伤进行哀悼,也并未接受创伤。因此,她也不能进行自我重建,创伤的治愈在此以失败告终。创伤的幸存者并不是暴力事件残存的幸运儿,而是要面对无休止的创伤重复,最后甚至引向毁灭。[7]在面对来自童年、婚姻以及社会的创伤,玛丽无力反抗,更谈不上治愈,最终在各种创伤的压迫下,死在了摩西的刀下。
  四、结语
  作为小说的女主人公,来自童年、婚姻以及社会的创伤,给玛丽的生命造成了难以治愈的痛,这些痛苦和创伤冲破了其心理防御机制,导致她的创伤不断深化,最终以至于创伤治愈失败。玛丽的遭遇和结局应引起我们的研究及思考。面对身边有着创伤经历的人,我们应该学会与其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1]王冉,《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的创伤研究[J]. 短篇小说,2014(11): 99-100.
  [2]凯茜·凯鲁斯,沉默的经验:创伤、叙事与历史[M]. 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1996.
  [3]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多丽丝·莱辛,一蕾译. 野草在歌唱[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5]朱迪思·赫尔曼,施宏达,陈文琪译. 创伤与复原[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
  [6]李桂荣,创伤叙事:安东尼·伯吉斯创伤文学作品研究[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7]王欣,创伤、记忆和历史:美国南方创伤小说研究[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徐甜甜(1992—),女,汉族,云南省宣威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湖北 襄阳 441021)  【摘要】:上颌后牙的缺失常使患者的咀嚼功能受到很大影响,种植牙已成为修复缺失牙的重要方法,但由于上颌后牙牙槽嵴萎缩、上颌窦气化、骨质疏松等原因导致垂直骨量不足,通常在行种植修复时难以常规植入种植体。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采用上颌窦提升术,而骨挤压法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创伤小、手术范围小、术后反应轻微、费用低,患者比较容易接受。  【关键词】:骨挤
期刊
(温州市瓯海职业中专集团学校,浙江 温州 325000)  【摘要】:当前,搞好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也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所谓素质教育是从我国国情出发,为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形成的教育思想体系。这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和谐统一的现代教育,也逐渐成为传道授业者追求的目标。音乐课程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教师要转变
期刊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  【摘要】: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老龄化速度的日渐加快、老年人口的数量与日俱增,特别是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的数量的急剧增长,养老问题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独居老人群体逐年增多,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值得全社会的关怀与关爱。独居老人的生活照顾、精神慰藉等问题也亟待解决。社会工作科学的方法和专业价值观,在介入独居老人居家养老问题上具有实际意义
期刊
(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  【摘要】:摘 要:对于翻译的认识体现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其中存在着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分歧。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自问世以来,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卡特福德的语言翻译理论又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将翻译从经验主义研究中走出来,深化对翻译的认识,并使之得以在科学的层面上进行探索和研究。本文将两者的翻译理论作比较及其对翻
期刊
(青岛大学 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摘要】:以王蒙的意识流作品为代表的“东方意识流”既有别于西方意识流作品,又区别于中国传统现实主义作品,尤其在写人叙事方面有着独特的叙述功能,它以“意识流”的方式反映了生活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并以“人的价值”作为描写重点,给读者传达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次极具改革意义的行动。  【关键词】:东方意识流;叙述功能;生活真实;人的价值 
期刊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摘要】:从“十七年文学”的研究历程来看,其核心就是探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于各思潮的发展过程中。笔者将以“十七年文学”作为一个窗口,不再集中探讨具体作品的“好”与“坏”,而是试图重新审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并且由此引申出对两者关系的新看法。  【关键词】:十七年文学;文学;政治;文化政治  众所周知,十七年是指1949至1966年,
期刊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0)  【摘要】:眼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在逐年增长,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供电系统的供电能力成了重要问题,经受着来自社会各界的巨大考验。供电指标是用来判断供电能力是否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参数,要想使得供电指标能够得到有效提高,供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是一项重要因素,因此供电企业必须要加强管理,优化每一生产环节,规范相关操作,
期刊
(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  【摘要】: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不断进行文化、科技方面的研究。从古至今,人类已提出多项翻译原则、标准。在这些原则、标准中,“对等”原则显得尤为突出,“对等”是译者们追求的目标。为了阐述翻译对等的实现,运用实例,从形式对等、功能对等、风格对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实现对等的途径。指出对等是相对的, 是
期刊
(吉林财经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摘要】:“毒树之果”不同于非法取得的证据,它的取得手段和程序都是合法的,只是取得的线索不符合法律的规定,结合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全面排除“毒树之果”是不现实的。世界上的事物是处于发展之中的,有毒的物品经过发展可以成为无毒[1]。我认为我国的“毒树之果”制度的建立可以适当借鉴美国的相关制度,采取“原则上排除,例外情况下采用”的原则。对于后得到的线索与前
期刊
(湖南省益陽市第一中學1403班,湖南 益阳 4130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