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涨船高”话语文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m181512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提高学生素质和适应高考的需要,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思路下,教师应合理安排课时课型,以提高效率。如可把单一讲授分解设计为课本知识教学课,阅读课、考点课、语文活动课、写作课等,从而在灵活多变的形式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学好语文的自信。
  关键词: 转变观念 强化素质 教学板块
  
  高中语文教学是九年制语文教学的延伸,同时又面临着高考的检测,这无疑会对高中语文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不管怎么说,提高学生素质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如何转变观念,合理安排语文教学板块是实现此任务的关键。
  
  一、高考和高中语文
  
  (一)重新认识高考。尽管高考有着不足之处,对高中语文教学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但勿庸置疑,高考语文试题从整体来看还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项有效检测。高考能否取得好成绩,根本上还得看学生有没有过硬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得以提高,高考成绩就“水涨船高”,而能力的提高,语文素质的培养则必须在平时见工夫。高三阶段的强化复习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但实际上却是收效甚微,它最多不过是给学生提供解题技巧罢了。所以,不应只是这样临时“抱佛脚”,而要从长计议,努力在“平时多烧香”。“平时多烧香”就是教师要在平时致力于语文知识面的扩展、语文素质的培养,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有所收效。
  (二)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与高考。教育应是素质的教育,语文也不例外。语文的素质教育就是促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运用能力,培养起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审美能力以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只有完成这些教育任务,学生的能力才能提高,语文教育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在此基础上,学生参加高考才不会有什么偏差,因为高考检测的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及素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的素质教育,语文能力的培养与高考是统一的。
  综上所述,只求技巧,不求增厚语文底子,提高能力,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对于高考也无济于事。充实语文知识,以不变应万变,方为搞好语文教学的明智之举。
  
  二、转变观念,真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要想教有所成,必须转变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操作已逐渐走向僵化,出现课型单调,学生爱学语文却不喜欢上语文课的尴尬局面,教师则成了“庖师”,语文课机械无味失去了语文的“血色”。虽然说这一模式在教学中或许还是不可缺少的,但仅执于此,则失之偏颇。我们应该认识到素质教育,语文能力提高以及高考之间的关系,把个人的知识储藏、能力、审美、修养变成“你有我有大家有”,以语文浓厚的文化、人文、情感、审美的魅力吸引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实现,语文教学才有真正的生命。
  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抓住契机。高一新生入校,对新老师、新学习充满憧憬,这是一个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契机,机不可失,教师应稳稳抓住,做好引导,改变单调的教学模式,以启思维、培兴趣、养习惯为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当有“新人新风新气象”;不然学生期望落空,依过去学习的惯性而行,以后想有所为也“难于上青天”。所以教师应抓住此契机,上好“导言”课,设计组合语文板块,展示语文魅力,以新的观念来引导学生,这对高中语文的教学来说意义是深远的。
  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应以培养兴趣和习惯为思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增强,需要学生去思考、去记忆、去练笔、去分析、去感悟。而这必须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怎样改变枯燥、呆板、无味的单调模式是这个问题的关键。同时语文知识内容庞杂,内涵丰富,远非课堂四十五分钟所能包含,所谓“工夫在课外”,扩大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以促使学生养成善读、乐记、善思、好写的习惯,这样才可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
  
  三、合理安排教学板块
  
  正是基于提高素质,改变传统教学结构模式,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思路下,教师应将教学板块作合理安排。合理安排教学板块就是合理安排课时课型,优化时间,提高效率。将单一课本讲授分解组合设计为课本知识教学课、阅读课、考点课、语文活动课,通过多读、多思、多感、多写、多记的途径,培养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积累丰富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课本知识教学课依旧应是其中的重点,当然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必然有难度,因而对于教材的处理至关重要。教师要敢于大胆取舍,不应只求面面俱到,在课堂教学上,慢谈细讲固然不可弃,但也应大胆地让学生在空白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基于此,应抓住课文的基本篇目,作为阅读解析的示范,基本篇目的教学旨在让学生课外阅读有章可循、有本可仿。只有如此才精纯得当,培养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丢掉他们“看不看不要紧,反正有老师讲”的依赖心理。同时使学生不至于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产生茫然感,而是自由地游戈其中而自得其乐。
  写作课是课本知识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训练自然是写作课的重要内容,但写作课并非纯指作文课,写作课一般安排在本单元教学结束以后,从课文出发,总结出写作规律,讲授写作的基础理论,让学生在客观审视全单元课文的同时,又能从中汲取到对自己的写作具有指导性的内容。作文训练以此为基础,以课文为范文,以贴近学生生活为写作对象,力求学生有话可写、有话会写,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表达的能力。
  阅读课安排为每周一课时,在阅览室或读书室进行。教师应事先准备好具有较丰富的语文知识,切合教学需要,符合学生心智,能够启思维、冶性情的杂志书刊。如《语文学习》、《语文世界》、《中学生阅读》、《散文》、《读者》等。教师还应做好引导工作,并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同时向学生推荐好的文章作品和书籍等,以期培养起学生爱读的习惯,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的积累,促使学生阅读能力、感悟水平的提高。
  考点课安排每周一课时,安排目的是使学生心中有棵语文的知识树。因为以文章为知识载体的语文教材,其特点是包容性强,知识的层递性显示不够明显,因而学生学习语文时有不知从何处入手的迷惑,而考点课的安排就是让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方向,从而使学习更有针对性,感到登“书山”有“路”,涉“学海”有“径”,从茫然走向清醒,增强学好语文的自信。
  语文课外活动课不固定课时,形式灵活,内容丰富,不拘一格,或课堂或课外,可长可短,可讲可讨论可演说,依具体情况而定,以促进课文教学、阅读课、考点课内容的消化,全方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成其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其主体地位。
  在灵活的形式中也应有固定的内容,如每周诗词,“课文之我见”等。每周诗词提高古诗歌的欣赏、意境的领悟,一般诗词常识可以“积跬步”而至“千里”;“课文之我见”极适合于自读课文学生的学习,学生可在讨论分析中总结提高,教师亦可通过学生所谈的内容,看出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领悟程度。
  总之,转变观念,合理安排教学板块可以给课文增添更多的活力,弥补教材的不足,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板块组合型语文课展示出语文迷人的魅力,使学生想学语文、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在知识量增大的同时提高审美及思想道德水平,切实提高语文能力及语文素质,完成高考的任务,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研究.2006年6月.
  2.上海教育.2007年5月.
  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1—2月.
  4.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3月.
  5.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12月第2版.
  6.刘国正.教学思想录·语文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寒夜》是巴金先生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代表其后期风格与水平。小说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下小人物命运的坎坷和生存的艰难,真实地揭露了病态社会的黑暗与腐败,读起来令人心情压抑、沉重,感到了无生气。  关键词:小人物 毁灭 悲剧 命运    《寒夜》是巴金先生一九四四年初冬在重庆民国路文化生活出版社一间楼梯下面“小得不可再小”的屋子里开始动笔的,但写了几页就搁下了。一九四五年初冬又接着一年前中断的地方写
期刊
从近些年的高考作文来看,学生盲目地重视形式。而忽视了一些本质的东西。学生为了使文章有文采。就盲目地堆砌华丽的词藻。大量引用名人名言。有的则开头采用排比句,中间写几个事例,结尾又是排比句。完全是无病呻吟的“八股文”。为了应付高考。而自身材料极度匮乏,有些学生就只能“拉古人说话”。从网上看到这样一段有趣的文字:“一到6月7号。古代名人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跳下汨罗江,变成了跳水运动员;项羽不停地自杀
期刊
著名散文家秦牧说过:“好的题目,总是概括力很大,饶有深意,引人深思,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的确,一篇优秀的文章,总离不开一个好的题目;同样,一个好的题目,也必定能为全篇增色,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追溯“题目”一词的本义:题,额头也;目,眼睛也。可见,“题目”之于文章,就好像“额头”与“眼睛”对于一个人之重要!而且,从近几年的趋势看。高考作文主要有三种题型: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除命题作文
期刊
最近电视上常播出这样一句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不少师生认为这是一个病句。这种类型的句子之所以被认定为病句,是因为在不少学生看来。其中包含着逻辑矛盾,即“不收礼”与“只收脑白金”自相矛盾,而句意在逻辑上矛盾的句子自然是病句。笔者认为“脑白金”广告语写得很好,并没有错误,说它是病句是因为对“舛互”这种修辞方法不了解。所谓“舛互”,是指对某一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者既全部否定
期刊
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为全国版高中、江苏版初中和全国各地的职业高中所选用,然而对文中“手自笔录”一句,各种版本都解释为“亲自用手抄写”。这里的“自”,解释为“亲自”,显然是望文生义,是错的。  首先,从词义上来看。“自”,《说文解字》解释为:“鼻,象鼻形。”(说文解字·说文四上,74页)“自”,在古代一般作为连词使用,如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由此引为表示原因的连词,如《易·需》中
期刊
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中“沙鸥翔集”一句,《语文教参》将其翻译为“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将其中“沙鸥”的“沙”。翻译为“沙洲”。网上众多翻译,亦如此解释。其实。这种翻译是错的。  “沙”字。从先秦到宋朝,乃至到今天,都没有“沙洲”的含义。作者如果要强调处所,连同下句就应该写成“沙洲白鸥翔集,水中锦鳞游泳”。作者没这样写。也没写成“白鸥翔集”,与下旬“锦鳞游泳”词性相对,构成对偶句。可见
期刊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能否正确处理文道统一的关系,是一个带有方向性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文”与“道”是借用古人的说法,“文”泛指语文的表达形式,“道”泛指语文的思想内容。语文里形式和思想内容是密不可分的,所谓“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正好说明“文”与“道”的辩证关系。  文道统一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首先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征和本质,反映了语文教学中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德育和智育的统一的根
期刊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可谓包罗万象,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但是,这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说法,其实,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并不一定能成为学生实际的应用语文的能力。  有人说,学会学习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条件,由此,我想到,在语文教学中,在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我们更需重视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实际
期刊
一堂短短几十分钟的语文课承载了多少“语”的深邃,多少“文”的飘逸!师生徜徉在语文这片浩瀚的海洋中,或欣喜或悲伤,或淡泊或癫狂,或收获多多或遗憾重重。在一轮又一轮的课改浪涛下,语文教师更像是带着镣铐的舞者,期望在语文课堂的大舞台上舞出一个又一个的绚烂和精彩。在不可改变的体制局限和事物发展规律的方格中,语文教师更愿坚持自己的语文教育理念,创建出高效的语文课堂,圆满而融通地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一
期刊
在西方文学史上,有两位作家都以《随笔集》而著称,他们就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人文主义最重要的代表蒙田和稍晚时候英国的培根。蒙田的《随笔集》思想内容丰富,下笔气平心和,不加雕饰,是一本貌似寻常而实质不同凡响的著作。培根集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于一身,他的《随笔集》无疑是受到蒙田的启发和影响,但思想内容更加丰富深刻,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可谓是生活的教科书。长期以来,两位作家及其作品都有过很多争议,但时间证
期刊